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日军在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的指挥下,突然袭击了美军在太平 洋上的军事基地珍珠港。
日军袭击珍珠港的第二天,英国首相丘吉尔就对他的同僚谈,上帝终于把美国 人给我们送来了。果然,珍珠港事件在美国引起强列反响。美国总统即刻宣布对日 作战,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1942年1月,中、苏、美、英正式结成反法西同盟,并由蒋介石担任了中国战区 的最高统帅。
因为中国和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共同敌人都是日本,在军事方中美两国很多问 题需要协调。因此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不久,蒋介石便打电报给罗俾福,请美方派一 名高级将领来华,出任中国战区统帅部的参谋长。
美国方面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派出陆军中将史迪威来华。除了任命他为中国战 区参谋长外,同时授予他另外五个官衔:美国驻华军事代表、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 官、美国对华租借物资管理统制人、滇缅公路监督人和在华美国空军指挥官。
总之,史迪威集多权为一身,成为美国国家利益在华的代表。如此众多的权力 集于一身,这也是他后来和蒋介石闹矛盾的资本。
本来,蒋介石要罗斯福派人来,只不过是作出个态度,要美派个人来表示统一 战线。其实是要通过他来争取更多的外援。不料这个史迪威一来中国就趾高气扬, 他头上的6个官衔有5个是蒋介石无权过问的,这样蒋介石能不恼火吗?
还有就是蒋介石历来对外来援华物资随意分配,但史迪威却被美国政府授权监 督援华物资的使用,防止被贪污和挪做他用。这也极大地刺伤了蒋介石的自尊心。 史迪威西点军校毕业,一身贵族气派,办事认真,说话直率,所有主张也都使蒋介 石不快。所以史迪威来华不久,就和蒋介石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史迪威来华不久便到各地视察,结果发现了许多使他百思不解和震惊的现象。 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忙于太平洋战争,暂时放松了对国民党军队的 进攻。但蒋介石不是借机休养生息,或开展对日军的进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而是把他最精锐的50万大军布置在西北战场,以对付八路军和共产党。在华东,自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又重新站立起来,动员群众建立根 据地,却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攻击。国民党蒋介石早就停止了对八路军、新四军的 军饷及物资供应,1943年又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使陕甘宁边区和八路军新四军 在物质上陷入了极大困难,以致中共毛泽东主席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 召。
史迪威看到,和日军作战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物资供应情况极差,很多部队弹药 不足,军服破旧;不仅如此,国民党军队中也有很多部队的装备陈旧,士兵面黄饥 瘦。
当即史迪威非常生气,他觉得美国政府受到了愚弄。美国政府对华进行了那么 多援助,包括军事援助和物质援助,这些东西都到哪里去了呢?
回到重庆后,史迪威向蒋介石直言不讳地提出,请他把对付陕甘宁边区的50万 大军调到对日作战的正面战场,同时给八路军、新四军补充武器装备。
蒋介石根本听不进史迪威的意见,他一开始就对这个黄头发、高鼻梁、蓝眼睛 且目空一切的美国人没有好感,当然更不会让他为共产党说话。
“你是受了共产党的赤色宣传,史迪威将军。”蒋介石说到。
“不,不!我所看到的都是事实。”
“共产党八路军游而不击,更谈不上对日作战,我为什么要给他们更新装备。”
“蒋先生,我从来都尊重事实。如果您和您的部下能亲自到延安去看一看,我 相信你会得出和我一样的结论。”
“史迪威将军,”蒋介石的两道眉毛在额头抖了起来。”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我要提醒你,我现在是中国战区的最高长官,你只是参谋长。”
“大家都心平气和一点好不好?”宋美龄在一旁劝解说。
当天的谈话不欢而散。
史迪威回到住所后,马上写了一封信给罗斯福。在信中,他把两个月来在中国 的所见所闻统统说了出来。他说蒋介石政府贪污成风,根本得不到人民的支持。还 说美国的援助多数没落到实处,建议美国政府重新考虑要不要与这个腐败的政权进 行合作和支持。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直言不讳地把蒋介石称为地道的“独裁者”, 说他那个刺得精光的脑袋就像一粒花生米。后来他在和别人交谈时就轻蔑地用“花 生米”代指蒋介石。
自然,风声很快传到蒋介石的耳朵里,于是蒋介石在家里大发雷霆。在中国他 绝不允许任何人反对自己,不论他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蒋介石也立即致罗斯福, 要求撤换史迪威,并说史迪威不了解中国国情,不适合在他身边做参谋长。
本来,蒋史之争反映的是美国政府在支持中国抗战中和蒋介石的一些分歧,也 和蒋介石、史迪威两人的个性有关,和孔祥熙。宋蔼龄是八杆子也打不着的事。可 当宋蔼龄从宋美龄那里得到了这一情况后,便觉得这又是一次显示自己的机会。她 决心从中调和蒋史的矛盾,从而表现自己和孔祥熙的能力;也可以进一步向蒋介石 表示孔宋二人对蒋的忠心。
宋蔼龄把自己的想法对孔祥熙说了以后,孔祥熙便指出,关键要了解罗斯福对 史迪威的态度。如果罗斯福还想用史迪威的话,就不宜掀起一个倒史的浪潮,而还 应以和为好。
宋蔼龄觉得孔祥熙说的有理,史迪威性格直率,不了解中国的人情事故,真心 想抗日又有罗斯福的尚方宝剑,当然不会虚情假意的。但他也有弱点,就是不希望 和蒋闹僵,上任几个月后就被中国人“驱逐”出国。从蒋这方面来讲,美国是一个 举足轻重的国家,美国的支持是蒋介石政权得到的最大支持。因史迪威和美国搞僵, 应该说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确定了方针之后,孔祥熙、宋蔼龄正式向史迪威发出了请柬,说是宋蔼龄过生 日,请史迪威前来赴宴。
史迪威如约前往,一到餐厅便被满桌珍奇的佳肴惊呆了。史迪威也是见过大场 面的人物,刚到中国时就出席了蒋介石准备的欢迎宴会。但象孔家这么丰盛的宴席, 他还是第一次见到。
“这叫什么?”
“这叫满汉全席。”宋蔼龄对史迪威解释说:“是过去满族人招待最尊贵的客 人时才准备的宴席……”接着宋蔼龄又详尽介绍了满汉全席的历史、特点和吃法。
史迪威感叹到:“这太奇妙了,这太奇妙了!”
但是,这位性格直率、外号“醋性子乔”的陆军中将,并没有中国人所谓“吃 人家嘴短”的毛病。吃归吃,但一扯到正题却表现出了态度的原则性。
宋蔼龄和孔祥熙都尽量用英语直接和他谈话。言谈中对美国文化极尽赞扬之能 事,对美国的经济也一个劲地讲好的。但当一涉及和蒋介石的关系时,史迪威立刻 警觉起来。
“宋小姐,”他说。“我认为蒋介石的国军在正面战场确实作战不力,而且何 应钦从中做梗是重要原因。何应钦是个亲日分子,我们有大量的情报证明他和日本 人保持着秘密接触,像这样的人,蒋委员长还让他当军队的参谋总长,还让他指挥 部队抗日,这太不可思议了。所以说,我和蒋先生的分歧不是个人之间的分歧,而 是我负责任和他的不负责任的分歧。”
“我也很讨厌何应钦这个人。”在一旁的宋美龄接着说,“在西安事变中,就 是他极力主张用飞机轰炸西安。后来看到了委员长的手今,他还是主张讨伐,真正 别有用心。”
宋蔼龄、宋美龄和孔祥熙都表示同意史迪威的意见,表示他们要向蒋介石进言, 尽快撤换何应钦。
不久后的一个中秋之日,宋蔼龄和宋美龄又发出邀请,清史迪威仍到孔府作客。
史迪威虽然对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印象很环,对宋氏姐妹和孔祥熙印象却很好。 她们良好的修养,彬彬有礼的举止,对美国文化的了解特别是会讲英语,使史迪威 深有宾至如归之感。
史迪感来到孔府的客厅,屁股还没坐热,宋蔼龄的一席不热不冷的话语就叫他 头皮开始发麻。
“史将军,我们早已成了最要好的朋友了。所以,我们有责任把我刚刚得到的 消息告诉你。你知道吗?现在有人正在酝酿撤换你呢。”
“这个……我听说了。最近蒋先生向罗斯福总统提出,但被总统拒绝了。”史 迪威回答。
“不,史迪威将军,情况不是这样。我说的是现在美国有人在策划撤掉你。”
“你说什么?你是说我的国家里有人在策划撤掉我?”史迪威像被子弹打中了 一样,身体不禁一颤。
“你太单纯了。”宋蔼龄像一位老师教导一个学生一样,“你当然知道,美国 有一个院外援华集团。”
“知道,这是一个由在民间影响很大的议员们组成的非官方团体。他们通过自 己的地位和影响向政府施加压力,以便使政府制度有利于中国的政策,增加对中国 的援助。”._
“告诉你,这个集团中的大多数成员都和蒋委员长有着很好的关系。他们许多 人都来过中国,和我们也有很深的感情。”
“你是说他们同情蒋先生吗?蒋先生的不满可以通过他们变成向总统施加的压 力,达到撤换我的目的?”史迪威点燃了一支雪茄,深吸了一口后说。
宋美龄接过话碴说:“史将军,你的话讲得太直露,太难听。我们中国人从来 不这样表述。”
这等于是承认了宋蔼龄讲的内容,史迪威感到事情有点麻烦了。他知道,美国 虽不像中国这样有各种派系,搞宗派和裙带关系,但白宫和国会之间的予盾是由来 以久的。特别是当总统竞选期间和遇到关系到重大的对外政策上,国会和白宫往往 发生矛盾。共和党议员和民主党议员也会争吵不休。有时为了平衡各种利益,树立 白宫的形象,总统也会“丢卒保车”。
想到这里,这位傲慢的陆军中将心里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宋蔼龄和宋美龄交换了一下眼色后说:
“史将军,你的意见和作法实际把蒋委员长和援华集团推到了一个坑里。援华 集团现在在美国到处宣传,说蒋委员长是抗日英雄,是远东抗日的战略家,为他树 碑立传以争取援助。而你却往白宫报告,说他发布的战报是假的;说他是个刚愎自 用的人;说他领导的政府腐化堕落;这不等于说援华集团在和蒋委员长沆瀣一气, 欺骗蒙蔽美国政府和人民吗?你的报告不仅伤害了蒋先生,还伤害了援华集团。你 现在明白了我刚才讲话的意思了吧?”
“可是,我直接写给总统的信件和报告,怎么会让援华集团那些人知道呢?” 史迪威还是有些不解。
“史将军,”宋美龄说,“你是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的地地道道的美国人,怎么 连美国的新闻自由都忘了呢?我在美国住了近10年,我知道在美国这样一个国家, 几乎没有秘密可言。总统本人的私人信件,都可以在报纸上公开刊登,令人去评判。 有些记者,以专门刺探个人隐私为职业,什么样的秘密只要有人出钱,就能拿到, 就可以在报纸上登出来,何况是你的呢?”
宋蔼龄接着说:“其实,用不着谁到白宫偷看文件,是你自己没把你的想法控 制好。你看,”宋蔼龄递给史迪威几份材料,”这是你前不久到西安视察时的讲话, 这是你给飞虎队的讲话录音,这是你在缅甸当着英国远征军讲的,美国的随军记者 就在一旁。”
当即,史迪威的脸变得纸一样白。
宋美龄紧接住大姐的话说:“我这里也有几份材料,是一位朋友偷偷交给我的。 你看看。”宋美龄指着那一份用红笔标的特别明显的段落说:“这是你说的,俞飞 鹏像土匪。你知道不知道,俞飞鹏是蒋委员长的表弟?还有这份美国报纸。这份报 纸说你曾说过你讨厌中国人,说中国人天生的劣根性。这下面还配有评论,说你这 种思想很像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思想,一种典型的种族歧视。这种思想决定了你根本 不宜于在中国任职……”
一番“和风细雨”般的谈话,一阵由“红粉兵团”策划的进攻暂告一段落。在 预备投放的炸弹全部爆炸了以后,客厅里出现了沉默。
墙上的英式挂钟滴滴答答地响着。
一会儿,史迪威恢复了常态。他站起身,迈开大步走向门外又走了回来:
“不错,那些话是我说的,你们提供的材料都是准确的,可那又怎么样?我现 在仍坚持我的观点,因为我仍然认为我讲的是对的。如果因为我坚持了我的观点, 有人想撤换我,那就叫他撤换好了。甚至我可以主动提出辞职!对不起,我告辞了。”
史迪威甚至连手都不准备握,到衣帽架前取下军帽,戴在了头上,准备结束这 场谈话。
宋蔼龄和宋美龄都被史迪威弄得措手不及,她们没想到史迪威会有这一手,她 们还以为史迪威会向她们俯首称臣,虚心请教解脱的办法呢。
“史将军,你好啊,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孔祥熙迈着四方步,笑盈盈地走 进客厅。
“我……准备告辞。”史迪威说。
宋氏二姐妹也对孔祥熙的突然到来似乎感到意外。
“如果没什么紧急公务,不妨再坐一会儿,我也有很多话想和史将军谈谈。”
盛情难却,史迪威只好又坐了下来。
其实,孔祥熙根本就没出去。史迪威一来,他就在客厅旁边的套间里静观“ ‘局势”的发展。当看到宋蔼龄和宋美龄的攻势被史迪威-一破解后,他只有亲自 出马了。
孔祥熙向宋蔼龄、宋美龄姐俩使了个眼色,宋蔼龄立刻恢复了常态。
“史将军,庸之刚回来。他也久慕将军的大名,一直想找机会单独拜会……”
史迪威只好说:“我也久仰孔院长的大名。上次来府上,只见到了您美丽贤惠 的妻子。”
此时来美龄也来了灵感。
“史将军,姐夫不是外人,所以我想把刚才没说完的话说出来。真的,我觉得 关键不在于你对事情从什么角度看,而在于在公众心目中,你是个胜利者还是个失 败者?”
“这话中的意思?”
“很简单,”宋蔼龄和宋美龄配合得天衣无缝。她回答说:“如果援华集团那 伙人把你整得下了台,你就是失败者。如果他们费尽了心机,你仍在台上,仍是中 国战区的参谋长,你就是胜利者。这就如同演员上戏,你的演技再真,观点再正确, 人家不让你上台向观众表演,你能说你是一个好演员吗?观众也许根本不认识你。”
宋美龄看史迪威被说动了,又趁热打铁地说:“其实,在我们姐妹心中,你是 最出色的将军,你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的贡献将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我们 都希望你能留下来,直到抗战胜利的一天。我们也不愿意看到,抗战的中途又来了 一位不熟悉的人到中国。”
“可是,那些议员们的势力是强大的,我恐怕真的要被撤换了。”
“不,事情不一定会那么糟。”宋蔼龄说:“这个援华集团的成员都是我们下 力气一个一个争取来的。与我们都有私交,都是朋友。所以我和美龄可以保证,只 要努力,他们的态度不是不能转变的,不过……
宋蔼龄故意吊起史迪威的胃口。
“不过什么?”
“蒋委员长那里,还得请将军给点面子哟。”
“我们已经吵翻了,按你们中国人的话说就是撕破脸了。”
“委员长对你还是很有好感的。你应该了解中国。中国的领袖不同于美国的总 统,什么人都可以批评。在过去,中国的皇帝是至高无尚的,谁见了都要下跪朝拜, 你应该理解蒋先生。其实,他也希望能和你和解,只要你给他个面子。”
“怎么给?”史迪威似乎仍有点冥顽不化。
“认个错。”宋美龄说。
“不,我不想改变观点,也不想去认错。”
宋蔼龄道:“我了解西方也了解美国。在美国人看来,实际的利益最重要,而 中国人最看重面子。只要你给他面子,什么话都 好说。所以和蒋委员长和解很简单,不用真认什么错,也不用改变观点和立场,你 去做一个姿态就行了。再说,你从中也可以得到很多,就算做一笔交易,你付出的 只不过是一文不值的面子,保住的却是你的尊严、地位和你在中国拥有的一切。这 一点都不吃亏呀,史将军。”
宋蔼龄的这番话显然打动了史迪威。
孔祥熙点燃了一支三五牌香烟抽了起来,他递给史迪威一只,史迪威摆摆手谢 绝了。
史迪威想了一会儿抬起头来说:“做出一个姿态,或者如你们所说给他一个面 子,问题就能解决吗?”
“当然,我保证。”宋蔼龄非常肯定的回答。
史迪威又看着宋美龄。
“没问题,我这就回去做工作。”宋美龄亦打保票说。
“史将军,”孔祥熙这时插话,“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七级风八级风,不如 枕边风。”
一句话说得史迪威也笑了起来。
不久后的一次宴会上,史迪威就像一个演员,在孔祥熙、宋蔼龄和宋美龄导演 下,和蒋介石合演了一出“将相和”。
那是在一年一次的民国诞生纪念宴会上,他们有意安排史迪威和蒋介石在一个 桌上,而且史迪威就坐在蒋的旁边。
史迪威知道这是他们有意安排的,在宴会开始前主动向蒋伸出了橄榄枝。
“蒋先生,”他说,“我来中国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你们打败日本侵略者,我们 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如果我有什么话说的不对,但绝非我 的本意,希望你能谅解。”
当翻译将这段话轻声说给蒋介石时,蒋介石的脸上立刻露出了微笑。因为这个 傲慢的美国人从来到中国那一天起,就没有对蒋介石表示过应有的尊重。而今天不 管他说的是什么,他主动向蒋介石“套瓷”本身,就说明他至少在形式上、在公开 场合已正式承认蒋介石是总司令,是他的上级。
蒋介石微笑着和史迪威握手的照片,第二天就出现在重庆的各大报的头版上。 很快美国的重要报纸也发表了类似的消息和图片。
蒋介石也抓住这一契机大加发挥,在一次军事委员会上,他大言不惭地说: “我们给史迪威以悔改的机会,所以继续留用。”
将介石虽然恨史迪威,但他不愿因史迪威和美国把关系搞僵,是有原因的。
别看蒋介石口口声声要三民主义,要民族的自立自强,在骨子是他和孔祥熙一 样,是极崇洋媚外的。但外国列强很多,要依靠哪一个呢?蒋介石把在中国官场上 的原则运用到外交政策上。他也认为靠主子只能靠一个人,只要认准了,就死心踏 地。认多了反而会坏事,到关键时刻哪个也不帮你。而当今世界,美国是最有希望 的。第一是美国幅员辽阔,经济基础雄厚;二是美国隔着中国很远,不会对中国有 直接威胁;三是美国人比较傻(他这样认为)比较直,并且好交;第四他手下的骨 干很多都是美国留学的,如宋氏一家。所以当孔祥熙确定了举借外债的经济方针后, 美国就成为中国主要的债权国。
抗战期间,中国举借的外债是惊人的,其中光是向美国借款,就占全部借款的 一大半,高居75.5%左右、当然,美国对中国的援助是有目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美国对中国的各类援助是战前的三倍多。美国还任命蒋介石为中国战区的盟军最高 统帅。美国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国拖住日本,消耗日本的军力和资源。1942年,罗 斯福对他的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 调到其他方面?他们可以攻打澳大利亚,攻打印度,他们完全可以把那些地方打下 来。那样一来将对美国意味着什么?他们可以和德国会合,和德国联合起来举行 一个大的反攻,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
美国陆军将军泰勒也曾说,美国对华政策的总目的是要使中国人处于这种状态: 要使之衰弱到惟命是听,强壮到能执行命令。
美国的巨额借款,对支持国民党抗战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从另一方面,又 使国民党政府一天天地沦为美国的附庸。
在抗战期间,美国不仅在政治上左右着中国,而且还在金融。海关、矿产、财 经等多方面控制了中国。如1944年国统区的金融界争购美钞,大搞外汇投机,充分 表明了国民党在金融上对美国依赖性。
因此,蒋介石在对美国的关系上特别予以重视,对来自美国方面的意见特别予 以考虑。像史迪威,若是换了其他国家的人早就轰走了,但因为他是美国人,是罗 斯福派来的,就不能不有所顾忌。
反之,主子的心思,奴才想得最明白。孔祥熙、宋蔼龄积极为蒋介石和史迪威 的关系从中斡旋,也就是这个道理。
1943年10月,孔祥熙、宋蔼龄使史蒋风波终于告一段落。然而,好景不常。一 年之后史蒋矛盾再次爆发,而且比第一次来得更猛烈、更难以收拾。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节节失利。自中途岛战役日军损失 了4艘航空母舰和一艘重巡洋舰、300多架飞机并使3500名日军丧生后,日军企图在 瓜岛挽回败局。结果,战役又遭到惨败。在近两个月的争取占领瓜岛的战斗中,日 军损失了各类舰艇24艘,阵亡5万多人,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航几乎全部被摧毁。日本 在太平洋战争中进行的一切企图都宣告失败,而美军则开始转入全面进攻。
1944年6月,美军出动3海军陆战师和1个后备陆战师,3支大舰队。其中航空母 舰7艘、战列舰12艘、巡洋舰32艘、飞机1000余架,总兵力13万人在马里亚纳和日军 太平洋舰队所剩余的最后几十艘军舰展开了决战。最后将日太平洋舰队全部击溃。 其后当年偷袭珍珠港的南云忠一中将,向太平洋舰队司令剖腹自杀,数万名日军阵 亡。但美军在进攻塞班岛和关岛中遇到了日军的顽强抵抗,几万名日军全部自杀或 战死,无一投降。美军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为了挽回在太平洋战场中的失利,以便从中国战场抽调更多的兵力支援日本本 土作战,1944年4月,日军加强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于当月发动了豫湘桂战役。 腐朽的国民党军队如惊弓之鸟,战役刚刚打响不到几天,便全线溃退,望风而逃。 日军则趁胜追击,又占领了大片中国领土。
罗斯福得到这一情况后极为重视,立即和国防部官员进行了紧急磋商。他们认 为,如果国民党军队再不加强管理、纪律和统一有效的指挥,就有可能遭受到更大 的损失,国民党政府在中国的统治也发发可危。这样一来,日军就可能抽调更多的 兵力投入太平洋战场,加大美军的压力,影响太平洋战争胜利的进程。鉴于国民党 军队目前派系林立,山头众多,指挥不灵,管理混乱的情况,罗斯福于当年7月7日 向蒋介石发出“紧急建议”,要求由史迪威统一指挥中美在中国的全部军队,授以 全责和全权,其他人不得干涉。
蒋介石虽不同意,但为了不和美国闹僵,只得采取缓兵之计。因此在7月8日的 复电中表示“原则同意”。
尔后蒋介石又给在美访问的孔祥熙发电,告之史迪威今天已控制了中国全部租 借物资,若再统率中国的全部军队,并给共产党提供装备,后果不堪设想;希望孔 祥熙在美国加紧活动,一定要设法阻止史迪威大权独揽。
孔祥熙的处世原则历来是只认蒋介石为主子。在国民党内他对谁的话都是先看 再想再办,只有对蒋介石的话要立即执行,从来不打折扣。
孔祥熙立即向陪同人员交待,请求约见罗斯福总统。
7月15日,罗斯福同意会见,孔祥熙如约前往。在此之前孔祥熙绞尽脑汁,怎样 用简练精僻的语言说服罗斯福呢?他在头天晚上打了腹稿,又背得滚瓜烂熟。所以 一见罗斯福,他就滔滔不绝地说到,中国的军队情况复杂,由于历史、地域、派系 等等缘由,除了法令、纪律的约束外,主要要依靠统帅与将领之间的个人感情来指 挥与调动。决不是任用一个什么人、发布一个什么军令就能执行的。所以让史迪威 做中国军队的总指挥恐怕不妥,望总统能三思。
说完之后,孔祥熙颇为得意。这些话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又恰到好处,不失 外交礼仪。不料罗斯福并不为之所动。当时他问:
“这是你个人的意见还是蒋先生的意见?”
“当然是我个人的意见。”孔祥熙连忙回答。
罗斯福说,“你们的蒋委员长已打来电报,表示原则上同意,你就不必多虑了。”
孔祥熙只好悻悻地走了。
当晚孔祥熙把情况向蒋介石通报。蒋介石立即再派来美龄赴美,再次为史迪威 一事游说。
宋美龄是蒋介石的夫人,所以美国方面还是在礼仪给子相应规格的接待,到机 场欢迎的是美国总统助理霍普金斯。
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宋美龄对霍普金斯说,她这次到美国没有别的目 的,就是为了疗养和休息。但是她希望能尽快见到罗斯福总统,以转达蒋介石对他 的问候。
霍普金斯回答的也很有意思,他说既然你不是为国事而来,也就不必要专门拜 访总统了、你安心去医院疗养,总统夫人会去看望你的。
宋美龄一看弄巧成拙,也就顾不了别的了。她开诚布公地对霍普金斯讲,她是 来美疗养的,但疗养期间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说服罗斯福总统收回他的命令。
宋美龄态度坚决地要霍普金斯转告罗斯福,史迪威肯定不能胜任指挥全局的任 务,他不了解中国,不了解中国军队,他只是用美国的观念按照个人的意志指挥战 争。他曾强迫蒋介石把最精锐的55师派到缅甸作战,最后这个师全军覆灭。宋美龄 说,蒋介石非常尊敬罗斯福总统,非常珍惜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所以才派她亲自 来,希望美国方面能予认真的考虑。
宋美龄的游说仍然没有奏效,这可急坏了孔祥熙。他对宋美龄说,咱们俩人都 不能说服罗斯福,看来中美关系真要降低到冰点了。
宋美龄说,能不能叫大姐也来美国,她在外交方面比你我都更加灵活。
孔祥熙立即给远在太洋彼岸的宋蔼龄发电报,将他们在美国受阻的情况通报过 去。
宋蔼龄接到电报后反复考虑,决定先不去美国。她觉得孔祥熙代表官方去谈不 成,宋美龄以私人身份去谈也不成,她宋蔼龄论官位没有孔祥熙大,论身份没有宋 美龄高,她去美国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而且问题的关键是罗斯福铁了心要史迪威 指挥,是因为他根本不相信中国的指挥官。但是假若史迪威自己不愿意,或者他认 为自己指挥不了呢?由史迪威去对罗俾福说不是比蒋孔说更为有利吗?!
于是,她下决心再次邀请史迪威。
史迪威来中国多年,当然知道来蔼龄是何许人也。虽然这个女人无官无职,但 从某个角度说,她随时代表的是国民党最高层利益的意见。所以史迪威不敢怠慢, 立刻按邀请的时间来到了孔公馆。
宋蔼龄开门见山,说请你来就是为了罗斯福命令一事。宋蔼龄说:“你应该了 解中国。中国是一个讲人情讲伦理讲关系的国家,中国目前还不是一个法治的国家。 张学良和杨虎城捉住了蒋介石为什么不敢杀?就是因为没有第二个人能指挥的了全 国的军队。中国军队现在分几派你也知道,有老蒋的嫡系、白崇禧的桂系、龙云的 滇军、阎锡山的晋军,你能凭罗斯福的一纸命令叫他们乖乖地听你指挥?”
史迪威说,“这些情况我都了解,要我做总指挥确很困难。但是,这不是我要 当的,而是总统根据他掌握的情况让我当的。”
宋蔼龄进一步说:“如果把中国军队的指挥权全交给了你,日本人知道了就会 抓住这个机会,说中国已沦陷为美国的殖民地,他们进行的战争是在帮助中国人摆 脱美国的侵略,这会不会损害美国在世界上的自称的自由、民主的形象呢?”
史迪威被宋蔼龄说服了。当即他向宋表示,他可以服从蒋的指挥,将来有机会 他会向罗斯福总统陈述这一切,使其了解中国的实情。
蒋介石得到了孔祥熙、宋蔼龄的报告后,增强了和罗斯福对抗的决心。因此他 故意拖延、迟迟不宣布史迪威的命令。
当年8月23至9月18日,罗斯福在蒋介石故意拖延宣布任命的情况下两次致电蒋 介石,要蒋任命史迪威为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并说如果蒋违抗的话,由此产生的 一切后果要由蒋负责。
罗斯福的指责,迫使蒋介石和他的“盟友”摊牌了。
9月15日,就是罗斯福发出电报的第二天,蒋介石即在日记中写到“实为余平生 最大之耻辱也”。25日,他亲自打电报给罗斯福,电报中说:“来电所言,自当尊 重尊意,但有三点不能稍事迁就:一、我之立国主义;即三民主义不能有所动摇, 故不能共产主义之赤化中国;二、立国命脉,即国家主权与尊严,不能有所损伤; 三、国家与个人人格不能污辱,即不能接受强制式之合作也。否则,任何牺牲均所 不恤……”
蒋介石在给罗斯福发出决心赶走史迪威的电报后,又立即给在美国的孔祥熙发 电,告之“此事不解决,纵使盟国作战胜利而我国格已失,虽胜犹败……予已下最 大决心,如有人前来说情,应严正拒绝,并请从速撤换。”
同时蒋介石还电告孔祥熙在此事没解决之前,不接受美国的任何接济,并随时 做好准备迅速回国。
蒋介石和孔祥熙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一起将了罗斯福一军,使罗斯福陷 了一种不大不小的困境。要么继续施加压力使蒋接受让史迪威掌握全中国的军队, 但这样要冒着同蒋介石决裂的危险;要么收回命令,向蒋介石屈服,但个人的面子 要受到损失。
罗斯福选择了后者,结果蒋介石下赢了这盘棋。当年10月1日孔祥熙电告蒋介石, 说霍普金斯已告之他,说罗斯福准备召回史迪威。原来孔祥熙接到蒋介石的电报后, 立刻找到霍普金斯,向其陈述利害。说如果罗斯福不改变决定中美关系将受到严重 损害,而罗俾福这个决定本身确实有点强加于人,让中方接受不了。霍普金斯也很 快把孔祥熙的话转告了罗俾福。
对日作战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共同的目标使罗斯福考虑到中美合作在当前 的重要,因此他只能退步了。
同年10月4日,罗斯福在白宫正式召见孔祥熙,向他说明了美国准备正式召回史 迪威的决定。
10月8日,美军副总参谋长请孔祥熙转告蒋介石,美军准备让魏德迈将军接替史 迪威。
10月19日,罗斯福正式致电蒋介石,让魏德迈接替史迪威。次日下午史迪威便 乘机返回美国,结束了他在中国3年的参谋长生涯。
孔祥熙和宋蔼龄夫妇,在这次“史迪威事件”中又为蒋介石效尽一次犬马之劳, 并且终于赢得了胜利。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