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清华之父曹云祥 > 第四章 高标准创建国学研究院(4)

第四章 高标准创建国学研究院(4)

  第四章 高标准创建国学研究院(4)

  选定“一院之主”

  聘请国学研究院的主任,令曹云祥颇为犯愁。后经外交部旧识顾泰来引荐,才得吴宓先生就任。

  吴宓,生于1894年,字雨僧,又字雨生,早年名玉衡、陀曼。陕西关中泾阳以北嵯峨山麓安吴堡人。吴宓生于书香门第。其嗣父吴建常曾任靖中军秘书长,后任凉州副都统。吴宓幼读孔孟,1910年考取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由陕西提学使咨送赴京。1913年外务部所属令各省提学使招考“游美第二届学生”,规定考生年龄最大限是15岁,但这年他已经17岁。为报考“游美生”,便更改年龄和名字。他取手中携带的《康熙字典》,闭目翻开某一页,用手指确指一字,得“宓”字,即报填“吴宓,泾阳县人,年十五”。“于是吴宓之名遂立,而后所犯之错误,所加之罪名,悉与吴宓二字相连属,相终始矣!” 这一招终于使他得以赴佛吉尼亚大学留学,后来因为慕美国著名保守主义文论家白璧德(Irving Babbitt)之名,又进入哈佛大学,与梅光迪一同师事白璧德。以倡导古典主义,捍卫固有文化为己任,在文学研究上特别重视文学的伦理作用,是白璧德教授的中国真传弟子。

  1921年夏秋,吴宓获得硕士学位后归国,先后出任东南大学和东北大学教授,致力于西方文学教学和研究,同时兼任号称“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的《学衡》杂志主编。这份以梅光迪、柳诒澂等人为主要创办人,吴氏为“学衡派”领袖的杂志,尽管遭到了另类派文化领袖陈独秀以及干将胡适、鲁迅、周作人兄弟等人的强烈抵制与猛烈抨击,但与胡适关系相当密切的曹云祥,并未因此类的江湖恩怨偏袒一方。当清华国学研究院筹备处成立后,曹云祥慕吴宓才学与名声,力主聘其回母校为国学研究院筹备鸣锣开道。吴宓不负厚意,很快辞去东北大学教职,怀着一份感念之情回到故都北京,二度踏进水木清华那宁静安逸的校园。

  吴宓1924年底被聘为清华教授。此事的促成据说与梁实秋有关。原来在1923年3月,清华高等科四年级学生梁实秋等三人到南京东南大学游览、参观,梁实秋连续去听了吴先生两三日的《欧洲文学史》课。当时,吴先生所讲的内容是卢梭的生活和著作。听课之后,梁实秋并未去拜访吴宓,等回校后即在《清华周刊》上发表文章,评论东南大学的学风之美,师饱学而尽职,生好读而勤业。梁实秋的文章述及吴宓讲卢梭课,不开书本,不看笔记及任何纸片,而内容丰富,讲得井井有条,滔滔不绝。说当时清华正缺良好的教授,这是共识。并说,吴先生亦是清华游美同学,而母校未能罗致其来此,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对梁实秋的这篇文章,吴宓也说:“此亦与清华之聘宓往,有关。”后来梁实秋游美留学也到了哈佛大学,同样师从白璧德教授,明显是受到吴宓影响。

  实际的情形是,吴宓在到清华以前,相当艰难地在东北工作。他给哈佛的老同学顾泰来写了封信,表示愿意去清华,希望顾泰来能帮忙向清华校长曹云祥引荐。

  顾泰来接到信后,去见曹云祥。曹云祥爱才如命,听说哈佛校友吴宓要到清华来任教,非常高兴,满口答应,希望他能早点来。吴宓给曹云祥写信,说他订算寒假时转去清华。1925年1月,吴宓由东北先到上海、南京看望亲朋,于1925年2月5日到达北京,9日去清华拜见了曹云祥。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