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华之父曹云祥 > 第三章 从清华学校到清华大学(32)
第三章 从清华学校到清华大学(32)
毕业于清华学校的教育学家邱椿,1927年在《清华年刊》上发表文章《清华教育政策的进步》,肯定了曹云祥的办学思想,说:“中国教育界自‘五四’运动以后,民族思想发达,慢慢的注重中国公民教育……清华教育政策,就慢慢的从模仿时期,而达到创造的时期了。这真是清华的再生!清华的政策,是要建设纯粹中国式的大学。清华教育目标,是要养成中国式的领袖人才……课堂内师生谈话,都用国语了。最令人注意的,是国学研究院的设立。从前清华学校,最不注重中文,现在居然设立国学研究院了。”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田彩凤教授的文章,肯定曹云祥在清华改制过程中的业绩,文章评价说:
清华改办大学,在清华的历史上是一件重大的事情,从周诒春校长开始提出设想,到1925年正式招收大一新生,历经九年时间,在曹云祥任职期间完成。此时,学校的学制是新旧交替时期,困难重重。改组董事会,审定教育方针及长期预算;提高学生程度及选派优秀学生留学,招插班生,举行认真的考试;为敷衍权贵计,添招自费生;聘请名师。他为清华大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清华大学创设之初,其办学思想强调“进德修业”,提倡培养完全人格。其办学手段多模仿美国学校的一些做法,从1925年起,曹云祥逐渐向“中西兼重”、“学术独立”,向创造中国式的大学道路过渡了。
后来出任教务长的梅贻琦在《清华学校的教育方针》 中说:“至1925年秋,始设大学部,其教育方针为之一变。清华大学之教育方针,概括言之,可谓培养专门人才,以供社会建设之用。”承认曹云祥是清华学校改大的引航人。
1925年是清华大学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一直到1928年国立清华大学以前的这段时间,清华的育人宗旨转变为“本校开办大学,分普通训练、专门训练两级,及研究院。纯以在国内造就今日需用之人材为目的,不为出洋游学之预备” 。当然,这个办大学的思想虽然已经很清楚,培养目标也算是很明确,但是需要充实,所以针对1925年制定的《北京清华学校大学部暂行章程》中培养目标不明确的缺点,梅贻琦于1927年12月发表了《清华学校的教育方针》一文,进一步说明:
清华学校自民国前一年开办以来,至民国十四年夏间,系专为预备学生留美而设,至是年秋,始设大学部,其教育方针为之一变。在专办预备留美时期,校内之问题简单,学程要以使学生程度适合于美国大学制度为准。……大学部开办于今,二年有半,事届初创,计划多未周备,然将来尽全校之力以谋发展,则数年之后,或将有贡献于社会。兹将清华设立大学部之方针,约略述之,以为关心清华者监察焉。
1925年已经开办大学是梅贻琦承认的。
当时的学生傅任敢(1929年毕业生,1925年入大学)在《清华改大二三事》中也有所提及:
清华原名清华留美预备学堂,是1925年始设大学部的。当时招了大学部第一班学生,同时招了国学研究院第一班学生。大学部1929级就是那年入学的。在记忆中,那时有三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那级大概有100人左右,入学以后大家才知道,彼此的学历出入很大:有三三制高中毕业的,有四年旧制中学毕业的,也有个别上过大学一二年的和一个只读过初三的,看来实际录取只凭成绩,并无学历限制。报到的时候,体格检查极为严格。学习期限规定4年,分成两个阶段,各占2年。两个阶段里各设一位主任,教务长是留美学教育的张彭春。头两年不分系,大家都要学一门手工劳动,要求每人自己做一个书架;都要学国文、英文、两门自然科学(普通化学和普通生物学),还要学一门概论性质的社会科学。三四年级才分系。当时进政治系和经济系的最多,进哲学系的只有一个人。现在回想起来.以上这些办法较之别的大学是有一点创新精神的。这些办法是否都好,当然还没有定论,但办教育的人能有一点创见,确实是可贵的。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