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比尔盖茨 > 第三章 一鸣惊人

  第三章 一鸣惊人

  1. 优雅的商业品行是至关重要的

  IBM公司的人同微软公司接触之后,获得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认为微软公司的人负责、诚恳、富于进取。他们认为这个公司完全适合同他们合作。

  过了一个月,IBM公司才来电话,希望同他们第二次会面。

  公司准备派一个5人代表团前来参加会谈,其中包括一名律师。比尔·盖茨也决定来个对等,把微软公司的法律顾问请来,再加上两名雇员。

  直到此时,他们仍然不知道 IBM公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得先洗耳恭听。

  仍然是先签署一项和上次一样的协定。

  然后,IBM公司处理公司间事务的负责人才把此行的目的告诉大家——IBM公司正在研制一种个人计算机,他们需要同微软公司合作。

  闻此,比尔·盖茨才知道IBM公司已将微软公司视为合作伙伴,他马上感觉到这实在是IBM公司向他提供了一次大展宏途的千载良机。接着,IBM公司的代表将他们研制的设计图向微软公司的代表们展示,声言IBM公司将在短短一年内推出一种个人计算机,打算采用英特尔公司的8080芯片,问比尔·盖茨他们,如果IBM公司向微软公司提供一项8位计算机规格书,微软公司能否为它的只读存储器编写BASIC语言,而且在1981年的4月前完成?

  比尔·盖茨说毫无问题。

  但是他指出IBM公司决定使用8080芯片是一个不妥的考虑。当时的市场虽然属于8位计算机,却正在被使用8086芯片的16位计算机取代。

  8086芯片是英特尔公司1978年4月继8080芯片之后专为制造微型计算机推出的产品,它的存储和调用容量高达100万个字节,而8080才6.4万个。以计算速度而论,8080也是不可望8086之项背的。8086芯片的优势自不待言,对用户的吸引力当然也十分明显。英特尔公司曾向微软公司展示过这种芯片,微软公司对它大感兴趣,决心为这种微处理器开发BASIC语言。1978年秋,微软公司同英特尔公司达成为8086开发BASIC语言的协定。当时微软公司根本没有8086芯片,比尔·盖茨他们沿用过去的做法,在PDP—11型机上开发了一模拟器,6个月之后,这种语言编制成功了。

  然而这种语言能不能在8086芯片上正常使用呢?他们为8086开发软件真如同雾里看花。这时,西雅图有一位计算机专家蒂姆·帕特森得知微软公司搬到了这座城市,就到公司登门拜访,问到微软公司是否已经为8086编制了BASIC,因为他用8086作了一块插卡,可以在阿尔塔计算机上使用;他希望用微软公司的BASIC对此加以验证。微软公司的程序编制员们听到这个情况后兴奋极了,因为他们的软件正有待于在8086上检验,然而他们至今还没有见到过8086芯片。他们希望帕特森马上把他的机子拿来。一星期后,计算机安装完备,BASIC在机上运行得非常顺利,甚至可以说完美无缺,这使大家既惊讶又激动。在全国计算机会议上,帕特森演示了8086的BASIC语言在他机器上运行的过程。他同微软公司的人们在旅馆的窗户外燃放烟花,以庆祝他们的成功。这时,帕特森开始考虑为8086芯片专门编制一个操作系统。

  1979年,微软公司的软件逐渐打开市场,它的BASIC在全世界的销售额达到250万美元。而且,近年他们已经为8080芯片开发了BASIC、FORTRAN等语言的软件。但是,当时在市场上最畅销的还不是IBM公司的计算机,而是苹果公司的苹果二号机。这种机子使用的芯片是6502,操作系统则是苹果公司自己编写的,目的是要使它的用户对它永远保持忠诚。微软公司开发的FORTRAN和COBOL等语言只能适用于8080芯片和CP/m操作系统,不能在苹果机上使用。他们曾打算开发一种程序,将8080代码转换成6502代码。最后,保罗·艾伦提出干脆开发一个软件转换卡,使苹果机能运行8080的程序。保罗·艾伦把这项工作交给了西雅图的高中学生尼尔·孔森。这位计算机爱好者也是微软公司搬到西雅图之后前来毛遂自荐的。孔森最终圆满完成了这一重托,使成千上万原来在CP/M操作系统下使用的程序,都可以上苹果二号机。这种转换卡推出一年,销售量就达到2.5万套,10多万台苹果计算机装上了它。

  同IBM公司的代表会谈时,比尔·盖茨认为,IBM公司既然打算以商用市场为发展个人计算机的目标,就必须使用新一代的8086芯片,才能一开始就站在发展的潮头上。IBM公司的代表决定将比尔·盖茨的意见写进他们的报告中。他们要求比尔·盖茨提出一个能使用微软公司开发语言的计算机设计蓝图。

  象棋计划终于获得IBM公司最高领导层批准。IBM同意了比尔·盖茨的建议,决定采用英特尔公司的8086芯片,并要求微软公司提供他们的BASIC、FORTRAN、COBOL语言,但首先要在1981年4月前编写出BASIC语言。

  这可使比尔·盖茨感到为难而且失望,因为微软公司生产的各版本FORTRAN、COBOL语言,都必须依靠已经几乎成为市场实际标准的 CP/M操作系统。开发这个系统的数字研究公司目前正在开发适合于8086芯片的CP/M-86版本。这个系统的开发者并不是微软公司,而是加利福尼亚州数字研究公司的加里·基尔代尔教授。他只好向IBM公司的代表说明,这个操作系统的所有权不在微软公司,而在数字研究公司。他马上给数字研究公司打电话,说有一个大客户想同他们谈谈,希望他们能在第二天同该公司的代表见面,并好好招待他们。然后就把电话交给 IBM公司的代表,让他们去敲定会面的细节。

  比尔·盖茨表现出了真正的君子风度,他知道这样做对他自己意味着一个什么样的损失,然而他仍然希望数字研究公司能得到这个应得的机会。他知道在与 IBM这样声誉卓著的大公司打交道时,优雅的商业品行是至关重要的。

  2. 失而复得的千载良机

  这里有必要详细谈谈基尔代尔教授。

  这位教授现年40岁,和比尔·盖茨早就相熟,既是比尔·盖茨可敬的朋友,又是竞争的对手。他智慧超群,却没有办实业的经验和兴趣。

  他是一位纯粹的学者。他知道比尔·盖茨才华过人,也喜欢比尔·盖茨,视比尔·盖茨为少有的同道。他曾对比尔·盖茨说,“你我是少数仅在这种玩艺儿里才感到自在的人。”但是他并不欣赏比尔·盖茨那个“我要赢”的人生哲学,他认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有一次,比尔·盖茨从西雅图给他打电话,询问他的近况,他风趣而不乏揶揄地对比尔说:“照我看,加利福尼亚州和华盛顿州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这里没有那么多工厂和烟囱,尤其是没有像比尔·盖茨这样好冲动的年轻人。”

  这位教授在计算机软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1973年下半年,他曾花几个星期时间编写了世界上第一个简单的操作系统,名为CP/M,即监控程序。后来,他参加了硬件设计师本·库珀的占星机软件设计工作。这两个人根本就不相信占星术,做这个机器无非是闹着玩而已。结果,机器是制造出来了,但在商业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说做这件事情有什么收获,那就是基尔代尔对CP/M的关键部分即调试程序和汇编程序进行了改写,并在编辑程序上取得进展。后来,教授在他妻子的鼓励下组建了一个公司,专门出售CP/M程序。但是,他自己对这个程序的意义看得并不太清楚,认为使用者寥寥无几,能有多大价值呢?他们把这个公司叫做数字研究公司。

  1978年,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同基尔代尔的数字研究公司之间有一个不成文的协议:微软公司主要销售语言软件,数字研究公司则独占操作系统的市场。到了1979年,数字研究公司打破默契,开始生产语言软件,微软公司便着手开发U-NIX操作系统。从此,两家公司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过去的合作态度不复存在了。

  但是,这一次,比尔·盖茨仍然希望数字研究公司能够答应 IBM公司的要求,以便使微软公司的FORTRAN和COBOL等语言软件适合8086的CP/M操作系统。

  比尔·盖茨把IBM公司的代表介绍给基尔代尔,也就等于把大概是本世纪最大的一笔生意让给了教授。

  然而,历史注定了这个机会最终仍然落到比尔·盖茨身上。对乘飞机把如此良机送来的 IBM公司使者,数字研究公司的人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热情。基尔代尔教授当时出差在外,接待 IBM公司代表的是他的妻子。她和公司的法律顾问首先就不愿意在会谈开始前的协议上签字。他们根据这个神秘的举动而怀疑来者的动机,以为这样做必使数字研究公司吃亏无疑,无论IBM公司的代表如何向他们解释,说这无非是官样文章,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都无法消除他们的怀疑。那位法律顾问还要求修改这个协议。IBM公司的代表对数字研究公司表现出的不信任感大为不满,只好拂袖而去。教授出差回来,表示完全可以签署这个协议,但也并没有采取具体措施挽回机会,因为他当时正同惠普公司谈判,认为达成那个协议,其利益将超过同IBM公司的协议。再说,当时他就看到,CP/M是为8位微处理器设计的,要按IBM公司的要求在次年4月前研制出供16位微处理器8086芯片使用的软件,也是一个问题——他已经于一年前动手开发适用于这种芯片的软件CP/M—86,但进展很不如人意。

  IBM公司后来好几天通过电话同教授本人联系,希望他们再作考虑,都未能得以直接同他通话。基尔代尔教授完全没有看到这件事情的意义。他当时一心考虑的是同夫人一起去加勒比海度假。

  就这样,数字研究公司的人根本不知道他们在无意之中失去了一个非同一般的转机。教授对坐失良机并不在乎,他压根儿对商业活动就没有兴趣,甚至厌恶过多的商业活动。他曾在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然后来到加利福尼亚的一座滨海城市。他平日深居简出,实在喜欢这里的明丽风光和宁静气氛。大海、沙滩、阳光和森林就是他的伴侣,因为他能在其中体验诗意的生活。他有着另一种人生哲学,他喜欢教书胜于喜欢商业和金钱。如果说他潜心于软件的编制,则那无非是为了满足他那智力方面的强烈好奇心。他同英特尔公司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每个礼拜都去那里作顾问,并在那里迷上了小型计算机。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为英特尔公司搞出一个PL/M语言,这种语言比BA SIC语言更加严密。

  3. “我是我们公司里学历最低的”

  IBM公司的代表决定又回到西雅图微软公司,与比尔·盖茨签订合同,购买他们的几种高级语言软件,其中也包括操作系统。这一刻,显然意味着名噪一时、已经逐渐成为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际标准的CP/M开始一落千丈,而微软公司的MS—DOS即将日升中天。微软公司偶得契机,翻开了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IBM公司最需要的是一个先进的操作系统。 CP/M操作系统既然未获准使用,任务落到了微软公司头上,比尔·盖茨就得想办法自行开发一个操作系统,来满足IBM公司的需要。他打电话告诉IBM公司软件部负责人,说他这里有他们感兴趣的东西。IBM公司的人就要他们提出一份可行性报告。

  比尔·盖茨之所以敢于说这个话,是因为他知道当地有一家西雅图计算机产品公司,主要出售电脑主机板,那里就有一个SCP—DOS,是为8086微处理器开发的16位操作系统,可以代替CP/M。他们只要对这个操作系统加以修改,就可以达到 IBM公司提出的要求。他与那个软件的开发者蒂姆·帕特森也十分熟悉。帕特森曾因为采用英特尔公司的8080芯片作为中心处理器,急需一种16位操作系统,不然他的硬件就难以出售。他曾请基尔代尔帮忙,但教授没有答应。他只好花了半年时间,于1980年4月自己编写了这个操作系统。他最初把这个操作系统取名为QDOS,后来改成SCP—DOS,最后又改作86—DOS。当时他曾问过保罗·艾伦,微软公司是否有兴趣获得这种软件的使用许可权。所以,比尔·盖茨他们对这个软件早有印象。

  比尔·盖茨决定将这个操作系统买下来加以改造,以适合IBM公司的要求。1980年10月,保罗·艾伦去对帕特森说,微软公司对他的QDOS很感兴趣,希望能把这个软件销售给微软公司。果然不出所料,此事一谈就成。微软公司花了不到10万美元买下了这个软件,然后按IBM公司的严格要求,发扬微软公司的工作传统,集中精力为IBM公司即将推出的划时代个人电脑开发软件。有了这个软件作为基础,微软公司为 IBM公司设计软件就可以节约整整一年的时间。

  10月,比尔·盖茨同保罗·艾伦和史蒂夫·鲍默尔去佛罗里达州的博卡拉顿向 IBM公司提交报告。他们在飞机上对报告反复作了检查。在迈阿密下飞机后,比尔·盖茨发现他忽略了一个小问题:忘记打领带了。

  这可是一个不能马虎的细节。他只好在驱车去博卡拉顿时,在一家路边百货店买了一条。他们衣冠楚楚地来到IBM公司的会议室,同14名技术人员就各种问题进行详细的会谈。他们谈了整整一天,比尔·盖茨回答了公司设计组的人踊跃提出的数十个问题。最后,公司的人问比尔·盖茨:“像你这样的人,你们公司有几个?”比尔·盖茨回答说:“可以说我们公司的每个人都这样。”说完又添上一句:“我是我们公司里学历最低的,只上过一年大学。”他们又问了大量细节问题,比尔·盖茨都作了圆满详尽的回答。到吃午饭时,比尔·盖茨心里已经有数:签署这个合同大概没有问题了。但这件事最终还要由 IBM公司的高层人士来决定,而他们据说一向自视甚高,对微软公司这样名气不大的小公司会正确看待吗?幸运的是公司新任董事长约翰·奥佩尔听说即将参与设计工作的是微软公司时,问了一句:“就是玛丽·盖茨的儿子那家公司吗?”

  原来,这位董事长曾同比尔·盖茨的母亲一起作过联合道路公司董事会的董事。玛丽的品性和人格给约翰·奥佩尔留有深刻的印象。

  或许命运在这里也起到了一点作用。

  小小的微软公司和名声赫赫的 IBM公司共同研制个人计算机的合同于1980年11月6日签订。

  前面谈到微软公司在阿尔伯克基时,曾经雇请过一名秘书米丽亚姆·卢宝。1978年,比尔·盖茨决定把公司迁回老家西雅图。大部分雇员都随比尔·盖茨去了新址,卢宝却没有去。她舍不得这个公司,但是她丈夫的工作在阿尔伯克基,她无法离开自己的家。临别,比尔·盖茨希望她能尽快去西雅图,并且对她说:“我知道你最终还会回来。只要你回来,我这里永远会有你的工作位置。”

  1980年冬天,卢宝果然来到西雅图,又回到了微软公司。不久,她把她的全家也搬来了。她眷恋着这个公司,她告诉人们:“只要你同比尔·盖茨密切合作过,就不可能离开他这样的人太久。他有一种力量,叫人感到鼓舞,能使人奋发向上。”她重新投入了微软公司紧张的工作。

  有一次,她看见比尔·盖茨一反常态,没有像往常那样穿得随随便便地来上班,而是西装领带,着装如仪,不禁想笑。不一会儿,她又看见 3个穿牛仔裤、网球鞋,拎着大旅行包的人来到公司。起初她还以为这些人是商品推销员,正想前去阻拦,不让他们进办公室,万万没想到那些人竟是 IBM公司的代表。她把他们引进比尔·盖茨的办公室。双方一见彼此的装束,惊诧之余,不禁都哑然失笑——原来他们都是在模仿对方的作风啊!

  4. 封闭式开发

  IBM公司规定研制期限为一年,而且要求严格保守机密,因为这涉及到公司重要的商业利益。公司为这项软件开发制定了非常严格的保密标准,比尔·盖茨和他的同事们住进了西雅图国家银行大厦8楼微软公司办公室一个位于过道尽头,长9英尺宽6英尺的小房间。他们的隔壁是一家证券经纪公司。为了防止泄密,IBM公司对他们进行封闭式管理,不准随便开门,一切有关象棋计划的资料文件都不得带出房间。IBM公司还为他们安装了一种专门的保险箱,还要求在天花板上装铁丝网,以防有人从屋顶上进入房间。但这个过分的要求遭到了拒绝。房间里没有窗户也没有空调设备,夏天室内气温高达38℃。IBM公司的人还要求不准开门,并且多次进行安全检查。据说有一次微软公司的人正在开门通风,被检查人员发现,就受到了警告。微软公司的人虽然极不习惯这种管理,但知道商战无情,泄密就等于自杀,也只好遵命。

  按照合同规定,这些软件的开发必须在1981年3月底完成。他们雇请了蒂姆·帕特森来协助设计操作系统,比尔·盖茨则负责改进原来为阿尔塔计算机设计的BASIC,使它能用于IBM公司的个人计算机。

  他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按IBM的要求,将QDOS使用的8英寸磁盘改为使用5.25英寸磁盘,这牵涉到数字记录状态的变更。蒂姆·帕特森好长时间都不知道微软公司是在为谁研制这些软件。有一天,他接到IBM公司打来的电话,询问有关DOS的情况。他觉得奇怪,问对方是谁,对方马上意识到不对,便支支吾吾地搪塞一下,匆忙挂了电话。

  为了同IBM公司加强联络,在相距4000英里的西雅图和博卡拉顿之间,除了邮件往返不断,还建立了一条“热线”,也就是一个电子通信系统。比尔·盖茨也不时出差去博卡拉顿。在飞机上睡觉成了他的习惯,这样,人一到就马上可以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偶尔他可以一天之内飞一个来回,行程达8000英里。

  开发工作的困难有的可以预计,有的难以预料。

  微软公司在感恩节的周末才收到 IBM送来的一台样机。鲍勃·奥里尔负责对原QDOS加工,将它转变成IBM个人计算机要求的专业软件。但最初IBM计算机的规格只有一个雏形,并没有规定全部细节,为了在IBM要求的期限完成这个软件的开发,鲍勃只好冒险一试。收到样机以后,他就同迈克·科特尼开始在那间闷热难熬的小屋子里紧张工作。他们使用了两种计算机,这些机器持续不断发出的热量不仅使屋子里的温度又上升了好几度,叫人受不了,而且更严重的是引起了计算机本身工作的不稳定。情况往往这样,出错之后,他们花好几个小时在软件上去寻找原因,结果才知道原因是在计算机上。1981年1月5日,鲍勃·奥里尔终于决定给IBM的卢·弗拉申斯基写信,说明这个问题。他写道:“……

  几个星期以来,微软公司的人勤奋工作,在你们送来的个人计算机样机上安装86—DOS。刚开始时,硬件运行是正常的,令人满意。但是不久之后就不稳定了。IBM公司的工程师认为问题出在样机上。可能是由于计算机工作时产生热量,使一些地方发生了接触不良的现象。……为了在计算机上安装合适的操作系统,我们有时不得不花好多天时间来查明问题是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我们就这样浪费了许多时日。虽然如此,我们还是有可能在1月12日前完成预定的DOS和BASIC-86的开发。不过,我们再也不能浪费时间了。……”

  后来,微软公司的程序编制员尼尔·孔森也参加了鲍勃他们的工作,小小的房间里又增加了一台计算机,气温有时几乎达到40℃,计算机的工作可靠性进一步下降,他们只好违背保密禁令,终日房门大开。但他们仍然害怕 IBM公司的视察员前来检查,就建立了一个“警报系统”,IBM的人一来,只要有雇员发现,就立刻向他们报警。不过,这个系统也有失灵的时候。有一次,IBM的一个视察人员悄悄来到公司,没有被人发现。他直接闯入鲍勃他们的工作室,见大门敞开,一些计算机零件甚至放在室外,就马上要求公司对此作出解释。微软公司受到很大的压力,从此以后,保密规定执行得更加严厉,IBM也加强了检查系统。微软公司雇员们的日子更加难过,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喘气的机会。

  到了1981年2月,微软公司的MS—DOS终于能在样机上正常运行,但鲍勃发现计算机运行的速度比预期的要慢,“并不比苹果二号机快”。

  他又给 IBM的帕特·哈灵顿写信说:“我们不能肯定,这台样机的速度是否是最快的最后版本。我们担忧的是《个人电脑》杂志对样机的首次评价,可能就会根据目前这一台样机做出。如果我们没有超过8位处理器的速度,我们的产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会是好的。”鲍勃不久之后就得到了 IBM公司的回信。信中称:“……你信中提出的问题现在已经得到解决。……你对计算机样机运行情况的担忧,得到了我们的一致赞赏。IBM的工程技术人员已经告诉我,最后推出的产品将对所有的缺点进行改进……”

  还有一个硬件问题也使开发工作不能如期完成。IBM样机的基本输入和输出系统 (BIOS)不能把数据输入64K以上的位置,否则就死机。直到4月,鲍勃才发现这个问题,IBM马上派工程师去西雅图解决,但这样已经使微软公司损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另外,IBM应当提供的游戏杆控制卡直到2月才送到,BASIC的开发进度也受到影响。3月初。IBM的代表同微软公司会谈,讨论如何提前软件的交货日期。他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日程表,微软公司同意了这个日程安排,但强调如果 IBM公司提供的硬件不可靠,他们也难以按日程安排交货。

  微软公司其他人员的任务便是对PASCAL、COBOL、FORTRAN等语言进行转换。整个来说,这是一项浩繁无比的工作,而要求完成的时间又实在有限。在签订合同之前,比尔·盖茨他们就怀疑能否在规定的期限里完成这项工作,但三思之后,仍然决定冒险一试。他和公司的全体人员自始至终承受着IBM公司的强大压力。比尔·盖茨一伙多年以来已经不只一次抢时间加班加点地工作,而这一次他们面临的是一项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挑战,不能不慎重以待。这伙人似乎在世界上消失了,不仅冬天去滑雪的传统爱好自然取消,就连去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角参观史无前例的航天飞机发射这样诱人的事情,也差点成为泡影。最后,比尔·盖茨经不住一些人的好说歹说,只好答应,如果他们能提前完成一部分工作,就可以去肯尼迪角。人们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干了5天,终于获准去看航天飞机发射。比尔·盖茨和艾伦·保罗也在公司同行的力劝下一道前往。

  在同IBM公司的合作中,微软公司学到了很多东西。IBM的工作方法也对微软公司采用的标准产生了重大影响。微软公司的软件要经受 IBM用非常先进的方法进行严格测试,比尔·盖茨甚至认为这种测试近于残酷。为了考验软件的质量,他们把软件送给许多特定的用户使用,以便能找出隐藏得很深的错误。这往往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微软公司注意到了这个要求,便逐渐改善了公司产品质量检测、计划编制及安全措施等系统的一系列作法。

  结果,微软公司的任务如期完成。IBM公司的象棋计划也获得成功。

  1981年7月,微软公司得到正式通知,IBM公司不久将发布新一代个人计算机诞生的消息。公司全体人员欣喜若狂,人们拥抱、握手,马上到西雅图一家豪华酒店去庆祝这一盛事。

  但他们的操作系统还需要改进,他们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

  根据比尔·盖茨的建议,IBM设计组设计制造的第一台个人计算机使用16位微处理芯片8088,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跃进,使个人计算机从玩具水平提高到了作为商业工具的应用水平。IBM公司采还用了比尔·盖茨提出的另一种明智构思——采用开放式设计,让其他公司可以仿制,从而建立起一个新的个人计算机标准。他曾说,假如人们知道一个操作系统的技术细节,就很容易为这个系统设计软件。这样作的结果使为它开发软件变得十分方便,不久就出现了数千种这样的软件。比尔·盖茨为什么一反过去谴责盗版的态度,而主张公开软件的秘密呢?因为他看到要阻止盗版何其困难;与其让自己的软件被别人无偿复制,最终成为一种事实标准,不如变被动为主动,先行公开自己的软件。这样,一般就再不会有人去设计另外的操作系统了。

  微软公司开发的这个MS-DOS磁盘操作系统,IBM公司把它叫做PC—DOS,PC就是个人计算机 (PersonalComputer)的英语缩写。MS-DOS其实只是当时可供 IBM公司选择的三个操作系统之一。微软公司当然希望IBM能选用MS-DOS,为此,它不仅使MS-DOS在质量上比其他同类产品略胜一筹,而且帮助别的公司编写以MS—DOS为基础的软件,还做到让MS-DOS在价格上有最大的竞争力。微软公司以低廉的一次性费用,让IBM公司使用这个操作系统,结果IBM公司仅以60美元出售这个系统,而以450和175美元出售其他两个系统。MS-DOS自然销路大畅,购买者众;微软公司的策略大获成功。比尔·盖茨说,“我们的目的不是要直接从IBM那里赚钱,而是要从出售MS-DOS的特许权赚钱,有的计算机公司想要提供或多或少与IBM个人计算机兼容的机器,我们就把MS-DOS的特许权出售给这些公司。IBM可以免费使用我们的软件,但是它对未来的升级版软件并不能享有独占使用权和控制权。”

  这样,IBM公司便自然放弃了使用其他两个操作系统的升级版本。

  比尔·盖茨对MS-DOS采用开放政策,并不担心被人无偿盗用,是有他更高明的考虑的,这一点前面已经谈到了。在整个开发过程中,他最担心的并不是这样做有可能给他带来损失,而是另外一件无法预料的事情。

  微软公司虽然同 IBM公司签订了开发供新一代个人计算机使用软件的协议,却并没有保证这些软件最终必定会得到使用,因为IBM公司总是同时开发许多项目,其中只有少数项目能够最后完成。个人计算机仅是 IBM公司秘密研制的众多项目之一,也时有来自公司的消息说要取消这个项目。如果这样,微软公司就只能按合同的规定得到一笔为数不多的研究开发费,实际上就等于公司白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更令人不解而且愤怒的是,有一期 《信息世界》报竟然发表文章,详细 报道 IBM公司研制个人计算机的情况,其中也透露了将使用一种新的操作系统。比尔·盖茨无法理解 IBM公司对保密要求如此严格,杂志上为什么却能够对一切细节了如指掌。他越来越感到事情很不正常,甚至觉得 IBM会不会怪罪于他,说是他泄露了机密。他打电话去报纸编辑部质问消息来源,得到的答复却是无可奉告。

  比尔·盖茨担心的第二件事情,是购买西雅图计算机公司的SCP—DOS软件问题。这是一次版权的不完全转让,因为按保罗·艾伦和帕特森签订的合同规定,西雅图计算机制造公司仍然保留着将这个软件转让给其他公司的权利。这是一个隐患。于是,比尔·盖茨让保罗·艾伦给西雅图计算机公司的老板布洛克写信。保罗·艾伦是这家公司的老熟人,说微软公司希望得到86—DOS的完全转让权,好全面对付数字研究公司。

  布洛克并没有想到这件事情有什么不好,就答应签署协议。但是,当他看到微软公司的律师草拟的文本之后,才知道是要求出售这个软件的专利权。当然,微软公司也允许西雅图计算机公司继续使用这个软件,而且今后还可以免费使用它的升级版本。是比尔·盖茨在文本上作了一个小小的改动,把原来要求惟一使用权改成了所有权。在布洛克看来,条件并无不利于他的地方,而且还对他非常有利,因为他实际上等于净得一笔收入。他对他们那个86—DOS的前途本身就没有多大信心,再说他也并没有失去这个软件的使用权。他们当时并不知道微软公司为什么要这样作,当然更不知道微软公司是在同强大的 IBM公司一起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协议签署之后,比尔·盖茨得意十分,法律方面隐患的解除,他终于可以放心了。

  微软公司同西雅图计算机公司签署 86—DOS的完全转让权协议之后,仅过了16天,即1981年8月12日,IBM公司就在纽约宣布新型个人计算机问世,并展出了它的第一台样品。

  展出的这台机器带有一个磁盘驱动器,只有16K内存,初步标价为1565美元,通过拍卖,价格升至6000美元。但是随机提供的应用程序却不多,只包括一个普通的扩展表格程序,一个字处理程序。但最具关键性的操作系统还没有推出。因此,IBM通知微软公司,加速开发DOS的新版本。

  5. IBM一鸣惊人

  这是一个轰动事件,美国新闻界立刻广为报道,各专家学者也对它纷纷作出评价。影响很大的《华尔街日报》说:“IBM公司以崭新姿态进入个人计算机这门新兴产业,专家们普遍认为,这位蓝色巨人能够在十年内主导这个产业。”还说,“IBM的产品比它的竞争对手的产品能更好地处理较大的课题,并能以清楚明晰的形象来表达信息。”

  过了两个月,IBM公司的个人计算机开始在商店里正式出售,它的第一个型号装有一个磁盘驱动器和64K内存。第二年5月,它又推出了一种带两个磁盘,有320K内存的机型。照产业分析家们的看法,IBM开发的个人计算机应该算作是第三代产品。第一代个人计算机应是微型工具和测距系统公司的阿尔塔8080机及其他一些大同小异的仿品;第二代个人计算机应是苹果公司、坦迪公司等生产的8位微处理器机型,它的只读存储器(ROM)里装有BASIC语言。IBM的产品具有16位微处理器,它是以专业人员为对象而开发的产品。然而,公司却一反过去的严肃作风,在它的计算机上设计了一种游戏用的摇杆控制卡。

  IBM的计算机以其开放标准赢得了市场,它的硬件在无形中成了这个领域的实际标准。它的销售主要对象已经不再是业余爱好者,而是各个工作场所。而且公司的宣传也十分成功,它采用了玫瑰色图案,令人感到愉快友好。不久,订单就像雪片一样飞来,工厂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仍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一年之后,公司就售出了13000多台计算机,收入达到4300万美元;再过一年,计算机的销售量已经突破50万大关。

  而势力雄厚的惠普、数字设备公司、德州仪器公司、施乐公司,都在计算机市场上纷纷被逐,因为它们的机器在兼容性方面无法同IBM相匹敌。

  比尔·盖茨说,“用户们充满信心地购买IBM个人计算机。1982年,软件开发者们开始抛出在这个操作系统下运行的应用程序。每一个新的应用程序都增加了 IBM个人计算机成为工业界事实标准的潜在实力。很快,大多数新的最好的软件,例如Lotus1-2-3以DOS为平台编写出来了。米奇·卡帕和乔纳森·萨克斯创造的Lotus1-2-3,使制表软件产生了一场革命。最初电子制表的发明者丹·布里克和鲍勃·弗兰克斯顿设计的产品VisiCals值得大大赞扬,但是Lotus1-2-3一出现,它们就黯然失色。米奇此人极富魅力,既是一位硬盘操作者,又是一位超验思维的演讲者,因此,他具有一个最佳软件设计师的典型背景。

  ……一个正反馈循环开始驱动个人计算机市场。一旦开了头,成千的软件应用程序也就出现了。不计其数的公司开始制造内置卡或 ‘附件 卡’,这些卡扩展了个人计算机的硬件能力,软件和硬件珠联璧合带来的好处,使个人计算机的销售量远远超过了IBM的预期量,它成百上千万地增加。正反馈循环为 IBM循环出数十亿美元。有好几年,商用个人计算机中半数以上都是 IBM公司的产品,其余的大多数产品也与它兼容。”

  IBM公司一举成功,美国计算机市场的竞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势力雄厚的苹果公司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它的竞争对手 IBM公司的祝贺,它在《华尔街日报》上刊登了一整版广告,其中有这样的语句:

  “苹果欢迎IBM”,“将计算机的威力放到个人手中,就可能使他们的工作、思考、学习、通信,以及他们消磨闲暇时间的方式,都得到改善”,“我们期待着竞争带来巨大成果,使美国这项高技术走向世界。” 这是一个颇有点苦涩的祝贺,苹果总裁约翰·斯考利打趣地说:“登这样的广告,就好像小红帽欢迎大灰狼,大公鸡欢迎黄鼠狼。”他们看到了 IBM的前景和自己面临的挑战。不过,苹果公司也非平庸之辈,它必须背水一战,开发新产品,击败IBM。

  比尔·盖茨概括了IBM公司取得成功的基本原因。他说:“IBM之所以会成为个人计算机行业的中流砥柱,完全是因为它具有一种强劲的企业活力,能够笼络住一大批富于创建性的人才,使之能够促进其开放结构。IBM树立了这些典范。”他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IBM公司当时的处境:

  “在主计算机行业,IBM更是一位山大王。竞争者们发现很难在高质量的研究和开发方面与IBM争雄。如果一个竞争者妄图登山,IBM就可以集中全力加以阻止,使之几乎无法攀登。但是在个人计算机的沧桑世界中,IBM所处的地位很像一位马拉松赛中的领先者。只要领先者保持原速,或者比其他人跑得更快,他就一定总是处于领先地位,其他竞争者们只好尾追不舍。可是,一但他有所放松,或是不再奋力拼搏,别的人就会超过他。对别的长跑者而言,却没有很多障碍物,这一点很快就会清楚的。”

  而 IBM公司则仍然坚持新的态度:欢迎外界的发展。它宣布将公布技术资料,完全公开产业标准的规格,以便那些希望为 IBM的个人计算机开发附加卡的公司有所依据。它还愿意同大家一起讨论软件的开发问题,也鼓励自己的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开发软件。如果这些软件被公司采用,开发者可以获得应得的版税。

  微软公司的MS-DOS、BASIC、FORTRAN、 PASCAL语言、一个惊险游戏程序和一个打字程序,相继开发出来,加入了这场竞争。

  微软公司在MS—DOS1·0的基础上,开发一种双面读写磁盘的新版本DOS1·1,使磁盘容量由原来单面的120K增至320K。1982年5月,比尔·盖茨做了一次巡回展,向计算机公司和爱好者介绍微软公司的这个新成果。由于IBM个人计算机一炮打响,微软公司也名声大震,它的DOS也就成了举足轻重的软件。现在,比尔·盖茨完全有理由说出他久存于心的话了:让我来建立这个标准吧!

  6. 走过了头的日本人西胜彦

  微软公司的软件在美国已经占领了广大的市场,它成功地向各计算机制造公司销售了自己的软件。然而,微软公司在美国的生意却占不了其全部销售量的一半,另外超过一半的业务却在日本。比尔·盖茨说,“这得感谢名叫西胜彦的小伙子”。

  1978年,一个年轻人西胜彦从日本打电话到美国,要求接通微软公司,但是接线员并不知道微软公司在什么地方。西胜彦也不知道,他想了一想,只记得似乎同微软公司有合同关系的微型仪器遥测系统公司是在新墨西哥州,便请接线员在该州最大的城市阿尔伯克基一试。微软公司的电话号码最终查到了。西胜彦在电话上作了自我介绍,说他已经仔细阅读过关于微软公司的文章。他说想邀请比尔·盖茨去一趟日本,机票由他解决,因为他对微软公司的BASIC软件很感兴趣。比尔·盖茨知道了这个日本小伙子同他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年龄相当,都是22岁。

  西胜彦是东京名校早稻田大学的学生,父母希望他学成之后回家,经营他们的一所私立学校。但是西胜彦同比尔·盖茨一样,未能满足父母的心愿,半途迷上了计算机,便退学创办了自己的计算机公司。他出版一份计算机杂志,同时销售计算机软件。

  比尔·盖茨似乎找到了知音,对这位东方的计算机迷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他告诉西胜彦,他极希望立即同他见面,但他目前没有时间去日本,不过不久之后美国有一个全国计算机会议,如果西胜彦能前来参加会议,他们就可以促膝倾谈。

  过了几个月,西胜彦终于来到美国,在加利福尼亚的安娜海姆一次展销会上见了面,然后一道去阿尔伯克基。他们像久别重逢的老友,一气就谈了足足8小时。他们身处异地,素昧平生,却对计算机的发展前景有着惊人相似的看法。他们预测到在不久的将来,个人计算机将像电视机、录像机等电器一样逐渐进入每一个家庭,而对计算机软件的需求将必然成为一股滚滚洪流。比尔·盖茨现在所作的一切,就是为了今后把他的微软公司变为世界上家喻户晓的软件发行公司。西胜彦当即表示愿意作微软公司在远东的代理人。最后,他们签订一项短短的合同,达成一笔超过1.5亿美元的交易。

  西胜彦回到日本后,就去找日本电气公司的主管渡边先生,希望他去美国同比尔·盖茨见面,详谈生产微型计算机的事宜,因为渡边曾经向西胜彦表示过这样的意思。渡边很快到了美国,受到比尔·盖茨的热情接待。他参观了微软公司,看见了这个公司为其他公司所做的了不起的工作,不仅欣喜不已,而且大受启发。他马上看到了自己将在这一开创性工作中应当作的事情,一回东京,就召集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开会,要大家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在日本率先生产微型计算机。他向大家介绍了当时在日本尚无人知晓的美国这家微软公司,说微软公司将承担微型计算机的设计任务。第二年,日本电气公司生产出了PC8001型计算机,在日本引起轰动,大为畅销。比尔·盖茨和西胜彦还应邀出席日本计算机贸易展览会,并在会上就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前途发表演讲。他们一夜之间就成了日本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

  西胜彦经营着一家ASCII公司,他头脑敏锐,观察分析力强,总能在人们不经意的地方发现具有极大价值的东西。比尔·盖茨说:“在日本商业文化和美国商业文化之间,西胜彦见风使舵。他好夸大其词,这有利于我们在日本的经营,因为这会在日本商人中造成一种印象,仿佛我们都是才华横溢的人。我在日本时,同他住在旅馆的一个房间里。他整夜都在打电话,谈的都是上百万美元的生意,这使我极感惊讶。有天夜里从3点到5点都没有人来电话,到5点才来了一个电话,西胜彦就说: ‘今天晚上的生意真清淡’。实在令人好笑。” 日本的日立制作所刚一宣称他们研制成功了一种液晶显示器,西胜彦马上就想到可以用它来取代装显像管的显示器,计算机的体积因而可以大大缩小,一种便携式计算机就有可能制造出来。而计算机缩小到可以随身携带,这无疑又是一个非同小可的进步……

  有一次,西胜彦乘飞机从旧金山回东京,恰好同日本京都京磁公司的总裁稻盛和夫同座。西胜彦就主动向他谈出了制造便携式计算机的设想。总裁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便决定支持他开发这种产品。1982年1月,西胜彦又来到微软公司,向比尔·盖茨展示了带液晶显示器的便携式计算机设计图。比尔·盖茨对这个设计作了一番研究,认定颇有价值,就同西胜彦一道讨论细节问题。4月,他们已经研制出了这种计算机的原型。西胜彦又来到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福特沃斯,把样机向坦迪公司的副董事长琼·谢利展示,希望他能推销这种产品。结果,比尔·盖茨和西胜彦共同研制,京都京磁公司生产的世界上第一批便携式计算机,1983年便开始由日本电气公司、欧洲奥利维蒂公司和美国坦迪公司共同销售。这是世界上第一种便携式计算机,它一问世就受到广大新闻记者的青睐。

  这大概是比尔·盖茨同西胜彦合作的一次绝唱。

  西胜彦是一个有点与众不同的人,一方面智慧过人,一方面在生活上却有诸多令人难以理解甚至不能容忍的地方。他获得成功之后,就过起奢侈浪费的日子来,出差时租用私人专用直升机,住最豪华的旅馆,用起钱来像个疯子。他的行为总是反常,连在召开重大决策性会议时也可以躺在地板上呼呼大睡。比尔·盖茨很快就感到难以同这个人保持正常的关系。

  西胜彦在商业上的行为也相当出奇。他可以突然决定花100万美元造一条电子恐龙,大小同真的一样,用来作推销微软公司软件的电视广告。比尔·盖茨曾一再阻止他这种荒诞的作法,告诉他,应该把钱花在常规的推销方法上,不必搞这样太离谱的轰动,因为这不一定能达到真正有效的目的。但是西胜彦自有见解,对比尔·盖茨的意见根本未予考虑。

  1983年,比尔·盖茨在机场突然接到西胜彦的电话,告借27.5万美元,以支付他仓促购买的美国一家公司发行的股票的急款。比尔·盖茨虽然对此举颇有看法,还是帮了他一把。

  微软公司是以股票期权方式让其大部分雇员共享产权的,有一次,微软公司发行的股票即将上市,比尔·盖茨念及同西胜彦的友谊,准备给他一笔数目可观的股票,但这要求他具有公司职员的身份。比尔·盖茨提出给他一个在公司全日工作的职位。西胜彦却没有理解比尔·盖茨的好意,反而认为是比尔·盖茨要他做他的部下,对他百分之百地效忠,而断然拒绝了这一友好的表示。还说:“我非常乐意同他共事,但是并不愿意把灵魂出卖给他。”

  比尔·盖茨清楚地看到,微软公司的产品在日本有着广大的市场,他希望西胜彦把主要精力放在软件发行上,而西胜彦不以为然,在其他产品的经销上倾注了更多的力量,并不认为继续在日本推销微软公司的软件有多大意义。他老喜欢搞开拓性的活动,而且同时从事好几种活动,很难在一件事情上坚持到底,善始善终。在他从事的大量工作中,可以说一半都是胡搞一气,毫无结果。有人对他的行为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他的作为莫测高深,他是一个不受拘束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比尔·盖茨只好就西胜彦的表现说,“微软的操作系统已经成为软件行业的标准,如果微机的软件建立在一个标准下不是一件好事,我们就作不成这么多生意。但是,如果这是一件好事,那么,我们就只好请上帝保佑西胜彦!我希望他另谋生路,而我们已经同这种标准同生共死了。”

  到了1986年,西胜彦不打算继续遵照微软公司的路子走下去,微软公司就在日本建立了一家驻日本的分公司。他们的关系已经出现难以弥合的危机,3月的一天,也就是他们的股票上市后的第二天,他们在澳大利亚微软的分公司见面,然后乘飞机从澳大利亚的悉尼到东京,希望能够寻找到一种弥合分歧的办法。经过30个小时的费力商讨和激烈争论,他们最终也未能找到继续合作的途径,两个同龄的计算机专家只好终止了长达8年的友谊和合作关系,分道扬镳。西胜彦曾经在微软公司贷款50万美元,微软公司没有收回,反而再借给他一笔款项,以使他偿还对别人的欠债。比尔·盖茨说:“我有什么办法?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过去最要好的朋友进监狱吧!”

  比尔·盖茨对驻日本分公司立刻作了调整。他雇请西胜彦ASCII公司的雇员古川享为微软公司驻日本分公司的负责人,古川享又从西胜彦的公司里挖走了18名雇员。这个举动使西胜彦大为恼怒。但比尔·盖茨不无惋惜却一针见血地指出:“此人生活一塌糊涂,负债累累,而我在这两个方面都与他迥然不同。我俩最终不能共事,原因就在于此。……

  西胜彦也许是我所遇见的最像我的人了,然而,他走过了头。”

  7. 两个封面人物

  1981年,微机的生产和应用有了巨大发展,它从业余爱好者的家中走向了成千上万的办公室。人们不仅仅想用电脑来作游戏,更希望利用它工作的简便、快捷,来处理更多的事务,解决更多的问题,赚取更多的利润。美国人乃至许多发达国家的人们,都越来越感觉到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面临着一个信息时代,对这一局面不闻不问,置身其外的态度已不可取也不可能。喜欢事事搞民意调查的美国新闻界对此自然不会视若无睹,他们发出问卷,问人们是否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拥有一台家用计算机,结果是80%的人有这个愿望。当时有人作了一个大胆的预言,说到本世纪末,全世界个人计算机的拥有量将达8000万台,当然,这位大胆的预言家对形势的估计显然仍是太保守了。到1991年,仅微软公司的DOS,就已经有8000万套在IBM的个人计算机上使用,还有不知多少其他品牌的计算机在全世界运作,而且这个数量还在继续飞速增加。

  美国《时代》周刊的一页封面,对微机的普及与应用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具有55年历史的老资格新闻周刊《时代》,每年都要评选出一位新闻人物,并在次年元月的封面上刊登出来。这一传统已持续了好几十年。

  每年评出的新闻人物不是风光一时的政治要人,就是卓有建树的科学巨匠。这份杂志每年评出的新闻人物几乎都是众望所归,很少有人提出异议。这一作法反映了世界上变化万端的时代风云的动向。

  《时代》周刊评出的1982年“新闻人物”是谁呢?千千万万读者接到该杂志后,看见的却不是某一时代人物,而是——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

  《时代》以一台机器作为它当年评出的新闻人物,可谓别具匠心。

  杂志的主笔奥托·弗雷德里奇先生对这位“封面人物”作了独出心裁而又热情洋溢的介绍。

  “在整整一年的新闻中间……最有意义和最吸引人的话题,并非一个单独事件,而是代表了一个发展进程,一个不断发展并且被广泛接受的,备受欢迎的进程。同时,这个进程还影响到其他各个领域。它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所以,《时代》在当今风云激荡的世界上选择了这样一位新闻人物。当然,它并不是一位什么人物,而是一台机器,一台个人计算机。”

  奥托在文章中也提到电脑发展中不无遗憾的一些事实,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软件的缺乏。计算机用户数量的疯涨,对软件的需求自然大为迫切。用户需要更多更好的软件,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和要求。没有软件,计算机只是一个摆设;软件不丰富,计算机也无法发挥它的威力。

  由于软件开发的迟滞,计算机的使用范围受到很大的局限,人们购买计算机的热情自然也就受到限制。计算机,只有当它具有更多的功能,具有更大的用途时,才能拥有更多的消费者。

  《时代》的评选和奥托的文章,一方面大大地张扬了微机的功能,使更多的美国人对它发生兴趣并对它的使用跃跃欲试,另一方面,也尖锐地指出了微机普及所面临的最紧迫任务:开发软件。

  软件的缺乏和计算机热之间的矛盾自然引起比尔·盖茨的极大关注。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

  “我们没有对软件的标准和质量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我曾买到过根本不能用的软件。……尽管现在有许多软件出现,但大多令人悲哀。”

  他强调说:

  “两年之后,我们要推出在各方面能真正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软件。

  现在的软件太糟糕,太难使用,而且缺少更多的性能。不过这一切正在得到改善。”

  1982年,比尔·盖茨27岁,他在软件开发方面取得的成功已经在全国令人注目。这一年,美国有名的《金钱》杂志用了他的照片作封面。

  比尔·盖茨的秘书米丽亚姆·卢宝看见之后高兴极了,她把这一期杂志发给微软公司的每一位雇员,对比尔·盖茨说:“他们给你拍的照片太好了,我真喜欢!”

  比尔·盖茨说:“你认为是这样吗?可我看起来太年轻了。”

  卢宝说:“你本来年轻嘛,不过才27岁嘛!”

  比尔·盖茨因为长得比他看起来的年龄要小,还遇到过小小的麻烦。

  有一次,他同包括卢宝在内的几个雇员去餐馆吃饭。比尔·盖茨要一杯啤酒,女招待却怀疑他不满20岁,没有达到法定饮酒年龄,要他出示身份证。

  8. 西蒙伊受命于危难之际

  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将开发和改进应用软件的重任交给了查尔斯·西蒙伊。

  查尔斯·西蒙伊当时面对的,是一个严峻而又紧迫的现实。

  那时候,鲁宾斯坦的微处理公司已成功地开发出一套编辑软件——“文字之星”(Wordstar),这套软件推出后,销售量巨大,公司财源滚滚而来。它迅速占领市场,成为大多数办公用和个人用计算机的必备品。

  同时,可视公司的VisiCalc软件也接踵而上。这是一种个人财务软件,备受各种推销商和财务人员的推崇。

  这里有必要详细谈谈它的开发者和开发过程。

  Visi Calc的开发者是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生唐·勃利克林。1977年,当他26岁的时候,脑子里萦回起一个想法:如何用计算机来解决经营管理中繁复而庞大的财务计算问题。显然,使用机器来作这样的工作将要有效得多,需要的只是一个功能强大的软件。他在PDP-10型计算机上用BASIC语言编制了一套程序。后来,在一家生产家用软件的新办公司帮助下,在一台苹果二号计算机上开发出了这套软件。用户只需将数字和计算公式填进屏幕上的格子,计算机就可以计算出结果。如果改变其中某些数字,计算结果也会作出相应的改变。用这个软件计算 100个格子内的数据,只需20秒钟就可以完成,比手工计算的速度不知快了多少倍。唐·勃利克林把他这套软件定名为 Visi Calc。后来,他同他7年前的故交好友鲍勃·法兰克斯顿一起,继续完善这套软件,并成立了一个公司。

  1979年5月,在美国西海岸计算机展销会上,这套软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他们把它介绍给苹果公司,希望这家大公司能推广它,但也没有得到什么结果。后来,一位风险投资家班·罗森独具慧眼,看准了这套软件的应用前景,在他的《投资人通讯》杂志上对它赞扬备至。

  它终于引起了用户的兴趣,顿时销路大开。苹果二号机就因为这套软件而在1980年销售出2.5万台,占了三年销售总量的五分之一。这简直可以与40年代因转播剧场的演出而使电视机销量暴涨相媲美。

  接着,唐·勃利克林对Visi Calc进一步改进,使其他如TRS-80、阿塔里—800、惠普等著名计算机都能使用。IBM公司于1981年新推出的机型也能使用 Visi Calc。这个软件受到了全世界经理人员的欢迎。经过最后改进的 Visi Calc表格程序可以记载表格式数据,它像财务报表一样清晰明确。计算机的荧屏就是这张报表的一个窗口,表格可以在这个窗口里上下滑动,从而使人能看到这张大表格的各个细微部分。特别可贵的是,它能使表格中各行与各列具有互相依附的功能,如果改变表格中任何一个数字,那么各行各列相应的数字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个财务软件可以在将预算输入之后,立即看到产生的种种变化,还可以将成本、价格、工资等不同数据输入后,得出相应的不同结果,这可以非常方便地帮助经营人员更好地从事生产与销售。这个软件含有会计上使用的全部标准公式,因此,它可以对经营管理的各种情况进行模拟,使管理人员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多种选择,产生最为周密的决策。

  VisiCalc一时间成了最走红的管理必备软件,个人计算机也因此而得到进一步的普及。这套财务软件直至 1982年仍是销售最多的扩展表格软件。这种电子表格软件被认为是计算机和软件的一次大革新。

  不久,又有人为CP/M操作系统开发出了类似的软件Su-per Calc。

  开发这个软件的公司取名为 Sorcim,这显然是把微型(Micros)这个词拿来倒写。

  Visi Calc已经捷足先登,继而又有 Super Calc推出,微软公司必须战胜 Visi Calc和 Super Calc,否则自己的市场就有被人抢夺的危险。这便是西蒙伊面临的局势。他必须开发一种软件,不仅可以在CP/M操作系统、苹果操作系统上使用,而且应当在包括当时流行的一切操作系统如UNIX、MS-DOS等上使用,而不像 Visi Calc只能在苹果机的操作系统上, Su-per Calc只能在CP/M操作系统上使用。

  不过西蒙伊也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他与比尔·盖茨一样,堪称电脑神童。他在为比尔·盖茨工作之前,曾在施乐公司呆过。他工作的部门是整个国家最尖端的计算机研究中心PARC。他和比尔·盖茨由于对软件的开发应用有着共同一致的看法而走到了一起。比尔·盖茨有一个希望:今后,要使应用软件对微软公司的贡献超过操作系统,西蒙伊正是他选择来实现这一愿望的人。西蒙伊很快被比尔·盖茨视为肱股,成为微软公司核心成员之一,而且是极少几个能使比尔·盖茨改变想法的人中间的一个。

  西蒙伊和比尔·盖茨相比,除了彼此出身不同而外,他们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西蒙伊的经历,简直就是所谓“美国梦”的活样板。他到美国来的时候,几乎是一文不名,但最后却飞黄腾达,风光之至。

  1948年,他出生于匈牙利。他的父亲是电气工程教授,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便着力培养他,并且期望他成为计算机工程师。

  西蒙伊设计过许多软件。他将自己设计的第一件高水平软件卖给了国家。然而,在匈牙利,计算机技术并不很发达,他学习编制软件使用的计算机,是一台俄国制造的老式电子计算机,笨重无比,足有一座房子那样大。而这台名为“乌拉尔2型”的计算机,竟是匈牙利当时仅有的几台计算机之一。

  匈牙利落后的计算机技术和封闭的信息,使西蒙伊感到郁郁不乐,他决定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一番,一展才华。

  这样的机会终于来到了。

  1964年,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了一次国际贸易洽谈会。西蒙伊将自己编制的一个示范程序送给了丹麦的丹尼西计算机公司贸易代表团。他希望这家公司将这个程序带回丹麦,让人们看看。

  丹尼西公司这样作了。人们认为,西蒙伊的程序相当不错。一些公司听说他还不到20岁,对他很感兴趣。通过一番联系,西蒙伊在西方谋到一份工作。他告别父母,背井离乡,毅然迈入西方计算机高科技的大门。

  那时他只有16岁。

  他在丹麦工作了几年,积累了一些资金,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伯克利分校就读。1972年,他被美国施乐公司计算机研究中心PACR录用。公司离著名的斯坦福大学不远。西蒙伊一边工作,一边到该校攻读博士学位。他撰写的毕业论文是他发明的一种代码输入法。西蒙伊所在的PARC研究中心,作出过不少引人注目的成绩。它设计的阿尔托计算机曾激发乔布斯开发出麦金托什,也激发了比尔·盖茨开发视窗。这个研究中心与斯坦福大学合作,研究出一种新工具——鼠标。西蒙伊对鼠标非常熟悉,他研制的供施乐公司的阿尔托计算机使用的字处理程序,就是第一个用鼠标的软件。他把这个软件叫做WYSIWYG,也就是What you seeis what you get(所见即所得)这句话的首字缩写。后来,这个设计为微软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后来西蒙伊所在的施乐公司因为未能把它研制的成果转换为市场产品,销售方面问题太多而造成人心涣散,公司里大量颇具才华的年轻人一个个流向了苹果公司和微软公司。

  1980年,西蒙伊的一个朋友给了他一个名单,说假如他想另谋高就,可以按名单上开列的人名去联系。这份名单的头一个人就是比尔·盖茨。

  西蒙伊首先选择了到微软公司任职。该年11月,他同比尔·盖茨和史蒂夫·鲍默尔见了面。谈话只进行了5分钟,西蒙伊就下定决心到微软公司工作。虽然他出于礼貌,后来陆续也同名单上的其他人接触过,但他发现只有比尔·盖茨所持的观点才卓尔不群。他预感到微软公司正在开发的软件必将对这个产业产生巨大冲击,在那里,他将真正大有作为。

  比尔·盖茨也受到友人的叮嘱,叫他千万不要放过得到西蒙伊这种人才的机会。比尔·盖茨自然不会小视此事。他异常欣喜地接纳了西蒙伊。在西蒙伊到达微软公司的时候,他亲自出马迎接,并伴同西蒙伊仔细参观了整个微软公司,把公司的情况毫无保留地向西蒙伊作了介绍。

  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给西蒙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比尔·盖茨是个精力无比旺盛,对事业信心十足,并且具有雄才大略的年轻人,这与西蒙伊过去所在的施乐公司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照。在他正式提出辞职,并宣布将去微软公司工作的时候,施乐公司的同事大吃一惊,不理解他为什么放弃在“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实验室”工作的机会,而愿意去同“那些孩子们”一起干。西蒙伊自然并不愚蠢,他和比尔·盖茨英雄所见略同,不谋而合地一致认为,他们结合在一起,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构想,是他们二人共同的希望所在。他们一定能创造超群出众的业绩。

  西蒙伊到微软公司后,还想把他的两个朋友拉进来,但是那两个朋友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拒绝了比尔·盖茨的邀请,尽管比尔·盖茨向他们提出的待遇相当诱人。西蒙伊为此大感失望,说:“我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就不懂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西蒙伊接受考验的时候到了:比尔·盖茨将开发微软公司软件的重任交给了他,任命他为应用软件开发部主任。

  9. “菜单”创意

  1981年12月13日,西雅图平常的一天。风雨交加,雷鸣电闪。在雷蒙德假日酒店的海景大厅里,气氛比外面闹哄哄的天气还要热烈。

  微软公司100多名雇员,全是20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聚集在这里,济济一堂。

  不知情的人,会以为这是什么学校的体育运动队,正在这里作赛前的总动员。气氛是振奋人心的,令人陶醉的。

  这是微软公司一年一度的总结动员会。比尔·盖茨早就确立了在年底举行员工交流的制度,而且已经形成传统。这样的年会充满活力,能激发起员工们的高度参与性。

  每次年会,比尔·盖茨和他的高级经理们都向全公司公布该年度的成绩,面临的问题,听取汇报和各种建议,检查销售情况和公司利润。

  这对于加强公司的信心,保持再接再厉的进取精神,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这次年会上,西蒙伊唱了主角,甚至超过了比尔·盖茨。他在大会上陈述了开发软件对公司发展具有的战略意义,一一列举其他公司在软件开发上已经取得的成绩,并且强调指出,必须将公司的奋斗目标集中在尽可能多地开发各种不同的应用软件上,以便为更多的计算机所使用。

  西蒙伊挂出一张图表,图表上绘出了实行这一计划可以达到的战略效果。一些曲线表达了劳动者的收入状况。曲线在起始处显得平缓,然后急剧向上攀升。如果按计划行事,那么,根据西蒙伊的预测,大约在15年后,华盛顿州的每个人都将成为微软公司的用户。

  这并不是异想天开。其实,从微软公司过去的业绩看,自从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于1975年创建公司以来,每年的收入至少翻了一番。到1981年,公司收入已增至1600万美元。

  西蒙伊在这次年会上出尽了风头,他的信心、凝聚力、战略眼光和雄才大略给所有员工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久之后,比尔·盖茨称颂他这位心腹为“微软的创收火山”,这次演讲也就被称为了“微软的创收演讲”。

  微软公司成立了以西蒙伊为首的开发小组,对软件的开发工作正式启动。

  不久,他们完成了一种叫做“多计划”的软件设计并投入试生产。

  这个软件推入市场后,如果反应良好,不出现差错,则即正式投入销售。

  西蒙伊推出了一种全新的软件使用方法。

  这就是一直沿用到今天的著名的“菜单”方式。

  计算机的使用者都知道,为了启动软件的某一功能,必须输入一些指令;这当然是比较麻烦的事情,为此,你必须熟记许多指令,而且在输入的时候不能打错一个字母。没有专业方面的训练,用这种传统的命令方式使用计算机,实在不是很方便的事情。你在屏幕上看不见所有你需要的指令,这些指令在执行的过程中是否正常,也难以直观地显现出来。在计算机行话中,这就叫做“界面不友好”。

  西蒙伊的“菜单”完全改变了这种常常令人困惑的局面。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菜单”的来由和意义。他说:

  “我喜欢举餐厅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菜单。假如我到一家法国餐厅吃饭,但我不会说法语,对四周的环境也十分陌生,心里忐忑不安,害怕出洋相,非常紧张,这时来了一位女招待,用法语向我打招呼,我会突然感到两手冰凉。

  可能,一名会计坐到计算机面前的时候,就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怎么办?这时,假如有人给我一份菜单,那就好了。我可以指着菜单点菜。这不会有错,即使我点的不是我想要的东西,也许我最后一道菜点的是蜗牛,这也不至于使我尴尬。但是,设想一下,假如你进了一家法国餐厅,那里却没有菜单供你点菜,你得用法语告诉女招待你想要什么,那就麻烦了。”

  “在计算机的程序方面,情形也是一样的。你必须要有一份菜单。

  菜单是友好的,因为使用者知道他要选择什么,只要用鼠标在那个位置上点一下,就能选出他所需要的东西。……他不必乱发命令。如果乱发命令,就可能出错。”

  有记者在杂志上对西蒙伊的菜单揶揄有加,说:“也许还有其他的可能性。例如你可以说, ‘这里有我们的三种风味菜。如果你要看更多 的,那就只好问你的女招待了。’”

  但是西蒙伊对此并不在乎。他开发的多计划菜单出现在屏幕下部,各种指令用简明易懂的文字表示。如果你用鼠标选中打印这个功能,软件就马上打开一个次级菜单,提供更详尽的项目,让你更进一步作选择。

  如果你打算放弃这次操作,只须按ESC键,屏幕就可以回到此前的状态。

  多计划菜单软件还有其他一些颇具特色的功能。

  1982年春,微软公司把这套软件交给了IBM公司。但是,IBM并没有重视这个软件,它仍然在继续大力推广MS-DOS版的VisiCalc。1982年8月,微软公司将这套供苹果机用的多计划软件第一版推出,过了不久,又发行了CP/M版。比尔·盖茨宣布,任何人只要会使用计算机,就能够使用这套多计划软件。人们从他的话中已经听得出,他是在宣布现行的Visi Calc和 Super Calc即将被逐出市场。

  到了1982年10月,供IBM公司计算机使用的多计划软件才迟迟问世。

  它终于受到了新闻媒体的高度评价。《软件评论》杂志把它评为同类产品中的最佳选择,说它易学易用、功能强大。还说:“多计划软件似乎是专为取代Visi Calc软件的位置,为独领市场风骚而设计的”,说它“拥有全部必需的性能”。《世界信息》周刊将这个软件列为“年度最佳软件”。

  而研制 Visi Calc的公司则在那个软件销售量达到50万套时走向末路,陷入了法律纠纷。最后,它在红极一时之后终于不抵滚滚的发展潮流,难以为继,被莲花公司收买。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