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清华之父曹云祥 > 第四章 高标准创建国学研究院(12)

第四章 高标准创建国学研究院(12)

  第四章 高标准创建国学研究院(12)

  据《吴宓日记》,1925年2月9日,吴宓向曹云祥提出(一)名义为研究院筹备主任。(二)须有全权办筹备处之事,并负专责。此议得到校长同意。12日筹备处成立,开始办公。14日,吴宓向曹云祥和张彭春提出聘任陈寅恪为教授事,15日与张彭春就陈的工资事交换看法。16日曹允准聘陈,吴宓“即发电聘之”。由此可知,清华学校聘任陈寅恪是由吴宓推荐的,不是梁启超推荐。

  1925年2月13日《清华周刊》消息:新聘教授吴宓到校。周刊介绍了吴宓的履历和任职,除教授翻译外,吴“须与王国维先生筹备研究院之组织”。2月20日《清华周刊》刊登《与吴宓先生谈话记》。记者向担任筹备处主任的吴宓询问研究院的计划和聘任教授事。吴宓称,现聘定梁任公、王国维、赵元任三位先生。并表示“尚有一二位名师,不久即可约定”。

  2月27日《清华周刊》刊登学校方面的新闻《清华研究院筹备处消息》:

  兹校中又函电往德国,聘请陈寅恪先生为主任讲师,连前共四位。陈寅恪先生,乃诗人陈伯严先生(三立)之公子,幼承家学,故中国学问甚为渊博。自前清宣统元年迄今,留学欧美,共已十余年。陈先生初治史学,继研究古今语言,如希腊文、拉丁文、及英、德、法文等。近七八年来,则攻读梵文、巴利文以及蒙文、藏文之类。其所用力者,为古代东方各国语言及历史,佛教发达传播之历史,中西交通史等。陈先生留学德法两国最久,在巴黎与伯希和、莱维诸大学者相从问学,极为熟稔。又其人笃志用功,故造诣宏深,诚留学生中特别首出之人才。……陈先生虽称博学,而不好著述。故国内罕见其作品,惟《学衡》杂志第20期《文苑门》曾经载其《与妹书》一篇,亦可睹其治学途径之一斑也。

  当1926年7月,陈寅恪来到清华,吴宓写诗:“独步羡君成绝学,低头愧我逐庸人”。他后来写道:“始宓于民国八年在哈佛大学得识陈寅恪,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驰书国内友人,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此与2月16日《吴宓日记》所记相合。而其时梁启超尚在天津,吴宓是到天津商聘梁启超之事。此时的梁启超还没有到清华任职,不可能发生这种“梁曹对”。同期的《清华周刊》也记载,2月22日,吴宓专程到天津谒见梁启超,讨论筹办研究院事务。据1925年《清华周刊增刊?大事记》记载,给梁启超的聘书是1925年2月发出的。或许此次吴宓专程拜访时就带去了聘书,梁启超表示“极乐意前来”。作为筹备处主任,吴宓很可能会向梁启超谈到聘任陈寅恪的事。到1925年3月6日《清华周刊》刊登招考清华学校研究院学员的广告,其中说“本年先办国学一科,已聘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诸先生为讲师”。

  1925年3月12日王国维到清华看房舍,13日梁启超到清华。曹云祥宴请王国维和梁启超,吴宓等作陪。3月20日《清华周刊》对王、梁二位先生来校做了报道,并说,王先生几日后即可到校事事,梁先生要到8月才能到校。4月27日,吴宓收到陈寅恪来信,告以因“(一)须多购书,(二)家务,不即就聘’。吴宓叹道:“介绍陈来,费尽气力,而犹迟惑,难哉!”6月25日吴宓接到陈寅恪函,陈“就本校之聘,但明春到校”。至此,关于聘请陈寅恪任国学院教授一事从推荐、聘任到应聘,有了完满的结果。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