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说
作品集

《张学良传》30章 在台点滴

  时光如水,张学良是在三十六岁的英年被幽禁的,在经历了漫长的半个多世纪的囹圄之 灾后,当年叱咤风云的少帅,而今已届望九之年,“乌发已成了白头。我们在《西安事变》 电影的序幕中看到:他微驼着背,满面愁容地在特务密布的河畔垂钓,仍然,仍然——过着 被囚禁的日子。这是何等残酷的人间惨剧!”①

  在漫长的幽禁中,张学良忧愤交加,精神上一直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摧残,无所寄托,就 阅读书报。据当年曾经担任过看守张学良的“警卫”人员回忆,在囚系中张学良是爱读书 的,赵四小姐也爱在房间里看书,每次搬迁,光是书籍,就有好几箱子。所以人们说他晚年 潜心研究明史,不是没有根据的,他在与人谈话时否认此事,显然是出于谦虚;另方面,这 与他的处境也不无关系,他怎能随便议论历史和时政呢。但后来,他还是“很不心甘情愿” 地接受过一次记者的采访,并谈到了他研究明史的情况。他对记者说:“我研究明史的动 机,是由于近百年来,中国一直被外国欺侮。我想从明清两代的历史中找出原因。因此,计 划先研究明史,接着研究清史,再及于民国史。但当我研究明史告一段落,刚想进入研究清 史时,自己却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由于专心研读圣经,研究清史的工作就放弃了。”②张 学良不仅对历史和圣经进行精心研究,还打算写回忆录,而且务求真实,绝不靠道听途说的 材料去写作。他特别强调说:“我写回忆录的原则是:第一写自己亲手办的;第二写自己亲 眼看见的;第三写自己亲耳听到的。但在研读圣经之后,一边都不想了。”③

  所以,在张学良的晚年,为实现他的这两项计划,他读了很多的书,也写了不少札记, 由于信教了,计划没有完全实现,但仍受益匪浅。如在明史研究方面,他不仅从中获得大量 的历史知识,积累了许多资料,而且也领悟了许多过去不懂得或不很理解的道理。如明朝的 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早年栖身荒山古寺,是个孤苦伶仃的小和尚,他是连做梦也不 会想到他有朝一日竟会成为不可一世的“真龙天子”的。但后来,如火如荼的农民大起义, 把他也卷入其中,并渐渐成为一支起义军的首领了。由于他为人机智,作战勇敢,最后终于 借助农民起义的力量,建立了明王朝。但当他当了皇帝后,就背叛了农民军,建立了中央集 权的恐怖统治。当然,这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在他开国的初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 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减免赋役,休养生息,做过一些好事。但后来为防止叛乱,防止有人 反对他,他也推行严刑峻法,甚至不惜以特务手段对下面的官员进行监视,任意猜疑、诛 杀,搞得人人自危。据说,有一次朱元璋差遣“画工”窥视国子监祭酒宋纳,暗中把他的表 情画下来,画面上表情很冷漠,“有怒色”,这就不得了啦。第二天,宋纳进宫,朱元璋即 以此事动问,令其说明发怒的原因,宋说是有个监生摔倒了,不小心打坏了茶器,这才算过 了关。④特别是到了朱元璋的晚年,他更是杀人成癖,最后竟连两个德高望重的开国元勋右 承相徐达、左承相李善长也都赐死。古代帝王的残暴、专横,常常是刑讯“杀人而不丽于 法”,朝野臣民,只要“一入狱门,十九便无生理”的野蛮陋习是何等令人发指!另外,象 东林党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魏忠贤为什么要设立特务机构——东厂, 他们对东林党的残酷镇压和对穷苦百姓的敲骨吸髓的剥削,又是怎样加剧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和明王朝的灭亡,等等,都使他以古鉴今,感慨良深。

  张学良由于长期离群索居,很少与外界接触,生活实在单调寂寞,所以为了排解胸中的 郁闷,他尽量培养自己多方面的爱好,如他除了读书外,也注意锻炼身体。他喜欢登山、散 步,有时也爱打网球。后来年岁大了,跑不动了,则又喜欢起养花来。他在自己的庭院里养 了很多的花,并爱养兰花,特别喜欢养君子兰。君子兰,过去一般人不大注意,但这些年养 它的人越来越多了。记得前几年在报上看到过一篇题为《疯狂的君子兰》的文章,是讲某些 人把它作为商品,高价出售的,这当然不可取。实际作为一种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的花卉来 说,它是很有些不同凡俗的独特风格的。这种花,“在植物分类学上为石蒜科,属多年生草 本花卉,原产于非洲南部的山地森林中,从发现至今只有160多年历史。1870年前后 由欧洲传到日本。本世纪初叶传到我国。君子兰也叫达牡丹,它叶阔,花型团聚,姿态端 方,四季常青,翠绿喜人。花、果、叶均妙不可言,‘四季观叶,一季观花,三季观果’, 是它有别于其它花卉之处。君子兰生命力极强,适应性广泛,不论南北方都能养活,是具有 置于寒舍不卑微,尊于殿堂不自微的君子之风花。美化环境,陶冶性情,使它特别受人们的 青睐。此花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在治疗多重病和人体保健方面多有疗效。”这就难怪张学 良对此花格外喜爱了。他不仅欣赏,还亲自栽培。他培育的君子兰长势好、品种多,真是争 奇斗艳,美不胜收。他常常独自站在自己亲手培育的散发着阵阵幽香的艳丽多姿的兰花前, 默默凝视,轻声吟咏:

  芳名誉四海,

  落户到万家。

  叶立含正气,

  花妍不浮华。

  常绿斗严冬,

  含笑度盛夏。

  花中真君子,

  风姿实高雅。

  这诗是他的一位友人写给他的,他颇赞赏。对于养兰花,他认为“是一种享受。譬如浇 水、施肥、移动花的位置、适度的阴凉和适度的阳光……”还说:“兰是花中的君子,其香 也淡,其姿也雅,正因为如此,我觉得兰的境界幽远,不但我喜欢,内人也喜欢。”人们常 说,诗言志,养花则可陶冶性情。张学良对诗与兰花的偏爱,不也表现了一种洁身自好的高 尚情操吗?

  但是,也不能不看到,时代不同了,台湾不是世外桃园,张学良也不是那位怡然自乐的 陶渊明,他的生活虽然是宁静的,但却也非常孤寂,他精神忧郁,晚境凄凉,以致过早地脱 发秃顶,眼矇耳聋,健康状况已不大如以前了。在心理上、精神上也有些变化。年岁大了, 书也不大想看了,却信奉起基督教来,他熟读“新旧约”,意欲皈依基督,寻求新的精神寄 托。这样做,开始也不大习惯,但时间长了,竟也成了自自然然的事,他不光是读《圣 经》,也进行研究,还是美国一家研究圣事的学院的“函授生”呢。到了星期日,就下山到 士林的一家小教堂去做礼拜。他偶尔也在街上走一走,但由于他的照片很少见报,走在台北 街头,几乎没有人会认识他,在台湾他实际已成为一个被人遗忘的风烛残年的老人。

  赵四小姐也变了。在年轻时,她是一个婀娜多姿、俏丽妩媚的女子,以贤淑文静、才貌 出众闻名于世。但自从张学良被幽囚,而她作为被特许的陪伴家属来到他的身边后,她总是 衣著朴素,几乎洗尽铅华,含辛茹苦地尽心尽力地照顾、安慰张学良,可以说是体贴入微, 十分周到。张学良一度致力于明史研究,准备将来靠教书为生,赵四小姐就博采兼收有关资 料,帮他写札记。她原本是不信教的,但看到张学良对宗教发生了兴趣,她就陪他进教堂, 时间长了,自己也成了耶稣的忠实信徒。

  宗教,它与其它的信仰似乎还有某种特别之处,这便是它的不寻常的诱惑力,一个人一 旦投身其间,耳濡目染,就会变,甚至往往会象着了魔、入了迷似的,对它执著追求,笃信 不已,至于它所宣扬的东西,究竟是真是假,对或不对,科学不科学,是不是合乎实际,那 是很少去想它的,也决不产生任何怀疑。就说耶稣吧,这是基督教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大慈 大悲的救世主,何止神乎其神,他本身就是神的化身啊!对他谁会有一点怀疑呢?实际历史 上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并无定评,他是个象谜一样的神秘人物。是的,也正如有的同志谈到 的《新约》最早的《启示录》中曾提到他的名字,但并无生平事迹材料,其他有关他的家世 和生卒年月的说法也往往相互矛盾;至于他的惨死等情况很可能是后人虚构的,因为古罗马 政府的档案和其它史书中均没有这方面的文字记载……至于那些各种各样的福音书和圣经, 不能说全无道理、但也有不少确实是高深莫测,使人不知所云的。可是它对一个虔诚的基督 徒来说,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金科玉律,其美妙和吸引力之大,是无与伦比的。

  如何看待宗教,这不是题中应有之义。既然提到了,我倒认为有两点是要注意的,这便 是:信仰自由,不鼓吹,不宣扬,也不干涉,这是一个方面;了解、认识和研究宗教的特点 及本质,给于它一个科学的正确的概念,对它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 环。郭海波认为,应该这样界定宗教的本质:宗教就是感到不能支配自己命运的人对异己力 量所做的神圣化的、颠倒的反映。这里,产生宗教观念的主体是感到不能支配自己命运的 人;反映对象是异己力量;反映特征是神圣化的、颠倒的。这是构成宗教这一事物的三个基 本要素,缺一不可。⑤

  张学良原本是不信教的,年轻时虽然加入过基督教青年会,但那时间不长,而且那时的 的基督教青年会主要是开展一些社会活动,并不是个纯粹的宗教团体;加之后来戎马生涯, 四处奔波,对此早已兴味索然。晚年由于苦闷孤寂,觉得象“安贫乐道”“心正手洁”之类 的教义,使他那倍受摧残的心灵可以得到某种慰藉,似乎精神上也有了一种寄托,所以他信 教了。参与圣事活动一多,自然也不免受些影响,以致认为自己的心情“如保罗在腓力比书 三章八节所说的:‘我为他已丢弃万世,看作粪土。’十四节又说:‘忘记背后,努面前 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上帝在耶稣基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这是否真如报章所 说,是将军的“肺腑”之言,笔者无从考证。不过,有一点似乎是不容怀疑的,这就是,岁 月无情,加之长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到了晚年,他的心境更加空虚、凄凉,后来甚至竟 对自己的婚事也忽生异想,萌发了一种古怪的念头。原来,据说基督徒是严格遵循一夫一妻 制的,这使他颇感为难。有人看到赵四小姐这样与他患难与共,默默地为他奉献了自己的一 切,便劝他与赵四小姐结为伉俪,而对于与他长期分离的夫人于凤至只好脱离夫妻关系。但 他和赵四小姐都不忍心这样做,认为这太对不住这位好心的大姐了。可是要二者得兼,又与 教规相违,这该怎么办?张学良苦恼、焦躁,他多么想能找到一个妥善的解脱的办法啊!可 是他左思右想,仍十分为难,以致愁得病倒了。幸而,从1940年就因病侨居国外的于凤 至,是个深明大义的人,当她得知丈夫的心病后,虽然如雷击顶,难舍难分,但她冷静下来 后,还是致信张学良,说明自己由于患病,未能尽到妻子之责,多年来照顾丈夫生活的责任 全由赵四小姐担负了。这些年她代她陪伴汉卿,吃了不少苦,理当得到法律承认;再说赵四 小姐温柔敦厚,爱情坚贞,做汉卿的妻子是当之无愧的,所以她同意与张脱离夫妻关系,以 使他们永结百年之好。

  问题以意想不到的互谅互让和豁达大度的方式顺利解决了。

  1964年7月4日,在一个天气异常晴朗的日子,64岁的张学良与51岁的赵四小 姐,在台北杭州南路一位美籍牧师的家里,按照着严格的宗教仪式,举行了一个有身穿黑色 宽大长袍的牧师来主持的简朴的婚礼。

  依照宗教仪式由牧师主持婚礼,看起来好象也简单,只是这场面在当今我们的现实生活 中很少看到了。然而,在解放前,以及现在的香港、台湾和世界上信仰宗教的人比较多的国 家,还是屡见不鲜的,但是不是毫无约束,只要本人要求,都可用这种方式举行婚礼呢?那 也不是,有些教堂和牧师还是颇为严格的。如结婚的人,不仅至少有一方是基督教徒,而且 还必须是讲究婚姻道德的。著名的老报人顾执中在他所写的《报海杂忆》中曾谈到蒋介石和 宋美龄的结婚,而在婚礼仪式问题上,就有过一番周折。顾老谈到:据宋美龄透露,当她在 广州时,蒋已苦苦地追求她,后来到日本,又要求跟她结婚,但宋母提出,他必须跟原来的 妻子毛氏离婚,和别的女人断绝关系,然后才结婚。蒋均一一照办了,并登了广告。但当他 们于1927年秋天在上海一家大饭店举行结婚典礼时,原来确定的主婚牧师,却拒不出 席。原来宋家世代为基督教徒,婚礼自然要采用宗教仪式,而当时景林堂牧师江长川平时与 宋家也甚友善,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位牧师是个很古板的人,他办事不畏权势,也不讲情 面,据说是他认为蒋的离婚是片面的,没有法律依据,手续尚未办清,所以根据基督教义, 他不能为他们主持婚礼。宋家母女是非常希望他能亲自主持结婚盛典的,曾专程前往拜会这 位尊贵的牧师,可他“坚持如故”,不肯赏脸,最后只好请基督教青年协会的一位总干事为 蒋宋主持婚礼。所以蒋宋结婚,虽为宗教仪式,却不是真正的权威牧师主持的,那位倔强的 江牧师,还真是个铁面无私的人哩……⑥

  张学良的婚礼,同样也是按照宗教仪式举行的,但却没有遇到什么麻烦。仪式与宴席都 是友人事前安排好的。高龄的慈悲为怀的周联华牧师十分乐意为这对“红粉知己、白首缔 盟”的不幸的情侣证婚。这对历尽坎坷的张学良和赵四小姐来说,当然是个很大的安慰,他 们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张学良自被非法幽禁后,关于他的消息,一向寥若晨星,可是唯独这次婚礼,却被恩准 公开加以报道了。台湾的报纸上,为此写诗作文,很是热闹了一番,什么“三十载冷暖岁 月,当代冰霜爱情”啦,什么“夜雨秋灯、梨花海棠相伴,小楼东风,往事不堪回首了。弹 指俱往矣,喜看来日方长”啦,还有什么“基督见证,宗教婚礼”啦,等等。这当中,有痛 惜,有关切,有哀伤,有感叹,象词情凄切、扼腕唏嘘的悲歌,也象对这对生死与共、饱经 风霜的铁窗情侣的由衷的颂赞。

  翻阅这些年深日久的报刊资料,不能不使人黯然神伤。透过字里行间隐约流露的哀怨之 情,还是曲折反映了一些张将军在台湾的生活情景与心态。是的,物换星移,人世沧桑,谁 都不可能永远是春光明媚,一帆风顺,也常常会有风雨和泥泞。但象张学良所遭受的厄运, 象台湾当局对他所进行的残酷迫害,却是闻所未闻的。试想,为国为民、“大有功于抗战事 业”的千古功臣,却成了“不明时势,不通事理,不守纲纪”的罪人,轻描淡写地一句“严 加管束”,从此就冤沉海底,成为终身囚徒,以致岁月悠悠,从一个英姿焕发的年轻将领, 而成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可囚期却仍遥遥无期,目睹此情此景,谁不愤慨?谁不同情? 所以看到这样的喜讯,与其说使人高兴,不如说悲多于喜,使人更为伤痛、感叹!

  但就张学良和赵四小姐来说,虽然不无伤感,可在他们看来,毕竟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还是甚感欣慰的。窦应泰在其有关于、张的结合与离异的传记中,把张、赵的结婚仪式称作 “迟来的婚礼”,并给予热情的赞颂:

  1964年7月4日,台北,一位美籍牧师的家里。这是一间宽敞而陈设豪华的住 宅,枝型呆灯把柔和的清辉洒向肃穆的大厅。无数燃烧的红烛映红了张学良的脸孔。

  他身穿西装礼服面孔红润,浓浓的眉宇下,一双大眼炯炯有神。这使人不能不联想到当 年英武潇洒、戎装佩剑的少帅!在他身边,出现了一位盛装丽人。她是赵一荻。

  身披粉红色纱巾,天蓝色裙衣曳地。面容显然经过精心修饰,娥眉带笑,杏眼含情。冷 眼望去,谁能相信她已经是51岁的人呢?张学良的朋友、部下簇拥在这对新婚的老夫妻身 旁,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兴奋而激动的微笑。……⑦

  赵云声把张、赵在同居三十多年后的正式结婚,称为“奇特的婚礼”,他的描述则是在 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下,揭示这对在凄风苦雨中生死与共的情侣之间的深厚情谊。

  婚礼开始了……牧师先用他那缓慢并略略有些抖颤的声音问张学良:

  “你愿意这个女人做你的妻子吗?”

  “我愿意。”张学良朗朗答道。

  牧师转问赵四:

  “你愿意这个男人做你的丈夫吗?”

  赵四这时眼里忽地涌满了泪水,嘴唇抖动着,连她自己也不知道“我愿意”这三个字是 怎么说出来的,也不知牧师听清了没有。但她知道,站在身边的张学良是肯定听清了,恐怕 也只有他才能体会到赵四此刻的心情。

  当牧师唱到“交换饰物”时,赵四强忍着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了,它滴滴嗒嗒地落在了 张学良的胳膊上。张学良拿着戒指的手抖动着,半天也套不进赵四的手指。赵四感到,张学 良此时也一定是感触万千!

  婚礼结束了,张学良和赵四缓步走出了教堂……他们没有坐车回北投别墅,决定慢慢步 行回去。

  教堂的钟声在他们的身后飘过来,既象是祝福,又象在唤起他们对过去的回忆。

  张学良默默地走着,他感到自己的大半生虽说坎坷,但却问心无愧,无论是对国家,还 是对朋友。若说自己在良心上有所负疚的话,唯一就是感到有负于身边这位夫人。赵四小姐 以她豆蔻年华投靠自己,可直到年过半百方取得个夫人的名义,这些年真是委屈了她,难为 了她!回想这几十年的历程,除却奔波、挨骂,就是囚禁和孤独。为了自己,她抛弃了富 贵,抛弃了自由,抛弃了骨肉,也抛弃了欢乐……她把一切愁苦都吞进肚里,没发过一句怨 言。一想到这些,张学良就觉得内心愧疚,感到今生都难以补偿!

  想到这,张学良将赵四的胳膊用力搂了一下。赵四仿佛有什么特殊感应似的,她从张学 良的神情和动作中,立刻猜出了张学良的心意。她最怕听张学良讲什么感激的话,于是趁张 学良未及开口,便赶紧扭转了话题:

  “汉卿,今天是我最幸福的一天,我真愿意咱们一直这样走下去,直走到天明。”

  “好,我陪你一直走回老家。”张学良见赵四情绪很好,他也变得欢快开朗起来,“别 看我们老了,蒋介石要敢放我出去,我自信能够走得回去!”

  ……张学良见赵四没有说话,便停下脚步,盯视着她,说:

  “怎么,你就不想?我看你每次谈起家乡大陆来,都眼圈发红,我知道你嘴上不说,可 心里和我一样!”

  赵四默默地走着,依旧沉吟不语。

  “小妹,难道你真的不想?”张学良又追问了一句。

  赵四停住脚步,猛地抬起头来,眼睛里盈满了滚滚的泪花,……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汉卿,咱们还会有那么一天吗?”

  张学良变得沉默了,他痴呆地站在那里,唯见远处农家炊烟袅袅,近旁树枝在沙沙摇 动……⑧

  这段看起来颇有些浪漫色彩的真挚动人的婚礼场景的描绘,至此结束了。张学良为什么 没有回答妻子的问话?他为什么沉默无言了?作者没有再谈,但实际这是不言自明的。其他 的问题,他都可以回答,唯独这个问题,他确实不知该怎么回答才好。这也正象关于西安事 变问题一样,他是不好谈的,所以,正如孙玉消在《张学良在台湾》中说的:“张学良最不 喜欢见到新闻记者的访问,因为记者们最喜欢探听的事情,就是西安事变,而这恰恰是他最 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张学良曾对他一位很要好的朋友说:“这要我如何回答呢?如果我说是 共产党所欺骗,显然是骂我自己糊涂;如果说是我一时冲动,显然是骂我自己无能;如果我 说是‘老先生’(蒋介石)该被扣留,显然表示我还没有承认错误,与我当时亲自护送‘老 先生’回南京的心愿不符。所以,我绝不能见这些记者,因为我怎样说都不行。”人们理解 他的苦衷,深切同情他的遭遇,是不会以此来说他消沉和苛求于他的。他虽然极不愿谈西安 事变,但他后来还是奉命写过一篇西安事变回忆录。据说,还以张的名义出版了,因为蒋介 石“为了平息人民的怨愤,安抚东北人士,假意宣称恢复张学良的自由”,出书也是为此目 的服务的。但确也是的,“在刺刀下制造的历史书籍,谁能相信会是真实的呢?!”不言而 喻,关于他的获释,不是虚假的获释,而是真正的恢复自由问题,刚是确有难言之隐,也是 使他伤透了心的。这个问题,在他被幽禁之初,就提出来了,因为他虽然对委员长进行了兵 谏,可却完全是出于爱国的赤诚,善良的愿望,而且,对蒋介石他也从来没有要害他之意, 就是万不得已而必须将他暂时扣留时,也是一再强调要保护他的安全,并在事变和平解决 后,亲自送他回南京。可对方却背信弃义,对张学良百般迫害,将他打入冷宫,长达半个多 世纪之久,这岂不是太过份了吗?据说,蒋介石在生前曾说过:“张学良他监禁我半个月, 我要监禁他一辈子!”无负于理,无负于人,为人处世甚至还总带有几分天真的张学良,对 这一切始终是估计不足的,就是上面说的蒋的那种要把他监禁一辈子的话,他也总是疑信掺 半。可是后来他不再怀疑了,他知道,在蒋介石活着,甚至死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他还 是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的。他不再存在什么幻想了。

  当晚,月色皎洁,如同白昼,院子里虽然景物依旧,却由于月光分外明亮,给院中花草 平添了一种明丽和悦的色彩。张学良与夫人赵四小姐在幽静的庭院里缓缓而行,心中颇不平 静:

  身材魁梧的张学良,身著藏青色长褂,脚穿红色软质平底布履,满头银丝,已经完 全是一副“老先生”模样了。虽与当年叱咤风云的张少帅判若两人,但从他那炯炯的目光和 不凡的气宇上,仍可窥见其飒爽俊朗的勃发雄姿。

  ……花池就在庭院南端,虽不算大,倒也精巧美观。

  池子呈椭圆形,池里开放着几朵名贵的莲花,池边摆满了精致的花盆,全是名贵的兰 花。张学良平生最爱兰花。

  每逢兰花盛开季节,总要偕赵四驱车前往台北市或近郊的兰园,尽兴赏花。这时的兰 花,正开得茂盛哩,翠绿欲滴的叶儿,有卵形的,有披针形的。头状花序,有淡黄的,有桃 红的,也有雪白的。微风拂过,花叶摇曳,清香扑鼻,直沁心脾。月光就象流水,泻在花叶 上,色泽更加艳丽美观,仿佛镀了一层薄薄的透明的银汁,那情趣真是再难形容了。

  张学良情不自禁地弯下腰,摘了一朵雪白的花儿,凑近鼻孔嗅嗅,顿觉奇香穿透肺腑, 频频点首,乐呵呵地半开玩笑道,“霞,不,夫人!我一生最喜欢兰花,如今我俩历尽风 霜,结成夫妇,值此良辰美景,本丈夫别无长物,就把朵兰花赠给你吧。世人都盛赞你是无 瑕之白璧,其实,又何尝不是我张学良心中一朵圣洁的兰花呢?”

  说着,把花儿轻轻插在她鬓发里,然后,倒退几步,仔细审视片刻,抚掌笑道:“很 好,美极了!戴上这朵花,你好象一下子年轻了二十岁哩!哈……”

  过时候的赵四,虽已过“如天命”之年,但透过那素雅的装束,温柔的容颜,依稀可窥 昔日之绰约丰姿。她见张学良今日兴致极好,心里格外舒畅。瞧他适才那举止言谈,仿佛不 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者,倒象一个风流倜傥的活泼少年,不觉莞尔一笑:“汉卿!如果我真 的能年轻二十岁,那可就太好了,我将会有更旺盛的精力来侍候你的。然而,逝者如斯夫, 时间的长河绝不会倒流呢。不过,我倒觉得,你才年轻了许多哩!”

  “是吗?”张学良听罢仰面畅笑起来,操着洪亮的东北口音道,“我向来认为,时间固 然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相待的,但每个人对时间却并不一样。你说是这样的吗?”

  “你的意思是说……”赵四有些不解地望着张学良。

  “譬如,你我经历三十载寒暑,终于熬到今日。我总觉得,这三十年太漫长了呵!…… 我们俱是步入老年的人了,剩下的日子,恐怕屈指可数了。我倒怕时间过得太快,而希望它 慢些,再慢些。你难道没有同感吗?”

  赵四默默地听着,深沉地点点头,把张学良挽得更紧了。……⑨

  这天晚上,张学良和赵四小姐象一对初恋的情侣,在幽静的庭院里谈得很久,直到明月 隐入不知何时飘来的一块灰白的云层,院子里暗了下来,他们才慢慢步入室内。

  这幢掩映在绿荫中的爬满青藤的平房的灯亮了,他们象是全无睡意,又在屋内继续着他 们最感兴趣的话题。……

  ① 刘经发:《子牙垂纶悲蹉跎——田汉和张学良狱中诗》,1983年4月2 日,《团结报》。

  ②③ 孙玉清:《张学良在台湾》,《新观察》1985年第2期。

  ④ 《中国古代史常识》,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⑤ 《文摘报》摘编稿。

  ⑥ 顾执中:《报海杂忆》,引文系《文摘报》摘编稿。

  ⑦ 窦应泰《愿将悲欢写新诗——于凤至与张学良的结合与离异》,载《名人传记》1 987年第5期。

  ⑧ 赵云声:《赵四小姐与张学良将军》,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⑨ 张德荣:《红粉知己——张学良和赵绮霞的爱情》,原载《名人传记》1986年 第3期。

· 推荐:官场小说 商战小说 作品集 玄幻奇幻小说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