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我们已经写到,当年为响应武昌起义,阎锡山等人发动和领导了太原起 义并亦取得成功。辛亥革命后不久,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但是由于孙中山先生及 其革命势力的压力,当时北京袁世凯政府于1912年3月正式任命阎锡山为山西都督。 之后孙中山访晋,阎锡山做为孙中山的忠实信徒遵照孙中山提出的“保守山西这一 块革命基地”的设想,贯彻执行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一方面对北京政府和袁 世凯作些表面的应付,一方面推行保境安民的新政以巩固自己在山西的统治地位。 1913年国民党发动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将各省同盟会员任都督的大部撤 换,只留下山西阎锡山和云南唐继尧未动。1914年5月袁世凯将各省都督改为将军并 授阎锡山为“同武将军”。阎锡山以此为殊荣,特意在五台县河边村建门楼,镌刻 “同武将军府。”
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宽曾对人说:“阎锡山脑后没有反骨,所以令他执掌山西军 政。”实际上在民国初年,人们都知道阎锡山对山西的教育、基层政权的建设、工 农业的发展有一个宏伟的计划,却并不详知这些计划都是孙中山访晋期间向阎锡山 指示并要其加以实现的。
1912年阎锡山做了山西都督以后,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积极推行孙中山主持 南京临时政府时所制定和颁布的30多条有利于民主政治和民生发展的资本主义的法 律和政令。尤其是禁止买卖人口、提倡男女平等、剪辫子、禁止妇女缠足、改革教 育制度。推行新政(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等方面,阎锡山做了极大努力并取 得了一定的成就。
当时阎锡山通令全省男人剪辫子,女人不得再缠足,已裹脚的要放脚,且“听 从者奖、违抗者罚”。并且在五台,定襄家乡率先做起。要求同盟会员首先自己带 头,村里设立“保安社”定期检查。委任其同乡也是同盟会员和日本留学生康佩瑜 负责推行。康佩瑜本人无疑是最早剪辫子的,当时村里人都叫他“康秃子”,他的 老婆也是最早放脚的妇女。
“破旧立新”并不是件容易事。当时一个缠脚妇女,因为拒绝放脚曾被罚了一 块银元,有钱人家还要多罚。
清朝统治时代男女必须梳一根长辫子垂于脑后,象征着对新潮代的归顺。不留 辫子则被砍头,所以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说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廷, 脑后的“尾巴”自然要割掉。做三百年来传下来的这根辫子突然被剪掉,在一些守 旧的中老年人当中首先通不过。有些人怕剪辫子,上街时都把辫子盘在头顶用帽子 盖上,还有的人跑到偏僻的山村藏起来。但因当时把剪不剪辫子作为革不革命的标 志,这样一来男人头上的辫子慢慢的都剪掉了,女人的脚也放开成了“天足”。
旧中国北方的习俗与南方有很大区别,北方的妇女再穷也没有打赤脚的。阎锡 山指示道:
“女人们放了脚,不缠脚布也得穿双袜子吧!有钱人家好说,穷人家的女的也 不能叫光着脚板子走路呀?这样吧,放了脚的女人,每人发给两毛钱,扯上三尺土 布做双袜子穿!”
就这样当时凡是放了脚的妇女,每人都得到了两毛钱的奖励。如此一来,放了 脚的女人也就无话可说了。
当时的山西人都说:“阎锡山实在管的宽哩,连男人的头、女人的脚他也管。”
对于阎锡山号召乡镇搬掉泥神、腾出庙宇办学堂的主张,守旧之人更是反对。 阎锡山的家乡五台一带就曾传诵着这样一段顺口溜:
河边出了阎锡山,
阎锡山,灰拾翻,
剃了辫子留了洋,
搬了神像立学堂。”
可是等到后来推行国民教育,城镇办起中学和高等小学,农村办起初等小学, 人们又夸奖阎锡山做得对了。改革教育制度,发展国民教学育,可以说是阎锡山主 政的一大功劳。继在农村。乡镇举办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校,阎锡山在太原创办了 一所私立“进山”中学,又在家乡河边村创办了私立“川至”中学和附属小学。
1915年阎锡山私人出资,在河边村创办了两所小学校。学校聘请了大建安举人 徐一监先生任校长,郭琅任庶务主任。入校学生全部免费。
1918年阎锡山又出资兴办中学。这便是后来定名为“川至中学校”的私立学校。
“川至中学校”以阎锡山的字百川的川字命名,“川至”名称又有各种解释, 川者百川归大海也。
川至中学的校训是:“公毅敏洁”。另将阎锡山对山西全省学生的告谕:“苦 学救国”四字刻巨匾悬挂礼堂。
川至中学编有自己的校歌,学生入校都得会唱校歌。校歌的最后两句是“苦学 救国嘱吾曹,切莫负主人之设学意”。
川至中学原为五台县立中学,新校址在河边村建成后遂由五台县迁来,改为私 立川至中学。1922年至1924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徐向前曾在川至中学附属小 学五年级担任教师。
川至中学的成立,主要目的是阎锡山造就家乡子弟。学生主要是五台县籍的, 尤其是以河边村人为主。起初川至中学不但不收学费,每年还给学生发一身制服、 一双皮鞋。后改为帆布鞋,再后来由于开支太大,不但不发制服了,还得交纳学费。
川至中学的学生和山西其他学校一样,其附属小学的二年级就有军事操课。操 场上学生持木枪练习立射、跪射、卧射各种姿势。中小学校都有童子军组织,有童 子军军歌。
由于阎锡山是军人出身,所以对中小学生以至国民师范学校的学生,在军事训 练方面要求都非常严格。一次阎锡山回家乡河边村,派人通知川至中学及附近各学 校的学生,第二天都到J!侄中学的大操场集合听阎督军训话。
可是这天夜里,忽然下起了大雪。清早起来,鹅毛大雪仍飘落不止,这时副官 进来请示道:
“雪下得如此之大,还要不要露天集合学生训话?”
当即阎锡山答道:“正是考验国民精神的时候,准时前往不误。”
就这样学生们冒着雪雨,集结在川至中学的操场上接受训导。当时阎锡山训话 的头一句便是:“人不是纸糊的,下雪不是下刀子洞学们今天能来这里,是很不错 的。”
办川至中学的另一个目的是为阎锡山在山西统治培养人才。该校毕业生大部分 都在阎锡山的军政府的机要部门做事。所以当时流传这样一句话:“会说五台话, 就把洋刀挂。”说明阎锡山对家乡子弟的重视。
1919年,阎锡山又创办了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学校的第一任校长是阎锡山 的密友、同盟会员也是后来在国民政府中担任要职的赵戴文。
阎锡山办这所学校,确实下了大本钱。当时学校建设分东西两大块,东边是校 本部建有教室、大礼堂、图书馆、理化实验室、教员办公室、学生自习室和宿舍。 西边是大操场、校园、“园师里”(教员职工宿舍),还有附属小学,校址是太原 市小北门街。
师范学校的课程当时设有军事、语文、数学、地理、历史、心理学、教育学还 有音乐、体育、美术、武术等。学生生活半军事化,一律军人装束,上军事课的教 员都是阎锡山部队中营级以上军官,要求非常严格。
这个学校为阎锡山在军政方面补充了大批干部,同时也培养出一批爱国人士。 可以说也为中国共产党培养出一批军事家和政治家。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徐 向前就是国民师范学校毕业的,还有薄一波、李雪峰、程子华和王世英等也都毕业 于这所学校。
孙中山访晋期间就指示阎锡山,推翻清廷、建立民国须大搞经济建设。也就是 在这以后,山西资源丰富的煤和其他矿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和段棋瑞当政时期,改各省都督为督军。阎锡山为山西省 督军兼省长。这期间阎锡山大力推行了“六政三事”。所谓“六政”即水利、种树、 蚕桑、禁烟、天足、剪发。“三事”即种棉、造林、牧畜。
六政中开发水利资源包括开渠、凿井、修筑蓄水池。植树,阎锡山也抓得最紧, 限令每人必须种植数株,还提倡道路两旁种树成荫。他规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
三事中阎锡山则把种棉列为第一件事。山西除了晋北、晋西北,许多地区都适 合种植棉花。为了推广种植,他还下令设了试验场,改良品种,为种棉人设“奖金”。 阎锡山要造林并设了大、小林区,还设了林业传习所和林业促进会,号召“种用荒 废山野造林”。
同时阎锡山在山西大力推行村治。遵循孙中山先生的指示,为保持山西这块华 北仅有的革命基地,阎锡山颁布了《山西督军兼省长阎告谕人民八条》的通告:
(一)当兵纳税受教育,为国民三大义务,不可不知。
(二)身体不壮,为人生之大不幸,不可不知。
(三)尚武为国民必要之精神,不可不知。
(四)人能有所发明,才算真本领,不可不知。
(五)卫国以武,备战以财,不可不知。
(六)亡国之民,不如丧家之狗,不可不知。
(七)治病要在人未死亡前努力,救国要在国未亡之前努力,不可不知。
(八)军官能力的军队,抵不住政治能力的军队,不可不知。
阎锡山又颁布《山西督军兼省长阎立身要言六则》规定:
(一)公道为社会精神,国家元气,故主张公道,为国民之天职。
(二)桀做不驯,为野蛮人之特性。
(三)真血性男子,脑筋中有国家两字。
(四)欲自立,先从不依赖人起。
(五)欲自立,先从不碍人自由起。
(六)能忠于职务者,才是真正爱国。
阎锡山推行“村治”的同时,将上述告通汇编成册,取名叫做《人民须知》发 给各县、村,作为训练一省人民的教材,同时也是附加给国民学校的课本。
以后阎锡山每到一地巡视,路过某一村庄,都要仔细询问该村“六政三事”的 执行情况,询问植树、种棉和水利的情况。当他了解了太谷下庄村情况后,便命名 这个村为模范村,还赏给村长一枚双穗奖章,授其一块刻着“功在桑梓”四字的牌 匾以示嘉奖。
孙中山访晋时曾指示阎锡山说:
“此次到山西,见山西煤铁甲于天下。方今为铁钢世界,有铁有钢可以自制武 器,即能争雄于世界。兄弟拟在山西设大炼钢厂,制造最新武器,以供全国扩张军 备之用,要求军界诸君赞成。”
遵照孙中山先生的指示,阎锡山开始了炼铁炼钢厂和兵工工业的筹建。1917年 以后山西实行自己制造军火,并成立了军人工艺实习厂,由当时的旅长商震兼总办。 所辖工厂除原修械所的电气厂、机械厂、铜元厂、熔炼厂、翻砂厂之外,又陆续修 建了炸弹厂、酸厂、无烟药厂、炸药厂、枪弹厂、炮弹厂、炮厂、枪厂、铜壳厂、 双用引信厂、铁工厂和罐头厂等等。1924年还建立了飞机制造厂在不过配装过几架 教练机不能生产飞机。1926年又添压钢弹设备,与铜壳厂合名为水压机厂,并又增 设压药厂。至此,山西的军火制造初具规模。制造军火以弹药为主,日产手榴弹一 万颗。枪弹先造六五、七九步、机枪弹,后增造冲锋枪弹,日产二万发。接着建成 火药厂,后来又加紧火炮的制造。炮厂建成后可仿造日本的三八式七点五公分山炮, 能制造一四式步兵曲射炮并大造迫击炮。为适合山西地形要求,还仿制法国十点五 公分口径能驮载的重山炮和八点八公分野炮。仿造时作了改进,能平射又能曲射, 能马拉又能驮载。阎锡山在山西自制的军火武器弹药,1925年与樊钟秀军阀部队作 战时便初显威力。其后与奉系军阀张作霖作战时,傅作义防守琢州,使用山西自造 的手掷弹和手雷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张作霖重兵进攻山西,晋军娘子关和雁门关 守军,均以加大火炮杀伤攻击之敌,张作霖的部队不攻自退。山西的工业生产建设, 截至对日抗战开始时,山西的建设已有一机器厂,其中较好的机器有4300余部。一 个炼钢厂有日出500吨的铁炉、日出250吨的钢炉。焦炭炉之建设亦即将完工。一个 化学厂建设费200万美元,其地址房舍均已建好,机器正在安装中。洋灰厂设计生产 能力日出250吨,当时已能日出120吨。一个制造铁轨钢板厂,50万美元的机器已经 购回但尚未安装。在兵工制造业上,步枪厂月出3000支,枪弹厂月出4万发,轻机枪 厂月出300挺,重机枪厂月出50挺,冲锋枪厂月出800支,手枪月出600支,山炮厂日 出七五山炮30门、野重炮12门,火药厂日出120吨。抗战初期阎锡山晋北指挥国民革 命军抵抗日本侵略军作战,其大部分作战军械弹药,都是山西自己供应的。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山西铁道建设。山西的铁路建设,虽然动工在1932年阎 锡山复职太原绥靖主任以后,但他修建山西铁路的思想,也是当初受孙中山先生的 指教和影响而萌生的。
正是因为阎锡山在山西根据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思想推行“新政”,才为孔 祥熙在太谷以至山西施展才华,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
1915年阎锡山为了更好地在山西全省推行“新政”,以巩固自己在山西的统治 地位,充实实力,听说孔祥熙在家乡太谷办铭贤学校取得很大成绩,便派人请孔祥 熙出任山西省教育厅长。他希望启用孔祥熙,以便大刀阔斧地整顿山西教育。但是, 孔祥熙当时既想到省城供事为阎锡山效力,又怕自己无力承担全省的办学重任;同 时也不想得罪教会,舍不得离开铭贤学校。便以此为理由假意推辞,表示一定随时 提供意见,从旁襄赞。阎锡山可谓政坛高手,马上明白了孔祥熙的言下之意,无非 想得到一个实惠而体面的职位,便当即任命孔祥熙为山西督军署参议。
于是孔祥熙再也顾不上教会和铭贤学校了,旋即高高兴兴地走马上任。
开始阎锡山对孔祥熙说:“为三晋人士体面计,勉允担任贵宾招待之责。”孔 祥熙一听要自己同“洋人”打交道,便满口答应下来。
自1916年至1925年10年间,孔祥熙奉阎锡山之职可算得上是尽心尽力,他协助 阎锡山承揽了几乎所有接待外宾的活动。孔祥熙在外国人面前显得很谦恭,服务也 很周到,这是他的长处。为了迎接外国人,孔祥熙往往是亲自出马到车站接站,经 常是一等就是几个小时。同时在外国人面前,他又替阎锡山吹嘘其“施政方针”, “吹嘘山西”“在安定中求进步”,从而使得阎锡山这位督军大人也感无限风光。
1919年初夏,华北运动会在太原举行。当时的山西已有了“模范省”之“荣誉”, 英国、美国和瑞典等国的公使、参赞、武官及随员都前来参观。孔祥照应邀担任接 待任务。运动会开幕的前一天,孔祥熙便风尘仆仆地亲自到石家庄去远迎各国贵宾 并陪同他们乘专车直抵太原,安排他们下榻于布置一新的正太饭店。当天下午陪同 他们拜会了阎锡山,并权充向导领外宾参观机关和各学术团体。孔祥熙详细介绍了 山西的教育状况和省政措施,替阎锡山做了不少宣传。从华北运动会开幕到闭幕, 孔祥熙一直陪着外宾在看台上观看。运动会闭幕后,他又同各国公使畅游山西名胜, 瞻仰了古朴庄严的晋祠,还游览了佛教圣地五台山。由于孔祥熙的努力,第一次接 待外宾的任务圆满完成,外国人对山西所谓的“模范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祥 熙也博得了阎锡山由衷的感激。
在旧中国的官场上,留过学并懂得外国人的生活习惯、又愿为“洋人”办外交 的人很少。孔祥熙从小就受教会学校的教育,一直在一种和外国人接触的特殊环境 下生活,懂得怎样去取悦“洋人”以博得洋人的好感,同时洋人也不时对孔祥熙施 以小恩小惠,使其更加卖力。
1920年美国公使克兰率领一批参赞武宫再度人山西游玩,孔祥熙又一次出任招 待和向导,陪同他们游历考察。晋祠里和五台山上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孔祥熙还 带着他们来到太谷参观铭贤学校。在铭贤学校举行的盛大欢迎会上,孔祥熙在致词 中对美国公使克兰大加吹捧,盛赞他“胸襟开阔好交朋友”。接下来,这位公使在 演说中也对孔祥熙大加称赞,他赞扬孔祥熙“不愧为中华民国的先知先觉,铭贤学 堂尤为英才荟萃之学府”。
1917年以来,阎锡山在山西推行所谓的“村政改革”。村政改革主要以养蚕、 植树、水利、天足、剪辫、戒烟六个方面进行,所以亦称“六政”。“村政改革” 得到了孔祥熙的全力支持。孔祥熙当时逢人便说:
“整理村范地就是实施村政,我们人人有责,尤其是居于‘士农工商’四民之 首的读书人。读书人的知识比较常人为高,因此应负责领导重任,而且必须认真从 事、广得宣传。”
孔祥熙发动铭贤学校的师生大力宣传“村政改革”,在寒暑假期里,师生们带 着盖有山西都军府及关防大印的证书,以半官方的身份向家乡父老兄弟姐妹宣传、 讲解“村政改革”。他还告诫铭贤的学生说:“讲话不可疾言厉色,好像是在训斥 一般,以免听讲的人发生反感,不愿接受”。
孔祥熙认为阎锡山的施政内容和他从事的“提倡教育,振兴实业”是殊途同归 的。然后实际上,当年没有哪一个军阀真正切实地关心过老百姓的生活和死活,阎 锡山当年的“村政改革”,也不过是一种政治欺骗,是对付北洋政府的一种手段。 其实只是在不能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基础上做做表面文章而已。因而在实施过程 中,不免出现只说不做、多说少做、弄虚作假等等。而阎锡山通过“村政改革”排 挤了反对势力,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并且还有像孔祥熙这样的“名流”政客替 他鸣锣开道,大肆吹捧。结果,阎锡山骗取了他统治下的山西省为“模范省”的荣 誉。
在积极推行阎锡山的“村政改革”中,孔祥熙尤其对戒烟一条执行的最坚决。 当年从日本回到太谷之初,孔祥熙就声言学校四周,决不允许有人抽鸦片烟。孔祥 熙的具体办法是“集体戒烟”。
当时,孔祥熙责成村长把本村的烟民分批送进村公所关起来,由村长负责管理, 强迫这些人戒烟。第一批集体戒烟的烟民共11人,孔祥熙每月付给村长50元钱的管 理费(当时一个人一月消费3元钱已是较高的生活水平了)。
就这样,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孔祥熙所负责的村庄就烟民绝迹了,因此被阎 锡山评为全省的“模范村”。
不久,孔祥熙又发动太谷全县的官绅、机关和学校组成“太谷拒毒会”,公推 太谷县长安恭己为会长,很快在全县境根绝了吸毒者。
这时期的孔祥熙,可算是一个古道热肠的人。连村民吵架这类的小事,只要是 让孔祥熙碰上,他都要出面调停。因为他有知识、有见解,每每这种调解都能让大 家心服口服。乡民们还送了孔祥熙一个官称儿“孔大人”。在旧中国,“大人”是 百姓对父母官的称呼。孔祥熙一分文人,即使有“校长”头衔也不是官方任命的, 大家叫他“孔大人”,足以说明孔祥熙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山多而平地少,素有十年九旱之恶誉。1919年山西全省遭 受严重自然灾害,全省七十余县夏秋两季干旱少雨,当时灾情十分严重,有不少的 县竟颗粒不收。山西历史上曾有过的哀鸿遍野的惨剧,在这一年又发生了。当时北 洋政府内外交困,人不敷出,各机关、学校和团体常常一连数月欠薪欠饷,对山西 的实情更是无能为力。阎锡山对此也是异常焦急。
不久灾情愈发严重,灾民日益增多,一些地方民众的反抗情绪到了一触即发的 形势。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为了缓和事态的发展,阎锡山特命孔祥熙速想办法 弄些钱来以救济灾民。
对于救灾救民,当时的孔祥熙尚认为自己义不容辞。他信心十足地一个一个地 挨个拜访官僚、政客、商人和实业家,劝他们解囊相助。可这些人却都是铁公鸡一 般--一毛也不肯拔。
最后,孔祥熙只好凭着自己在官场上的一些关系,代山西灾民向华洋义赈会请 求贷予100万元救济灾民。主持华洋义赈会的一位外国传教士,虽说和孔祥熙私交不 错,但因会中贷款的硬性规定是任何贷款必须提出抵押担保。因此这位传教士向孔 祥熙提出:
“凭你个人的信用,我可以大胆主张借这笔巨款给你。可是问题在于这笔钱是 要借去发放救济灾民的,你将来如何归还?”
的确,这么大的款项将来如何归还,又拿什么做为担保呢?经过认真思考,孔 祥熙想出了一个两全之策:
“我们不妨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请灾民修筑公路,将来再以公路的收益分期 偿还贷款。”
这倒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当时那位传教士考虑了一会儿,便点头答应了。
于是孔祥熙再赴督军府,向阎锡山汇报。孔祥熙的这一举措算是解了阎锡山的 燃眉之急,这位山西“土皇帝”得此意外之助,顿时喜出望外。他立即表示赞同 “以工代赈”的方法,并表示督军府将全力协助实施。阎锡山希望孔祥熙将此事负 责到底,从筑路到贷款归还清楚为止。当即孔祥熙表示同意,但提出这项工作应由 督军府派专员执行和督办。于是两人最后商定的结果,由督军府派赵友琴为公路督 办。
赵友琴乃军人出身,在阎锡山部下当团长。孔祥熙举行太谷夏令营时曾邀请赵 友琴担任导师,教授学生的健身运动,和孔祥熙有过一些交情。在修路过程中,赵 友琴经常找孔祥熙商量一些具体问题,孔祥熙也乐意帮赵友琴出一些点子或处理一 些棘手的事情。孔祥熙还拉来教会中的一些人担任工头,并且放假期间铭贤师生也 加入了筑路行列,当然也是担任工头。
当时孔祥熙的华洋义赈会的贷款正好是100万元。至于说这笔巨款在修路中用了 多少,孔祥熙和赵友琴又是怎样分配的,这些都无人知晓。总之,只是用了一部分 钱雇用灾民,修筑这条由平遥经汾阳至离石军渡之晋西公路,以及由平定、阳泉经 昔阳。和顺至辽县之晋东公路。
这项工程从1919年一直持续到1920年。它的修通对当时发展山西交通,开发山 西经济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修路期间,一次孔祥熙险些断腿。
那次,孔祥熙和赵友琴一同坐车去视察工程。归途中不料汽车坏了,二人只得 步行而归。他们结伴而行,边走边谈,不知不觉走出了十多里。而且是越走越黑, 越走越累,越走越饿也越走越渴。
孔祥熙问:“从这儿到太谷还有多远?”
“大概还有四五里。”赵友琴答道。
“我看没有,顶多还一二里”。孔祥熙觉得已经走了很远很远的路了。
“这么说我们的罪快受完了。”赵友琴觉得有点对不住孔祥熙,“我受这份罪 倒应该的,你跟我吃一场苦实在犯不着”。赵友琴不安地说。
孔祥熙从没走过这么远的路,人又胖,此刻已经是汗流泱背,气喘嘘嘘了。但 为了面子,孔祥熙硬着头皮说道:“有什么犯着犯不着的,为了公共利益即便跑上 20里路,也谈不上是吃苦啊。”
说话时孔祥熙在前、赵友琴在后,就听孔祥熙一个“苦”字余音未断,紧接着 便是一声“哎呀!”
赵友琴一听大惊失色,就见孔祥熙倒在一个坑里呻吟着:“哎呀!我的腿快断 了!痛死我了。”
原来,孔祥熙不小心掉下了一个四五尺深的坑里。在坑里孔祥熙低声说道: “快拉我上来。”
孔祥熙身沉体胖,赵友琴费了很大的劲儿,出了一身臭汗,才把孔祥熙从坑里 拉了上来。在赵友琴的搀扶下,孔祥熙一跛一跛地返回了太谷。
孔祥熙在华洋义赈会洋教士的支持和帮助下,通过“以工代赈”的办法,为北 洋政府和阎锡山解决了一大难题。从而也大大地缓解了山西的社会矛盾,因此总统 黎元洪和督军阎锡山不得不有所表示。
黎元洪赠给孔祥熙一块匾额上日:“急公好义”。孔祥熙将它送给了太谷教会。
阎锡山送的匾额上日:“扶危济困”。对于督军的“礼物”,孔祥熙自己留下 了。
太谷的绅士们也对孔祥熙有所表示,他们送给孔祥熙一对功德牌联,上书:
幸得以工代赈,须知实惠济斯民。”
不仅如此,孔祥熙对山西地面的其他事情也多有“操劳”。
1921年春,山西基督教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各派划区传教且各自为教,对教义 解释的不一致,造成教友的信仰不一致。教会主权大部分被外国人操纵,妨碍了教 会的发展。为此,孔祥熙决心对教会加以改进。他与刘宝箴等人在太原南有墙街创 立了“山西中华基督教会”,为日后基督教在山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孔祥熙对地方公益极为热心,乡绅们对他无不称颂,他本人的威望与日俱 增。孔祥熙正是利用这些,和号称“山西土皇帝”的阎锡山搭上关系并且日趋密切。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