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聂荣臻回忆录

八二

  阎锡山闹磨擦遭到惨败之后,蒋介石仍不死心。一九四〇年初,又命令朱怀冰向晋东南根据地进攻。晋察冀军区根据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派出部队参加了讨伐朱怀冰的战役。

  赴晋东南的部队,是由一分区一团、四分区五团和冀中警备旅组成的,称为“南下支队”。由陈正湘同志任支队司令员,刘道生同志任支队政委。晋东南遇到的情况,比我们这里更为复杂一些,面临的国民党部队更多一些,山西、山东、河南的国民党部队,都在那里制造磨擦。这种磨擦与反磨擦的斗争,在那里一天也没停止过。朱怀冰进攻晋东南的时候,气焰嚣张得很,作战时居然有日本飞机配合。晋冀鲁豫部队,同时应付几个方面的顽军和日伪军,兵力被迫分得散一点,立时集中起来打朱怀冰,还有不少困难。总部要求我们支援一部分兵力,共同把朱怀冰解决掉。因为我自被留在五台以来,还没到总部去过,也有些事情要去汇报。吕正操同志也想到总部看看,我们就越这个机会,与支援部队一起去了。出发的时候,罗瑞卿同志带着抗大总校要到晋东南去,我们就一起同行。

  我们趁着黑夜在井陉东边穿过了正太路,经昔阳、和顺、辽县,到达一二九师师部所在地黎城。冀中警备旅没有到冀西来,他们由平汉线直接插了过去。

  到黎城的时候,见到了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同志。听到晋察冀部队来了,他们非常高兴。

  左权同志是打朱怀冰的前敌指挥,带着部队到南边去了。打垮了朱怀冰,我才见到了他。

  在黎城的桐峪镇,朱德和彭德怀同志召集我们开会,研究了对朱怀冰的这一仗怎么打的问题。朱德同志不久就离开普东南回延安去了。

  我没有随南下支队到前线,在武乡县王家峪住了一段时间,向总部汇报了晋察冀根据地创立和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向总部的同志们介绍了我们的一些作法和感受。我介绍的东西,主要是根据地建设上的一些体会。

  晋察冀军区南下支队,由陈正湘和刘道生同志率领,配属一二九师陈锡联同志那个旅,在晋东南的山西、河北省交界地区,同朱怀冰打了一仗。参战部队迂回到朱怀冰军部的后面,一个攻击,歼灭了他的三个师。朱怀冰的部队被打了个落花流水,他的参谋长和司令部人员,都被我们俘虏了。只有朱怀冰本人漏网逃往日军的驻地邯郸,由那里坐火车逃回重庆。后来死在重庆。

  在消灭朱怀冰的同时,由程子华同志率领冀中部队几个团,与宋任穷同志率领的晋冀鲁豫部队,在冀南地区反击了石友三等人的磨擦挑衅,给了他们以沉重的打击。

  当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制造武装磨擦的时候,潜藏在边区内地的反共势力也有所抬头。他们制造谣言,进行破坏,反对减租减息,向贫苦农民反攻倒算,企图里应外合,破坏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对此,我们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与他们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广泛地发动群众,揭露和检举他们的罪行。一九四〇年一月底到二月初,由边区各群众团体发起,从山地到平原,掀起了“反投降、反倒退”的群众运动。边区内地的反共顽固分子,到处受到声讨谴责。对其中确有通敌证据的反共顽固分子,按照边区政府颁发的惩治汉奸条例,依据罪行轻重给予应有的惩处。

  反磨擦斗争的胜利,消除了国民党反共顽固派武装挑衅、制造磨擦的祸患,提高了边区群众坚持敌后抗战的信心。

  经过这场反磨擦斗争,根据地军民比较能集中精力对日本侵略军作战了。

  ※第十三章 晋察冀根据地的建设

  §政策是重要保证

  五台受命之后,一开始,我们就十分重视党的政策问题,把它看作是创建敌后根据地的重要保证。根据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我们在晋察冀地区逐步制定了各项适应具体情况的政策和法令。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需要有党的坚强领导,有强有力的主力部队和人数众多的地方部队与人民武装,这是根据地得以巩固和扩大的根本保证。而要实现党的正确领导,就必须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制定和执行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法令。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决不只是抗日的问题,也不单纯是一个武装斗争的问题,它包括着民主政治的建设,政权机构的改革,经济政策的规划,人民生活的改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它既是对一个旧社会的改造,又是对一个新社会的开创,具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雏型这样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性质。

  在酝酿和讨论制定政策的过程中,我考虑最多的是,怎样才能做到既有利于发动广大群众,又有利于发展统一战线,团结上层爱国人士,共同抗日的问题。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而最基本的力量又是农民群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摆正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要十分注意巩固和扩大抗日统一战线,另方面又要注意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如果只讲统一战线,不关心农民群众生活的改善,就会出现“右”的错误,贫苦农民连起码的吃饭问题都无法保证,就谈不上发动群众,统一战线也就无法扩大和巩固。另一方面,只讲改善农民的生活,忽略了全民族战争的性质,又会导致“左的错误,不能团结各阶层人们一道抗日,无形中也削弱了抗日的力量。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有过沉痛教训的。那时,由于王明路线“左”的干扰,曾搞过“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地主不分田”,还不等于消灭了地主?“富农分坏田”,实际上也把富农搞掉了。到后来,有些地方更进了一步,搞什么“肉体上消灭地主,经济上消灭富农”,把地主、富农赶到了根据地界外,给自己筑了一道长城。这道长城不是保护我们的,而是孤立了自己,保护了敌人,使我们吃了大亏。

  抗战爆发以后,虽然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斗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社会基础不同了,要适应新的历史条件,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各阶层团结起来共同抗日。但是,我们有些同志的头脑里,依旧对“左”的一套烙印很深。谈到发动群众,他们就想起了在根据地打土豪的那套办法,仍然想按老路子走。我们刚留在五台,还没到阜平的时候,个别地方已经发生“打土豪”的事。我得知消息,立刻制止。我说,绝对不能这样做。不认识斗争任务的变化,盲目地乱打土豪,就削弱了我们的社会基础,扩大了敌人的力量,是要吃大亏的。当时,我有一个基本的想法,不管你地主也好,富农也好,只要你愿意抗日,我们就不动你,还要团结你。不能把他们推到敌人那边去。

  那么,农民群众的生活要不要改善呢?是不是为了怕得罪地主、富农,就置农民的痛苦于不顾呢?当然不能这样,基本群众的生活必须得到改善。我们是共产党人,是为最大多数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如果根据地的一切都还是老样子,听任封建势力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削,那我们就丧失了立场,而且,根据地也根本发展不起来,存在不下去,因为它没有最广大群众的支持。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