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尽管孔祥熙和阎锡山同处山西一地,且同是同盟会员又同时追随孙中山先 生,从事反清革命以推翻专制统治、建立一个民主国家,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所限, 两个人却一直没能建立联系。辛亥革命前夕,孔祥熙是太谷铭贤学校的校长,整天 办他的学校、讲他的经史、练他的洋操;而阎锡山呢,当时是清军八十六标标统 (相当于团长),实权在握,可以说当时两个人的地位有很大的差距。1911年10月 10日辛亥革命爆发并且武昌起义成功,不久,山西太原响应武昌起义也取得成功。 当时阎锡山威风凛凛地坐上了山西军政府都督的交椅,沉湎于革命胜利的喜悦之中。 但由于当时交通和通讯条件所限,近在飓尺的孔祥熙却对武昌起义和太原义举不甚 明了。尽管如此,辛亥革命的爆发还是为孔祥熙提供了一个施展其“才智”的绝好 机会。而且,他也立刻投身到革命洪流之中。
就在太原起义的当天,太谷县的清廷官吏早已闻风隐匿,不知藏到哪里去了。 同时,警察也随之无影无踪。一时地方治安无从谈起,人心惶惶,群龙无首。从太 原溃退下来的一队士兵一路向南逃窜,四五百人的逃兵全部荷枪实弹,直趋太谷。 当时太谷县是全国金融汇聚的地方,有很多资金殷实的票号和腰缠万贯的大富豪。 这些逃兵的本意,分明是要放开手脚大抢特抢,人人发上一批横财,然后各奔东西。
这天,太谷商会会长打发一位商人,气喘吁吁地跑来找到孔祥熙,向他说道:
“先生不好了,有一大批散兵游勇径奔我们太谷来了。”
在旁的一些士绅闻听全都吓坏了,众人一起向孔祥熙苦苦请求如何办法,一时 间议论纷纷。
“这批散兵既不是革命党、又不像正规的清军,直扑太谷究竟是何用心?”
“恐怕是善者不来,来者不善呀!”
“孔先生,您得为民作主,速想退兵之计啊!”
在这种情形下,孔祥熙显然已被逼上梁山,他想在众目睽睽之下,要逃走已是 不可能。要打,凭这几个民军、拿这几支破枪,显然不是对手。怎么办?只有先关 闭城门,稳住阵脚再作打算。
想到这里,孔祥熙壮着胆子对大家说:
“请父老乡亲们放心,那群乌合之众是不敢进咱们太谷城的。”
眼下找警察是没有指望了,孔祥熙只得临时拼凑了一些没有走掉的商团团员和 青年学生,将四个城门统统关闭,各要害之处都派人持械把守。
布置完毕,孔祥熙带了几个人登上了北门城楼,等待着逃兵的到来。不大一会 儿,就见一大群溃兵乱乱哄哄地向太谷县城扑来。这批散兵在城下架起火炮,摆出 了一副要攻城的架势。并且一名军官模样的人站在最前面,双手叉腰高声嚷道:
“城里的人听着,再不开城门,我就下令开炮。”
孔祥熙只好硬着头皮出来应付,他举起双手连连摇晃着说:“请不要开炮,不 要开炮。在下是太谷民军司令。有话好说,有话好说。”开始孔祥照确实有点紧张, 但很快便镇定了下来。“太谷已经光复,在下便是新推举的民军司令。诸君过境, 本县军民无不欢迎,只不过太谷城小,难以歇马,尤其妇孺无知,不善招待,诚恐 贻笑大方。在下想诸君一定是急于赶路,也不会在敝县停留。为诸君计,不如由敝 县立刻筹出一笔盘费,聊为犒劳,就不知道诸君是否应允?”
“不行!”城下的那个乱军军官指着孔祥熙大骂:“你好大的胆子,我军奉令 赶路通过此城,你居然胆敢关闭城门阻挡我军前进。我要你立即开门,否则叫你和 你的手下一起上西天。”
孔祥熙看一计不行便眼珠一转,马上施出第二计道:“实不相瞒,太谷城内也 有几门炮,而且这儿的城墙也还牢固。刚才我接到电话,太原府里正有第二批队伍 在往太谷开进。兄弟还是劝诸君先拿一笔盘缠吧。”
城下军官对孔祥熙此话又信又疑,似乎真有些害怕太原方面派兵追来,于是和 孔祥熙讨起价来:“多少?盘缠给多少?”
“一千两银子,马上可以筹到!”
“不成。太少!”
“二千两。”
“这样吧。”那乱军军官说道:“孔司令,你今天走马上任,兄弟我给你个面 子,你赶快凑足三千两银子,少一两也不行。这三千两银子一到手,俺马上开拔, 决不犯太谷的一草一木。”
孔祥熙觉得三千两银子似乎多了点,但是为了太谷的安全,已经没有其他办法 了。当下孔祥熙只好无可奈何地说:
“好吧,三千两就三千两。”
说完孔祥熙急忙跑下城楼,同早已等在下面的商会会长商议了一番,并决定立 即由商会凑足三千两银子,交给了城下的那个乱军军官。
实际上这批溃兵就是为了银子而来的,现在目的已经达到,又看到孔祥熙派人 送来的银子成色很好,乱兵们便绕城扬长而去。
这次溃兵过境事件后,孔祥熙借此极力强调建立地方武装的重要性。由于孔祥 熙的举动才使得太谷县城幸免于难,使得全城不分老幼都对孔祥熙刮目相看,一时 间他成了全县的风云人物。众人都认为孔祥熙在危急时刻有胆有识,因此他的建立 地方武装的建议,自然也容易得到各方的支持。而且太谷的士绅们也确实感到有建 立属于自己的地方武装的必要,起码有了武装就不会把白花花的银子拱手送给别人 了。
孔祥熙在太谷各方面的支持下,将太谷的警察、商团团员以及铭贤学校的学生 集合起来,组成了一支民军并命名为“太谷营务处”,孔祥熙自任营务处司令。
很快,孔祥熙孔司令统率的这支武装有1000多人,而且火力齐备,拥有过山炮 4门,最新式步枪100多支,他的幕僚参谋也多达十几人。
起初,由于是新成立的临时拼凑的队伍,纪律较为松弛,战斗力也不强。于是, 孔祥熙一面加紧对队员进行军事训练,一面为队员做了统一的服装。队员的服装都 是当时各省“流行”的式样,孔司令自己则例外,他身着自己设计的戎服,或是红 衣白裤、长靴齐膝、胸前几道缨穗,或是呢质军装、软皮套裤、胸前缀上三五枚从 外国带回来的徽章。他整天在太谷县的大街小巷巡视。当时有人评论说,孔祥熙没 什么卓著战功,服饰上却大为讲究。
太谷民军成立不久,邻近各县也纷纷仿效,并请孔祥熙亲临策划指导。所以山 西中部民众自发的武装力量发展很快。面对这种形势,榆次、徐沟、文水、交城、 汾阳、平遥、介休和孝义等县的地方当局和绅士集议,推举孔祥熙为“山西中路民 军总司令”。于是,“太谷营务处”的牌子被“山西中路军军政分府”的牌子所取 代,孔祥熙也随之成了“军政分府”的实权人物。
1911年11月,袁世凯在派人暗杀了革命党人吴禄贞之后,旋即派曹锟亲率北洋 军第三镇进攻山西,企图扑灭山西的革命之火。一时间,娘子关前清军与山西革命 军展开激战。
消息传来,铭贤学校的学生群情沸腾;他们自动请缨,矢志从军,要去娘子关 与清军决一死战。孔祥熙先后派出30人组成“敢死队”,携带枪核弹药奔赴娘子关 前,与革命军一道抗击清军。
这些青年作战英勇,与革命军一道,曾一度阻止了清军的进攻。但终因敌众我 寡,武器简陋,最后娘子关失守。孔祥熙派出的30名青年也辗转返回铭贤学校。
那天,孔祥熙在铭贤学校的礼堂--尚德堂,为30名返校的学生举行了隆重的 欢迎会。
首先,由参战学生汇报了他们赴娘子关与清军作战的经过,然后由孔祥熙登台 致贺词说:
“30多位同学自动请缨,到娘子关和清军作战,他们的动机,纯粹是为革命主 义而奋斗,而实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至理名言。”
“30多位同学俱已得到‘智、仁、勇’的三大荣誉,云智,则他们历经艰险, 能够安然返校。云仁,则他们热血沸腾,无法遏止,是由于他们‘爱众心切’。云 勇,则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志愿参加正式军队,抗御强敌。”
孔祥熙的慷慨陈词,博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欢呼。其热烈的气氛深深感染了孔祥 熙,他高声宣布:“我已准备了茶点,下面同学们可以表演节目了。”于是,学生 们边谈、边唱、边跳,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1912年1月1比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年号为中华 民国元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权。然而好景不长。1912年4月1 日,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被迫辞去了临时大总 统的职务。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于是,一场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的结果,演变成了一场“换汤不换药”的历史闹剧,国内形势由此发 生急剧变化。
在山西太谷,孔祥熙神气活现的日子就此结束了。临时拼凑起来的“民军”失 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孔司令”的头衔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但是,孔祥熙在政 治舞台上本就是个不甘寂寞的人。当时,显然一些人对袁世凯都抱有一定的幻想, 但孔祥熙却不这么看。他认为眼下仍是前途未卜,必须另寻出路。孔祥熙左思右想, 终于把注意力又转移到了洋人身上。他觉得只有依靠洋人,自己才有出头之日,于 是便牵头组织了一个叫“中美同盟会”的团体,以求政治上的发展。
孔祥熙四处活动,积极地向传教士宣传和介绍自己的主张。他认为:
“灌输新思想,改革旧习惯,绝非少数人所能胜任,更非短时间所可奏效,必 须多方罗致人才,广泛宣传,而后持之以恒。如此进展才能迅速、普遍。”
在孔祥熙的热情奔走和积极努力下,终于他领导组成了一个超乎宗教之上的机 构--“中美同盟会”。
为此孔祥熙还特地提出了两句口号:
一、“灌输新思想”。
二、“改革旧习惯”。
1911年6月10日,在太谷南街福音院里召开了“中美同盟会”的成立大会。在山 西的外国传教士云集太谷,为孔祥熙撑腰。地方上的绅士名流也接踵而至,为孔祥 熙捧场。铭贤学校的师生全体出动,担任大会的工作人员。
主席台上交叉悬挂着巨幅的中国五色旗和美国星条旗。孔祥熙作为大会主席, 和传教士及社会名流一起坐在主席台中央,春风满面,非常得意。
在成立大会上,孔祥熙即席发表了一个说明宗旨的讲话。他激动地说:“中美 同盟会的推一愿望,在于干部人员从速组织就绪,然后逐渐扩大范围,在全国各地 成立分会。如此逐渐推展,像一撮发酵粉,可以发成一大块面粉团一样。
“为什么本会不名之为中英、中法或中意等同盟会,而特名为中美同盟会呢? 这是因为美国人士对于我国向来亲善,同时也由于本主席留学美国多年,结识的美 国朋友比较多,所以暂以联络美国人士为人手工作,等到本会组织就绪,工作稍有 成效,我们再成立中英、中法等同盟会。”
当谈到“中美同盟会”的宗旨时孔祥熙说:“远者如美国国父华盛顿创导美国 独立,近者如我国惟一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推翻满清、建立民国,都得力于友邦之 襄赞协助。否则,虽不能说绝无成功之望,但是成功势必较缓、较难,这是势所必 然。所以本主席认清了‘独木不成林’的道理,愿与友邦人士携手进行,更愿友邦 人士作为向导,事功进展,方可以更加神速与更加顺利。
“推翻满清,建立民国,平等自由的表面工作,虽告完成,但是细加研究则我 们不难发现,专制余孽犹仍猖撅,士大夫积习如故,乡愚更不知何为平等自由。因 此,革命工作必须继续努力,不容吾停止脚步稍事休息,我们必须积极从事以下的 两项工作:
1.感化有权有势的军政要人;
2.诱导无地位、无官守的多数民众。
接着孔祥熙对参加大会的外国传教士继续说道:“中美同盟会”的宗旨,实际 上是自由、平等,再加上耶稣基督的博爱,进而促进世界大同的宗旨。”
这次成立大会后的第3天,孔祥熙专门雇人制作了一块会牌,长5尺,宽1尺,牌 子上刻着“中美同盟会中国支部”9个大字。当即这块牌子就挂在福音院大门口。
在以后的活动中,孔祥熙以“中美同盟会”为依托,一方面宣传资产阶级革命 思想,一方面同各界名流建立广泛的联系。但是,由于外国传教士对中国的政治并 没有多大的兴趣,他们希望“中美同盟会”的发展,能壮大其教会的势力;所以孔 祥熙在开展活动时经常受到外国传教士的制肘。孔祥熙虽四处奔波,但终因事倍功 半而影响不大。到后来,参加“中美同盟会”的人一直不多。
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美同盟会”的会址设在福音院,使许多不了解 “中美同盟会”的当地人都望而却步。他们认为,这个所谓的“中美同盟会”和教 会差不多,都是一码事,都是“洋人”们进行的传教活动,与中国人没多大的关系。 这样一来,渐渐地“中美同盟会”便名存实亡了。
可以说,孔祥熙组织的“中美同盟会”本来就是一个松散的。宗教色彩浓厚的 资产阶级团体。尽管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孔祥熙的活动也没有多大的影响,但就组 建“中美同盟会”这一组织的本身来说,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政 治主张。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该说还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就在“中美同盟会”开展活动遇到重重困难时,孔祥熙听到了一个令人鼓舞的 消息--孙中山先生即将抵达山西太原开展活动。
辞去“大总统”后的孙中山先生,当时担任全国铁路督办,并开始筹措全国铁 路建设,用实业救国实现他的革命理想。
在孙中山看来,修铁路是消除中国贫困的重要因素,他始终认为美国在有铁路 之前是贫困的,但一旦美国借钱铺设了20万英里的铁路后,它就成了世界上最富的 国家。由于中国比美国还大一些,所以它应当修更多的铁路。
据说当时的某一天上午,孙中山先生在列车上邀见澳大利亚籍新闻记者端纳。 端纳发现孙中山先生正在凝视着挂在墙上的一幅很大的中国地图,手里挥动着一支 毛笔。孙中山先生在各个城市之间画上线,并把它们联结起来。端纳在一旁注视着。 当端纳明白了这个人正在做什么的时候,他暗自思忖,“我确凿无疑地看到孙中山 先生不仅发了疯,且疯得还较厉害。”
“我希望你帮我设计这幅铁路图。”孙中山对端纳说道,“我建议在10年之内 筑20万里长的铁路。我正在地图上把它们标出来。你看见从一个省会伸向另一个省 会的粗线吗?它们将是铁路干线。其它的是一些支线和次要的连结线。”
在后来的几天内,端纳每天上午7时就来到孙中山先生的车厢,看着他标画铁路 线--他涂掉画弯曲的线,将它们改成直线。最后当列车快要抵达一座预定要在那 里举行记者招待会的大城市时,端纳讲话了:“我不想向记者展示您的铁路图,” 端纳漫不经心地说,“您会打消您的这些特殊想法的。”
“我不。”孙中山先生不以为然地说,“我不在乎。我想让人们知道它们。我 的铁路图将能拯救中国。”
“几天以前您说您将在10年之内修20万里,”端纳反驳说,“这恐怕是不可能 的。首先,这需要大量的钱;其次我认为您在30年内也不会修出那么多的铁路。”
“这很简单,”孙中山先生答道,“我们将会得到我们想要的全部款项。我将 用英国资金修一部分铁路,用美国资金修一部分,用德国资金修一部分,用日本资 金再修一部分,等等。”
“您难道不知道满清也曾想这样做吗?他们企图将铁路收归国有,依靠外国资 金来经营,结果招致一场铁路风潮。”
当孙中山先生听罢默默不语时,端纳指着地图上的西藏高原说:“孙先生,围 绕西藏的那条铁路是永远也修不成的。您可以用毛笔和墨水来修它--只此而已。 您的铁路要经过的一些山口位于海拔一万五千英尺的高原上。”
“那儿有道路,是不是?”孙中山先生巧辩说。
“没有道路,孙先生。只有崎岖羊肠小径,盘旋直上云天,非常陡峭,陡得连 一头健壮的牦牛也很难爬上去。”
“哪儿有路,铁路就可以修到哪儿。”孙中山先生回答说,并就这样把这个问 题丢开了。后来端纳记录了他对孙中山先生的梦想的私下反应:“他简直发疯了, 这倒不是因为他画了铁路图,因为只要有钱和充足的时间,他画的每一条线,甚至 更多的线都可以建成,而是因为孙先生竟以为只要他画了线,外国资本家就会给他 足够的钱,在5至10年内修成所有的铁路!”
孙中山于1912年9月18日抵达太原,寓于皇华馆。孔祥熙闻讯后立即赶赴太原迎 接。19日上午和20日下午,孙中山先生分别在山西大学礼堂数千人欢迎大会上和文 瀛湖北岸的二层小楼前万人大会上发表演说。孔祥熙在场亲耳聆听了孙中山先生的 亲切教诲。
孙中山先生首先赞扬了山西民众响应辛亥革命的伟大精神,他指出:“前在日 本之时,尝与现任都督阎君谋划,令阎君于南部各省起义时,须在晋省遥应。此所 以去年晋省闻风响应,一面鼓励各省进行,一面牵制满兵南下,而使革命之迅疾告 成也。”接下来孙中山先生又讲,“留学海外之学生,对于中国早具有一种理想, 如能以各民族合而为一,则可称雄地球。故归国后即宣扬此说之真理。凡在旧政府 所蕴之心理,处今时代,悉当屏除。革命非既能使中国富强也,不过借此过渡,以 达彼岸。吾人必牺牲目前私利,而求将来之幸福。”
当时,孙中山先生的这两次讲演,都给孔祥熙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随后他 又在太原同孙中山先生作第二次会晤,并“有所密谈”。也就是从这时起,孔祥熙 同孙中山先生建立了更为密切的联系。并且,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密切的联系, 孔祥熙正式开始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伟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