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聂荣臻传

一三七

  消息传到聂荣臻这里,他知道这种时候气可鼓,不可泄,没有显出失望的样子。虽然,他是十分希望试验成功的。聂荣臻让秘书要通了张爱萍的电话,对他说:“我们既然是试验,就有失败的可能性,不能都是一次成功。

  这次失败了,下次有可能成功,多总结总结经验。爱萍呀,告诉下面,一定不要追查责任。”10天以后,也就是1962年3月31日,聂荣臻在听取钱学森等汇报这次试验失败的过程时,他看出钱学森心情沉重,安慰他说:“这是很重要的一课,试验本身就包含着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失败了重在总结经验教训,不要追究责任。”钱学森说:“我是技术总负责人,要负责任。”

  聂荣臻说:“不能这么说,这与贯彻技术责任制不是一回事。”4月9日,聂荣臻又在国防科委研究精简机构等问题的会议上指出:前不久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试验失败,是好事,不是坏事,证明我们在仿制型号上下的功夫还不够,“三字经”不念是不行的。钱学森和导弹研究院的科技工作者听到聂荣臻的这些话,许多人的懊丧心情被征服困难的坚强决心所代替,他们急切地要打一场硬仗,展开了更加扎实的研制工作。1964年6月,终于使这种导弹上了天。

  与导弹研制同时进行的是原子弹的试验研究。1964年4月11日,周恩来召开了第八次中央专委会议,决定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采用塔爆方式。要求在9月10日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中央专委提出的口号是“保响、保测(测到各项试验数据)、保安全,一次成功!”同年6月,原子弹理论研究已攻克了所有难题。而且,还成功地进行了一次1比2核装置的爆炸试验和一次全尺寸的模型爆炸试验。这样,在中国核武器研制时间表上,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试验被安排在1964年10月。

  张爱萍、刘西尧遵照周恩来的指示,于6月进入核试验常8月中旬,中央专委决定,成立了以张爱萍为主任、刘西尧为副主任,由有关各方专家和领导干部68人参加的首次核试验委员会。著名核科学家朱光亚、程开甲是委员会成员之一。9月,张爱萍、刘西尧回京向周恩来等汇报首次核试验准备工作的进展情况。9月19日、25日,张爱萍、刘西尧两次来向聂荣臻汇报。

  前方对首次核试验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胜利在望,聂荣臻极为欣慰。

  10月8日,王涂昌、郭永怀、彭桓武、邓稼先等核科学家来到核试验基地,按试验委员会提出的要求,在技术工作上进行了最后一次总检查。

  1964年10月14日19时20分,原子弹安全吊上矗立在罗布泊附近的铁塔上。这座塔高102米,顶端有一个纯金属的小屋。中国原子弹的第一个婴儿就安放在里面。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

  这一天,周恩来在中南海西华厅的办公室里,指挥核试验。聂荣臻则在办公室里,聚精会神地紧盯着专线电话。张爱萍通过二机部办公楼刘杰部长的办公室,与周恩来、贺龙、聂荣臻、罗瑞卿保持联系。

  当电话里传来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的消息时,聂荣臻高兴极了,立即要通了周总理的电话。两人在电话上互相表示热烈的祝贺。打完电话,他随即要秘书起草贺电:爱萍、西尧同志:消息传来,甚为兴奋,特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体参加这一试验工作的同志们,致以热烈的祝贺。

  聂荣臻1964年10月16日15时30分核爆炸试验成功后,知情人都在兴奋之余,表示焦急。这么天大的喜讯,为什么不早点公布,让全国人民也分享这胜利的喜悦?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解地问。聂荣臻说:“刚才与总理通了电话,总理说,毛主席指示,我们先不忙公布,要等外电报道证实以后再公布。”由于中国一开始就提出了原子弹试验的高标准要求,所以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结果,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指挥部根据各种数据计算得出的结果是,这颗原子弹的爆炸威力达到了2.2万吨TNT当量。

  不多久,西方各大通讯社对此纷纷作了报道。美国也侦察到,中国在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万吨级原子弹。深夜23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才广播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人民日报》随即散发了套红大字的号外。

  第二天一早,当工作人员把《号外》送到聂荣臻手里的时候,他边看边高兴地说:“这张《号外》留下,留下,留作纪念!”

  成功地实现了首次核爆炸,下一步就是把能用于飞机投掷的原子弹研制出来。这项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只用了7个月就完成了。1965年5月14日,核航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从此,中国有了可供实战用的原子弹。

  导弹,是核弹头最有利的运载工具。装有核弹头的导弹核武器,成为现代战争中最强有力的威慑性武器。很明显,中国也要拥有这种威力强大的武器,才能有效地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核讹诈。所以,当中国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原子弹的研制都在顺利进展的时候,1963年7月,聂荣臻在听取张爱萍等汇报时指出:中国的原子弹没有搞仿制,完全是自己搞的,这是个好处,下一步要研制与导弹配套的核弹头。7月,他又对五院领导人说: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和中程地地导弹,生产数量上要与二机部的核弹头配套。这些都说明,在研究和制造尖端武器方面,聂荣臻坚定地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起点要高”的指示。

  导弹核弹头比起核航弹来,在体积和重量上都要大大缩小,在所经受的环境条件上,要求更加复杂和苛刻,研制起来难度很大。广大核科研人员排除“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干扰,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到1966年9月,中国终于有了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核导弹是研制出来了,但要作为一种武器,还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才行,也就是要进行“两弹”结合的实弹试验。尽管在此之前,中国已经多次成功地进行过模拟核弹头的导弹飞行试验,但要在自己的国土上,真刀真枪地试验导弹核武器,这个决心是很不容易下的。

  1966年9月5日,聂荣臻召集有关单位负责人会议,听取了“两弹”结合试验的准备工作情况汇报。聂荣臻说:“这个试验一定要搞下去,不能因为‘文化大革命’而停下来,要防止有些人思想不集中,而影响产品质量,导致试验失败。”

  1966年10月20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了中央专委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大家一致认为,这次试验要冒极大的风险,万一核弹头在发射场爆炸,或发射后中途掉下来,或偏离弹着区,都将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试验只许成功,不能失败,而且只能进行一次。任务是艰巨的,执行任务时的危险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周恩来叫大家提出困难和可能发生的问题,他都一一做了细致周到的安排。然后,语重心长地说:要百分之百地保证,百分之百是指一切检查结果都没有问题了。二机部、七机部(即原五院)、国防科委,从今天起一心一意抓好这件事,在10天或更多的时间内,要做到“一心无他”。说到这里,周恩来停顿了一下,环顾四周,好像在问,谁去主持这次要求万无一失的试验呢?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