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记文学 > 贝布托传 > 第二章 出类拔萃的东方女儿
1969年秋,初到拉德克利夫,贝娜齐尔便经历了失落和愤怒。
哈佛大学的新同学纷纷问她:“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在哪儿?”
“巴基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国家,它被印度隔开,分为两部分。”贝娜齐尔深沉地回答道。
“噢,印度”,他们这才恍然大悟,“你们和印度为邻”。
听到这里,贝娜齐尔心头不禁隐隐作痛。印度,它同巴基斯坦曾两次兵戎相见,而现在,巴基斯坦只能依靠她的对手才能让人明白她的准确位置。尤其让贝娜齐尔感到愤怒的是,巴基斯坦被认为是美国最得力的一个盟友,而竟然有那么多的美国人对她一无所知。
哈佛大学时期的贝娜齐尔与其说是在培养自己对政治的兴趣,不如说是在学习享受生活。贝娜齐尔曾想攻读心理学,但当她发现主修心理学要学医学和动物解剖的课程,就觉得恶心。最终她选择了比较政治学,这令她父亲欣喜若狂。他秘密地给拉德克利夫校长玛丽·邦廷写了封信,请她尽力引导贝娜齐尔学好政治课程。
学习了政治学,贝娜齐尔对巴基斯坦有了新的认识。她第一次清楚地懂得,那些独裁者行使统治的权力是他们自封的,而不是人民给予的。因此巴基斯坦人民要反对这种统治。哪里没有合法政府,哪里就是无政府状态。
但这并不意味着贝娜齐尔对政治产生了兴趣,贝娜齐尔在尽情享受生活。她到校不久,便脱下民族服装,穿上在哈佛大学合作社购置的圆领汗衫和工装裤,把头发留得长长的,自然地被在肩上,惬意地喝苹果汁,自由自在地吃薄荷冰淇淋蛋卷,定期去波士顿参加摇滚音乐会,广泛参加社交活动。尤其是认识了彼得·加尔布雷恩,他是布托先生的老朋友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的儿子。当时的彼得给贝娜齐尔留下的印象并不好:头发很长,穿着一身不整齐的旧衣服,在双亲面前吸着烟。就是这样的一位彼得后来成了贝娜齐尔的好朋友。15年后他为贝娜齐尔从监禁中释放出来起了重要作用。
贝娜齐尔贪婪地吸收着各种知识。当时,妇女运动正蓬勃兴起,哈佛大学的书店内摆满了关于妇女的书籍和杂志,其中包括权威性的校园著作——凯特·米利特写的《性别政治》。贝娜齐尔同朋友们一起谈到未来,她明确表示自己不把婚姻家庭放在优先地位加以考虑。
1970年12月,在巴基斯坦,叶海亚·汗总统举行了13年来的第一次大选。在海天的另一角,贝娜齐尔正埋头用功。当母亲打电话告诉她,说父亲和人民党出人意料地在西巴基斯坦大获全胜,获得国民议会分给西巴的138个席位中的82席时,贝娜齐尔欣喜若狂。
“祝贺你!”素不相识的人们纷纷向贝娜齐尔表示祝贺。
然而乐极生悲。正当贝娜齐尔为父亲在西巴基斯坦的胜利洋洋得意时。一个不啻平地惊雷的坏消息传来了。
原来,在12月的大选中,以谢赫·穆吉布·拉付曼为首的人民联盟仰仗东巴基斯坦在人口上的优势,以地方自治为旗帜,主张加强省的权力,得到大多数东巴基斯坦人的拥护。在国民议会的300个一般席位中,人民联盟获得了160席,几乎囊括了分给东巴的162个席位,一跃成为议会中的多数党,而人民党则成为国会中的第一大反对党,但人民联盟在西巴却未能取得一个席位;同样人民党在东巴也未获得一席之地。在国民议会选举10天后举行的省议会选举中,人民联盟在东巴省议会300个一般席位中获得280席,而巴基斯坦人民党则在西巴的旁遮普省议会180个一般席位中获得113席。
东巴人对大选结果欣喜若狂,旁遮普人则忧心忡忡,害怕因东巴在国民议会中占多数议席会制定出不利于他们的宪法。这种担心是理所当然的。因为长期以来巴基斯坦中央政府采取厚西巴薄东巴的政策,尽管东巴人口比西巴人口多,但中央政府长期由西巴人所把持,东巴人被视作巴基斯坦的二等公民。东巴人讲孟加拉文,西巴人讲乌尔都语,但巴基斯坦中央政府却把乌尔都语定为国语。后来东巴人抗议,政府便把孟加拉语也定为国语,但政府文件、货币、邮票上都没有使用孟加拉文。政府和军队的许多高级职位都由西巴人担任。在经济上巴基斯坦中央政府损东肥西,在政策、投资上都向西巴倾斜,使得东西巴经济差距越拉越大。因此,东西巴之间存在着由来已久的深刻矛盾。
在这次选举中,代表东巴利益的人民联盟获胜。在制定宪法时,人民联盟要求地方自治,以改变东巴长期遭受的不平等的对待。人民联盟领袖穆吉布·拉赫曼于1971年2月中旬同人民党领袖布托会谈。拉赫曼力主只给中央政府以外交、国防和发行货币的权力,其余权力应该交给省政府;而布托则坚持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中央政府有收税、外贸和接受外援的权力。由于双方的分歧难以弥合,结果会谈不欢而散。
原定国民议会于1971年3月3日召开,军政府准备向人民代表移交权力。但3月1日叶海亚·汗总统宣布推迟国民议会的召开,这犹如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立即引来了东巴的强烈反应。数以万计的工人、学生、专业人员举行示威,并第一次提出“孟加拉国”独立的口号。3月3日,东巴总罢工,工厂、机关、学校、商店纷纷关门,整个东巴陷于瘫痪。人民联盟领袖穆吉布·拉赫曼针对叶海亚·汗总统推迟议会召开的决定,号召支持者控制中央在东巴的机构所展非暴力的不合作运动。东巴民怨沸腾,局势迅速恶化。
为了挽回局势,3月6日,叶海亚·汗总统宣布国民议会将于3月25日召开。3月7日,穆吉布·拉赫曼提出人民联盟参加国民议会的四项条件。第一,军政府必须立即将权力移交给选出的人民代表;第二撤消军事管制法;第三,政府派出镇压群众的军队撤回到他们的营房。第四,调查“对东巴群众的屠杀”。以叶海亚·汗为首的中央政府断然拒绝了穆吉布·拉赫曼提出的四项条件,并下令罢工工作限期复工,否则将予以严惩。穆吉布·拉赫曼针锋相对,于3月15日宣布接管东巴的行政,并下达了包括停止中央政府在东巴征收的所得税、不再向中央政府缴纳关税和销售税、东巴的税收缴入东巴政府等在内的35条指示。东巴与中央政府的矛盾全面激化。
为了使巴基斯坦免于分裂的灾难,3月15日,叶海亚·汗总统亲临东巴首府达卡,与人民联盟领袖穆吉布·拉赫曼举行秘密会谈,寻求解决危机的办法。3月21日,人民党领袖佐·阿·布托也飞抵达卡,参加谈判。由于穆吉布·拉赫曼作为议会多数党领袖拒绝保证邀请布托参加他的政府,叶海亚·汗也拒绝穆吉布·拉赫曼立即撤销军法管制的要求,秘密会谈于3月22日破裂。于是叶海亚·汗总统再次宣布无限期推迟国民议会的召开。东巴与中央政府的矛盾已不可调和。
1971年3月26日,以穆吉布·拉赫曼为首的人民联盟宣布东巴为自主、独立的“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叶海亚·汗总统以东巴法律和秩序失去控制,人民联盟分裂国家的活动必须挫败为由,宣布人民联盟为非法组织,予以取缔,一举逮捕了以穆吉布·拉赫曼为首的人民联盟领导人,并派军队到东巴进行镇压,造成流血事件。至此,东巴同中央政府的矛盾,由要求东巴自治,变为要求建立独立的孟加拉国,东巴与巴基斯坦中央政府誓不两立,展开了殊死的斗争。
在政府军的镇压下,人民联盟的一些骨干分子逃往印度,于1971年4月17日在印度加尔各答成立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并组织逃往印巴边境的孟加拉人,组成了有五六万人的“孟加拉解放军”,与巴基斯坦中央政府展开了武装斗争。
巴基斯坦中央政府在东巴采取军事镇压后,东巴的孟加拉人开始大批逃往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和阿萨姆邦等地。截止1971年6月底,聚集在印巴边境的东巴难民已达600万左右,给印度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为了寻求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印度措“东巴难民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试探各国在巴基斯坦问题上的态度。但只有苏联出于自身的战略利益考虑,对印度给予公开的、明确的支持。
1971年8月8日,苏联外长葛罗米柯突然访问印度。8月9日,苏联同印度签订了为期20年的军事同盟双边协定——《苏印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葛罗米何还表示,如印度对巴基斯坦发动战争,苏联将在军事上、外交上全面支持印度,并牵制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援。此后,苏印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奔波于莫斯科和新德里之间,进行战争准备。苏印同盟条约签订后,苏联加紧向印度空运武器装备。到战争爆发前,印度从苏联获得了250辆坦克,100辆装甲运兵车,40门120毫米火箭炮以及“萨姆皿”地对空导弹等大量新式装备。印度在得到苏联的全力支持,并通过外交试探,确信英、法、美等国至少不会军事干涉印度对巴基斯坦发动战争后,就加快了军事部署。
此时,在6000英里外的哈佛大学,贝娜齐尔并不真正了解国内的情况,她也在经历着令她痛心的时刻。
贝娜齐尔惊奇地发现,巴基斯坦,人们以前对它漠不关心,而现在几乎人人关注,并且都在谴责它。
“你们的军队真野蛮”,同学们对贝娜齐尔说。“你们在屠杀孟加拉人”“你们是法西斯独裁者。”
贝娜齐尔怎么也不相信巴基斯坦军队在东孟加拉对叛乱者所犯下的暴行,如抢劫、强奸、绑架、暗杀。当她得知印度正在训练成千上万名孟加拉难民进行游击战,然后偷偷地把他们送回东孟加拉的消息后,她怒不可遏。面对指责,她反驳说:“我们在反击印度支持的暴乱,我们在为保持国家完整而进行战斗,就像你们在南北概争中所做的一样。”
贝娜齐尔在努力维护她祖国的荣誉和尊严。
“巴基斯坦剥夺了孟加拉人民的自决权。”沃尔泽教授在公共讲座中大声吼道。
在讲座厅内200多名学生面前,贝娜齐尔按捺不住,一下子站来,激动地说道:“教授,这是完全错误的,1947年孟加拉族人民行使了自决权,他们选择了巴基斯坦。”
1971年11月上旬,派往东巴的巴基斯坦军队控制了东巴的主要城镇和大部分乡村,东巴局势略有好转,巴基斯坦的国内动乱出现了一丝转机。然而,印度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
东巴的动乱为印度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印度早就开始进行战争部署。1971年2月以前,印度部署在东巴周围的兵力只有3个旅,但到10月,印军已逐渐增加到7个师;另外还部署了12个空军中队,约211架作战飞机;海军部署了26艘舰艇,舰载飞机33架,印军总兵力约十六七万人。在西巴边境,1971年8月以后,印军也由9个师陆续增加到13个师;部署了20多个空军中队,作战飞机300余架;海军舰艇约20艘,印军总兵力达30万人。到印巴战争爆发前,印度陆军的总兵力有4/5推进到印度与东西巴基斯坦的边界地带。
印军在进行兵力部署的同时,还进行了以巴基斯坦为目标的军事演习,并把大量作战装备和物资运往印巴边境。印度政府还进行一系列的战争动员,征召陆、海、空军后备役人员服现役,取消军人的一切休假,并征用民用车辆。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宣称同巴基斯坦发生战争是迫在眉睫和不可避免的。印度国防部长拉姆也声言同巴基斯坦发生的任何战争都将在它的土地上进行。印度舆论也大肆鼓噪,为发动战争进行舆论准备。
以叶海亚·汗总统为首的巴基斯坦军人政府,在东巴发生分裂活动后,一味采取军事镇压手段。高压政策不仅没有稳定局势,反而进一步加深了政府军与东巴人的对立情绪,整个东巴陷入混乱和瘫痪。对东巴分裂活动的镇压,由于军队的暴行,又遭到国际舆论的谴责,叶海亚·汗政府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面对印度的战争威胁,叶海亚·汗政府把希望寄托在大国出面干预上,既不做战争准备,也无明确的战略目标。战争爆发前,巴基斯坦在东巴的守军有4个师共13个步兵旅和若干个炮兵旅;空军有2个中队,作战飞机12架,巴军总人数约9万人。在西巴基斯坦,巴军部署了12个师,20个空军中队,200余架作战飞机,20余艘舰艇,总兵力约25万人。由于印军的战略是东攻西守,因此,在东巴的巴基斯坦守军处于明显的劣势。
1971年4月中旬以后,印军不断侵入巴基斯坦领土,袭击巴基斯坦边防哨所,进行战略侦察。印度战斗机也多次深入巴基斯坦领空,试探巴军的反应能力并进行侦察。6月以后,双方的小规模冲突不断增加,战争气氛日益浓厚。
11月21日,印军在苏联的支持下,大举入侵东巴基斯坦,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
战争爆发的当天,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11月22日,巴基斯坦驻联合国代表向联合国秘书长吴丹控告印军对东巴的侵略,而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则声称印军是为了自卫才进入东巴的。印度政府置国际舆论的谴责于不顾,继续扩大在东巴的战争行动。12月2日,印度政府宣布印度全国处于紧急状态。
为了支援东巴的守军,12月3日,巴基斯坦军队从西巴对印军进行了反击。印度借机把战争扩大到西巴,对巴基斯坦东西两部分领土发动了全面进攻。
第三次印巴战争分东西两个战场进行。印军的战略方针是东攻西守,力图一举拿下东巴,肢解巴基斯坦。
12月3日,印军集中优势兵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东巴发起向心攻击。同时出动空军接连8次空袭东巴首府达卡机场,使东巴空军丧失了战斗能力,印军在东巴取得了制空权。由于东巴守军丧失了制空权,东巴的交通枢纽、动力系统、重要军事目标、后勤补给线及军需仓库等完全暴露在印军飞机的轰炸之下,使巴军损失惨重,陷于困境。印度海军主力舰艇也大举出动,袭击东巴沿海的港口和巴海军基地。
12月5日,进入东巴的印军攻占了战略要冲婆罗门巴里亚。12月6日,印军又占领了锡尔赫特、库米拉、费尼等地。同一天,印度政府宣布承认“孟加拉国”。
12月4日至7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印巴武装冲突造成南亚次大陆的紧张局势问题,举行紧急会议。12月7日,联合国大会以104票的压倒优势通过要求印巴双方停火和撤军的决议。但印度拒不执行,并加紧在东巴的作战行动。
远在美国的贝娜齐尔一直关注着国内的形势发展,为祖国的安危忧心忡忡。印军侵入东巴后,贝娜齐尔心如刀绞,寝食难安。12月3日,贝娜齐尔看到报纸上报道的印军进入了东巴,并同时袭击了西巴的消息后,在学生宿舍的房间内愤怒地尖声哭喊着:“不!”然而,这一切都是真的,而且比她想象的更可怕。
萨米姐从国内来信告诉贝娜齐尔:“每晚都有空袭,我们不得不在窗户上贴上黑纸遮挡亮光。所有学校都关闭了,整天无事可做,只有发愁,与平常一样,报纸不告诉人们实情。直到有人敲我们的大门,呼喊‘战争!’‘战争!’时,我们才知道印度入侵东巴的消息。今天早上7点的新闻讲我们胜利了,但英国广播公司对亚洲的广播说,我们已被击溃。英国广播公司还报道了这支军队在东巴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其他人都非常害怕。有一次空袭时,我正在你们家同萨娜姆在一起,你母亲带我们到楼下餐厅,那儿没有窗户。我在家时和母亲睡在一起,我们都很紧张。就在我们房屋前的马路对面落下了三枚炸弹,但幸运的是它们没有爆炸。”“印度的飞机飞得贴近窗户,甚至可以看到飞行员。但是,我们的空军似乎没有对他们进行过反击。三天前的晚上,爆炸声震耳欲聋,我想邻居的房子肯定被炸了。我跑上楼顶,只见整个天空一片粉红色。第二天早上我得知,卡拉奇码头的油库被导弹击中了。大火仍在燃烧。我们在等美国人的帮助。”
贝娜齐尔在竭力想象家人及朋友所经历的恐惧。正在这时,她接到了父亲发来的电报,告诉她“我就要去联合国,12月9日到纽约皮埃尔饭店见我。”原来在印度入侵一周后,巴基斯坦军队在战场上全面崩溃,国内形势又一片混乱,叶海亚·汗不得不求救于在大选中得到公认的政治领袖布托。12月7日,叶海亚·汗总统任命布托为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期望利用他的权威和声望拯救巴基
“你认为巴基斯坦在联合国会得到申诉的机会吗?”布托在纽约见到女儿时问女儿。
“当然会,爸爸。”贝娜齐尔肯定地说,“谁也不能否认印度违犯了国际法,侵略并占领了另一个国家。”
“你认为安理会会谴责印度,坚持让它撤军吗,”父亲又问。
“怎么不会?数千人正在被屠杀,一个国家在被肢解,而作为一个国际维护和平组织,它竟袖手旁观,这将是一种渎职行为。”贝娜齐尔天真地回答。
布托深沉地对女儿说:“你会成一个国际法的好学生,萍姬,我难以否定一个哈佛大学学生的观点,但你对强权政治一窍不通。”
在安理会,贝娜齐尔坐在父亲后边二排的座位上。参加安理会对于贝娜齐尔来说,是在道义上支持父亲,支持父亲去为维护巴基斯坦的统一而斗争。而对布托来说,则希望贝娜齐尔能从中学到政治的残酷。他是在有意识地培养贝娜齐尔的政治兴趣,以便将来有一天贝娜齐尔能接替自己。
安理会讨论的结果是令人失望的。安理会就印巴冲突举行了7次会仪,拟订了十几份决议草案,但由于苏联偏袒印度,行使否决权,一个也没有通过。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甚至在停火问题上都未能取得一致意见。贝娜齐尔在这里充分领略了超级大国操纵国际事务以及强权政治的真实面目。
12月11日凌晨,巴基斯坦在东巴的军队正在苦战,而且种种迹象表明他们最多只能坚持36小时了。布托为了在外交上取得进展,给伊斯兰堡发去电报,要求军队再坚持72小时。
布托对巴基斯坦代表团说:“我们必须让叶海亚在西线开战,西线的进攻将牵制印度军队集中兵力攻打东线,减轻那里的压力。否则,我们将有失去整个巴基斯坦的危险。”贝娜齐尔替父亲给叶海亚·汗打电话,但叶海亚·汗的军事助手说,总统正在睡觉,不能打扰。布托闻此怒火中烧,抓过话筒吼道:“把总统叫醒!他必须在西线开战,我们必须立即减轻东线的压力。如果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讨价还价,我怎能去谈判一项对我们有利的解决办法?”
而此时在东巴基斯坦,战斗正在残酷地进行着。巴军从战争一开始就在数量上和武器装备上处于劣势。在战略上,巴军统帅尼亚兹将军将部队部署在边境的前沿地区,以旅为单位,分别固守十多个孤立的地域,企图御敌于国门之外。但当印军改变了传统的正面突破、齐头并进的战术,而采用避实就虚、多路迂回的灵活战术后,处于劣势的巴军便始终未能集中兵力主动出击,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虽然巴军顽强抵抗,但终于被各个击破,首尾不能相顾。当巴军企图收缩兵力固守达卡时,为时已晚。12月14日,东、西、北三路印军在达卡城下会师,达卡被包围。
在西巴战场上,巴军打的也不理想。12月15日,印军突袭西巴南部国境,占领了纳亚加尔等城市。两国空军相互轰炸,并发生了激烈的海战。由于巴军在西线不能对印军形成强大的压力,东巴的命运危在旦夕。
在外交战线上,布托竭尽全力试图使联合国发挥作用,制止印度的侵略,挽救东巴。但由于苏联作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坚决支持印度的侵略,与印度在外交上进行战略配合,否决一切停火协议,为印军在战场上赢得时问.所以布托的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东巴沦陷。
在联合国紧张的外交活动中,贝娜齐尔成了父亲的秘书,参与布托与各国代表的会晤和磋商,出席安理会的会议,亲眼目睹了国际舞台上的强权政治、弱肉强食,学到了书本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这段经历给贝娜齐尔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是她在外交问题上的一次重要的实践。
12月16日,布托在联合国已无能为力,便于一早飞返巴基斯坦。贝娜齐尔也从纽约回到哈佛大学所在的坎布里奇。
1971年12月16日,印军攻陷达卡,尼亚兹将军率9万名东巴驻军无条件投降,成了印军的俘虏。东巴沦陷。
同一天,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宣布西线印军将于17日22点30分停火。17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宣布接受印度的停火建议,并命令巴军全线停火。
1971年12月17日,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
第三次印巴战争的结果是巴基斯坦被肢解,原东巴的土地上成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1971年12月21日,“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从印度的加尔各答迁回达卡。1972年1月7日,巴基斯坦总统佐·阿·布托释放了被前总统叶海亚·汗于1971年3月26日以“判国罪”逮捕的人民联盟领袖穆吉布·拉赫曼。1月8日,穆吉布·拉赫曼从西巴经由德里回到达卡,就任孟加拉国第一任总统。
在印巴战争激烈进行的时候,为了稳定民心和国内局势,叶海亚·汗总统于1971年12月7日任命前东巴省省长、巴基斯坦民主党主席努鲁尔·阿明为政府总理,任命人民党主席佐·阿·布托为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战争结束后,12月18日,担任副总理才12天的布托又被任命为政府总理,叶海亚·汗总统企图以此转移人民对他领导不力导致战败责任的追究。但是,失去了东巴的巴基斯坦人民痛心疾首,他们再也不能容忍叶海亚·汗的军事独裁统治了,愤怒的群众的抗议浪潮终于把叶海亚·汗赶下了台。1971年12月20日,叶海亚·汗被迫辞去总统兼军法管制首席执行官职务。
1971年12月21日,巴基斯坦国民议会中最大政党人民党领袖佐·阿·布托临危受命,出任巴基斯坦总统兼军法管制首席执行官,成为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此后直到1977年7月5日布托总理被齐亚·哈克将军发动的军事政变推翻,佐·阿·布托一直是巴基斯坦的最高统治者。布托当政期间的政治经济改革和国内外政策,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烙印,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佐·阿·布托担任总统,标志着巴基斯坦历史上布托时代的开始。它也深刻地影响了贝娜齐尔的一生。
父亲的荣升为哈佛大学的贝娜齐尔带来了荣耀,人们不再知道她是来自巴基斯坦的贝娜齐尔,而只知道她是巴基斯坦总统的女儿。然而,贝娜齐尔痛心疾首的是一个孟加拉国的存在已是无可挽回了,巴基斯坦被肢解了。
1972年6月,贝娜齐尔回国省亲,布托再次要女儿参加他与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在西姆拉举行的印巴两国首脑会谈。布托对女儿说:“不管结果如何,这次会谈将是巴基斯坦历史上的转折点,我希望你亲眼看到这次会谈。”
6月28日布托飞赴西姆拉同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举行首脑会议。在飞机上,布托一再告诫女儿:“每个人都将寻找迹象看会谈如何进展,你必须格外小心,你绝对不能笑,不能给人留下印象,当我们的战士还在印度战俘营时,你却过得很愉快。你也千万不要显得愁眉苦脸,那样人们会理解成是悲观的表现。不能让人们抓到把柄说,看着她的脸,会谈显然要失败。巴基斯坦人已经害怕了,他们根本没有成功的机会,肯定要作出让步的。你既不要显得悲观,又不要显得高兴。”
然而。布托的嘱咐并没有束缚贝娜齐尔的感情。在机场,贝娜齐尔猛然发现来迎接他们的甘地夫人并没有她想象的那样高大,实际上甘地夫人显得那样矮小,要比许多照片中的小得多。
“阿斯拉姆·阿列库姆!”(乌尔都语音译,意思是“你好!”)贝娜齐尔用穆斯林希望和平的问候语问候英·甘地。
“娜玛斯台!”(印地语音译,意思是“你好!”)甘地夫人回答着,面带微笑。
贝娜齐尔不自觉地回报以微笑。这是贝娜齐尔首次见到印巴次大陆上的第一位女总理,当时她只是一个19岁的女大学生。富有戏剧性的是,16年后,贝娜齐尔成为继英·甘地之后,印巴次大陆上的第二位女总理。
西姆拉的谈判是秘密进行的。就在布托与甘地夫人唇枪舌剑地“激战”时,人们却惊奇地发现了布托的女儿贝娜齐尔。尽管贝娜齐尔对政治尚未有浓厚兴趣,但人们却坚信她一定是未来的佐·阿·布托是次大陆又一颗即将升起的政治明星。于是,人们不断追逐她。每当贝娜齐尔离开她居住的旁遮普前英国省督官邸时,人们便排队站在街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看她。她走到哪儿,兴奋的人群便跟到哪儿。他们跟着她走过了旧的农舍和多年前由怀念家乡的英国居民种植的乡间花园,跟着她去由印方安排参观的玩具娃娃博物馆,手工艺中心、水果罐头工厂以及在女修道院举行的舞会。当她走过曾是大英帝国政府官员和他们的妻子一起散步的林荫道广场时,围观的人群越来越大,连交通也被迫中断了。这令贝娜齐尔感到相当别扭,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注意。
记者也争先恐后地采访贝娜齐尔,她甚至被电台邀请去讲话。贝娜齐尔穿的衣服也成了印度全国时髦的款式,这令贝娜齐尔窘迫不安,因为这衣服是从萨米娜的姐姐那儿借来的。尽管贝娜齐尔头脑里装满了战争和和平等严肃问题。可记者们却对她的衣服发生厂浓厚的兴趣,紧追不舍。贝娜齐尔恼怒地对一位记者说:“赶时髦是资产阶级的娱乐方式。”可第二天报上登载的消息却大肆赞扬她对时髦有独到的看法。
“你肯定影响了我们所谈问题的严肃性。”布托对女儿如此风光颇感意外,要求她“最好小心点”。
6月30日,在甘地夫人为巴基斯坦代表团举行的小型工作晚宴上,甘地夫人不停地盯着贝娜齐尔,这令贝娜齐尔紧张不安。为了稳定紧张的心情,贝娜齐尔试图同甘地大人交谈,但她却沉默不语.一如既往地盯着贝娜齐尔。也许她也在揣度是不是以后还得同贝娜齐尔打交道。
“收拾行今”,7月2日布托对女儿悦.“我们明天就回家”。
“没有签订协议就走啦?”贝娜齐尔惊奇地问。
“对。”布托说,“我宁愿空着手回去,也不能带着印度强加给我们的协议回去。印度人以为,我非得签订协议后才能回去,因而会屈服于他们的要求。但我要叫他们摊牌。我宁可让巴基斯坦人民对我大失所望,也不能签订一个出卖国家的协议。”
就在巴基斯坦代表团即将离开的最后关头,7月3日,英迪拉·甘地总理终于和布托总统达成了妥协,签订了《印度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双边关系协定》,即举世瞩目的《西姆拉协定》。
《西姆拉协定》是印巴两国关系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宗旨就是用和平方法解决两国之间的争端,因此,直到今天,印巴两国领导人在处理双边关系时,都强调要用西姆拉精神解决问题,它的历史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西姆拉协定》规定:“印巴两国决心用和平方法,通过双边协商使用其它相互同意的和平手段解决它们的争端。”“两国将永远尊重彼此的国家统一、领上完整、政治独立和主权平等”,并“按照联合国宪章不进行威胁或使用武力反对对方的须上完整和政治独立”。两国同意逐步恢复两国关系和使两国关系正常化,为此“要采取步骤恢复交通、邮电等联系”,“尽最恢复经济和其它彼此同意的领域的贸易与合作”,“促进科学文化领域的交流”。此外,《西姆拉协定》还规定:“两国的部队应撤回到国境边界的各自一侧”,“在查谟和克什米尔,由于1971年12月17日的停火而造成的控制线,应当受到双方的算重,而不损害任何一方得到承认的立场”,“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单方面谋求改变这条控制线”,“撤军应从本协定生效时开始进行,并于30天期限内完成”。
根据《西姆拉协定》,印度答应退还它占领的5000平方英里的巴基斯坦领土,但双方未就遣返战俘问题达成协议。直到1974年巴基斯坦承认孟加拉国后,被印度关押的9.3万名巴基斯坦战俘才全部获释。
1973年4月,布托总统主持制定并最终由同民议会通过了一部新宪法。这是继1956年宪法和1962年“阿尤布·汗宪法”之后巴基斯坦历史上第三部宪法、1973年宪法也被人们习惯称为“布托宪法”。
1973年宪法给人民带来了基本人权。宪法严禁基于种族、性别和宗教的歧视,它保证司法独立并将它同行政机构分开,1973年宪法在巴基斯坦政治发展史上影响深远,虽几经修改,但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主要内容有:宪法规定巴基斯坦国家政体是西方式议会制和政府总统制的结合。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和权力机构,议会实行两院制。国民议会也称下议院,由200个议席组成,按人口比例分配给各省,由公民自由选举产生。参议院也称上议院,有63个席位,由各省和部族地区选出。联邦最高执行或行政机构是总统和以总理为首的内阁,总统是国家元首.代表国家的团结统一,根据议会的选举结果任命总理,并有权任命各省省长、检察总长、首席法官等。总理是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多数票选举产生,有权任命内阁部长及国务部长。总理及内阁对国民议会负责。1973年宪法还明确规定了巴基斯坦是联邦制国家,由旁遮普省、信德省、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省四个省及联邦中央直辖部落区等组成。省长是宪法首脑,首席部长是政府首脑。首席部长和省政府对省议会负责。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是,宪法规定巴基斯坦是伊斯兰国家,明确规定只有穆斯林才能担任国家最高职务,并采取措施保证巴基斯坦穆斯林按伊斯兰教义安排生活。
根据新宪法,1973年8月巴基斯坦举行新的选举。在选举中,前国民议会议长乔杜里·法兹尔·伊拉希当选为新总统。佐·阿·布托则当选为握有实权的政府总理,并开始对国家进行一系列深刻的改革。
1973年春天,贝娜齐尔即将从哈佛大学毕业。离开哈佛大学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贝娜齐尔感到无比伤心。尽管她同几个朋友,包括彼得·加尔布雷思已被牛津大学录取,但她不想去。贝娜齐尔在给父亲的信中说,她好不容易熟悉了这里的环境并理解这里的人民,她请求父亲让她在回巴基斯坦前去弗莱彻法律和外交学校求学。但布托坚持要女儿去牛津大学。他给女儿写信说,在一个地方呆四年已经足够了,如果你在美国呆的时间再长一点,你就将开始在那里生根。你应该换个地方了。
贝娜齐尔第一次感到父亲在推动她去做某件事,但究竟做什么呢?她不得而知。但贝娜齐尔知道自己并没有成为政治家的愿望。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