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清华之父曹云祥 > 第三章 从清华学校到清华大学(22)

第三章 从清华学校到清华大学(22)

  第三章 从清华学校到清华大学(22)

  当时,跟王造时持同样观点的文章还有:作者化名“旁观”的《我为国文教员鸣不平》 、化名“华”的《再论清华的国文问题》 、邱椿的《改良清华刍议》 ,等等。这些文章都大声疾呼校方应重视国文教育,改变原先那种西文、国文不平衡的局面。

  1924年6月,《清华周刊》推出了《改良国学建议集成》 的长文,和彭文应草定的《清华学生国学调查》 ,对这场争辩进行了全面总结。记录显示,当时的清华在校学生共有375人,而填写调查表并对改良清华国学提出建议的就有230位。这些建议大都比较中肯,有针对学生自身的,也有针对学校的。譬如一位同学就写道:“学校方面应当作的事情,是要去特别奖励一般国文特别好的学生,来引起一般同学对于国文的重视。”学生建议胡适做国学部主任 ,学生建议的教授按得票排列是胡适、梁启超、陈独秀、章太炎、王国维、梁漱溟、林琴南、汪精卫、康有为、吴佩孚。

  学生的呼吁,引起学校当局的关注,也很符合曹云祥的初衷。曹云祥亲自出面,作了关于减轻英文课程和加重国文课程的谈话,并亲自主持国语演说比赛,担任裁判。 校方也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来改良清华国文教学,这些都反映在当时一些学子的文章中。

  在1924年的一篇约稿而且是屡次催促才完成的《对于国学问题再略表我的意见》中,汪鸾翔说:“从前历任当局多视国文部如瓯脱之区,附庸之国,内容好坏,是不甚过问的。自曹校长到任以来,俯顺学生尊重国文的心理,对于国文内容,日加重视,国文、英文,毫不歧视,且于课堂内容格外注意,这是多数人所信仰崇拜的。我并非胡乱恭维,这是一年以来,在学校有事实可据的。但望以后把教国学的人们联络一下,常把教国学的工作,调查一下,然后才可以欢欣鼓舞,日有进步,善的亦趋于善,恶的不至于恶。”

  为了清华的发展,曹云祥在1924年11月中旬至24日,离开清华学校,沿京汉铁路南下,利用到长沙参加雅礼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之机,顺便到四川、重庆、上海等地考察当地的教育和清华校友的状况。

  曹云祥到长沙之后,停留了五天。在长沙九次演讲,九次赴宴,但他更多的是考察各地的教育状况,借鉴各地的办学经验,以免不知道其他学校的情况,犯下夜郎自大、不思进取的毛病。在参观了长沙明德学校、武昌的中华大学以后,发现私立学校的状况比国立学校要好。在私立学校中,教会学校资金充足,教学更佳。他还在武昌参观大冶铁厂、湖北水泥厂,从该单位的清华校友那里调查了解情况。在四川,他特选了100粒桐油种子,预备回校交农事试验场试种。11月16日下午6时,在上海一品香,受到上海的清华同学会的欢迎,同学会第一次称他为“曹云祥博士”。出席者有凌其峻、周明衡、杨锡仁、徐维明、何墨林等数十人。

  考察中,曹云祥非常注意各校课程的设置,“尤注意中文课程,期或能够有所补益于吾校。并在各地,访问名师,结果甚佳。余极思清华办国文专科,造就极好之人才,以应各地之需求” 。

  1925年,清华的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他的不论,单讲国文部分,现在仍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国文各学程之目的:(一)在操练技术,令储有在自己职务上足以应付,在社会上足以应用之工具。(二)在浚发知识,俾对于国性及国情,有相当之领略与了解,以利其工具。(三)能由技术的操练,知识的浚发,具有研究文学之相当基础。各学程之工作,为讲演、阅读、讨论、练习、笔记、论文。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