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清华之父曹云祥 > 第四章 高标准创建国学研究院(1)

第四章 高标准创建国学研究院(1)

  第四章 高标准创建国学研究院(1)

  一本小册子确定国学研究院的框架

  1924年初春,曹云祥经过深思熟虑,结合在美国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的经验,咨询国内学者,包括胡适等好友的意见,用英文写作了一本小册子《西方文化与中国前途之关系》,5月出版,但是流行不广,“同学多有未能人手一册之叹”。在同学的要求下,曹云祥又利用暑假将英文版译成中文出版,《清华周刊》也在年底 刊出了这部著作的中文版,曹云祥的学生冀朝鼎专门撰文作评介:“此篇论文为曹校长暑假所作,分中英文两种”,“对于中国国计人生,及世界文化各方面,都顾及到。关心中国文化者,不可不细读之也”。

  《西方文化与中国前途之关系》共分四章,包括:序言、中国受输入文化之影响及其应改良之方法、清华学校对于输入文化所应尽之责任,及其所新设之计划和结论。文中提出,清华学校“为国家计,且为融洽世界之文化计,不能不大加以改良刷新。更不能不顺时势之要求,力求上进,而别谋远大而有利益的计划” 。其计划约为三种:(一)改设大学,于1925年起设立“清华大学部”;(二)筹备大学基金;(三)拟设研究院。该书奠定了清华大学创立的基本原则,包括对研究院的基本方针都作出原则性的指导。

  早在圣约翰大学时期,曹云祥就注意到中西文化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即使是“毕业”一词,中西方也有自己不同的解释。中国叫毕业典礼,是庆祝大学学习的结束,而西方则谓之“开始”礼,是毕业之后开始为人之意,犹如从前读书人考中秀才叫“进学”。 在《西方文化与中国前途之关系》中,他批判了当时“群趋欧化,如醉如狂”的现象,并提出文化的输入,重在择取融合以利于国家:“然而环视我国现状,其果承受此等文化,而能一一融洽否也?且其所输入之文化,果皆西人精华,而非徒具形式否也?是不能不生疑问。若徒具形式,而无精神,则植诸中华断不能得完全之美果。准斯以后,则吾人今日所汲汲者,不在输入文化,而在将所输入之文化,如何融合,如何承受,令其有实用于国家” 。“但以本校棉力,安能肩此重任?最适宜之办法,则莫如以美国第二次退还庚子赔款,为研究院之基金。凡事须有正确之研究,然后乃有真正之效果” 。

  曹云祥进一步指出开办研究院的必要性。西学“输入之初,学者急不暇择,竹头木屑,并蓄兼收”,是否与中国文化龃龉不合,一概不问。研究院之设立,即是为解决此问题的。“无论何种学术,皆须先明其研究之法,然后用之以研究中国问题。凡对于国计民生,有直接关系,或对于世界文化,有间接影响者,皆广集通才,详加研究。待其明白解决,不但国家真得学术之用,即东西两文明之真相,亦可因之而表明。……吾料自有此院之后,数十年来中西隔阂之病,新旧相仇之状,可以悉数捐除” 。“此院一设,则不特欲研究高深之学术者,不必远赴欧美,而学成致用,且更适合中国之国情,即西人之欲研究中国学术者,亦可于此间得相当之机会,化散漫为坚实,变粗浅为精深,一转移间,数善皆备,催促学术进步之法,盖未有妙于此者” 。“故此院之设,不可一日再缓。推广言之,物质文明,固应研究,他如国家政治机关之组织,财政之整理,统一之方法,裁兵之计划,道路之修筑,工商之改良,凡属与人生有关之问题,何一不在应该研究之中?”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