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清华之父曹云祥 > 第五章 用世界眼光办教育(29)

第五章 用世界眼光办教育(29)

  第五章 用世界眼光办教育(29)

  在耶鲁精神和巴哈伊思想的合作指导之下,曹云祥创办了兼有中国和欧美风格的学校,正如他自己所说:清华大学兼有欧美两制之外,更加一中国制。

  1923年9月开学典礼上,曹云祥当众宣布已经聘请梁启超为清华讲师,讲授《(中国)近300年之学术史》和《群书概要》。学校决定设立道德指导,以求德、智、体三育并进。“学生品行须举止端详,谈吐文雅,和蔼可亲,见师长均须脱帽致敬,有来宾时更须守礼,以全学校全体之名誉”。

  1924年3月20日,清华学校在大礼堂举行全体教职员、学生大会,曹云祥演讲《过渡时代之危险》,主张须以体、智、德三育的发展来补救。曹云祥说:在世界范围内,退伍士兵以杀人为常事,治安为之纷乱是政治上的过渡时代;经济大受损伤,是经济上的过渡时代;尼采倡超人主义,青年运动则大反其说,是思想上的过渡时代。国内的状况,是旧者已废,而新者未建,新旧思想大起冲突,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国人不知何者为是,何者为非,何者为所当为,何者为所不当为。至于清华的学生,则是年龄尚幼,血气未定,物诱于外,情动于内,近朱近墨,皆足使其为善为恶,苟无适当之指导,诚有莫大之危险。补救办法则是必以发达体、智、德三育为先,而德育尤为最要。德育根本所在,源于忠恕,他如今日之宗教,耶、释皆有一番道理,择善而行。

  就是在这次全校大会上,全体教职员、学生开始唱汪鸾翔新创作的中文校歌,鸣钟三响,全堂肃然。清华的校歌3月18日12点半第一次全体练习,20日下午3点1刻正式合唱。

  清华学校创建之初,原本有一首外籍教师创作的英文校歌,但词曲都不令人满意,比如第一段歌词:“啊,来呀,加入我们快心的歌唱。因为清华学校让我的歌唱,最好的在所有的陆地上。我们要扩张她的声誉,赢一个声名,使我们的仇敌惭愧。若是你不赞成的话,你试来看一看,你就要说一样的,一样的,并且你就要说一样的。” 这种不伦不类的歌词,怎么能够体现清华精神?当时就读清华高等科的贺麟在《清华周刊》上撰文指出:“我根本认为清华的英文校歌不能代表清华的精神,更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精神。我仔细一想,原来此歌是一位美国女士做的,才恍然觉悟此歌原来是代表很幼稚的美国化。而此种美国化,又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中文校歌的创作,发端于1923年前后。当时在曹云祥主持下,清华学校基本确定了“荟萃中西文化,造就领袖人才” 的宗旨。校歌应与学校宗旨相呼应,因而学校公开征集校歌。哲学教授汪鸾翔应征的歌词脱颖而出。歌词经校内外名人评审入选,由张慧珍女士谱曲。张慧珍是当时清华学校英文文案处主任何林一先生的夫人,所以原来歌谱作曲者一栏注的是“何林一夫人”。

  汪鸾翔(1871—?),字公岩,又字公严,号巩庵,广西桂林人。擅长绘画和古诗词,曾求学广雅书院 ,为名儒朱一新 弟子。辛亥革命后,任法政学堂、北京高等师范、北京美术专科学校等校教授。二三十年代执教于清华大学。

  汪鸾翔为使校歌词旨隽永,以文言文写成。三段歌词,气势宏伟,涵义深刻。贺麟先生认为,这首校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可以表示中国文化之精神。而同时又能符合校训,达出清华教育的宗旨。且校歌措词亦颇得体”。他正式提议取消当时的英文校歌,用汪鸾翔的中文校歌取而代之。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