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比尔盖茨 > 第五章 再创辉煌

  第五章 再创辉煌

  1. “32位”小姐与安·温布兰妮

  对于广大的美国公众乃至微软公司的雇员来说,比尔·盖茨的个人生活几乎就是个谜,它显得如此神秘莫测,难以捉摸。

  比尔·盖茨一生中,曾与三个女人相交甚笃,来往密切,但就比尔·盖茨而言,他从未把问题扯到婚姻上去。一方面,他的事务繁杂得使他无暇自顾,另一方面,他的精力和他有限的休息时间更多地花费在诸如运动和娱乐上,而且他对他的家庭和父母永远有一种孩提般的依恋。

  比尔成为亿万富翁以后,自然会有不少漂亮姑娘向他求婚。比尔对此有很清醒的认识。他觉得很难猜透这些人的动机究竟是爱情还是金钱。卢宝曾经同他开玩笑,问他几时结婚。他总是回答说:“到35岁吧。”

  他一直保持着童心和童趣,像个大孩子,一有时间就同大家一块作游戏。微软公司里因此流传下了一个特别的词儿——Micro-games,就是“微游戏”。

  他害怕结婚,他认为一旦结婚,就会像他的父母一样老之将至。

  由于一直没有成家,在与客户应酬和社交往来中,在需要甚至必须带上女伴的场合,比尔·盖茨总是与他的母亲玛丽·盖茨一道前往。

  当然,比尔·盖茨毕竟不是一个孩子了,他不可能没有与异性的交往。

  与比尔·盖茨交往较深的女人,在人们依稀的印象中,最初的一个叫倍蕾特。

  那还是1984年4月,当比尔·盖茨成为《时代》杂志封面人物的时候,有人在一篇特写中透露出来的。

  蓓蕾特是一位标准的美国式女郎,年轻漂亮,性格开朗,举止大方,充满了独立的个性,但对感情上的事情却又非常严肃认真。

  1983年,在微软公司雇员埃尔瓦家中举行了一次舞会。这样的舞会,在微软公司的员工中几乎是轮流举行的。只要家住西雅图,家中具有足够的场地,就会轮上举办舞会。微软公司人员的招募范围很广,不少人来自美国其他各州乃至国外,所以,周末举行舞会,成了许多微软员工紧张工作之后娱乐松弛一番的主要活动方式。

  就在埃尔瓦家举行的舞会上,比尔·盖茨结识了蓓蕾特。

  比尔·盖茨自上高中起就不时与一些女孩子来往,有时还同他们约会,但这次与蓓蕾特的接触,却使他有了一种特殊的感觉,乃至对于跳舞,也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了。

  蓓蕾特第一次见到比尔·盖茨,便向他问道:“你们公司为什么不开发供32位小型机使用的软件呢?”这个问题使比尔·盖茨哈哈大笑起来。32位微处理器直到90年代才开始使用,1983年时还没踪影呢!蓓蕾特显然是说外行话了:她认为微型机同PDP—10型小型机是一回事。

  从此以后,比尔·盖茨就称蓓蕾特为“32位”小姐。

  同比尔·盖茨交往密切的女人大概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与他约会可不是太轻松愉快的事情。他总会没完没了地讲解他工作和发展上的事情,而很少去交流和沟通彼此之间的感情。这使女人们感到难堪,而且最后总是闹不明白他到底讲了些什么。

  蓓蕾特曾经深有所感地回忆说:

  “我们两人都有一种共同的痛苦与挑战的感觉。而比尔·盖茨对于生命更有一种深远莫测的感受。他常常在我家门前的台阶上,大谈特谈死亡的恐惧。他好像把自己这一生同某种远远超出今生的东西联系起来。他认为,女朋友只不过是这一切事情的表象而已。”

  他们相互热恋了,了解了,而且还表达了倾慕之情。不过,他们同时也发现了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

  比尔·盖茨的性格中有一种极具挑战性的因素,他敢于向一切艰难困苦挑战,敢于勇敢无畏地争取最终的胜利,敢于压倒竞争对手而决不有一丝半点的迟疑。同时,他又是一个敏感而且充满同情心的人。他的这些性格,时时被掩盖起来,既不表现得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也不会给人脆弱缠绵的感觉。

  当他决定解雇一名雇员时,他总是感到很为难。每解除一名雇员,他都觉得增添了一份孤独。

  蓓蕾特是少数几个能够洞察比尔·盖茨内心深处最敏感部分的人之一,这使她产生了对比尔的保护欲。她相信比尔·盖茨在成长过程中时时都有孤独感,比尔在内心里并不像他的外在表现那样热烈而无畏。

  比尔·盖茨与蓓蕾特1984年中止了约会,他觉得自己把工作耽误得太多了。当然,他们已有的深刻了解使他们不可能一刀两断,他们在有限的业余时间里继续来往了一段不长的时间。

  最后他们分手了。

  蓓蕾特不无抱怨地说:

  “他老是记挂着他的工作,工作,他似乎与他的工作密不可分。我认为这样干是脱离现实的,是非人的,他终究会被工作拖垮。”

  当然,分手之后他们仍然是很好的朋友,蓓蕾特说:“我知道他在哪里。无论我求他什么事,他都会尽心尽力为我办好的。”

  与蓓蕾特的分手并没有使比尔·盖茨过分难过,他很容易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工作上去。

  不久之后,另一名女人闯入了比尔·盖茨的生活。这便是比比尔·盖茨年长6岁的安·温布兰妮。1984年,在一次产业研讨会上,比尔·盖茨和温布兰妮都作了发言。温布兰妮是一位出色的女企业家,比尔·盖茨的发言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发现他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点,从此便开始了他们的友情。

  在温布兰妮眼中,比尔·盖茨与报刊上介绍的简直判若两人。她解释道:“比尔·盖茨完全是个冒险家,一个超级领导人。他似乎总是在悬崖上走钢丝。我同他在一起,总能学到不少东西……”

  安·温布兰妮还讲述了一个小小的插曲:

  有一次,温布兰妮同比尔·盖茨一起去墨西哥旅行。他们到达旅馆后,比尔·盖茨竟把他们的汽车转租给两个素不相识的嬉皮士,一个下午10美元,而且没有一文钱的押金。温布兰妮深信比尔·盖茨这下上了当,汽车是再也不会开回来了。但是在4小时之后,那两个嬉皮士倒真的把车开了回来,只是汽车损坏严重,只差没有完全散架了。

  温布兰妮说:比尔·盖茨喜欢冒险行事的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比尔·盖茨喜欢到海边温布兰妮的别墅去玩。有一次比尔·盖茨去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外套,温布兰妮只好陪他去另买一套。结果,他选择的服装式样和色调搭配,全都按照他妈妈的选择方式办。

  还有一次,他们一道去沙丘一带玩耍,那儿有一家俱乐部专门从事滑翔器教学,比尔·盖茨很想试一试,便报名参加培训。第一次滑翔,他一头栽进了沙丘。第二次,他记住教练员的话,细心操作,在地上飞行了一段路程。到第三次,他自以为已经掌握了要领,竟然迎风而上,飞到高空中去,但却违反了不能转动滑翔器的规定,在几百码外重重地摔下来。好在那里是一片灌木丛,没有受伤,但人和树丛却紧紧地缠在了一起,费了好大劲才解脱出来。

  温布兰妮对比尔·盖茨最后的印象是,孩子般的冒险,孩子般的依恋。他们的交往当然是长不了的。

  2. 与菲安瑟·弗伦奇结婚

  最后,直到1992年,同比尔·盖茨订婚的,是女才子菲安瑟·弗伦奇。

  菲安瑟·弗伦奇出身于达拉斯一个富有的家庭,曾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名牌大学,后来又到美国东部一所名校深造,在那里获得工商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毕业后,微软公司看中她的才华,招聘为雇员。

  比尔·盖茨与菲安瑟·弗伦奇订婚,或许会使他的生活有一个改观。

  从此,人们普遍地改变了对比尔·盖茨的看法,认为他变得更可靠更稳重了。

  其实,比尔·盖茨与菲安瑟·弗伦奇的恋爱历程充满了曲折和痛苦,这种关系在风风雨雨之中折腾了好几年。

  开始,对于结婚的事,比尔·盖茨一直不曾作出明确的答复,他在态度上总是闪闪烁烁,似是而非。到了1992年,菲安瑟·弗伦奇终于向比尔·盖茨下了最后通碟,要么结婚,要么散伙。

  尽管菲安瑟·弗伦奇没有比尔·盖茨那样显要的地位,但她既年轻又漂亮,一头深棕色的头发把她那颇具个性的面庞轮廓衬托得格外突出。而且,她知识渊博,教养很高,并非一般时髦女子可以相比。

  过去,比尔·盖茨在私生活上的行为并没有在同事中获得佳誉,人们在私下纷纷议论他的风流韵事,菲安瑟·弗伦奇对这位董事长也并无好感。不过他在菲安瑟·弗伦奇面前总是彬彬有礼,表现得温文尔雅,而且后来不断向她发起求爱的攻势。菲安瑟·弗伦奇这才慢慢改变了对比尔·盖茨的看法,并与他有了交往。

  比尔·盖茨同菲安瑟·弗伦奇结婚,对他来说或许并不痛快。

  他从不愿意放弃那种一贯的顽童般的生活习惯,而结婚,必然意味着家庭的管束和妻子的制约。

  而促成他最后决心结婚的,一是他过去的情人温布兰妮,一是他的母亲玛丽·盖茨。

  温布兰妮现在仍然是比尔·盖茨的密友。她对比尔·盖茨说:“你那顽童般的习性已经不可取,你应当在性格上成熟起来。应该考虑结婚的事情了。”

  温布兰妮的话,使比尔·盖茨认真严肃地考虑他的婚姻问题了。

  而比尔·盖茨的母亲对自己的儿子抱有深深的爱,是她亲手将儿子抚养成人。她对儿子的关心到了事无巨细,一概亲自过问的程度,连儿子的领带是否结正,衣着是否整洁等芝麻小事也不放过,至于成家立业的婚姻大事,就更不用说了。玛丽·盖茨对于儿子挣钱的能力从不怀疑,她担心的是儿子在个性上的不成熟,对婚姻问题的不慎重。在她看来,如果儿子与菲安瑟·弗伦奇结婚,必将弥补他在这些方面的不足,甚至还会使他产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良知。所以,她竭力支持儿子同菲安瑟·弗伦奇的婚事。

  比尔·盖茨不能不接受温布兰妮和母亲的意见,他决定改变自己,履行自己的诺言。1993年复活节,他带上菲安瑟·弗伦奇去棕榈泉看望了正在那里度假的父母,后来又在李尔耶山庄租下一所别墅以度蜜月,并且还为菲安瑟·弗伦奇定做了结婚戒指。

  1994年1月24日,比尔·盖茨与菲安瑟·弗伦奇在达拉斯举行了隆重的结婚典礼。

  3. 独出心裁的新寓所

  比尔·盖茨对他的母亲充满了深深的挚爱,而母亲玛丽·盖茨对自己的儿子更是关怀备至,舐犊情深。

  玛丽·盖茨经常关注儿子的各种事情,有时候一天之内竟打去几次电话。而且不时给儿子写信——大多数情况下是用明信片。

  比尔·盖茨总是仔细阅读母亲的信件,读完之后小心翼翼地把信纸锁在抽屉里。有一次,比尔·盖茨收到母亲的信时,一位同事异常惊异地感叹道:

  “我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她母亲刚才同他通过话啊!”

  玛丽这位母亲使比尔感到非常骄傲。她是一位温文尔雅、处世大方的社会贤达。由于她的教养和背景,她对儿子非常担心,常常同一些亲密的朋友谈起儿子的事情。她觉得自己的儿子对社会缺少必要的关注,缺乏同情与爱心。

  对于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来说,这些都比金钱还要宝贵。

  母亲觉得她随时都离不开自己的儿子,总喜欢儿子在她身边。比尔·盖茨在贝尔维尤自己的寓所里,为纪念8080微处理芯片诞生而专门申请安装了4558080号电话。母亲一天中会把这个号码拨上好几遍。

  由于比尔·盖茨一直住在租用的公寓里,1983年,玛丽特地为他买了一套房子,离他原来的住处只有一英里。

  这套花费近100万美元买来的房子,共有3间卧室。它处在风光秀丽的华盛顿湖滨,这算是比尔·盖茨的第一个家。

  有不少人以为比尔·盖茨这个住所是极其豪华和现代化的,其实,这个地点真正豪华的住宅比比皆是,而他这幢住房,充其量算是个中偏下等。

  这套房子附带有一个不算大的游泳池,从房屋的后面,可以远眺华盛顿大学,甚至看到更远处的东南雷尼尔火山。

  室内设施是按比尔·盖茨的设想来布置的,人们会惊奇地发现,整个房子内竟没有一台电视机,基本生活用品也少得可怜。在屋子中间,却耀人眼目地摆着一台电脑,比尔·盖茨在家里的时候,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摆弄这台电脑上。

  他在自己的工作台上方,贴了一张巨大的世界地图,只要抬眼一看,全世界便可尽收眼底。甚至在他的车库墙上,也贴了一张详尽的非洲地图。他解释说,在他的心灵中,尚有许多“未被使用的波段”,只要他的眼睛扫过这些地图,这些波段就可以使用起来。

  比尔·盖茨每天去上班都比较晚,尽管他这个住所离他的办公室仅隔十来分钟的车程。不过一到了工作岗位,他几乎每天都干到半夜才回家。

  然后,他还得至少花上两个小时来处理各种电子邮件。他家里的计算机和公司的计算机联网,他母亲也进入了这个电子信箱系统,无论什么时候,母亲都可以给儿子传来邮件。

  母亲的赠与,使比尔·盖茨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家。

  直至1988年,比尔·盖茨都住在母亲购买的这套房子里。1988年后,他才自己花费400万美元,购置了30英亩土地,另外还有400多英尺湖岸,为自己营造新的住处。

  这块土地位于一座小山之上,为了避免招致邻居们的反感,他让房屋的绝大部分都低于山脊,这样一来,从湖面方向看去,这座房子便和邻居们的房子不相上下,避免了鹤立鸡群,高高在上的气势。即使那些高出山脊的部分,也决不比毗邻的两家商店更高。

  这套建筑的设计是相当宽敞舒适的,除有足够的居室外,还有许多办公室,一个可容纳百人的会议室,一间有20个座位的电影放映室,一个电脑中心,一间可藏书1.4万册的图书馆,一个可停20多辆汽车的地下车库,一个60英尺长的游泳池。此外,还有绷床练习室和游艺室等。

  在客厅的大墙上,安置了高分辨率电视屏幕,这样,便可以从计算机储存的数据库中任意调看图像、美术作品及摄影作品。数字影像储存在CD光盘里,可由计算机处理。如果不播放任何内容,屏幕上就呈现出宏伟壮丽的珠穆朗玛峰景色,以显示主人高远的胸怀。

  这个系统把音响、彩视和计算机融合在一起,使用方便而又不失气派。它由一只遥控器来控制。比尔·盖茨说,他所修建的不仅仅是一个家,而且还是计算机技术讨论中心,要在这里展示家用电脑的最佳水准。

  他的设施没有脱离这一最高宗旨。

  在许多人眼中,美国人的豪华别墅总是极尽铺张奢侈之能事。但比尔·盖茨这一套住所绝非如欧洲庄园那样大而无当。相反,它严格遵循了节俭实用的原则。这座楼房也远远不是那种最豪华最壮观的建筑,它只是体现了多功能、多用途、有利工作、方便生活的特色而已。

  比尔·盖茨说:“我想尽量在这座房子里预见近期的未来。我房子的设计和建筑都有点领先于时代,但也许它预示着家庭未来的情况。……

  我希望我的房子与周围环境和将要住进去的人的需要相和谐。尽管我想让它从建筑角度上吸引人,但我更希望它舒适。它将是我和家人的住所。

  房子是一个亲密伴侣,或用20世纪伟大建筑家勒·考布什尔的话来说,是‘为了居住的机器’。……我的房子用木材、玻璃、水泥、石头建成……

  我的房子也是由硅片和软件建成的。硅片微处理器和内存条的安装以及使它们起作用的软件,使这房子接近于信息高速公路在几年内将会带入数百万家庭的那些特征。我要采用的技术现在是试验性的,但过一段时间我正在干的部分事情就会被广为接受,并且价格也会降低。……我想要手工艺品但不要任何浮华的饰物。我想要一所能容纳不断变化的尖端技术的房子,但其风格应是平易近人的,应当毫不含糊地显示出技术只是仆从而非主人。我不想要那种须用技术性质来定义的房子……”

  比尔·盖茨对他的房子设计做了许多设想,总之,他希望自己的房子具有电子化的特点,能反映最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水平,得到现代技术向人提供的最大的舒适和方便。他说:“我的这所房子只不过早一些得到其中一部分这类服务而已。”

  4. “《纽约》是什么东西?”

  比尔·盖茨家里拥有庞大的私人藏书室。他酷爱读书,许多时间都在自己的藏书室里度过。当然,他从不把阅读作为消遣,他对于重要著作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崇与渴求。

  有一天,他在吃一顿简单午餐的时间里,竟一口气读完了4本杂志。

  其中包括著名的《美国社会科学》和《经济学家》。这两份杂志都是社会科学界的权威刊物,是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发表言论的重要讲坛。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这些杂志是令人望而却步的。

  比尔·盖茨对这些高水准的杂志有着非同寻常的喜好,这或许与他的家庭有关。他出身于高级白领阶层,耳濡目染,很早就养成了对严肃读物的特殊兴趣。

  这当然不是说美国那些五花八门的报刊杂志都毫无可取之处。它们可以满足各种各样的人们不同的需求,其中不少出版物甚至是人们茶余饭后消遣取乐不可或缺的资料。但正如一位美国先贤所说:“人生苦短,实在没有时间去注意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

  紧张而繁忙的生活使比尔·盖茨希望在最少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攫取尽可能丰富的信息;他必须在阅读方面作出严格的选择,如果津津乐道于以耸人听闻和过分夸饰为能事的报刊杂志,无异于虚掷光阴。

  有一次,《纽约》杂志的一名记者前来采访比尔·盖茨,他竟出人意料地问道:“《纽约》是什么东西?”他并没有开玩笑,他确实从未浏览过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份杂志。

  比尔·盖茨也并不是专门钻研高难学术问题的书呆子。他酷爱体育运动,有时甚至还有点表演天才。兴之所至时,他会在饭店里当着各级下属大讲童话故事。他一旦讲开了故事,从不在乎四周只有两三个人还是上千人,他会站起身来,像出色的演员那样讲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

  即使饭店里大半的顾客都惊讶地望着这个大名鼎鼎的比尔·盖茨,他仍然手舞足蹈地进入角色而难以自持。人们免不了窃窃私语:“瞧,这不是比尔·盖茨吗!他窜上跳下,指手画脚,是在演哈姆雷特吧!哈哈!”

  他甚至会跳到半空中,以表演人物的动作。有一次,他一下子跳过了餐厅的吧台,把服务员吓得呆若木鸡。他自己则嘻嘻哈哈,快活无比。

  美国是世界上体育运动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体育运动的魅力,使比尔·盖茨无法抗拒。

  他虽然身体瘦弱矮小,在力量抗衡的运动上不及别人,但在技巧性更强的运动项目上,却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在微软公司的雇员们为他们的董事长庆贺30岁生日的时候,比尔·盖茨在硬木地板上表演的四轮室内溜冰,使他那些衣冠楚楚的下属们一个个惊异得有失风度。在保罗·艾伦的摇滚乐队伴奏下,比尔·盖茨轻快地翩翩滑行。随着摇滚乐声节奏不断加快,他在地板上一口气作了 400多次旋转,使生日庆贺会达到了热烈的高峰。

  比尔·盖茨在微软公司的股票上市之后,花钱买了一艘快艇。他从小喜欢水上运动,现在,每天早上推开窗户,碧波万顷的华盛顿湖就呈现在他的眼前,这使他更无法克制对水上运动的酷爱。驾上快艇在水面飞驰,望着无际的蓝天白云,迎着扑面而来的凉风,他觉得这是最令人心旷神怡的时候。

  他甚至在自己的新居旁边,专门建造了一个船坞。

  比尔·盖茨为自己的新居、为各种设施和运动器材花去的钱不能算少,但他决不是个一掷千金、挥霍无度的人。

  他的生活作风仍然无改,同过去一样节俭朴素。他小时候喜欢读书的习惯一直保持下来,一有休息时间,就抓紧读书。他最感兴趣的仍然是名人传记。新出版的大科学家、大企业家、大政治家的传记,他从不放过。他说他对别的公司成功的经验特别重视,有一本叫做 《我在通用 汽车公司的岁月》的书尤其吸引他,因为这本书告诉人们,通用汽车公司是如何彻底改变汽车世界的格局的。

  5. “我喜欢生活得跟普通人一样!”

  尽管比尔·盖茨在全美国是以最快的速度取得成功并且发财致富的人,但他对于金钱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说:“如果你有了一亿美元,你就会发现,钱不过是一种符号,这东西简直毫无意义。”

  在1991年,微软公司的利润比上年增加了55%,收入增加了48%。

  年底,微软公司在其他公司销售下跌,大量裁员之际,反而又增加了70名工人。这时候,全公司的雇员已达1万人。每天,印有微软标记的大型客车将他们送往260个工作场所。

  微软公司还在不断规划新的建筑,设计新的蓝图,呈现着一派欣欣向荣大步前进的景象。现在,微软公司已将实力雄厚的波音公司取而代之,成了美国西北部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公司。

  微软公司的市场价值已高达219亿美元,甚至把大名鼎鼎的通用汽车公司也抛在了后面。它的股票自上市以来,几年间已上涨了12倍。当时如果买下1000美元的微软股票,到1992年就可以卖到3万美元。自然,微软公司的上层人员大多也成了超级富豪。在一个公司中造就出 3个10亿美元级的富豪,微软公司是绝无仅有的一家。

  这3位超级富豪便是比尔·盖茨、保罗·艾伦和斯蒂文·鲍默尔。

  在他们之下,微软公司拥有巨额家私之人也实在不算少数。单从登记注册的股票来看,副总裁琼谢利拥有1.12亿,负责开辟海外分部的大员斯科特·奥凯拥有0.28亿,从苹果公司投奔而来的杰夫·雷克斯拥有0.23亿,比尔·盖茨父亲的法律事务所合伙人比尔·纽科姆拥有0.28亿,此外,曾帮助微软公司股票上市的盖德特拥有700万,负责应用软件开发的副总裁梅普思拥有350万,等等。

  微软公司最早的程序员之一,比尔·盖茨的老同学查尔斯·拉尔森,在1992年竟花费1亿美元买下了西雅图麦瑞尼尔职业棒球队。在1992年中,微软公司大约有2000名雇员令人惊异地变成了百万富翁。这不能不叫世人扼腕叹奇。

  在1991年,比尔·盖茨便以48亿美元财产位居《福布斯》杂志的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是约翰·克拉季,他拥有59亿美元。但到了1992年初,由于微软公司的股票飙升至每股114美元,比尔·盖茨的资产一下子上升为70亿美元,骤然之间将约翰·克拉季抛在后面,而稳稳地位居《福布斯》排名之首。

  由于每年都进行分红和派股,比尔·盖茨的股票越来越多,加之微软公司股票的市面价值也越来越高,1992年后,他的股票价值已高达139亿美元。个人拥有如此之多的财富,这在全世界前所未见。

  比尔·盖茨有时候不能不想到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不过,比尔·盖茨从来不因为钱财而去特意摆阔,相反,许多了解他的人都认为,他仍然保持着他过去那种随随便便,不大讲究的特点。

  甚至在衣着外貌上他也显得马虎。人们不时在公司里、工场里或机场上看到他,他还是穿一条便裤,一件开领衫,一双运动鞋,而且没有一样是名牌。他仍旧会嘻嘻哈哈地走上前来,拍着熟人的肩膀,热情而不失潇洒地说:

  “嘿,多好的天气,咱们去吃个热狗,喝杯咖啡,怎么样?”

  已经成为社会名流的比尔·盖茨,跟过去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变化。

  他喜欢独来独往,一个人行动,从不需要那种前呼后拥、仆从尾随的派头。

  人们在比尔·盖茨身上看不出他有什么变化。对此,他自有一套说法。他在回答《花花公子》记者提问时说:

  “我认为讲究派头并不是一个好的榜样。一个人如果习惯于享受,他就再也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我喜欢生活得跟普通人一样,这已经足够了。对于讲享受,讲派头,我只能敬而远之。”

  比尔·盖茨在花钱的问题上不仅并不奢侈,有时还显得非常保守。

  这样的事,已在人们中传为趣闻。

  有一天,他与一位老友一道驾车到谢拉顿饭店开会。因为这家饭店较远,他们去晚了,一时找不到车位停车。于是,朋友建议把车停到贵宾停车场去。

  “啊,那要花12美元哩,这个价钱可不便宜!”比尔·盖茨一本正经地答道。

  朋友坚持着说:

  “由我付钱好了。”

  比尔·盖茨却固执地回答:

  “这不是个好主意。他们超值收费。”

  比尔·盖茨当然不是一毛不拔的守财奴。他的朋友对别人讲起这件事时说,这并不是比尔·盖茨吝啬,要知道,比尔·盖茨如果要请客吃饭,那会表现得非常大方。他厌恶的只是物值不符而已。

  比尔·盖茨不仅曾为他的母校湖滨中学捐赠了大笔款项,还为他父母的母校华盛顿州立大学捐赠了1200万美元。另外,他又为费雷德·哈特金森癌症研究中心资助了100万美元。这一类的捐款,比尔·盖茨已有许多次记录。

  就比尔·盖茨的地位和业绩而言,他的工资完全有资格列全美之冠。

  然而他的收入实际上只属中等偏下,1991年约为27万美元,即使在微软公司内部,也只居第5位。而公司的前总裁哈尔曼,1991年的工资就已达到60万美元。至于美国其他大公司总裁的收入,那就高得多了。比如克莱斯勒公司总裁李·艾科卡的总收入为450万美元,福特公司总裁哈罗德·波林的年收入也在180万美元以上,通用汽车公司总裁的年收入竟达520万美元。

  比尔·盖茨经常说,他对于钱的问题从不关心,而且也不大在意股票行情的变化。他更关心的是他的工作。

  金钱永远不会改变他,也不会干扰他。

  6. 汽车狂

  在物质享受方面,惟一令他感兴趣的,恐怕要算他的“坐骑”,但这常常给他带来麻烦。

  从1970年比尔·盖茨的父亲为他买了一辆红色野马车之后,他买过的车已在10部以上。

  他比较喜欢马力强劲的车子,如保时捷、法拉利等牌子,而对于那些堂皇华贵的小车,比如奔驰之类,反倒不大爱好。

  驾上强劲的小车在公路上驰骋,对比尔·盖茨来说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但超速驾驶也并不是永远都那么称心如意。

  他有时不得不去法庭应诉,不然警察局会威胁说要取消他的驾驶执照,至于因超速行驶而被罚款的事,那几乎是难以数计的。尽管他身边有高级律师可以随时帮忙,用高超的手段处理这类事情,但他的驾驶记录实在糟糕透顶,长此以往,驾驶执照终将不保。

  比尔·盖茨后来买过一辆灰色930型保时捷。这种车速度更快,多次被警察的监视雷达抓住。对于这位累教不改的富翁,警察局真是大为光火。

  比尔·盖茨曾对人说,他不得不在他的新车上装上雷达干扰器,以逃避警察的跟踪。然而,这反倒成了警察局控告他的理由,因为有警察看见了他车里这个设备。尽管按照美国法律,在车内安装雷达并不违规,但他因此而敢大胆超速行车,便免不了一再受罚。

  在90年代,比尔·盖茨一再换车,他除了极喜爱的保时捷959型外,还喜欢红色的法拉利跑车,对林茨车也大为青睐,最后,他的目光又投向了最新式的保时捷964型。

  小车给比尔·盖茨带来无休无止的麻烦,但他仍不改初衷,喜欢一辆又一辆的新车,喜欢驾着新车去公路上疾驰。

  7. 微软与“反微软联盟”

  微软公司在推出视窗3·0版后,又开发出MS—DOS3·3,而且很快成为全世界个人计算机用户普遍使用的软件。到 1991年初,MS—DOS5·0版在纽约问世,1993年,微软公司又推出DOS6·0版及其后续版本6·22版,取得巨大成功。

  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那时候处于一枝独秀、占据主要软件市场的良好发展状态。然而,比尔对这样的成绩不以为然,在他头脑中想得更多的倒是公司未来的处境,未来的发展和未来的风险。

  在电脑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哪怕稍有疏忽,就会被别人赶上甚至超过。在比尔·盖茨心中,永远有一种无法解脱的忧患意识。

  1991年初,比尔·盖茨向公司的主要董事们分发了一份公司发展状况备忘录。在这份备忘录中,从头至尾显露出他惯有的思想特征:既不乏勇往直前的气概,又充满深深的忧虑。他在历数微软公司业务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详尽分析了公司在各个领域中面临的压力与危机。

  微软公司在网络通讯等方面还远远落后于Novell公司,对这个巨大的市场鞭长莫及。

  一些善于攻占市场份额的软件开发商,正千方百计地围堵微软公司,成为微软公司不可小觑的劲敌。

  与苹果公司的法律纠纷也还在旷日持久地继续下去,这给微软公司带来不小的麻烦。在过去几年中,微软公司已花费了数百万美元推广视窗软件,而且费尽心思让软件开发商为视窗开发应用软件。如果苹果公司一旦获胜,不仅微软公司将前功尽弃,败下阵来,而且意味着几十亿美元的市场份额化为乌有。

  这一场没完没了的官司还不得不一直打下去,因为在与苹果公司的纠纷中,不断有新的对手加入到苹果公司的行列中。比尔·盖茨自己也深深感觉到,现在正处于腹背受敌、楚歌四起的境地。

  在这份备忘录中,比尔·盖茨还着重谈到与IBM的关系问题。他说:

  “我们应当同IBM保持一种不偏不倚的关系,因为我们已经成了更为出色更为强大的公司。我们今天已经确立了自己的行进标准,人们不再认为这只是由于IBM选择了我们。”

  过去人们一度普遍认为,IBM是自己坑害了自己,它养虎遗患,让微软公司占了上风。但电脑业的明白人都知道,事情并非如此。IBM之所以面临败局,是因为它跟不上电脑业的发展步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利。哪怕微软公司不赶上去,这种事情别的人也会照干不误。

  比尔·盖茨喟然动容地说明了这件事的意义:

  “与IBM分道扬镳,表明微软公司不再接受IBM贫乏的编码,贫乏的设计方案和诸如此类的其他东西。”

  那时候,微软公司的股票每股已经超过110美元。比尔·盖茨的备忘录公布之后,一些不明就里的人开始产生恐惧心理,认为别的竞争对手真的要赶上来了,便开始大量抛售股票。结果,微软股票在抛出最多的时候,一天之内下降了8美元。就以比尔·盖茨个人而言,他在一天之内就损失了3.15亿美元的票面价值。

  自然,那些真正了解微软公司和股票行情的证券老手,认为备忘录并没有揭示出什么真正可怕的东西,反而觉得比尔·盖茨流露出来的忧虑正好是他自负心理的惯常表现。因此,他们非但没有抛出股票,反而乘机大量吃进。例如曾经帮助微软上市的金人萨奇公司副总裁谢伦德就是这样的人。他在这次小小的风波中,着着实实大捞了一把。

  就在比尔·盖茨这份未雨绸缪的备忘录发表之际,IBM公司董事局主席约翰·阿克尔斯也发表了他的备忘录,一份缘于败绩的备忘录。

  阿克尔斯在他的备忘录中毫不掩饰地承认,IBM公司目前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自1984年以来,公司的销售额首次连续两年呈现下降趋势。IBM公司一度在股市上遥遥领先的地位现在已岌岌可危。他认为,现在该是公司大力进行整顿的时候了。

  阿克尔斯忧心忡忡地指出:“我们正在失去市场占有率,我们正在走向衰退。”他同时指责造成这种严重后果的原因说:“我们的工作缺乏足够的紧张态度,人人都自得其乐,而根本无视商务上的困境。”

  在全美掀起个人计算机热潮的时候,IBM公司几乎占领了一半的市场,而现在的情况是,这个市场占据率已下降到差不多只有20%。严酷的现实逼使IBM公司改变思路,打破陈规,从根本布局上改变现状,以应付狡诈的对手——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

  阿克尔斯提出的方案,在前两年是不可思议的。那就是,要同他们过去曾经厮杀得不可开交的对手苹果公司联合起来,共同对敌。

  因为无论是IBM公司还是苹果公司,现在都面临共同的来自微软公司的压力。过去,微软的年营业额只及IBM公司的十分之一,现在,市场已经在微软公司的主导之下,IBM公司和苹果公司两家公司所占的份额则分别下降了70%和50%。而且,微软产品的利润率比这两家公司都更高。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它们互相联合,一致对敌,乃是大势所趋,只能如此。

  阿克尔斯在这份备忘录中为IBM公司指出了惟一的出路,尽管多少带有苦涩和迫不得已的意味。

  在与苹果公司结盟这件事上,IBM并不是全无保留的。电脑界不少人士认为,苹果公司只是因为与微软公司的官司才采取联合IBM的策略。

  它与IBM公司有着类似与微软公司的矛盾。要是苹果公司赢得了与微软公司的官司,它同样会起诉IBM公司的PM软件。PM与视窗完全相同,这同样是苹果公司难以容忍的。只是,在当前形势下,苹果公司与IBM公司联合起来仍然是有利的。

  备忘录发表后不到半个月,在美国国庆节前一天,两家公司正式结盟。他们达成一项协议,在广泛的领域内共同享有彼此的技术。协议的有效期定为7年。

  这是一个意料之中却又有些出乎意料的结果。人们普遍认为,这种过去难以想象的事情,完全是由于微软公司日益强大造成的。人们把IBM公司与苹果公司的结盟称为“反微软联盟”。

  两家公司把结盟仪式搞得轰轰烈烈。仪式在旧金山举行,邀请了500多人参加。在这个仪式上,除签署彼此共享技术成果的协议外,还声言它们将与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合作,开发个人计算机RISC芯片,以用于IBM和苹果公司的个人计算机。

  真正引起轰动的新闻还是 IBM公司和苹果公司将注册两个联营公司。其中一个公司取名塔利根特 (Taligent),它的使命是把苹果公司以前开发的平克(Pink)项目作为基础,研制出更为先进的操作系统。

  另一个公司起名卡雷达(Kaleida),它的任务则是研制一种个人多媒体计算机,把声像、文本、影像融为一体。

  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对于这次历史性结盟的反应是静观其变,淡然视之。至少从外表上看,他们没有表现出什么忧虑来。

  在一次业务研讨会上,不知是不是有意显示大度和不在乎,比尔·盖茨还说出这样一种话来:

  “对于整个产业而言,苹果与IBM结盟可以说是一件好事,甚至是很好的事情,因为我们这个行业需要更多的合作,以便产生更好的成果。”

  而在另一个场合,在比尔·盖茨接受《华尔街日报》记者采访时,他说道:

  “这次结盟,使苹果公司失去了它昔日引以自豪的东西,它出卖了自己的创业精神,这叫人深感悲哀。”

  在谈到这次结盟对微软公司的影响时,比尔·盖茨有意很幽默地说:

  “这可算得是一件好事;它们合二而一,我们因此少了一个竞争对手。” 比尔·盖茨外表上一直表现平静。美国国庆节这一天,在微软公司的聚会上,他第一次会见了华纳公司的老板。他们两人都是孜孜不倦的数学爱好者,都是拥有亿万美元的大富豪。这些共同点扩大了他们无休无止的话题。

  在这天的聚会上,比尔·盖茨还接见了 《华盛顿邮报》的老板及州 内其他一些政要和新闻界人物。他还玩了一阵技艺并不高超的网球。看上去,他丝毫没有把眼前刚刚建立的“反微软联盟”放在心上。

  连微软公司的员工也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公司负责应用软件开发工作的副总裁麦克·梅普思揶揄地说道:

  “很难想象,在我退休之前,他们到底能搞出什么东西来。”

  8. 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

  其实,在这种死水般平静的外表下面,正汹涌着巨大的波涛。比尔·盖茨正苦苦地思索着新的发展途径——向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进军。

  苹果公司和 IBM公司结盟以后,已经把发展多媒体提上议事日程。

  这使比尔·盖茨产生了深重的压力感。他必须分秒必争地抓紧开发和研制工作。

  实际上,微软公司当初开发的视窗3·0版本已经具有多媒体的功能。

  在视窗3·0的平台上,可以很方便地搭载多媒体扩展系统,组成一个功能多样的多媒体视窗。它可以通过新的接口与音响、录像机、摄像机和光盘等设备联结起来,实现多媒体的功能。

  微软公司这种多媒体设计当然还处于肇始状态,随着多媒体开发工作的展开,研制多媒体计算机即所谓MPC,成了微软公司眼前的当务之急。

  微软公司的目标是必须争创多媒体产品的行业标准。在电脑世界,每一种产品的出现,都会经过一段激烈的竞争,然后由胜利者来颁布行业标准。这正如过去 IBM个人计算机确立了个人计算机标准,微软公司的MS—DOS确立了操作系统标准一样。一家公司确立了行业标准,就意味着获得了行业控制权和滚滚而来的巨大财富。所以,确立新形式多媒体机即MPC的行业标准,是比尔·盖茨志在必得的追求目标。

  早在1990年11月,微软公司就召开过一次研讨多媒体的会议。这次会议宣告多媒体个人计算机已经产生。后来微软公司竟把多媒体个人计算机作为它的电脑的专用商标。这在美国电脑界引起了一场风波。不少电脑公司指控微软公司的垄断行为。使微软公司受到不小的压力。

  微软公司能够捷足先登,为多媒体个人计算机确立标准,当然有它的有利因素。因为微软公司的MS—DOS3·1以上的版本以及视窗3·0的多媒体扩展版都是多媒体个人计算机的支持软件。这些都是微软公司专有的。

  控制了多媒体电脑,微软就通过全球上亿台个人电脑实行了软件控制。加之微软公司最新推出的视窗95具有联机功能,因此进而控制了整个信息高速公路。

  这样的形势对全球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人们认为比尔·盖茨将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有些人干脆认为比尔·盖茨将最终统治整个世界。

  到1991年末,多媒体将比尔·盖茨推上了世界级电脑权威,而多媒体本身的发展,只经历了很短的一段时间。

  80年代由苹果公司推出的麦金托什计算机,实际上就是多媒体计算机的雏形。

  麦金托什计算机问世以后,几乎赢得了所有人的青睐。这是因为它具有极为卓越的性能。它采用了摩托罗拉公司的68000型32位微处理器,速度达到了每秒2Mips,远远超过了当时流行的小型机VAX11/70,而它的价格只有小型机的零头。它具备新型的总线结构,其总线速度可以与工作站并驾齐驱,比PC—AT机则要快上10倍。它有极强的网络功能,可以支持多处理器和并行处理系统。然而最为突出的特色还在于它的图形处理系统,实际上可以说整个麦金托什系统都是围绕图形处理来设计的,它甚至可以将文字也当做特殊图形来处理。此外,还采用了鼠标器、窗口等图形技术,拥有崭新的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这使它大大缩小了同用户的距离。

  麦金托什的多功能特征不仅表现在它的图形至上的设计上,它还能非常出色地处理声音系统,可以用它来作曲,自动控制电声乐队,作音乐教学和语言研究等。

  麦金托什由于很好地处理了图像和声音这两种信息媒体,所以被认为是多媒体计算机的雏形。

  当今流行于全世界的最时髦的名词之一——多媒体,缘于许多年前早已过时的幻灯机。那时候,有人以多部幻灯机联动的方式让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再使用录音机将声音插入,使音画同时出现。这种土气十足的装置在那时候还很出过一阵风头。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实在算不上什么多媒体。不过今天的多媒体设计思想,确实是从这种古老的原始装置中产生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达和传输信息的形式被称作媒体。现代社会人们采用的媒体形式,主要有文字、声音、图形、图像以及活动图像等。

  正因为拥有这些媒体,人们才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才能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世界,认识世界。

  不过,人们在利用多媒体时,却存在一个人机关系问题,即所谓人机界面问题。直至今日,大多数人机界面并不友好,这使许多人对计算机望而生畏。

  电脑降生于世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它已成为人们最忠实的朋友。尽管它具有非凡的记忆能力和计算能力,却在接受和处理几种媒体方面显得笨拙不堪。人们可以用文字同电脑对话,但是对人类使用的图形、声音、图像等媒体,电脑却无能为力,视若无睹,变成了一无所能的瞎子和聋子。

  让电脑能处理声音和图像,是多媒体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超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电脑科技人员和物理学家一同攻关,扫清了一个又一个障碍,采用压缩技术,终于在1991年3月公布了静止图像压缩标准,不久又公布了活动图像压缩标准。

  1990年5月推出的具备多媒体功能的微软视窗3·0软件,也便成了工业标准。

  比尔·盖茨并没有因为多媒体开发有了突破而高枕无忧。他已清楚地看到,未来社会不仅需要多媒体,更是一个信息高速公路的时代。马不停蹄地向信息高速公路进军,是他的当务之急。

  信息高速公路是以信息交流为目的的基础设施,它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信息网络,将各个大学、科研机构、企事业部门乃至普通家庭联接起来。它像一个高度发达的公路网那样,四通八达,使信息的交流传输快捷准确,方便自如。这种设施全面地包容了未来信息时代的内涵,因此被人们普遍接受。

  信息高速公路一旦建成,将融合现有计算机网络服务、电话和有线电视的功能,为全社会各部门服务。它使用广泛,在诸如工业、技术、教育、文化、卫生、金融、商业、娱乐、运动等行业都会大有作为。

  人们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在任何地方与他的亲朋好友交谈,可以看到图书馆里最新的图书资料,可以查询商场中所有商品的价格和有关情况。

  人们可以坐在家里接受教育,获得需要的知识,在家里办公,在家里得到保健服务和其他服务。学生可以选择最好的学校、最好的教师和最感兴趣的课程,而不需要考虑地理距离、财力和因健康原因而造成的行动不便。家长可以很方便地同教师和学校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表现情况。

  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在家中欣赏最新出品的电影,听最喜爱的歌曲和音乐,阅读最喜欢的文学作品,看最感兴趣的文娱节目。

  各个厂商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从世界各地获得定货单,而且附有所需产品的详细说明,制造厂根据这些说明制造出合乎规格的产品。世界各地的股票投资者可以及时获取全球的证券行情和行情分析,从而据此选择新的投资行动。

  正是因为信息高速公路具有如此重要的功能,它已被世人包括各国政府看作必须尽先拥有的工具。现在,各国政府甚至把利用信息高速公路视为争夺世界先进地位不可缺少的步骤。而对于这个技术本身,则认为是全球范围大规模普及电话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目前在全世界已有不少国家开始规划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高速信息网络,比如,美国、欧洲、日本、韩国、新加坡及南美洲的一些国家。

  还在90年代之初,比尔·盖茨就对这样的前景看得一清二楚。他在此之前干的一切事业仅仅算是一个前奏,一个热身运动,一场准备工作;真正要干的事情还在后面。

  所以,他那份充满忧患意识的备忘录处处提到坎坷和危机,处处设想困难和艰险,也处处表露出雄心壮志和非凡勇气。而 IBM公司的备忘录,以及由这份备忘录引出的与苹果公司的结盟,更加快了比尔·盖茨对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开发行动,成为他的新事业的催化剂。

  比尔·盖茨早已预见到并且也为后来的事实证明,随着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开发与投入使用,整个社会将发生深刻变化,而且也将导致一些新的问题出现。如果顺利地解决好这些问题,社会结构又将向前大大迈进一步。

  个人计算机问世之初,电脑只对个人或少数人起作用。一台初级电脑可以让一名高中学生在一周之内完成前30年中全世界的数学家都难以完成的工作,后来的电脑则可以使这些工作在几分钟之内完成。现在,一名高中学生可以用电脑出版发行一份杂志,绘制出复杂的图像,很快写出长篇巨制,还可以在顷刻之间给上百万个朋友发出电子邮件,甚至可以逼真地模拟F—16战斗机进行空战演习。计算机也一直被看作领导者加强权力的一种力量,少数人可以通过计算机掌握千百万人的档案,可以监督他们的各种行动。

  计算机网络系统打破了少数人的特权。一个普普通通的公司职员,可以通过计算机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业务资料,了解整个公司的运转情况,还能够通过电子信箱把自己的意见传输给公司的最高领导层。他甚至可以获取机密,并且把它们透露出去。

  电脑网络系统给掌握权力的人增加了压力。一方面,他们需要自己机构中所有的人都掌握最新技术以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新技术对自己的权威提出挑战。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掌握权力的人们出了一道难题——如果防止自己的下属掌握最新技术,自己就将在经济上遭受严重损失;而要推广这些新技术,就不得不把自身情况向整个社会公开。计算机网络技术使每个人的权力扩大了,使各个机构内部组织形式变得复杂了,这是令所有主管人员感到头疼的问题。

  电脑网络系统传递的电子信函随时可能被别人“拆开”阅读,使个人**和其他机密难以得到有效的保守。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每个人都成了一本可以被任何人打开的书,人们可以对他人的个人情况一览无余,因此再也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当然,也可以使用现代技术来保护人们的**权,开发加密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手段。这可以使人们的谈话或电子信息不被外人监听或截取,也可以对各种需要保密的资料加以控制。但这种加密技术又给社会带来了新的麻烦:如果有关部门的窃听设施失效,监控系统不起作用,那么,社会上各种歹徒将大摇大摆各行其是,这意味着对恐怖分子、绑架者、勒索者、黄色节目制作者的犯罪行为反倒大开了方便之门,对社会安全的保障是个不可忽视的危险。

  电脑网络可以通过复杂的通讯线路将全世界上亿的人联系起来。在这个网络上,所有的信息来源都可以像广播电台的节目一样迅速传播出去。每一个普通用户都相当于一个广播电台或电视台;这样一来,对于各种内容的随意传播几乎就无法控制了,人们有理由对此感到忧虑。假如色情作品通过网络大肆传播,诬蔑性、诽谤性、骚扰性言论漫天流行,无疑将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那么,电子信息的传播是否需要作严格控制呢?当然要。然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代价是相当昂贵的。

  因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利用传统技术无能为力。不过现在已经出现了一种叫做“防火墙”的智能过滤软件,它能去掉那些不希望让人看见的内容,使各种非法的和有害的信息化为明日黄花。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今后这道魔之间的较量又会出现一种什么结果呢?

  电脑网络作为教学手段是非常方便有效的,但它有可能使人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下降。这种电脑教育方式造成的后果或许为人们始料不及。多媒体电脑的一张5英寸光盘,可以储存一部百科全书的内容。

  人们只需敲几下键盘,用鼠标器一点,就能查出有关的条目。它同时还能播放出声音和图像。在教育方面,它的竞争力已大大超过了电视。但已经有人认为,多媒体在教育上很可能弊大于利。从文学创作的状况来看,哪怕只是部分放弃叙述形式的教学和严格的逻辑思维,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而多媒体提供的内容,恰好正是情绪上的影响,而不是理性分析与逻辑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严密思维能力和丰富的表达能力,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

  电脑网络一旦普及,必将最终改变人们的认知习惯、哲学观念,甚至行为方式。电脑使用二进位字符,二进位字符是无形的,它只是由0、1两个数字构成。用如此简单的数字材料却记载了信息时代的一切内容。

  各种文字、图像、表格、激光唱盘、多媒体光盘等等一切信息载体,都离不开这两个简单的数字。二进位数字的广泛使用使现代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原来存在的三维空间世界,似乎一下子变成了四维空间——多了一个新的电脑空间,即那些由0和1两个字符组成的空间。这个空间虽然无影无踪,看不见摸不着,人们却把它当做一个最基本的工作场所。

  这种现象的出现当然就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既然任何一个键盘都可以将字符输入,可以对文字或图像进行任意修改而且不留一点痕迹,那么,电子图像是否还能作为可靠的物证呢?既然构成知识产权的字符可以在千百万台电脑上复制,那么,是否还能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呢?

  既然字符作为信息可以像电流一样流向全世界,那么,政府怎样对它们征税,怎样限制它们的内容,又怎样保护其所有权?

  这一切问题都需要更新更高的技术来解决。从理论上说,技术是无所不能的。这当然需要付出更艰辛的劳动,更高昂的代价。然而,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是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它不仅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经济构成,而且正在改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赋予人们千百年来习以为常的工作环境以新的意义,甚至对法律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要求制订新的法律和法规。

  这是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手段的一场世纪大变革。

  比尔·盖茨劲头十足,信心百倍地迎接这个世纪大变革。他必须开发出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软件,投入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他认为,这是一个大目标,大创举。他要使将来的信息高速公路像毛细血管一样伸入社会机体的每个部分,要伸向每一个厂矿、公司、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商店、图书馆和经纪人。

  比尔·盖茨开始了他的计划,采取了他的行动。不久,微软公司的多媒体操作系统视窗95问世,给全世界带来石破天惊的震撼,成为一道流行全球的最为壮观的信息革命风景线。

  9. 视窗95

  微软公司的视窗95电脑软件于1995年8月推向市场。

  比尔·盖茨为推出这套软件,做了充分的宣传和准备工作,其促销气魄之大,世所罕见,令各界人士瞠目结舌。微软公司为这套软件的销售,花费了5亿美元作为促销开支。在试行版推出之后,公司就迫不及待地宣布将于8月24日0点在全球同时推出12种语言的版本,此外,中文本、日文本、朝鲜文本、泰文本也将于年底推出。在促销活动中,连比尔·盖茨也亲自出马,充当超级推销员。这次促销活动不言而喻令人非常满意,视窗95热潮在全球沸腾起来。仅在推出的当天,美国就售出30万套。到第4天,全球销售量已超过100万套,年内销售3000万套的预测,也绝对不是无稽之谈。

  视窗95推出这一天,微软公司可谓费尽心机进行宣传。那种轰动火爆的促销场景,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大的促销行动之一。在西雅图,微软公司向数千名支持者演示了视窗95的杰出功能。

  在纽约最高建筑之一的帝国大厦上,竖起了微软公司商标的巨大霓虹灯广告。

  用1200万美元将英国著名的“滚石”乐队的一支流行曲买下,作为广告专用,反复演奏。

  在美国主要电台、电视台进行密集的广告宣传,任何时候人们都能听见、看见微软公司视窗95的功能介绍。

  将英国 《泰晤士报》的整张版面买下,印上微软公司的广告,免费 向人们散发。

  仅仅几个月,视窗95就在全球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在过去几年中,微软公司推出的视窗操作系统以使用方便而备受用户欢迎,在软件市场上占据了80%的份额,也使微软公司成为全球最有名气的计算机软件公司。视窗95操作系统提供了计算机运行的环境,大量应用软件都能在这个环境下发挥作用,这使视窗95具备了压倒优势。

  同时,这套软件在功能上的扩展,也充分反映了计算机应用上的发展趋势。所以,这个新版本从上市第一天起,就被广大个人计算机用户认可,并不是偶然的。

  这只是视窗95英文版的发行情况。

  微软公司的目标是,在年底之前,推出世界近30种语言的视窗95版本。

  法国是最先掀起视窗95浪潮的。微软公司把法文版的上市日期提前了将近半个月。

  微软公司于9月初在德国推出了德文版。在这个国家,六百多家个人计算机零售商店已做好准备,要参加视窗95的首发活动。这些商人共计预订了25万套视窗95。

  在年底,微软公司按计划推出了日文版,朝鲜文版和泰文版。次年初,越南文版也接踵上市。

  在台湾地区推出了中文繁体版,在那里,引起的购买热潮几乎同购买**彩一样热烈。

  世界各地个人计算机用户争相购买视窗95的热潮,形成了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观。而那些态度严谨的调查机构和实业派公司,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了解、问询分析之后,也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据美国《个人计算机世界》的调查,绝大多数测试过视窗95的公司,都将把这个系统作为它们的标准桌面操作系统。

  苹果公司的一位高级分析家指出,《个人计算机世界》的调查结果同我们的估计一致,甚至超出了我们的估计。这样的调查结果,对于那些尚未采用视窗95的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当然,也有一些城府很深的人,对新产品总是持观望态度。有些人声称要等到1996年再考虑使用新的系统。他们认为,要等新产品的缺点暴露无遗,大约需要半年时间。要等这个系统克服了新产品惯有的毛病之后,再来购买。

  一些公司则声称,它们有一个购买时机的选择问题。它们既愿意使用这一功能卓著的新系统,又不愿意当第一个牺牲品。

  但对于微软公司来说,这样的骑墙态度并不构成什么威胁,热烈的销势把这个支流掩盖了。而真正构成逼人势态的,倒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对安全的疑虑而形成的抵制趋势。

  一些国家对视窗95的优越性能并不贬低,更不否认,但它们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在本国使用这一软件系统。

  1995年9月15日,即视窗95在澳大利亚发行后的第20天,澳大利亚海军信息服务处处长西蒙·哈特中校即公开宣称:

  “澳大利亚海军已决定禁止使用这种软件,除非经过有关专家对视窗95软件可以保障安全的性能作出鉴定。”

  海军的这项决定是根据互联网络发出的警告而作出的。互联网络警告说:视窗软件可能把用户输入计算机的信息调出,并且发回微软公司。

  哈特中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海军安全专家正在着手调查这种警告,而且会同微软公司一道工作。”

  他强调说:

  “对于这样的传闻,海军安全专家非常重视,不会等闲视之。”

  《澳大利亚人报》的一篇报道,更使人们加深了对视窗95系统的疑惑。

  这份报纸在它的一篇报道中称:有些计算机用户指出,他们在用视窗95登记软件时,发现视窗95把他们存储在计算机里的信息从目录和文件中调出,传回了微软公司。

  微软公司负责澳大利亚产品销售的莱顿·詹金斯,就这个问题向该报记者说,这样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他对视窗95的功能阐述道,用户可以自主决定是否用登记软件检查计算机中的前6个应用程序,并将它发现的情况报告微软公司。

  问题终于得到了澄清。

  不久,哈特中校宣布,澳大利亚海军现有8000台陆港和海港计算机使用视窗3·1软件,现在他们正准备花近400万美元将其升级为视窗95。

  他还说,澳大利亚海军将把对视窗95操作系统的检查结果向陆军和空军通报。

  哈特中校的声明发表之后,澳大利亚国防部长罗伯特·雷表示,澳大利亚国防部已经解除了对视窗95的担心,因为已经对这种软件的安全性作了调查,结果是令人欣慰的。“国防部基本上认为这种产品不存在什么特别的安全问题。”

  这真是一种比较客观的分析和认定。

  然而,真正来势汹汹的一种指责却叫人一时难辨是非。

  有人认为,视窗95这一类软件,乃是以发展科技为名,行文化侵略之实。

  他们认为,软件和计算机本身都是一种文化表现。为什么在众多电子科学十分发达的国家中,惟有美国制造出了个人电子计算机?

  曾经有人向日本建议,生产微处理器4004,但精明的日本商人却断然拒绝了。而由于美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特性以及文化背景,那些无意于商业的业余爱好者却全力以赴,推动了这一场信息革命。

  现在,信息高速公路已经越出国界,漂洋过海,四通八达,遍布世界。美国人以他们强大的技术优势和文化优势,将他们的标准推向世界每个角落。这确实不能不引起各国政府的警觉,引起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忧虑。

  在这方面,法国人首先发难。法国的不少知识界人士已迫使法国议会立法,限制美国文化在法国肆无忌惮地泛滥下去。法国人毫不含糊地捍卫他们的民族尊严,对美国影片、美国流行歌曲乃至NBA进行抵制。

  其抗争的焦点,还是视窗95。

  法国人通过报刊杂志进行了一场几乎是全国性的大争论,其结果认定软件是一种文化,它必将深刻地影响人们的观念,继而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方式,生产消费方式,社会结构乃至政治和文化心理。许多法国知识分子大声疾呼警惕美国文化的大举进攻,警惕“披着科技羊皮的狼”。

  法国人有一天会立法限制美国软件,恐怕并非杞人忧天。

  这种抵制情绪并非只在法国产生,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争论。视窗95在许多地方引起了不少人的抗拒和戒备心理。

  10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不过,美国电脑界内部对比尔·盖茨和视窗95的反对,似乎才算得上心腹大患。

  在美国电脑界独领风骚长达20年之久的苹果公司,以及势力强大的IBM公司首先打上门来。然后,美国其他影响较小、力量较弱的电脑生产厂家也摇旗呐喊,一心要对微软公司施以打击,甚至要“绳之以法”。

  苹果公司和 IBM公司早期曾与比尔·盖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尔·盖茨正是利用了与IBM的合作才得以羽翼渐丰。从那时候开始,苹果公司、IBM公司和微软公司在庞大的计算机业界大有三分天下之势。而今面对微软公司强大的攻势,这两家公司岂能坐视不闻不问?

  更令它们咽不下气的是,还在视窗95软件推出之前,这两家公司就向新闻界和产业界发布消息说,即将上市的视窗95决不会比它们拥有的软件系统更为先进。对这两家信誉卓著的老公司,人们当然不会怀疑,只是这种宣传并不能表明视窗95比它们的产品更差。微软公司具有的优势并不是它新推出的视窗95,而是它们拥有其前身视窗3·0的用户量,只不过视窗95问世后,将把微软公司与这两家公司的差距拉得更大。所以,就软件水平而言,比尔·盖茨觉得对此并不足虑。

  但是,共同的不利处境使苹果公司和 IBM公司结为同盟,千方百计攻击视窗95的出台。他们决不能坐以待毙,让整个市场变成微软公司的一统天下。

  首先它们利用了人们在购买新产品时固有的心理规律,指责视窗95在性能上并不稳定,告诉人们不可购买新一代计算机产品,而要等着瞧瞧,让它的缺陷和毛病暴露无遗并得到改进之后,再考虑购买。这是人们普遍的购物心理。虽然“视窗95”已经过多达40万人次的反复试验,但到用户手中的商用版仍然多次造成死机却是事实。所以,叫人们瞧瞧再说,是可以使人接受的一条理由。

  其次,它们指出,视窗95在价格上过于昂贵——如果买下这种软件,人们就不得不再去购买各种计算机硬件,以及层出不穷的新软件。它们希望用价格优势把视窗95同用户隔离开来。

  最后,它们向用户建议,既然你对目前使用的系统感到满意,它的质量稳定可靠而又完全满足需要,又何必一定要更换新的系统?

  同时,两家公司又分别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一整套反微战略。

  苹果公司的战略是:尽力宣传苹果计算机即麦金托什的硬件和软件乃是一套完整的电脑体系,从而排除不具有硬件生产能力的微软公司的竞争。

  苹果公司一位销售负责人说:麦金托什计算机从整体来看,比使用视窗95的个人计算机优越得多。因为真正的用户不单是使用操作系统,也使用包括硬件、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在内的完整系统。这是进行比较的真正基础。他列举了麦金托什计算机的许多优点,例如,操作简便,功能多,可运行多媒体应用软件,可以与麦金托什程序兼容,等等。同时,在对多种语言系统进行处理时,也比视窗95优越。他认为,微软公司只是在重复我们80年代就已经做过的工作,而我们现在正在向下一代电脑进军。

  苹果公司在各地加大了宣传的攻势。在后来的几个月中,它将宣传费用增加了一倍,在世界各地加强贸易展览,大力鼓励代理商的经营活动。在波士顿举办的麦金托什世界贸易展览会上,苹果公司高级副总裁大卫·雷格尔强烈抨击视窗95可以“以更低的价格提供麦金托什的主要性能”的说法,说视窗95所需的升级费、培训费要高得多,而且需要增加内存。雷格尔毫不讳言地指出:这是微软公司在引诱你花几千美元去买一套同麦金托什类似的东西!

  苹果公司除了对外加强宣传和销售活动,同时也极力研究开发新型的“强力个人计算机”芯片,其宗旨是加强三维和视频能力以及集成功能。

  苹果公司欣慰地认为,视窗95的推出,不可能对麦金托什操作系统的销售造成威胁,相反,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倒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IBM公司对微软公司的战略是:尽力开发出一种称为“视窗95逃离按钮”的实用程序,它可以从用户的个人计算机中除去视窗95操作系统。

  不过这种新产品的详情及推出时间都未曾向外透露。

  IBM公司对这种“逃离按钮”介绍说:这是专门为拥有视窗95而又不喜欢它的用户设计的,它为保障这些用户的文档安全提供了一条出路。

  IBM公司还颇具挑战性地印发了一本小册子,取名叫《微软15问》,并将它散发给新闻界和用户。小册子说,这是对视窗95最终版本的完全评价,并且以提问的方式分析该操作系统存在的技术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视窗95达到了微软公司宣传的水准吗?”小册子还危言耸听地发出一条警告:“视窗95存在非常错误的内存操作,它离导致总崩溃或许只有一步之遥了。”

  IBM公司除了以上动作之外,还有一个惊世骇俗的大举措,它花费35亿美元将美国著名的莲花软件公司买到手。莲花公司前不久还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人多势众,技术杰出。IBM公司的作法使它的势力得以大大扩充。它的目标也正是如此,为了追求新的突破性发展,它把目光早就瞄准了人才济济的莲花公司,意图利用莲花公司的优势,弥补 IBM自身在软件开发上的不足。毫无疑问,IBM公司购下莲花公司的主要意图,还是冲着微软公司来的。

  苹果公司和 IBM公司的前后夹击,使微软公司处于腹背受敌之势,而众多电脑厂商假手美国联邦法院,声称微软公司触犯了《反托拉斯法》的有关条款,则无异于雪上加霜。

  微软公司的众多对手眼睁睁看着微软公司变成一个庞然大物,大有独霸市场之嫌,焉能无动于衷,坐视不管?他们一致提出控诉,声称微软公司在操作系统软件上超越经营权限,利用其他公司的技术,以非法手腕独占鳌头。

  美国制订的《反托拉斯法》,意在禁止商业上的兼并,保护合法竞争。但要判处违法,必须首先判明违反自由竞争原则的行为是什么。

  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首先,微软公司并没有与任何人合并,相反,倒是 IBM公司吞并了莲花公司。微软公司在经营上也没有多少出格的行为,联邦贸易委员会面对的是一家独立的核心公司,它并非通过大量控股而搞兼并的垄断性公司。

  再说,在整个电脑业界,操作系统并不是微软公司的一统天下,它确实存在真正的竞争对手。苹果公司就拥有独立的操作系统标准,麦金托什也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直至1991年,微软的产品在应用软件市场只占约四分之一。

  使众多电脑公司感到愤愤不平的是,它们认为微软公司在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的业务方面界限不清,它们普遍认为微软公司在系统软件上所获得的优势是不公正的。

  然而根据《反托拉斯法》,这些情况却并不构成违规。微软公司从来不在自己与别的电脑厂家之间设置壁垒,相反,该公司很乐意邀请别的厂家去微软公司总部了解自家公司的各种改进和发展,甚至派专人向来客作详尽的解释,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然而,竞争对手们搬出《反托拉斯法》,毕竟给微软公司带来许多麻烦。至少,该公司不得不耐着性子,反复解释自家公司的合法性与正当性,一一反驳各种不实之词和莫须有的危言耸听。这不能不说是给微软公司造成了一种新的压力。

  俗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旦微软公司有了强大的竞争优势,便立即会变成众矢之的,引来各种攻讦和流言。这仅仅是微软公司的处境吗?

  微软公司的成就,并不是靠各种非法手段取得的,它靠的是勤奋、谨慎、管理和机遇。诚如微软公司的一位分析家所说:“比尔·盖茨从来不允许混日子。而必须要不断地解决问题。其他公司没能这样做,但我们做到了。这才是成功的秘诀。”

  这位分析家进一步描述道:

  “比尔·盖茨在工作上对我们简直比严刑拷打还要苛刻。许多公司自认为干得非常出色,以至于很难想象微软公司怎么会比它自己干得还要好。于是这些公司开始指责微软公司的成功靠的是获取非法利益。这完全是一派胡言!微软公司从来不用非法手段获取任何好处!”

  微软公司不得不做出这种声色俱厉的声明,可见微软公司当时处境艰难。不过这也正好道出了微软公司成功的真正原因:它坚持了经营公司的一条真理,一条世界上最简单却远非人人能够实践的真理。

  11. 微软来到中国

  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在众多竞争者设置的种种障碍面前没有裹足不前,甚至对此花费的精力也不多,相反,微软公司把目光看得更远,看到了美国和欧洲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而它的目光首先投向的地区,乃是世界新兴经济发达地区——中国和东南亚。

  事实上,早在1982年,比尔·盖茨就对日本倍加重视。只是日本人壁垒森严,并未取得预期的结果。

  到90年代初,经过多年努力,微软公司已在一些主要国家占稳了脚跟,微软公司在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荷兰和瑞典都设立了分部。

  它的目力所及,恐怕除了非洲之外,全世界都已尽收眼底。

  中国拥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进入90年代后来,计算机市场有了急速的发展,MS—DOS操作系统以及视窗1·0至3·0版本均在中国大为走俏。比尔·盖茨对像中国这样庞大的市场,怎么能熟视无睹?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的计算机市场,同中国同行进行交流,比尔·盖茨决定访华。

  比尔·盖茨在休假旅游的名义下访问中国。不过业内人士个个都看得很清楚,他是到中国考察电脑行情来了。

  1994年3月21日晚,他乘波音747班机抵达北京。

  他轻车简从,除了翻译之外,没有随行人员。他一身美国青年流行的休闲时装打扮,外套里穿一件普通衬衣,牛仔裤,运动鞋。尽管他已经是大名鼎鼎的美国首富,但他却毫不看重甚至讨厌那种前呼后拥的气派。他在国内乘机旅行时,常常还只坐普通舱,往往在被空姐发现后,才将他请进头等舱。

  虽说比尔·盖茨崇尚简朴自然,但他毕竟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的总裁,当他抵达北京时,还是在中国电脑界引起了轰动。人们都用关注的目光,看着他在中国的一举一动。

  3月22日一早,他会见两位客户之后,就去中科院参观,并同周光召院长会谈。他在中科院参观了语言识别系统,发现中国软件工程具有极大的潜力,参观时连声称赞不已,说远远没有看够,说希望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同行的工作,说只是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如愿以偿。下午,他主持了office4.0汉化版软件的发布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出的问题。

  在晚餐会上,他又同120多位同行聚会,还同电子部副部长刘剑锋等人会谈。

  比尔·盖茨在中国最引人注目的举动,当然是3月23日拜会中国国家主席**。

  这一天,他于清晨7点半钟就利用早餐会会见了10多位中国著名的软件工作者,然后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举行专题演讲,题目是《90年代微机工业展望》,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电脑工作者出席聆听。中国电脑专业人员个个兴趣盎然,一是要一睹这位电脑天才的风采,二是要听听他对电脑事业发展前途的看法。整个会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

  比尔·盖茨的讲演有许多独到之处,给中国电脑界同行带来不少新的信息。他阐述了大量新的见解,对90年代电脑发展的趋势作了预测,认为个人计算机和软件将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到1995年初,奔腾机(即586机)带16M内存、400M硬盘和光驱的多媒体机,价格会降至2000美元以下,视窗将在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中大显神威,1996年将有一亿台个人计算机安装上它。同时,比尔·盖茨在演讲中还演示了视窗—NT,它对三部影片同时进行剪接、处理,显示出强大的多媒体功能。

  比尔·盖茨的演讲和演示,博得阵阵掌声和喝彩。

  接着,他受到了**主席的接见。

  正处于开放搞活,并实行科教兴国的中国,对于从事高科技产业的比尔·盖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主席饶有兴味地同比尔·盖茨进行了异常热情恳切的交谈。

  比尔·盖茨除了表达他对中国的美好印象之外,还一口承诺,要“尽力帮助中国发展软件工业”。

  接见完毕之后,他立即赶往北京大学看望中科院院士,北大计算机系主任杨芙清教授,并参观她的实验室。北京大学软件工程研究室的青鸟—Ⅱ系统是一个软件工程自动生成环境,比尔·盖茨对这个系统赞不绝口。

  比尔·盖茨是一位电脑巨人,他以超乎寻常的努力开发出计算机用的BASIC、DOS、视窗等大量优秀软件,成为电脑发展史上功不可没的奠基人,世界软件开发的翘楚。他受到中国同行的欢迎,自在意料之中。

  然而,这样一位大明星的中国之行,对于中国电脑界到底是福音还是烦忧?一旦掌声响过,人们冷静下来之后,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这个问题。

  中国《经济日报》记者在采访比尔·盖茨时就毫不客气地问道:“听说中国企业界对您此行并不欢迎,对此您有何看法?”

  比尔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

  他当然曾经考虑过:微软公司是否能以自己在操作系统上的巨大优势,垄断中国的软件市场?中国是否会以保护幼稚工业为由,将微软拒之门外?微软公司是否能在中国打开局面,站稳脚跟?

  比尔·盖茨的疑虑被**主席的讲话打消了。**说,中国十分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中国已经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大工程。他特别强调说:中国欢迎微软公司和中国加强互利合作关系。

  而使比尔·盖茨进一步增强信心的,是他对中国现状所作的客观分析。

  当时,个人电脑在全球范围已经和正在大力普及,世界电脑市场的销售量每年新增加4700万台。中国在进入90年代以后,电脑成为不少家庭追求的新一代消费大件之一。当时中国的个人电脑数为220万台,根据当时的估计,到1995年,全国电脑销售量将达到和超过100万台,总金额可达200亿元。尽管这一消费水平并不算高,但是以每年30—40%的增长速度,可以预料,不久之后,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市场之一。

  而且早在微软之前,中国就已经有捷足先登者了。

  在过去几年中,不少国际著名电脑厂商已经来到中国寻求发展。IBM公司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厂商之一,80年代就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到了90年代,IBM为树立它在电脑界的龙头老大形象,把开拓中国市场视为基本战略。苹果公司也不甘示弱,它把步子迈得更大,先后与中国合作开发了芯片、跨平台技术,并允许在中国生产麦金托什兼容机,处处向人们宣示:苹果公司早已在中国安营扎寨!苹果公司负责亚洲销售事务的副总裁亚伯拉罕就曾踌躇满志地说道:由于中国目前的市场尚不算大,在未来几年中,成200%、400%的增长都是完全可能的。苹果公司必须在这块肥硕的地盘上抢摊夺地,咬上一大口。

  先来者春风得意的情绪对比尔·盖茨与中国开展合作不无催化作用。1994年12月8日,他同中国电子工业部签署了一份合作备忘录,双方达成共同开发视窗95中文版的意向。比尔·盖茨要通过与电子工业部的合作,改进视窗95的中文字形和输入方法,力图抢占中国电脑市场的制高点。

  次年,微软公司一位负责远东地区的副总裁便欣喜地介绍说,经过一番努力,微软公司目前已与中国23家公司开展合作,而且已经售出大批具备运行系统、文字处理及通讯功能的中文软件。

  根据预测,中国到2000年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值将达到420亿美元,出口达4亿美元,而到2005年,这两个数值将分别增长到1200亿美元和12亿美元。中国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具有的潜力是不可小视的。

  微软公司以它巨大的市场开拓能力,在中国步步为营,与中国的开发商、销售商开展广泛的合作,实在是一件很有远见的举措。这不仅使中国而且也使世界其他电脑厂商大为感叹。

  12. 一如既往

  在90年代,比尔·盖茨的多媒体软件以其精妙的设计、简捷的操作和卓越的功能而盖世无双,成为世界多媒体软件中独树一帜的杰作。但比尔·盖茨以其清醒的头脑、渊博的知识和客观的分析,认识到电脑市场远非就此风平浪静,微软公司丝毫不能高枕无忧,生死存亡的竞争时刻在进行,一流产品的宝座随时会倾覆。在电脑界,世界上多路英雄并没有在微软公司的声威之下偃旗息鼓、甘拜下风,相反,在这豪杰辈出的时代,威胁一天也没有消除。如称霸数据库软件天下的阿塔森特公司、从事网络工作站的Novell公司、以质量上乘和服务周到著称的IBM公司以及盛名不减当年的苹果公司,时刻都在向微软公司挑战。

  比尔·盖茨也清楚地看到,在过去,计算机是独立进行工作,而多媒体计算机将会在网络上工作,这不仅意味着数据可以共享,而且软件也可以共享。那时候,人们将对分装在磁盘里的软件无所需求,只需从网络里调用即可。这对于微软公司来说,不啻是釜底抽薪,将构成致命的威胁。这对于软件行业来说是第二次革命。在第一次革命中脱颖而出的比尔·盖茨,在这第二次革命中还能够先声夺人吗?

  从第一台电脑问世以来,计算机已经历了三次革命。从没有那一家公司能在这三次革命中连续保持两次领先。此起彼伏,各领风骚,这几乎成了计算机发展史上铁的规律。

  但是,不!比尔·盖茨不相信这样的神话,他决心向世人表明,他有勇气而且有能力在连续两次革命中成为旗手和先驱。

  首先,比尔·盖茨加强了技术上的改进和创新。

  微软公司在视窗95上增加了联网功能,“微软网”也高速运转起来。

  比尔·盖茨十分清楚,实现了微机联网和开通了信息高速公路,就意味着整个社会结构、经济手段、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等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他把目光瞄准了银行、商行、工厂、学校、科研单位、家庭、甚至好莱坞。他创立的 IHS互联家庭系统向全社会提供经典的文学原著、美术、摄影和影视佳作,甚至有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材料。

  人们议论纷纷:“今后,或许儿童们在识字之前就离不开比尔·盖茨了。”

  他加入了由娱乐界三巨头创建的SKG梦幻公司,为他的互联网络系统增加了不可胜数的娱乐内容。

  他用视窗取代了MS—DOS,而且希望进一步用“面向对象编程法”取代所有的软件开发。用这种方法,在20年后可使软件工业不再由人操作,而由软件来自行生产新的软件。有人说,微软公司正在让数以百计的全球最优秀程序员,来从事最终将会葬送他们自己饭碗的工作。

  其次,是比尔·盖茨具有那种无可比拟的干劲,那种富于挑战性、不知疲倦和事事背水一战的精神。这同时也成了微软公司最鲜明的个性。微软人决不允许无所事事。他们时时刻刻注视着“敌情”,哪怕一点风吹草动,也被认为是“追兵来了”。

  只有锐意改革不断前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任何疏忽大意裹足不前,都可能招致淘汰。微软公司一位核心成员时时告诫他的属下:“我们离失败不过只有一步之遥。”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世界计算机软件市场确如一排排滔天巨浪,使许多名声显赫的大公司也在这浪涛中翻覆沉没。或许,只有微软公司那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警觉才能防患于未然。只有具有比尔·盖茨那过人的机敏、偏执的奋斗精神才能冲过巨浪,走向彼岸。

  比尔·盖茨的不断追求与创新、坚毅不拔的工作作风,确实给微软公司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公司一名销售负责人说:“哪怕碰得头破血流也不要紧,我们要一直冲击、冲击、冲击下去,直到取得成功。”

  时至90年代,微软公司遇到的阻力和麻烦到底有多大呢?

  国内不少自由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认为,所谓“微软服务”,就是毫不掩饰地进行控制。他们试图从理论和法律的角度从根本上否认微软公司,而那些形形色色的竞争对手和商界人士则组成了联合战线,极力遏制微软公司对电脑界的垄断。

  五花八门的政治力量打着“维护社会秩序”的旗号,竟将微软公司当做“不安定因素”加以限制。这与美国过去限制洛克菲勒财团的做法毫无二致。

  美国是一个提倡自由竞争的国家,只要合乎法度,无论使用什么伎俩都可以容忍。但是,如果某个公司飞速发展,势不可挡,人们就怀疑它会产生垄断和控制,甚至担心它会以强凌弱,对别人进行鲸吞蚕食时,真正的麻烦也就接踵而至了。

  由于这种原因,微软公司一项总价值20亿美元的投标被联邦法院无情勾销。

  更为叫人烦恼的是,微软公司正致力于1995年8月开通联网服务,要把全世界的用户联系起来之际,却遭到了反垄断的指控。政府组织一批律师翻箱倒柜搜寻联机网络造成的问题,要对这一新科技成果“绳之以法”。

  当然,对于所谓垄断的指控,比尔·盖茨予以坚决否认。不过,这只是他自己的认识。尽管其中一项诉讼在长达5年的周旋之后已经结束,但从法律角度来说事情并未就此了结。现在,那些对大资本一贯不抱信任态度的联邦法官,正把眼睛死死地盯着微软公司。

  同时,在微软公司内部,开发台式计算机及其软件的工作也不顺利。

  微软公司本来希望发行视窗95,以赢得“最佳硬件支持”的称号,并为下一代计算机定下标准,然而,最终却并不是视窗95发行量的扩大,而是招致人们无穷无尽的攻讦。人们仍然认为视窗95缺乏贯穿始终的设计思想,需要在新推出的操作系统上拾遗补缺。微软公司已经宣布不久即将推出视窗97,而且说它是一个不同的操作系统。如果那样,现在还有什么必要再去安装视窗95呢?

  近来,微软同英特尔联盟一统天下的个人计算机世界,还面临SUN、Oracle等公司的NC的冲击。所谓NC就是网络电脑,它不配硬盘、光驱、软驱,而直接与网络服务器相联,所需程序直接在网络上获得。1996年11月初,硅谷网络技术先驱SUN公司在纽约率先宣布第一台真正的NS—

  爪哇工作站(JavaStation)问世,Oracle公司也推出了廉价的NC系列,其中最便宜的一种售价仅300美元。如果NC获得成功,那么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就连能否生存下去也是一个问题。

  微软公司在Internet浏览器的开发上也慢人一步,落后于网景公司的“导航者”软件,在这个领域短期内难以同网景公司分庭抗礼。微软公司准备在它的视窗97中加入网络浏览功能,以稳住视窗软件的广大用户。

  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些平常为比尔·盖茨和微软公司大唱赞歌的记者,也转而津津乐道微软公司的各种失误、麻烦以及对它不利的法院判决。

  比尔·盖茨本来想在视窗95中加入“微软联机网络”工作软件,这样就使这个软件的用户成为微软联机网络的成员。这本是一个极富想象力而且精彩备至的设计,却使微软公司的对手们怒火中烧。他们愤愤不平地打上门来,最后导致最高法院任命一个小组专门调查视窗软件。

  麻烦纷呈,问题百出。

  惊涛骇浪,方显出英雄本色。

  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并不把这些意料之外的各种困扰看在眼里。他们仍然我行我素,四面出击。他们坚信,认为微软公司是一个超级垄断组织是毫无根据的,相反,正是微软公司的做法促进了竞争,打开了局面。

  比尔·盖茨指出:到1993年,全国已有7万多家独立的软件制造商,生产出大量软件,这比5年前增加了两倍多。微软公司从不采取倾销方式排挤别人,或者在将他们挤出市场之后再提高价码以胁迫客户。

  这种做法得到人们的认同,因为微软公司大都在不需要降价的时候降价,其他公司如果有气魄,同样也可以这么干。

  比尔·盖茨敏锐地看到,在信息时代,必须控制住产品的标准,经济效益和公司权势才能得到最大的保证。因此,他通过提供标准系统软件,使财富和权力越来越大。

  到90年代中期,比尔·盖茨到底有多大的财力?到底有多大的权势?

  正如《纽约时报》所说:“比尔掌握了进入千家万户的钥匙,他将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用计算机厂商的标准来衡量,微软公司尚不算是最大的企业,但它却获取了最大的利润。

  单以软件而言,苹果公司每销售1美元,利润为3.3%,微软公司则为25%。从某些方面来看,微软公司在计算机世界的影响,在美国是绝无仅有的。

  世界上的个人电脑,绝大多数都必须与微软公司生产MS—DOS、视窗及视窗—NT等操作软件程序相匹配,否则它们将无法启动。而一些极其重要的应用程序,例如字处理、电子表格、档案管理、工作日程以及新型的全方位程序组合等,几乎全部是微软公司的一统天下。微软公司的个人电脑游戏软件可以逼真的模拟空战,长期以来畅销无阻,成了游戏软件中最受欢迎长销不衰的经典作品。而微软公司的Encarta电子百科辞典,销售速度也远远超过了不列颠大辞典。

  微软公司的经营处于最佳状态,仅在1994年,公司的利润就达50亿美元。这超过了个人计算机其他软件厂商收入的总和。而销售总额则为400亿美元,这比那些规模比微软公司大10倍的厂商的销售额还多。

  在全世界49个国家中,微软公司共雇佣了16400人,其中女性占了相当大一部分。在微软公司的各类雇员中,总共有上千人成了百万富翁,其中财产在10亿元以上的大富豪也有好几名。比尔·盖茨本人的个人财富1995年便超过100亿美元,1996年达到185亿美元,这使他成为美国数一数二的富翁。然而在人类历史上,他却是这类富翁中最年轻的一个。

  20多年前,两手空空的湖滨中学莘莘学子比尔·盖茨,心驰神往地希望拥有自己的公司、自己的事业、自己的财富和权势。在20多年后,这些东西都一一如愿以偿了。成功与挫折、喜悦与艰辛、安乐与磨难、展望与忧虑,个中滋味,他已尝遍。他已走过了20多年艰苦攀登的历程,达到了事业的顶峰。回头下望人寰处,群山尽览小于菟。然而他对于财富与权势反而并不怎么看重。他的目光所注视的,仍然是他的计算机软件事业,是他四周那些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他要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这根敏锐的神经,把自己同全世界更多的人联系起来。

  所以,当《时代》杂志记者问他今后有何打算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

  “一如既往。在未来的10年中,继续管理微软公司。”

  后记

  在今天的世界上,几乎每一个人都直接或间接地享受着比尔·盖茨给他带来的福祉。美国《纽约时报》形象地宣称,“某一天,人们会发现自己生活在做梦也想不到的随心所欲的方便之中,但在此之前必须向比尔·盖茨皇帝的软件王国申请签证。”

  有人说,他身上“体现着一部个人计算机的发展史,并展现出信息时代的基本轮廓和前进方向。”

  还有人说,比尔·盖茨为人类的未来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前景,说他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和生活习惯。

  这些,都不是夸大之词。

  我们每一个人都正在感受到这个势不可挡的变化。

上一章 回目录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