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清华之父曹云祥 > 第三章 从清华学校到清华大学(21)

第三章 从清华学校到清华大学(21)

  第三章 从清华学校到清华大学(21)

  9月13日,在科学馆召开本年第一次教职员会议,曹云祥主持并介绍新教务长与教员,派定课程委员会委员。其后由教务长张彭春报告教务进行办法。10月4日,作为清华学校职员会议并第二次常会主席,曹云祥发表声明:今年课程委员会的责任于审定课程外,并须筹划学校的教育方针。10月21日中午12点半,华北清华同学会在东华饭店开秋季聚餐会,朱继平、蔡竞平发言之后,曹云祥演讲,谈清华学校的发展和改组计划,与会者认为言尽意赅。 11月1日下午4时半,教职员会议开第三次常会,由曹云祥主席。12月6日,在科学馆开第四次常会,曹云祥任主席。

  在11月1日第三次常会上,张彭春教务长宣读课程委员会报告。其报告分为三项:(一)总纲;(二)将来之课程;(三)过渡之课程。此次报告仅限于总纲,此项计划为五项,如下:

  甲、清华希望成一造就中国领袖人才之试验学校。

  乙、清华教育分两级。大学各科及高级中等教育。

  丙、清华大学毕业年限3年至6年,高级中学毕业期限三年。

  丁、清华大学教育应特别奖励创造学力、个人研究及应付中国实际状况及需要之能力。

  戊、清华高级中等教育之目的,在使将来之领袖人才受广阔的基本训练;其方法在利用教室内外实际生活之动作,使经验近世文化之要领。

  此项总纲原理全体通过。

  新制大学部的课程设计,分成普通科和专门科,学习年限均为两到三年。

  普通科的特点是不设系,不授学位,仅开设基础课程,“以使学生知中国之以往与世界之现状,藉以明了中国在此过渡时代之意义”。招生条件是“新制高级中学或旧制中学毕业之程度”。学生获得普通科学习考试的修业文凭后,有三个选择:一为通过另一个考试,升入本校“专门”课程;二为由学校发给成绩证书,转学他校;三为外出就业,“一听其便”。

  专门科分系,是在普通科学习之后,计划于1927年开始设立。学校所设的“专门”课程,目的在训练学生未来职业或学术专精的能力,以免重蹈“自由选科制泛滥无归之故辙”。持有专门科毕业文凭的人,才可参加清华留美公费考试。

  但是,学生在入学普通科后,认为所学“不文不理”,无以致用,学习年限又长,与国内一般大学也不相衔接,不少人纷纷退学。于是校方在1926年取消普通科,把大学部改成四年制的正规大学;将原来普通科学习的内容改为“普通训练”,时间压缩至一年。

  早在1920年代初,清华教授汪鸾翔曾经发表过《我对于国文改良的意见》 的长文讨论国文教育问题,但是该文没有引起当时的学校当局重视。曹云祥掌校后,清华的国文教育才逐步得到重视。

  1922年9月26日下午4时,曹云祥在工字厅举行“师生茶会”,面约中等科的全体学生。会上,曹云祥对中英文的问题多所谈及,他认为,学生英文用力过多,功课过忙,中文用力少,未能彻底改良,有违初愿。他希望学生学习要中英文并重。

  对于清华的国文教学,《清华周刊》集中争辩过,王造时在《劈头一个问题——提高清华国文程度》一文中,首先揭露清华的学生对中文系教员诸多不恭敬之处,同时,批评校方对待中文教员招待之恶“更是说来伤心,道来痛哭”。他痛心疾首于这样的恶性循环:学生方面轻视国文教员——轻视国文功课——不读国文书籍——不通祖国文字——与祖国断绝联系——成为外国人;教员方面被轻视——灰心教授——潦草教授——贻误青年——伤及社会。“我们若是不回国做事还可说,我们若是不用中国的钱还有理;既是要回国做事,又要用中国的钱,那么老老实实,对于中文总须并重。”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