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热血豪胆:巴顿 > 第十八章 悲喜交加

第十八章 悲喜交加

  历尽沧桑终不悔,一身系得几安危;

  壮士痴心在战场,不斩楼兰誓不回。

  征服西西里之后,巴顿的军旅生涯正如日中天,他满怀信心,准备迎接更严峻的挑战。但是,“打耳光”事件几乎葬送了他的锦绣前程。在随后的日子里,巴顿似乎被打入了冷宫,是在痛苦和期盼之中度过的。此时,意大利战役正打得如火如茶,横渡英吉利海峡赴欧作战的“霸王”行动的筹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之中,而战场上的常胜将军巴顿却似乎成了局外人,被圈在巴勒莫王宫这座金碧辉煌的牢笼之中,无所事事,身旁只有一群同样百无聊赖的参谋人员。这对于巴顿来说简直是一种嘲弄和污辱,他愤愤不平,感到命运是多么不公平。他十分嫉妒克拉克将军,甚至希望他出一点什么差错,以便能够取而代之。

  其实,盟军司令部把巴顿留在西西里是出于一种特殊的“军事需要”。由于巴顿在北非和西西里两大战役中表现出色,已经引起了德军对他的恐惧和关注,德军统帅部称他“以精干而著称”,把他当作战场上最危险的对手,认为他是“美军中的隆美尔”。无论巴顿在哪里出现,都会引起德军的密切注意,因为他们认为,巴顿出现的地方很可能就是盟军的主攻方向。因此,德国情报部门对巴顿的行踪很感兴趣,希望通过刺探他的活动了解盟军的战略意图和动向。根据这一点,盟军司令部决定让巴顿虚张声势地周游地中海,以转移敌人的视线。

  对于巴顿来说,这是一次带着“光荣使命”的“痛苦的旅游”。他奉命带着10名参谋在地中海地区巡游,到处招摇过市,似乎身负某种重要使命。他先后到过阿尔及尔、突尼斯、科西嘉、开罗、耶路撒冷和马耳他等地,名义上是视察港口和机场,为巴顿接管这些地区做准备,并不断地把消息泄露出去。实际上,这是一次真正的游山玩水。从某种意义上讲,巴顿很欣赏这次旅游,它给了巴顿一生中唯一一次游览地中海地区名胜古迹的机会,古老的城堡、拿破仑的诞生地和埃及的金字塔令他流连忘返,难以忘怀。尽管如此,巴顿仍然不能心安理得,他的心始终没有离开硝烟弥漫的战场。

  1943年停战日(11月11日)那天,屡遭厄运的巴顿迎来了自己58岁生日,他十分伤感,但仍然表现出不屈服于命运的刚毅性格和职业军人的风采。他在战士公墓参加了纪念仪式,并发表了简短的讲话,说道:“我认为,为我们的国家而死死得其所。我们并不为他们的牺牲而感到遗憾,我们到这里来是为了感谢上帝,因为这些人仍然活着。”大约一个月以后,他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我希望在1944年参加规模更大、战绩更佳的战斗。……命运之神将继续保佑我沿着命运之河漂流。”

  就在巴顿因“打耳光”事件而离开战场的短暂时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经历了一场重大的转折。在苏德战场、地中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上,反法西斯同盟国都取得了重大胜利,战争的主动权已经完全掌握在了反法西斯同盟国之手。但是,退却之中的德日法西斯作困兽之斗,拼命抵抗,盟国部队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价。如何利用战局的胜利转折,进一步加强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的合作和协同作战,以便尽快击溃法西斯国家,成为摆在反法西斯同盟国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苏联迫切希望美英尽早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迫使德军东西两线作战,加速其灭亡。美英两国领导人也认识到:重返欧陆的时机已经成熟了。1943年8月,美英两国政府首脑在魁北克会议上通过了“霸王”作战行动,决定美英部队大约于1944年5月在法国登陆,进攻德国腹地。同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美英苏三国首脑又召开了德黑兰会议,进一步讨论了“霸王”行动问题,罗斯福向斯大林保证,“霸王”行动一定按预定时间进行。会后,盟军最高领导层决定,任命艾森豪威尔将军指挥这一伟大的军事行动。

  很快,巴顿就得知了这一消息,他立即从西西里给在阿尔及尔的艾森豪威尔送去两只火鸡。这是一个很有礼貌的暗示,他提醒艾森豪威尔:巴顿近在咫尺,招之即来。巴顿知道,进行“霸王”战役必须组织一个集团军群,这就需要物色适当的指挥人选,而巴顿早就盯住这一位置了。但出乎巴顿的意料,艾森豪威尔大胆地采取了一个任用新人的方案。

  艾森豪威尔在决定参与“霸王”战役指挥工作的人选时,当然也考虑过巴顿。巴顿在北非和西西里的战斗表现都证明,他是美军中最优秀的“进攻型”指挥官,所以,尽管反对巴顿的呼声仍很强大,但艾森豪威尔却早已决定要启用巴顿。但他也清楚地知道,巴顿性情急躁,易于冲动,有时会像孩子似地蛮干,这一致命的弱点使他没有资格担任更高级的领导职务。经过再三考虑,并征得马歇尔的同意,艾森豪威尔最终任命了更为谨慎和年轻的布莱德雷来当此重任。但同时他认为,诺曼底登陆将是一场空前惨烈的战斗,美军不能没有巴顿这样一位敢于打硬仗的进攻型将领和战术天才。因此他决定任命巴顿为集团军司令。艾森豪威尔也考虑到,不久前巴顿与布莱德雷之间的那种上下级关系现在要颠倒过来,这是否会引起两个人的摩擦。但经过慎重考虑后,他认为,巴顿在受到严厉处分的情况下,最害怕的是坐失参战的机会,因此只要能参加战斗,他是会接受这一安排的。艾森豪威尔不愧为知人善任的帅才,他已经完全把握住了巴顿的脉搏。

  1944年1月18日,巴顿得知布莱德雷将军即将去英国指挥所有的美国地面部队。这对于巴顿来说不啻是晴天霹雳,显然,他的梦想完全破碎了,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即将落入布莱德雷之手。尽管他尽力安慰自己,但还是无法抹去心中的不平,他开始抱怨和贬低布莱德雷,说他“胆小怕事”,是个“谨小慎微的平庸之辈”。但他心里不得不承认,布莱德雷是美军中最优秀的将军之一。

  1月22日,巴顿又接到了一个令他气馁的报告:他被免去了西西里战区的职务,调往英国待命。4天后,巴顿抵达英国,面临着捉摸不定的命运。

  来到英国的初期,布莱德雷交给巴顿两项使命。一是继续在欺骗敌人的行动中担任主角(该欺骗行动代号为“刚毅”)。此时,战局的发展已使德国认识到盟军在法国登陆已经在所难免,他们开始为防御这一登陆行动而进行准备。“刚毅”行动的目的是在进攻地点和时间上使德军判断失误。“霸王”计划已把登陆地点选在诺曼底,“刚毅”行动的目的是使希特勒相信登陆地点在加莱地区,“霸王”行动只不过是佯攻。为此,布莱德雷在英国东南部虚设了一个第1集团军群司令部,摆开进攻加莱的阵势,由巴顿担任该集团军群的司令。这个集团军群下设若干个师,有真有假,并用纸板、木板和橡皮伪装了许多司令部、飞机、坦克和登陆艇等,形象十分逼真。同时,还设立了许多电台,频频发送假电报,造成一种正在准备进攻的态势。巴顿对这些工作已经十分精通了,但他仍十分谨慎,对一切工作都一丝不苟。

  巴顿的第二个使命是出任第3集团军司令,这是他的真实身份。该部队的任务是一旦盟军登陆成功即用于扩张战果,向法国腹地推进。但巴顿接受这一任职时得知,该集团军的大部分还在美国,其先头部队乘坐“玛丽皇后”号军舰正在前往英国的途中,这是一个没有参加过实战的年轻部队。于是,巴顿又不得不从训练抓起,他决心把这支部队锤炼成一支勇敢刚毅、无坚不摧的钢铁大军。

  巴顿接任第3集团军司令后做的第一件工作是组建他的司令部。巴顿的司令部设在纳兹福德的一个男爵庄园,他的办公室和寓所就设在庄园中的波维尔厅。巴顿的用人标准首先是必须忠诚,才能则处在第二位。他所要求的下属工作人员不一定非得才华横溢,但必须忠心耿耿,是他个人的延伸,像一架精密的仪器那样可以任他随意操纵,默默无闻地、高效率地执行他的命令。同样,巴顿对他的部下也十分信任,并给予慈父般的保护。正是由于这一点,他十分怀念他的第7集团军的原班人马。1月31日,巴顿在伦敦与他的老朋友亚历山大·帕奇将军进行了一次私下会谈。帕奇即将奉命赴北非指挥第7集团军,巴顿此举的目的是想说服帕奇把他的参谋班子交还给他。帕奇将军对巴顿的心清十分理解,答应了他的要求。这样,巴顿在北非和西西里时期的参谋班子又在伦敦团聚了。

  巴顿现在的新家庭成员包括:参谋长加菲、助理参谋长盖伊。情报处长科克、供应处长马勒、副官戈德曼和斯蒂勒,以及医务主任奥多姆和传令兵米克斯。不久,他又多了一个亲密的伙伴——威利。威利是一位牺牲了的英国飞行员遗留下来的小狗,面貌威武凶猛,但内心温顺,巴顿认为这颇有点像他的性格,因而对它百般钟爱,甚至经常与它一起进餐,高兴时还抱在一起在地板上扭打,给他孤寂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巴顿对司令部属下的参谋部门予以特别的关注。他认为参谋人员在战争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他们是指挥官的头脑和耳目。因此,他支持和鼓励参谋人员的工作,并给以充分信任。他还主张,各部门每天都要派一名参谋军官去考察部队和战斗的情况,进行“观察而不是干预”,这将会有助于他对战局全面及时地了解。

  每支部队都有自己的肩章标志。第3集团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那时,它是莱茵河右岸美国控制区的“占领军”(Army of Occupation),因此,肩章上的蓝色底色上有白色字母“A”,用绿色的“O”把它圈起来,表示“占领军”之意。在战时,每个部队或机构都有自己的秘密代号。经过几番风风雨雨,巴顿更加相信命运对于胜利的重要作用,于是他给第3集团军司令部起的代号为“幸运”,由主要参谋军官组成的小型指挥组为“幸运前锋”,大型行政组为“幸运后卫”,他自己则称“幸运6号”。

  巴顿司令部所在地纳兹福德是一个富饶的平原小镇,地处曼彻斯特和利物浦之间。他办公和居住的波维尔厅是一座青藤覆盖的黑白木结构的庄园主的住宅,周围林木滴翠,芳草萋萋,富有浓郁的田园诗的意境。巴顿在这里享受着舒适豪华的生活,与周围的名流显贵往来密切。然而,这个时期巴顿更喜欢在野外生活,认为这更富有战斗的气息。供巴顿野外生活和工作的住所是两辆拖车,生活车是用弹药车改装的,里面有床、脸盆架、淋浴器、两屉桌、电灯和两台电话(一台直通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另一台与下属联系)。办公车内设有办公桌、地图板和电话。

  第3集团军下辖4个军:米德尔顿的第8军,韦德·海斯利普的第15军,沃尔顿·沃克的第20军和吉尔伯特·库克的第12军。各军下面共编有12个步兵师和装甲师,以及支援部队(如炮兵、工兵、反坦克兵、化学战部队等等)。在过去的2年半中,该部队一直在进行军事训练,其司令官是一个名叫克鲁格的年过花甲的老将军,在他的精心调教下,该部队成长为一支能吃苦、效能高的优秀部队,其主要缺陷是缺乏实战经验,作风不够硬朗。

  部队到位之后,巴顿立即投入了紧张的作战训练工作,他已经急不可耐了。同以往一样,为了使部队能够打硬仗,他首先从纪律和着装抓起。他重新制定了严格的纪律,着装要求,以及相应的奖惩条例。每到一地,他都要进行细致的督促和检查,并亲自做示范或提出改进意见。他要以这种方法,以自己的精神和热情训练这支部队,铸造他们的凝聚力和良好习惯,激励士兵们的勇气和毅力。巴顿对下属指挥官有更严格的标准。他要求:每一位指挥官都要亲自抓训练,这样才能激发士兵的备战热情和积极性;指挥部应尽量建立在战斗的前沿,以减少传递信息的时间;指挥官制订计划应“简明和灵活”;情报“就像鸡蛋一样,越新鲜越好”;“纪律、整齐、划一能够保证部队高度的机动性”,等等。每到一地,巴顿必然要发表一通演讲。对士兵,他仍然是满口污言秽语,对军官则比较文雅,富有逻辑性和思想性。由于这支部队基础良好,训练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巴顿对此感到十分欣慰。他对待自己的新部队也十分宽厚,这说明,他已经认真接受了“打耳光”事件的教训。

  就在巴顿紧张地进行临战训练之际,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使他差点参加了意大利战役。2月中旬,卢卡斯指挥第6军在意大利的安齐奥登陆,遭到了德军的顽强抵抗,被压制在滩头阵地上,陷入困境。在这危急时刻,盟军几位主要领导人不约而同都想起了巴顿。英国首相丘吉尔和总参谋长布鲁克提议:“让巴顿去安齐奥!”亚历山大则电告伦敦:要求派一个“像巴顿一样的利剑”去。于是,艾森豪威尔把巴顿召到伦敦。

  由于是让巴顿接替卢卡斯指挥一个军,艾森豪威尔感到有些委屈巴顿,在向巴顿介绍情况时显得有些迟疑不决。但巴顿听完情况后却兴奋得大叫:“老天爷,这哪里是委屈,我简直受宠若惊了。你知道,他妈的,为了打仗,我愿意去指挥任何一支排以上的部队!”但是,由于克拉克的反对,最后亚历山大同意由特拉斯科特接任第6军军长。巴顿的安齐奥之行被临时取消了,这让巴顿着实恼火了一番,似乎一只到了嘴边的鸭子又飞掉了。

  回到纳兹福德之后,巴顿不再想入非非了,全身心地投入了紧张的训练工作和其他战前准备工作。他在工作中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部队的军事素质和自信心都大大提高了,但同时也滋长出一种盲目的自满情绪。他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潜在危险,必将影响正常的训练和未来的战斗。于是他多次向部队发表演说,告诫他们:在战场上,不仅要有勇气,更重要的是要头脑清醒,善于开动脑筋,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这就需要平时多流汗,练就一身真本领,精通各种军事知识。在一次演讲中,他高声说道:“你们为国家献身的愿望是好的,但要是让德国人为他们的国家而死,则他妈的更有远见,更为宝贵!”

  训练工作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但巴顿并没有完全陷入这种事务性的工作,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一方面,用简单明了的原则去指导部队工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效率的参谋机构,与部队保持频繁的接触,而不使自己卷入繁琐的细节。这样,尽管工作千头万绪,但巴顿仍可以抽出大量时间去思考问题,制定作战计划。为了更好地熟悉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登陆作战的各个环节,这个时期,巴顿专门研究了英国传奇式的人物——惠林顿的战例,通读了弗雷曼写的六卷本《诺曼征服史》一书。为了更好地在欧洲大陆实施远距离大兵团作战,他还花了很多时间研究美国内战时期谢尔曼将军所进行的远征。同时,他还与英国著名军事评论家利德尔一哈特就若干军事问题进行了多次探讨。他们讨论的问题主要围绕着如何以谢尔曼精神进行大兵团远距离作战,例如:消除障碍快速运动,必要时切断与总部的联系,机动作战,长途奔袭,迂回进攻等等。巴顿从利德尔一哈特那里得到了不少忠告和有益的经验,而利德尔一哈特则对巴顿高超的军事素养深表钦佩,他认为,巴顿是一个天才的军人,对战争有敏锐的感觉和高度的理解力,他对美军的整体素质和各方面的细节问题都了如指掌。

  在这个期间,“霸王”计划日臻完善。战斗日益临近,一切都在顺利进行之中。但在这个时期,巴顿又两次陷入困境,差一点断送了参战的机会。

  第一次要追溯到西西里战役时期。1943年6月,在战役即将开始之前,巴顿下部队去视察军事演习。这次视察使他十分兴奋,各个部队的表现都很出色。但他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对新参战的第45师不放心,担心他们经验不足。他认为需要对他们进行一次鼓舞人心的训话,给他们打打气,一方面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向他们灌输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因此在训话中,巴顿一方面激励官兵们要为“自由”和“解放”而战,要在战场上赢得荣誉和自信;另一方面则鼓励他们“迅速而不留情地、凶狠和不停息地”进攻,“杀死一切敢于抵抗我们的人”。他还告诫缺乏实战经验的战士:“战斗是残酷无情的……在德国人和意大利人准备举手投降时,要特别提高警惕。有时敌人虽已举起了手,但如果我们麻痹大意,他们会趁我们不备而向我们开枪或扔手榴弹。”正如巴顿预料的一样,战役打得十分艰苦,德国人的冷酷无情使毫无经验的士兵们深感震惊和痛恨,他们不仅枪杀想交枪投降的意大利士兵,而且还出现了枪杀美军战俘的事情。于是,在战斗中出现了两起枪杀德军战俘的事件:第45师到达斯科格里蒂海滩不久,康普顿上尉用机枪打死了43名德军战俘,米斯特中士则枪毙了36名德军战俘。巴顿得知后,立即把这两个人送交了军事法庭。巴顿认为这件事已经处理完毕,很快就忘却了。谁知就在他正在英国训练第3集团军的时候,东窗事发,陆军部派监察官从华盛顿来调查这一事件。虽然调查结果证明巴顿并没有鼓动部队屠杀战俘,但仍引起了艾森豪威尔的不满,他当面斥责巴顿:“乔治,你讲话太多了。”

  此事还未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又发生了“纳兹福德事件”,给巴顿造成了更大的麻烦。

  4月25日,纳兹福德地区的妇女志愿服务人员准备为美军官兵开办一个“欢迎俱乐部”,支持这一俱乐部的妇女界领袖康斯坦丁·史密斯夫人邀请巴顿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但巴顿婉言谢绝了,因为他不想过于“显眼”。但盛情难却,他同意以非正式的身份参加开幕典礼。开幕式在当晚6时举行,巴顿故意晚到了15分钟,以免引起注意。但他吃惊地发现,为了等他,开幕式迟迟没有开始。巴顿深受感动,于是同意讲几句话,但提出不要发表有他形象的照片,并“严禁记录”。会议主持人答应了。巴顿的讲话简短热情,但他尽量讲得无关痛痒,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他强调了英美团结的重要性,并感谢英国妇女在沟通英美双方的理解上所起的作用,就此他说道:“战后世界将由英国和美国主宰——当然还有俄国,因此,我们相互越理解,事情就会办得越好。”事情就是这样简单。但是第二天,英国出版协会违背了巴顿的意愿,发布了这一消息,而在报道中删去了“还有俄国”这句话,这使人感觉到巴顿主张英国和美国将在战后主宰世界。很快,美国的各大报纸都刊登了这一消息,结果引起了一场**,巴顿遭到了来自保守派和自由派两方面的攻击。共和党指责他站在罗斯福总统一边干预了政治,是“国务院的帮凶”,左翼人士则指责他是“污辱苏联盟友的反对赤色分子的反动派”。这件事使得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都十分恼火。距离诺曼底登陆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事情干头万绪,而巴顿却像个难以调教的孩子,不断惹是生非,屠杀战俘事件刚刚过去,又发生了“纳兹福德事件”。因此,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都在考虑是否解除巴顿的兵权,把他送回美国。特别是马歇尔,因为此时他正面临着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他正在想方设法说服国会批准晋升包括巴顿在内的一批陆军军官的军衔,而这一事件将会使人怀疑巴顿是否称职,并使全体晋升人员面临被否决的危险。于是他打电报给艾森豪威尔,就此事进行了愤怒的质问。艾森豪威尔起初也很生气,决定解除巴顿的军职,他在对马歇尔的电报中指出:“……巴顿显然不能理智行事,尽管他有杰出的指挥才能,也不能不使人产生疑问,即把他留在高级指挥部是否明智。”

  对于巴顿来说,虽然对事情的结局感到惊愕不解,认为这些攻击是不公正的,但他已经能够用泰然自若的态度来应付别人对自己的处置了。而且,巴顿心中有数:只要还有艰苦的战斗,国家就仍然需要他,会把他当作一个古怪的天才而原谅他的。巴顿私下里说:“我倒要碰碰运气,因为我不在乎,由于我挑上了好的双亲,因而我不必靠在陆军中湖口度日。除此之外,我还是一名军人,一名纯粹的军人。”他坚信,自己并没有犯什么大错误。他以令人信服的事实进行了申辩。在给奉命前来调查的休斯将军的信中,巴顿简明坦率地说明了事情的真相,然后指出:“当然,你们知道我的抱负是什么,就是要指挥一支军队去杀德国人和日本人。我不相信我的所作所为竟然会对我在这一方面的效能有什么影响。”

  果然不出巴顿所料,在经过一番波折之后,艾森豪威尔仍然决定留用巴顿,其原因:一方面,从调查结果来看,实情与新闻报道大有出入;另一方面,丘吉尔、史汀生等要人介入了这场争执,他们认为此事无关大局,不能因一件小事而失去一员得力的战将,而且,美国此时还很难再找到一位能取代巴顿的优秀的指挥官。艾森豪威尔在给华盛顿的一封电报中指出:“解除巴顿的职务会使我们失去他指挥部队的经验以及他在进攻中表现出的唤起士气的热情。”同时,他也给巴顿写去一封信,信中说:“尽管你的轻率造成了一些很坏的反应,但我还是做出了对你有利的决定,我这样做,完全是因为我相信你是一个好的指挥官,绝无其它动机。”

  就这样,一场风波平息了。巴顿看完艾森豪威尔的信后大声叫道:“战争结束了!”

  巴顿又全神贯注地投入了紧张的军事训练和修改作战计划的工作。他知道,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必须全力以赴,做最后的冲刺。他经常驱车去各个部队视察,组织针对性训练和小规模实战演习。每到一个部队总少不了发表一通纯粹巴顿风格的激动人心的演说。在登陆前的最后一次视察中,他对士兵们说:“在我的讲话中,我总是强调战斗和杀人,以及每个人各尽其责。那些胡说八道的记者们除了知道他妈的**之外,对真枪实弹一窍不通。军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即使炊事员也不例外,甚至那些烧水让我们洗干净屁股的家伙也是如此!让那些混蛋来调查吧,这就是巴顿的第3集团军,我们要把一切敌人赶进地狱去!这样,20年后,当我们的孙子问你在战斗中做了些什么的时候,你就不会羞愧了。”正是:话语铿锵掷有声,战马萧萧贯苍穹。留得巴顿豪气在,德寇丧胆梦魂惊。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