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清华之父曹云祥 > 第四章 高标准创建国学研究院(14)

第四章 高标准创建国学研究院(14)

  第四章 高标准创建国学研究院(14)

  四大导师中,除赵元任研究语言学,其他三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都主攻史学。不久,研究院确定了各教师指导的学科范围:

  王国维先生:经学:(一)书,(二)诗,(三)礼。小学:(一)训诂,(二)古文字学,(三)古韵。上古史。中国文学。

  梁启超先生: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

  赵元任先生:现代方言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

  陈寅恪先生:年历学(古代闰朔日月食之类)。古代碑志与外族有关系者之研究(如研究唐蕃会盟碑之藏文、阙特勒碑之突厥文部分,与中文比较之类)。摩尼教经典回纥译文之研究。佛教经典各种文字译本之比较研究(梵文、巴利文、藏文、回纥文及中央亚西亚诸文字译本,与中文译本比较研究)。蒙古、满洲书籍及碑志与历史有关系者之研究。

  李济先生:中国人种考。

  在吴宓被确定担任研究院主任后,责无旁贷地负起了主持院务之责。据《研究院大事记》:7月4日吴宓“进城办理招生事”;6日“进城监考三日”;25日“算考生分数”;27日“录取新生,决定正取30名,备取2名”9月7日,考取的学员开始报到,先后到校者计有,杨筠如、余永梁、程憬、吴其昌、刘盼遂、周传儒、王庸、徐中舒、方壮猷、高亨、王镜第、刘纪泽、何士骥、姚名达、蒋传官、孔德、赵邦彦、黄淬伯、王啸苏、闻惕、汪吟龙、史椿龄、杜钢百、李绳熙、谢星郎、余戴海、李鸿樾、陈拨、冯德清等29人。 其中师从梁启超的有:吴其昌、王镜第、何士骥、程恒、姚名达、冯德清、李绳熙、王庸、周传儒。

  吴宓作了一篇《清华开办研究院之旨趣及经过》,登载于9月18日的《清华周刊》第351期上,文中说:

  本校设立研究院之初意,详见曹校长所著《西方文化与中国前途之关系》小册中(民国十三年五月出版),至于研究院之切实宗旨及办法,则备具于《研究院缘起及章程》。曹校长之意,约分三层:(一)值兹新旧递嬗之际,国人对于西方文化,宜有精深之研究,然后可以采择适当,融化无碍;(二)中国固有文化之各方面(如政治、经济、哲理学),须有通彻之了解,然后于今日国计民生,种种重要问题,方可迎刃而解,措置咸宜;(三)为达上言之二目的,必须有高深学术机关,为大学毕业及学问已有根抵者进修之地,且不必远赴欧美多耗资财,所学且与国情隔阂。此即本校设立研究院之初意。总之,研究院所具之目的及效用,非可期之于寻常之普通专门教育者。适值本校改变政策,另订游美办法,设立大学普通专门科,研究院亦得同时实现。原拟规模甚大,兼办各科(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嗣以经费所限,只能先办国学一科。且以国学之在今日,尤为重要,一切已详具于《研究院缘起》:盖以中国经籍,自汉迄今,注释略具,然因材料之未备与方法之未密,不能不有待于后人之补正;又近世所出古代史料,至为多颐,亦尚待会通细密之研究。其他人事方面,如历代生活之情状,言语之变迁,风俗之沿革,道德、政治、宗教、学艺之盛衰;自然方面,如川河之迁徙,动植物名实之繁颐,前人虽有纪录,无不需专门分类之研究”。而“此种事业,终非个人及寻常学校之力所能成就”,故今即开办研究院,而专修国学。惟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而研究之道,尤注重正确精密之方法(即时人所谓科学方法),并取材于欧美学者研究东方语言及中国文化之成绩,此又本校研究院之异于国内之研究国学者也。研究院之地位为:(一)非清华大学之毕业院(大学院),乃专为研究高深学术之机关;(二)非为某一校造就师资,乃为中国养成通才硕学。研究院之性质:(一)研究高深学术;(二)注重个人指导(详细办法,均见“研究院章程”中)。惟其如是,故不惜经费,布置种种,专为少数人谋研究学术之利便,学生名额极少,又复从严考试录取,期望甚大,所谓在精而不在多也。又于教授讲师,则务敦聘国内硕学重望,具有上言之三种资格:(一)通知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二)具正确精密之科学的治学方法;(三)稔悉欧美日本学者研究东方语言及中国文化之成绩,与学生以个人接触、亲近讲习之机会,期于短时间内获益至多。今幸得王静安、梁任公、赵元任、陈寅恪、李济诸先生为教授讲师。(陈教授须明年二月到校)诸先生为通国人之所熟知共仰,无须赘词介绍。研究院前途之声望与成绩,悉为诸教授讲师之学问指导,与学生之进修研究工夫是赖。本人被学校命为研究院主任,学识浅薄,经验缺乏,实不克图。惟自审主任之职务,在上承校长,中与各方合作、措办研究院各种事务、并筹思未来之计划,总使教授、学生,能得最大量之便利,专心学问,指导研究,获益倍蓰,而研究院原来之目的得以实现,故亦愿竭绵薄,略尽供应之职,渴望后来之效,尤有进者。由上所言,本校研究院在中国实属创举,他校如北京大学亦设国学研究所,然组织办法颇有不同。是以本校研究院今年开始,实在试验时期,一切尚待逐渐改良,所望国内名贤,以及各地好学深思之士,常赐教育,藉作指针,则本校之幸,研究院之幸也。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