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记文学 > 皇贵妃的贴心人:安德海 > 序言
序言
宦官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特有产物。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宦官专权、干预朝政,对封建社会政治有重要影响。
宦官指经过阉割、失去正常性能力后进入皇宫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男性官员,以后亦用以泛指宦者。宦宫来源不一,有自宫的,有因罪被宫的,有经拐卖、挑选后强行阉割的等。我国史书上对宦官称谓很多,如称其为阉宦、刑臣,以任职宫中称为内侍、中官,以官职称为军容、太监,以服饰称为貂,尊之为公公,贬之为宦孽等。
用宦官在宫内供驱使,中外历史都曾有过,在古代奴隶制时期的埃及、希腊、罗马,波斯等文明古国之中,都曾出现过宦官,及其活跃程度亦不亚于当时的中国。但上述这些国家的宦官随着历史的进展,均较早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中国的宦官却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完备的制度。中国宦官制度产生之早、延续之久、组织之严、影响之大,都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宦官在中国奴隶制的商代已经出现,西周时期就已初步形成了宦官制度。宦官最早见之于文献的是《诗经》、《周礼》、《礼记》等书。不过,当时宦官人数不多,是家臣的一部分,主要担负着看守宫门、传达命令、侍奉起居等杂役,地位低贱。但由于宦官侍君侧,容易得到群王的宠信,能对君王施加某些影响,甚至参与政治。春秋战国时,齐竖刁、宋伊戾等个别宦官开始挤入统治者的行列,参与政治活动。秦汉时,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宦官制度也在强化,对宦官的任使已越出宫内范围,正式进入政治领域。秦朝宦官赵高任中丞相,势力足以总揽朝政,策动废立。汉朝宦官担任的中书谒者令、中常侍均拥有丞相之实权。但从制度上来说,宦官们属少府,要受到大臣的监督。东汉以后,内官职属全部由宦官提任,宦官可以和廷臣同样享有俸禄、食邑、食租,从此正式有了自己的权力体系,成为一种特殊的、干预国家政治的势力。
“宦官”一词正式见于《后汉书》。和帝以后,幼帝频更,母后临朝,导致外戚、宦官轮流执政。在权力斗争中,宦官集团得胜。出现五人同日封侯、十常侍势力遍于各州郡、禁军亦为其把持的局面。魏晋以后,接受前代的教训,历代对宦官干政均有严格限制,但都由于没有触动宦官制度而终成空文。唐朝自玄宗以后,宦官可裁决一般政事、监军、统兵出征。安史之乱后,宦官担任的枢密使可代替皇帝裁决政务,宦官还出任兵部尚书、观军容使,统领神策军等,使宦官典军成为定制。其势力的强大,以致唐朝后期从肃宗到昭宗十三帝,无一不是宦官所立。真所谓“万机之与夺任情,九重之废立由已。”皇帝与官僚联合反宦官的斗争,“二王八司马事件”、“甘露之变”均以朝官惨败而告终。
宋朝童贯掌兵权20年,有“媪相”之称。元朝的侍卫制度虽不利于宦官窃权,但仍有宦官插手废立。
“太监”称谓始于明代,明朝皇权空前膨胀,宦官制度也发展到顶点,其机构的庞杂,人员的冗滥,为史上仅见。司礼重笔太监有权“批红”,为皇帝代写诏书;司礼监掌印太监“权如元辅”,实权凌驾于内阁首辅之上。明朝后期,阁臣被任命后要先去拜见司礼大。掌管东厂的司礼监太监“权如总宪”,东厂作为“朝廷心腹”,可以侦察王府以下臣民。明朝灭亡前夕,城防大权全部由宦官掌握,终至开门迎降。清代宦官制度虽然比较严格,干政较前朝历代迂徊曲折,但在“辛酉事变”、帝后党争中仍发挥了很大作用,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封建君主集权制的产生以及封建专制主义的长期延续,是宦官制度得以在中国封建社会充分巩固发展的根本原因。综观三千多年的宦官史,可以总结出如下特点:
一是宦官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必然产物。封建君主实行宗法世袭制。帝王设立宦官的目的,既是为了有人侍奉自己及皇室成员,又要确保自己家天下血统的纯洁性。皇帝时刻防范臣下不忠,担心皇位被篡,深居宫禁,成为孤家寡人,而宦官近侍皇帝左右,直接听命于他。他们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后代,必然紧紧依附于皇权,不会成为皇权的威胁。故宦官在历史上的乱政虽曾引起不少君臣的警惕,但却能够同封建王朝相始终。
二是宦官专权是皇权的异化。随侍君侧的宦官操纵皇帝,便等于控制了国家的政柄。历史上,宦官专权往往出现于皇帝昏庸、幼主临朝、母后主政之时。宦官专权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化密切相关,它促使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更趋尖锐剧烈,导致和加速农民起义的爆发,使旧王朝更快覆亡。
三是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黑暗的政治之一。宦官生理畸形,总要最大限度地攫取权力和财富,以取得心理平衡;宦官社会地位低下,宦官等级制度森严,在充满利害倾轧的环境中,宦官要卑屈以固宠,一旦得势,则以残害臣民作为补偿;宦官缺乏儒学的熏陶,只知仗势求利,不顾国家长治久安;他们是皇帝的奴才,不受监察,他们擅权往往比官僚擅权为祸更烈。
四是宦官制度比其他政治制度有更大的弹性。宦官职务的考核、升降、俸禄待遇、执掌虽有一般规定,实际上并未严格执行。除极少数宦官在宫外有第宅、年老被恩准退休外,大多数均衣食于内廷,终身供职,生杀予夺任凭君主的喜怒,往往成为宫廷派系斗争的牺牲品。
北方文艺出版社这次出版的《明清四大太监丛书》,即是从明清两代宦官中选取了四个有代表性的人物,通过他们的人生道路,揭示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历史背景,反映了两个朝代的封建统治兴衰盛败的历史过程。
本套丛书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运用文学的笔法,着重刻画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生活细节,读起来既栩栩如生,又发人深省。如魏忠贤从社会的最低层进入紫禁宫,玩弄朝政于股掌,陷害忠良于刑狱,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九千岁”;安德海投靠慈禧,在辛丑政变中立下大功,杀害顾命八大臣,从而在中国历史上展开了长达48年的“垂帘听政”;李莲英为讨好慈禧,纵容动用建海军经费修了颐和园,致使甲午海战的败绩;张兰德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太监,操纵朝纲,极为猖狂,一生亲历了清王朝的灭亡和北洋军阀及国民党的统治……
这些史实读来振聋发聩,对后人很有教育意义。由于本书编得较为仓促,有不尽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