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记文学 > 热血豪胆:巴顿 > 第二十一章 法莱斯围歼
巴顿大战法莱斯,欲演坎尼围歼战;
布氏瞻前又顾后,痛失良机空嗟叹。
公元前216年,迹大基伟大的军事统帅汉尼拔在坎尼之战中采取中路牵制、两翼迂回的战术,以劣势兵力歼灭了狂妄的罗马大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从此以后,坎尼之战成了人类军事史上的辉煌战例,为一代代军事家所推崇和仿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鲁登道夫将军就曾在东线战场成功地利用这一战术,取得了几次重大战役的胜利。历史发展到1944年8月,盟军在法莱斯地区也遇到了可能重演坎尼之战的良机。
到8月6日为止,盟军在法国境内的进展一直十分顺利,一切似乎都是按照作战方案进行的:克里勒的加拿大第工集团军已做好对法莱斯公路进攻的准备;登普西的英国第2集团军已经占领了诺曼底具有战略意义的高地蒙特·潘松,正在向孔代和阿让唐推进;霍奇斯的美国第1集团军正在向栋夫龙和阿朗松进攻;巴顿下辖的第15军已经接近了勒芒;在阿夫朗什以南盟军的补给线上至少有12个师在推进。德军正在节节败退。
但就在此时,巴顿的情报处长科克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敌人的大规模反攻已经迫在眉睫了。就军事常规而言,面对占绝对优势的盟军的大举进攻,德军即使不全面撤退,至少也要收缩战线。而刚愎自用的希特勒此时就像一个输掉了血本的赌徒一样丧失了理智,制定了一个全面反攻计划。他命令德军发起一场大规模反攻,第7集团军突破莫尔坦与阿夫朗什之间的美军战线,一举推进到海边,对布列塔尼的美军围而歼之。希特勒狂妄地认为:这一攻势一定能够粉碎盟军的“霸王”行动,并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胜利。实际上,希特勒的这一举动完全是孤注一掷的疯狂冒险,正如他在给部下的电话中所说的:“向敌军完全暴露的地区发动进攻,要不惜一切代价,这是唯一的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对于德军的前线指挥官来说,希特勒的计划无异于让他们自投罗网,加速自身的毁灭。德军西线司令官冯·克卢格将军看到,面对盟军的强大攻势,德军只能勉强招架,他的防线已经动摇了。他刚刚调整部署,初步稳住了阵脚。而希特勒的命令一到,一切部署全被打乱了。但克卢格已经从纳粹政府那里得到了大量好处,只能对希特勒俯首贴耳,唯命是从,所以不管他心里如何看待希特勒的命令,还是马上执行了。他把所有的装甲部队集中到左翼,以贯彻希特勒的战略意图。但由于盟国空军的轰炸十分猛烈,德军的调动严重受阻,在莫尔坦一阿夫朗什地区实际能够投入进攻的部队只有4个装甲师,而这4个师也早已严重缺编了。所以,德军的反攻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8月7日清晨,德军的进攻开始了。德军左翼第116装甲师的攻势一开始就严重受挫,始终未能前进一步。德军第2装甲师的一个纵队向美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推进了数英里,随后便被美国第3装甲师迎面挡住了去路。德军第1、第2装甲师向美国第7、第19军的接台部发起猛攻,突入美军阵地,越过莫尔坦,扑向儒维尼和勒梅斯尼尔—托维一线。到了中午时分,原来遮天蔽日的浓雾逐渐散去,露出万里晴空,盟国空军开始发挥威力了。很快,天空中布满了英国的“飓风式”和美国的“野马式”飞机,它们轮番向德军的坦克、战车和步兵部队猛烈轰炸。德国人的防空火力脆弱到了极点,地面部队几乎得不到防空炮火的掩护,损失极其惨重,到处都是被炸毁的车辆和德国人的残肢断臂,德军的士气一落千丈。德军第47装甲军参谋长向克卢格汇报时说:“敌人轰炸机的轰炸简直让人无法忍受,我军从未遇到过这种规模的空中轰炸。”美军地面部队的作战行动同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精确的火炮和反坦克炮火的支援下,步兵以压倒优势阻止了德军的进攻。与此同时,后续部队也源源不断地开到前线。到日落时,柯林斯的第7军已有5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据守在阵地上。可以说,德军的进攻从第1天起就失去了势头。
8日,德军继续发动进攻,竭力向纵深推进,但美军阵地岿然不动。到了11日,德军的进攻已成为强弩之末。12日,美军已彻底挫败了德军要突破美军阵地,直抵阿夫朗什的企图,并开始收复失地。
就在美军与德国进攻部队的战斗进行得最激烈的时候,蒙哥马利抓住时机,在相邻地区向德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7日夜间11时,英空军出动轰炸机1000架次对法莱斯公路两侧的德军阵地实施狂轰滥炸。随后,加拿大第2师和苏格兰第51师乘坐防弹战车,在一个装甲旅的支持下发起攻击,取得了重大进展。此时,德军的整个战线已经处在崩溃的前夕。
正当盟军领导人都在关注莫尔坦战役的时候,如同往常一样,巴顿的目光早已越过了莫尔坦,他正在构思着一个更加大胆的作战方案。
早在巴顿第一次研究“霸王”计划的时候,他就认为这个计划畏首畏尾,仅仅确立了登陆和建立滩头阵地的任务,对此后的作战行动没有交待。这时,他的脑海中就萌生了一个登陆后在法国围歼德军的大胆计划。但当时,这个计划仅仅是一种设想,因为他无法预测盟军登陆后所面临的处境,德军的反应和作战能力等都是未定的因素。在登陆之后,他的这一设想开始逐步明确了,因为他看到,德军在法国的防御正在土崩瓦解,盟军无论在空中还是地面都占据着绝对优势。
巴顿第一次提出围歼德军的计划是在8月4日。这一天,他命令海斯利普率第15军直插马延河与贡提耶堡之间的河岸,命令沃克将军率第20军南奔卢瓦尔河。巴顿嘱咐他们:“绕过一切敌人的抵抗,马不停蹄地前进,准备迎接更大的战斗!”在巴顿精神的鼓舞下,部队行进得非常迅速,只用了两天时间,第15军就越过了马延河,8月8日先后攻克拉瓦勒和勒芒,第20军也到达了卢瓦尔河。这时,巴顿又下达了一道新命令:改变进攻路线,挥师北上。巴顿的作战意图非常明确:利用德军发动正面进攻之机,对敌实施侧翼迂回,歼灭德军主力。
当然,巴顿并不是唯一看到这一良机的人。在稍晚一点的时候,除了巴顿之外,至少还有两个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是:蒙哥马利和布莱德雷。
在莫尔坦战役爆发之后,蒙哥马利制定了一个“大纵深包围歼敌”的计划。即正面的盟军牵制住法莱斯和莫尔坦的敌军,盟军主力对敌两翼实施迂回包围。巴顿的第15军作为追击的先锋,占领勒芒后向北推进,在左翼推进的加拿大部队此时向南朝法莱斯和阿让唐推进,与巴顿的第15军汇合,封闭德军的退路。蒙哥马利认为,如果德国人僵死地执行希特勒的反攻计划,在原地呆上3天,巴顿就能与加拿大部队在法莱斯和阿让唐对接,那么,德军大规模被歼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因此,他要求美国第12集团军群将右翼部队调头向北,全力向阿朗松推进,同时命令加拿大第1集团军和英国第2集团军火速向法莱斯推进。
一向以稳健著称的布莱德雷是在8月7日意识到这一机会的。他通过研究战局变化得出结论说:“德军由于发起这场进攻,反而招致了从南北两方遭到包围的危险。”但他反对巴顿和蒙哥马利的远距离迂回包围计划,主张采取更为简捷的“近距离合围”战术。后来通过交涉和近一步研究,他基本接受了蒙哥马利和巴顿的方案,决定;由正面部队继续牵制德国进攻部队,由左翼的加拿大部队推进到法莱斯,并抵达阿让唐,再命令攻占勒芒的海斯利普调头北上,与加拿大部队在阿让唐汇合,以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事隔多年之后,在关于美军掉头向北,包围德军这一行动计划应该归功于谁的问题上;人们发生了争论。蒙哥马利在一系列著作中宣称:全部荣誉非他莫属。布莱德雷则坦率而坚定地指出:计划出自他的手笔。只有巴顿保持了沉默,因为此时他早已作古了。但历史记录表明:早在蒙哥马利和布莱德雷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前,巴顿已经在战场上实施这一作战意图了。但巴顿确实没有制定过这样一份作战计划,这不是他的职责。所以战役结束后,当一位战地记者向巴顿提出“法莱斯围歼战计划到底是谁制定的”这一问题时,巴顿的回答既简要又肯定:“是布莱德雷,他是我的上司。”
为了使盟军更好地协同作战,贯彻实施围歼德军的计划,8月8日,艾森豪威尔将盟军司令部迁往诺曼底,直接参与战役的指挥工作。
按布莱德雷制定的作战方案,巴顿所辖的第15军是钳形攻势南翼的先锋。布莱德雷命令他:将第15军从勒芒调头北向,“沿阿朗松一塞厄斯轴线向塞厄斯一卡鲁热一线挺进,准备朝阿让唐方向推进,在敌军侧翼和后方与其展开进一步的战斗。”
巴顿是8月9日接到这一命令的,他当时的心清十分复杂。使他感到高兴的是,布莱德雷终于下命令打一场大规模围歼战了。但同时他心里也有几分不快:首先,他认为,布莱德雷的计划其实完全是他的主意(在前一天上午,巴顿向布莱德雷大讲特讲他的这一战略意图时,布莱德雷采取了不置可否的态度),但却是以布莱德雷的名义下达的,这使他的自尊心受到某种打击;其次,他认为布莱德雷的计划过于保守,由于包围圈过小,很可能使战场拥挤不堪,使坦克部队失去回旋的余地。但不管怎样,使巴顿聊以自慰的是,布莱德雷总算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自己的作战意图终于可以实现了。
巴顿立即给海斯利普的第15军下了一道具有重要意义的命令:
沿勒芒—阿朗松—塞厄斯轴线进行的下一阶段战斗的目的是:将迄今在沿英吉利海峡一线与盟军对峙的德军赶至巴黎和鲁昂之间的塞纳河边。根据此计划,你部要沿勒芒一阿朗松一塞厄斯轴线前进,目的是首先夺取塞厄斯一卡鲁热一线,包括塞厄斯和卡鲁热两城;现将第5装甲师和第79、第90步兵师及法国第2装甲师划归于你部,供你部准备向纵深推进之用。你的使命现在是,将来也仍然是歼灭德军于你的前沿。
该计划忠实地执行了布莱德雷的作战方案,但在两个主要方面超越了原计划,而这些巴顿式的语言中所暗含的意思,只有他的亲密部属们才能听得懂。“准备向纵深推进”这句话是暗示,部队到达阿朗松一塞厄斯地区后,不要停上前进,应继续向阿让唐挺进,挥师法莱斯,与来自北面的加拿大部队汇合。“歼灭德军于你的前沿”的意思是“围而歼之”。巴顿正在巧妙地利用他独特的指挥艺术,为德军布下一个天罗地网。
接到巴顿的指令后,海斯利普心领神会,当天就开始进军。8月10日部队抵达阿朗松和塞厄斯,并开始执行巴顿的命令,第5装甲师在右,法国第2装甲师居左,向阿让唐进发。抵达卡伦吉斯一塞一线后,准备在相对狭窄的正面继续北进,直到与加拿大的第1集团军会合为止。巴顿亲自随军前进,准备痛痛快快大干一番,他对参谋长加菲说:“哦,加菲,用个什么词来形容才好呢,那就叫如愿以偿吧!”
在这次行动中,盟军把勒克莱尔将军指挥的法国第2装甲师编入巴顿的第3集团军,使巴顿如虎添翼。
勒克莱尔,原名菲利普·弗朗索瓦·马里德·奥特克洛克,是一名勇敢坚毅的法军爱国将领。法国沦陷后,他设法逃出法国本土,在戴高乐将军手下服役,改名勒克莱尔。从此,这个传奇式的名字伴随他度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生涯,成为法国人民的骄傲。他曾率领少数法**队参加了北非战役,后奉命出任新组建的法国第2装甲师师长。这个师是清一色的美式装备,经过北非战火的考验后,又在英国进行了严格的整训,具有较高的军事素质和战斗力。如今,他们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作战,受到家乡父老同胞们狂热的欢迎和鼓励,士气大振,急切地寻找杀敌复仇的机会,以恢复法兰西往日的光荣。在盟军反攻欧陆的战役中,该师与美军并肩作战,表现得相当出色。
8月11日,战斗的特点是激烈的坦克战和袭击性的炮战。在巴顿的亲自指挥下,美法军队推进了15英里,离阿让唐只有一半的路程了。12日,装甲部队越过佩尔塞恩森林,快速推进,把道路两侧的敌军留给步兵去清除。这时,敌人的炮火越来越猛烈,前进的速度开始减慢。尽管如此,第5装甲师在天黑时已经抵达萨尔特河,并在阿让唐东北处渡过河;法国第2装甲师也抵达阿让唐城南4英里处,并派出侦察部队侦察前沿敌情。
直到这时,德军统帅部才如梦初醒,意识到他们有可能被两翼迂回的盟军围歼,于是命令克卢格将军暂停莫尔坦作战行动,调伊伯巴赫装甲集群向阿让唐推进,以便对第15军的侧翼发动进攻,但为时已晚。下午,伊伯巴赫装甲集群进入阿让唐城,发现城内一片混乱,到处是被盟军飞机炸毁的车辆和坦克,德第9装甲师在盟军的连续打击下,仅剩下一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营和十几辆坦克。
8月12日清晨,第5装甲师强行穿过马梅尔。此时,敌军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失去了抵抗能力。巴顿及时抓住战机,宣布:当天的进攻目标是阿让通。他命令第5装甲师向西北方向进攻,攻占阿让通,法国第2装甲师则进攻卡伦吉斯。巴顿认为,在控制阿让通和阿让唐一侧的美国第79、第90师的支援下,这两个装甲师与法莱斯南面的加拿大部队迎头对进,很快就能完成合围德军的计划。
但天有不测风云。正如汉尼拔在2000多年前所指出的:战争往往会受到机遇的因素和不可预料的人的错误的制约。在1944年8月12日至13日这个关键的日子里,上述两者都存在。
第15军进军的路线穿过阿让通西南5英里的埃库沃森林。海斯利普给勒克莱尔的指示非常明确:通过森林的西部,把从阿让唐至阿让通的公路干线留给第5装甲师使用。可是他拒不服从命令,把部队分成三路,从森林的西侧及中间穿过。这一进军方式确实使他加快了速度,成功地推进到埃库谢附近。但不幸的是,他的部队完全阻塞了从塞至阿让通的公路,使第5装甲师向阿让唐的进攻推迟了整整6个小时。正是在这一时间内,德军急调一支部队封闭了突破口。等美军发动进攻时,德军已经建立起了牢固的防线,美军的进展十分艰难。这件事使得第5装甲师师长奥利弗将军极其恼火。而巴顿却没有像往常那样发脾气,他认为,法国人参加实战少,没有作战经验,应该原谅。况且目前是在法国境内作战,必须加强与法国人的合作,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
在13日的战斗中,第5装甲师共摧毁敌人100辆坦克,俘获1500余人,但对阿让唐的进攻受阻。海斯利普准备在第二天发动全面进攻。他命令勒克莱尔第二天占领阿让通,第5装甲师从该城东南越过法国人,直扑法莱斯,与加拿大人会师。海斯利普把自己的作战计划向巴顿做了汇报,并要求派其它部队控制阿让唐以北的公路。巴顿给了他满意的答复。
13日拂晓,进攻开始了。勒克莱尔首先从伊科谢森林打开一条通道,然后向卡伦吉斯和埃库谢推进,并扫清了通向阿让通的道路。第5装甲师也向阿让通以北的高地发动进攻。此时,形势对盟军极其有利。在敌人的左翼,伊伯巴赫部队总共才有70辆坦克,步兵经过长期战斗和屡遭轰炸已经疲惫不堪了,在阿让通的防御力量已经脆弱到了极点。而与之对阵的美国第15军拥有300余辆坦克,22个炮兵营和两个步兵师,在经验丰富、朝气蓬勃的指挥官巴顿、海斯利普、勒克莱尔和奥立弗等人的领导下,全军将士士气正盛,杀敌心切。在敌人的右翼,由于加拿大装甲部队的指挥官缺乏指挥经验,攻势暂时受阻。但蒙哥马利立即组织了一次代号“温顺”的大规模攻势,已经使敌人的防线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另外,盟军方面还占有巨大的空中优势,法国的抵抗运动和人民群众也积极行动起来,给盟军的军事行动以有力配合。尽管困难还很多,但德军的防御力量已经消耗殆尽,行将崩溃。德军著名将领塞普·迪特里希将军已经向大本营报告:“沃德的第5装甲集团军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如果第7集团军和伊伯巴赫装甲集群不及时撤退的话,将不可避免地陷入绝境。”
然而,就在盟军部队即将对德军进行合围的关键时刻,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使德军免遭歼灭:美军突然停止了进攻。
1944年8月13日中午11时30分,设在圣詹姆士的巴顿司令部的电话响了。加菲将军拿起电话,布莱德雷的参谋长利文·艾伦少将通知他:“布莱德雷命令,你部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越过英、美在法莱斯一阿让唐地区的战区界线,第15军必须在阿让唐一塞厄斯一线止步。”加菲立即将这一命令转告巴顿。
这一消息对巴顿来说好似晴空霹雳,他似乎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脸色苍白地问:“这是开玩笑吗?”“不是,”加菲认真地说,“这是艾伦将军替布莱德雷传达的命令。”
事关重大,巴顿立即给设在库坦塞斯的第12集团军群司令部挂电话,与布莱德雷交涉。两人在电话中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巴顿坚持要向法莱斯进军,布莱德雷则寸步不让,坚决予以拒绝:“绝对不行,你不能越过阿让唐,必须停止前进!”说罢,便挂断了电话。
放下电话,巴顿的脸色难看极了,他沉痛地对加菲说:“为什么第15军要在穿过阿让唐的这条东西线上停止前进?这必将成为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问题。”
果然不出巴顿所料,就在第15军停止前进两天以后,大批溃不成军的德军从法莱斯以北的一个十几英里的缺口仓皇逃走,一个百年不遇的围歼敌军的良机就这样被白白断送掉了。
导致布莱德雷下达这样一个错误命令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
首先,盟军指挥官在制订两翼迂回计划时,布莱德雷和蒙哥马利约定,以阿让唐作为双方的界限,两支部队在这里完成合围。当时,蒙哥马利表示,应由加拿大部队拿下法莱斯后抵达阿让唐。布莱德雷知道,法莱斯是蒙哥马利梦寐以求的目标,直接关系到他和英军的荣誉,如果由巴顿部队夺得法莱斯,那就等于是对加拿大部队的鞭答,从而影响美英关系,甚至还可能由于美军的越界导致两军的冲突。但这一理由并不充分。战场形势千变万化,谁也无法详尽地预测战役的具体进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取应变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即使美英两军发生了零星的冲突,但若能全歼德军主力,那也是值得的。
其次,布莱德雷认为,如果允许第15军向法莱斯前进,会使该部队的战线突然加长40英里,使其两翼完全暴露给德军,很容易遭到敌人的打击,甚至被敌人拦腰截断。这体现了布莱德雷追求稳健的一贯军事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考虑安全因素而阻止部队前进有一定道理。但事实上,当时第15军并不存在这种危险,起码不存在大的危险。此时,该军的东面没有威胁。在西侧,第15军与法国第2装甲师、第1军的第1师之间有约25英里宽的间隙,德军伊伯巴赫部队正对着这个方向,布莱德雷认为的危险因素即来自这支德军。但人们不应该忘记,伊伯巴赫装甲集群几天前刚刚实施了得不偿失的莫尔坦反攻,元气已经大伤,要想发动一场大规模进攻是不可能的。
再次,布莱德雷认为,两大集团军群的会合会给分配炮火和空袭目标造成巨大困难,特别是越过阿让唐就进入了盟军空军的轰炸区,很可能会造成盟国空军的误炸。这种惨剧以前曾多次出现,令人痛心。其实,这种担心也是多余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空军与地面部队的协同作战是一个新的技术问题,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经过反复演习和多次实战的锻炼,盟军空地协同作战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误炸现象已减少到最低点。
最后,布莱德雷在8月14日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从英国情报系统“超级机密”那里获悉,法莱斯一阿让唐口袋里的德军主力已经逃出包围圈。因而他命令除留2个师在阿让唐等候加军外,其余部队向东北方向追击德军。但事实是,德军直到16日才开始撤退。19日,加军和美军在尚布瓦会师,将德军12个师的兵力包围起来。但是,此时美军第15军主力已奉命向东北追击去了,封闭口袋的兵力过于薄弱,约4万人的德军于20至21日乘机在特兰和尚布瓦地区突围成功。
从以上几方面的因素看,造成决策失误的主要因素来自主观上的错误判断,对此,布莱德雷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对于他的这一致命弱点,巴顿一针见血地指出:“布莱德雷的座右铭是‘有疑即停’。”
对于这次失误,事后布莱德雷感到了深深的内疚和自责,几天不能入睡。他知道,如果不是他下了两道错误的命令,美英部队早已实现了合围,法莱斯—阿让唐口袋中的敌人定会成为瓮中之鳖,遭到覆灭的命运。可以试想,如果这一情况真的实现了的话,那么,不仅法莱斯围歼战必将像坎尼之战一样名垂千古,法国人可以用辉煌的胜利洗雪1940年的耻辱,而且战争在1944年结束也并不是天方夜谭。事后,勒克莱尔在给戴高乐将军的一封信中愤愤不平地指出:“我有个感觉,1940年的情况现在要倒过来了——敌人完全陷入混乱,各个部队惊慌失措。在阿让唐—法莱斯的法国人的战绩将达到辉煌的顶点。但最高统帅部却做了另一种决定,历史将谴责他们。”
但是:怨天尤人终已晚,总结教训向前看。谨慎行事理应当,把握战机需果断。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