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清华之父曹云祥 > 第三章 从清华学校到清华大学(24)

第三章 从清华学校到清华大学(24)

  第三章 从清华学校到清华大学(24)

  《史记》

  《史记》文章,独有千古。观其运用六艺与夫驱遣百家,不惟具有分析综合之特长,亦予学者以立意、造境、修辞之门径。刘勰《镕裁论》,揭得龙门文义出矣。至如所谓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文情感人,何至如斯,正以作者对于其理其事之情至也。是书之取,取斯二者。

  《周易》《尚书》

  洁静精微,疏通致远,《易》《书》之教如是,《易》《书》之文亦然。故辞匠文理,《诗》《礼》《春秋》而外,必数《易》《书》。至所谓论说辞序,《易》统其首,诏策章奏,《书》发其源者,是后世文体亦于是乎立。然文字真价值,尤在善于道事,善于类情,倘必规规于后世之文体,则文而囿于艺,不能超于艺。有志此两书者,是宜于其善于类情,善于道世处求之,庶华与实,可期并茂。

  韵文

  诗原风雅,风雅变为骚赋,流为乐府。词曲乐府之流,骈文骚赋之变,源既无异,用不强分。以人之思想情感,有藉文字而以声律格调表而出之者,举可以韵文括之。是目选材,诗则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词则苏轼、周邦彦、辛弃疾、姜夔。盖唐宋文学,于诗词为独盛,而诸家作品。又其中心也。骈文或远溯六朝初唐,或近取有清乾嘉,可择而修焉。曲则著于有元,甄录作家,且俟异日。

  文科的发展得到重视。为了建设清华大学,扩大规模,曹云祥计划设农科。他发现清华牛奶厂后有空地,官田若干亩,就给京兆尹写信,说可做农科试验场,请求划归清华或者由清华出款购置。 这是出于发展学校、扩大规模、且保护国家遗产的意愿。其实,早在1923年10月16日,曹云祥就致函绍英 ,对圆明园部分旧址“年不如年,近更荒废,见古迹几已荡然,墙壁亦渐拆毁,倘非加以保存,难以为继”,提议将圆明园旧址拨给清华,以扩大规模。 可惜,曹云祥的这一愿望未能实现。

  设立道德指导部

  1923年秋季开学,曹校长训导新生:彼此须和蔼,择友须审慎,读书亦须勤恳,否则将来到被淘汰的时候,就不可救药了。至于德育,尤属至要,学校注重养成完全人格。他希望学生们经常与余日宣和陈绍唐接洽,聆听他们的教益。

  不久,学校成立了德育指导部。同一时期,德育指导部教授分别接见学生205人。但有些学生无视于学校之苦心,仍旧借故请假和旷课。从每周请假和旷课人数统计中,可以看到缺课的情形非常严重,因为这时在校学生仅约300人,而每周平均竟有106人请假,缺课共251小时;另外平均每周有24人旷课,约26小时。学校对付违规学生的态度仍旧是依法行事,如1924年上学期就开除了学生7人,其中大学一年级1人,高等科3人,中等科四年级3人。 奇怪的是被处罚者多为获得较多自由之高等科和大一级学生。

  曹云祥还发现,清华的学生愿意聚合小团体,而在大团体中缺乏合作的精神,就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今天的所谓善人,难保明天不是坏人”。所以,“道德的问题,非常的难解决”,他“花费许多心思,来用种种方法,实验看哪一种最适宜”。

  曹云祥认为,德育是学生教育尤其重要的一环。道德教育要借鉴宗教的经验。他说: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