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3)
台湾学者苏云峰写出的《曹云祥:清华改制升大和教授治校的奠基者》,认为曹云祥对清华的贡献很多,重要者有三:一为推动校内波澜壮阔的改革,二为清华改制升大,三为实施教授治校制度。 而他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丛书”的《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 也有类似的论述。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编辑委员会编辑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下)1993年6月第177页以后,有苏云峰的《清华校长人选和继承风波》,也对曹云祥有所涉及。可惜的是,苏云峰先生不幸于2007年去世,或许还有未及完成的曹云祥研究,也未可知了。
国内著名学者张岂之教授,在《20世纪我国史学大师的创新精神》一文中讲道:1925年,清华成立了“国学研究院”,当时清华的校长叫曹云祥,当过外交官,比较有世界眼光。 另外,沈卫威先生在《吴宓与〈学衡〉》一书中也指出,曹校长为清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继者正是在他的事业上作进一步的努力,把清华推向一个辉煌时期。 清华大学图书馆原常务副馆长、清华学校首任校长唐国安的后人唐绍明认为,在清华校史上,做出了杰出贡献并值得纪念的校长很多,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四位是:唐国安、周诒春、曹云祥、梅贻琦。
其他大多数提到曹云祥的著作,大都是采取一种扬梅抑曹或者抬梅压曹的态度,对曹云祥的后继者梅贻琦评价很高,而对曹云祥则评价很低,或者有所批评,甚至是歪曲。如“曹是一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 ;“清华学校时期的校长曹云祥,在清华历史上所获评价不高,因他的作风比较独裁,任用私人,在学校行政部门中安插亲信等” ;“1924年秋,清华学校筹办‘国学研究院’,外交官出身的校长曹云祥,不懂办学,便请胡适代为设计,并拟请他担任国学院的导师。胡推辞不就,提出‘最好去请梁启超’” ;“1922年4月,原任伦敦总领事的曹云祥出任清华校长,他是外交界名人颜惠庆的表兄弟,手腕比较灵活,在清华任职最久” 。
还有的人,则干脆把道听途说加到曹云祥头上,如当时的学生傅任敢说:“我参加了二次清华的校改改革运动。第一次是北伐军快到徐州的时候。清华本来是个留美预备学校,从1925年起才改为大学,我们便是大学部的第一级,当时留美预备部还剩下1928和1929两级没有毕业。北伐军到了徐州,留美预备部的同学着了慌,恐怕北伐军到了北京以后,他们出不了洋,于是暗中要求校长曹云祥,准他们立即提前出国。曹与外交部部员组成的校董会也乐得借此多领一笔经费,大家分润,估计可达数十万元。不料在开校董会的前一日被校内教授们知道了,又传到了学生中间,我们便起而反对。我们的主张是:不能提前出洋,不能动用基金;我与另外二位同学作为代表,去见当时的外交部长王荫泰。王一见面便说:‘我已与曹校长说过了,你们大学部也应当选派一部分出洋才公道。’想收买我们。我们感到受了曲解与侮辱,一气便回校公开了王的谈话,并加以驳斥。后来这件阴谋便没有实现。第二次是北伐军到京以后,我们主张清华改为国立(以前是外交部部立),基金独立(以前被外交部少数部员把持),和欢迎罗家伦做校长。” 这种谣传把曹云祥干脆打成了贪污犯。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