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三、“乒乓外交”与基辛格秘密访华

  1、中美秘密接触和“乒乓外交”

  一九七○年一月二十日和二月二十日,中美举行了两次大使级会谈。会谈在三个方面开创了新局面。第一,美国首次默认台湾问题应由中国人自己用和平方式解决,从而结束了在这个问题上持续了十五年的僵局。第二,中国政府也调整了以前所持的立场:即台湾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改善中美关系。第三,双方都表示希望进行更高级别的会谈〔1〕(五月份的会谈由于美军入侵柬埔寨而中断,但双方仍通过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悄然传递信息)。

  这年二月,尼克松在国情咨文中,公开表示了对华政策的新意向。他说:“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上的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2〕一九七○年十月一日,中国国庆节那天,周恩来把美国作家斯诺夫妇领到天安门城楼上,站在毛泽东旁边,检阅一年一度的国庆节游行,而且还拍了照。在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头版显著位置登载。这是史无前例的,没有哪一个美国人曾享受过这么大的荣誉。此举应被看作周恩来向美国发出的含蓄而饶有深意的信息。但美国方面却没有意识到中国此举的真正含意。或者说,中国方面过高地估计了斯诺在美国的地位。十月,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两国总统到美国参加联合国成立二十五周年庆祝活动时,尼克松正式请求他们向中国传递口信,希望中国政府了解他想与北京改善关系的真实意愿,说明他有意派出高级官员甚至基辛格去北京与中国领导人对话。这时美国会中也有议员想接近中国,尼克松很担心别人会抢在他本人之前访华。十一月,巴基斯坦将此信息转告中国后,周恩来回复说:“如果讨论美国从台湾撤军,尼克松总统或他的代表将在北京受到热烈欢迎。”十二月十六日,美国通过巴基斯坦做出反应,接受这个邀请,并同时指出:“美国将准备在北京举行高级会谈,就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遗留下来的问题进行广泛的交谈,其中包括台湾问题。”十二月十八日,毛泽东又对美国记者斯诺说,尼克松总统可以到北京来,无论是旅游者还是总统的身份,我们都欢迎。对美外交一开始,就清楚地显露出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密切合作。

  罗马尼亚也向中国传递了相同的信息。一九七一年一月十一日,周恩来通过罗马尼亚转告华盛顿:“台湾问题是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遗留下来‘最为突出’的问题,如果美国愿意与中国就台湾问题达成协议,那么美国的特使在北京将受到欢迎。”同时,周恩来表示,欢迎尼克松总统访问北京。到此为止,中美两国的联系仍然是由第三国充当中介,而始终没有发生直接接触。尼克松本想乘宋子文葬礼搞一次“葬礼外交”,以达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宋庆龄直接接触,实现外交上的进一步突破,但终未成功。而周恩来在四月份却成功导演了一场著名的“乒乓外交”。

  三月八日,周恩来批示同意中国乒乓球队赴日比赛,提出中国乒乓球队应“坚定、敏捷”,“严守集体行动”,实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3〕三月十四日,周恩来又召集外交部、国家体委等部门负责人开会,商讨中国乒乓球队赴日参赛问题,并研究有关外交政策。于十五日致信毛泽东,提出此次出国参赛,已成为一次严重的国际斗争;我方提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即使输了也不要紧,反正政治上占了上风。毛阅后批:“我队应去”,“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4〕周恩来又于十日和十六日两次接见运动员,作了重要指示。

  一九七一年三月十五日,尼克松的私人助理马修·汤姆森给邓理山来信,信中说:

  目前我正在为心情急切的美国总统及其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准备有关中美会谈事宜。这个时候,我想可以让一些意义明确的象征性事物促使我们两国的关系正常化。

  两个星期后,美国国家乒乓球队有十至十二名职员和几名官员将去日本名古屋参加世界锦标赛。前些天我看到一则新闻报道,说你们也将去参加。这是贵国自一九六五年以来首次参加锦标赛。你们是否可以邀请这些年轻的美国运动员到贵国去访问(为了掩人耳目,也可以同时邀请一些西方球队),并受到贵国领导人慷慨大方的接见?

  我没把这一想法告诉这儿的任何人。这不过是我的胡思乱想,但我肯定美国政府会高兴地接受中国的邀请的。

  邓理山将此信及报告送交周恩来,周恩来在马修来信上作如下眉批:“这主意非常好,请立即照办。拟邀请美国、英国、加拿大,一个非洲国家及一个拉美国家的乒乓球队来京,以接待意大利共产党的规格隆重欢迎他们。”〔5〕

  三月二十八日至四月七日,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比赛期间,中美运动员进行了友好接触,美国乒乓球队向中方提出访华的请求。中方经中央决定同意邀请美方来华。周恩来在四月七日根据毛泽东作出的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决定,嘱告外交部,以电话通知在日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负责人,对外宣布正式邀请美国队访华。

  中国人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消息一发布,整个世界关注。美国国务卿罗杰斯接到电报后立即署上意见送往白宫。意见写道:“虽然我们还无法断定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邀请的用意起码有一部分是作为回答美国最近采取的主动行动的一种姿态。”尼克松看后,喜出望外,马上批准美国乒乓球队接受邀请,并就此连夜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特别会议进行研究。中国的“乒乓外交”在美国公众中也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华盛顿邮报》评论说:“一夜之间,中国改变了它在美国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从暴风骤雨到阳光明媚。突然之间,用共产主义中国这个词都好像有点不合时宜了。”〔6〕

  四月十日,美国乒乓球队到达北京。这是二十多年来头一个美国民间代表团访问北京。他们实际获得的是打开中美友好之门的外交特使的待遇。有关对代表团访华的所有具体安排,都在周恩来直接掌握之中。十四日,周恩来亲自接见了美国乒乓球队全体成员及随团记者。陪同接见的还有加拿大、英国、哥伦比亚、尼日利亚四国乒乓球队代表团成员。周恩来对美国客人发表了讲话,说,你们作为前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访问的第一个美国代表团,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尽管中国和美国目前还没有外交关系,我相信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将会得到两国大多数人民的赞成与支持。交谈中,美国运动员科恩问周恩来对嬉皮士的看法。周恩来说:“现在世界青年对现状有点不满,想寻求真理,青年思想波动时会表现为各种形式。但表现形式不一定都是成熟的或固定的。”“按照人类发展来看,一个普遍真理最后总要被人们认识的,和自然界的规律一样。我们赞成任何青年都有这种探讨的要求,这是好事。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认识。但是有一点,总要找到大多数人的共同性,这就可以使人类的大多数得到发展,得到进步,得到幸福。”最后,周恩来请美国客人转达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的问候。

  第二天,几乎所有的世界大报与通讯社都报道了周恩来的谈话。四月十六日,科恩的母亲从美国托人通过香港,将一束深红色的玫瑰花送给周恩来,感谢周恩来对她的儿子讲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乒乓外交”也得到了美国政府的积极回应。十四日,尼克松总统进一步放松了对贸易和旅行的限制。〔7〕

  事后,基辛格评论说:“这整个事情是周恩来的代表作。跟中国人的所有举动一样,它有许多层意义,描画得光彩夺目的表面是最不重要的部分。对这些美国青年的邀请的最明显的意义是:它象征着中国已承担了和美国改善关系的义务;而更深一层的意义是:它保证一比通过任何渠道发出的外交信息都更有分量―现在肯定将被邀请的使节将来踏上的是友好国家的国土。”“由于这些选手不可能代表某一种政治倾向,这做法更加具有吸引力。这样中国就可以在根本不可能刺激美国评论界的情况下表明它的真意。”“在中国内部,这有助于使党政干部适应方针上即将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周恩来向美方发出邀请时,次次提出台湾问题。周恩来了解这个问题的难度。

  2、基辛格秘密访华

  一九七一年四月二十一日,周恩来通过巴基斯坦总统向美国发出邀请:

  要从根本上恢复中美两国关系,必须从中国的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撤走美国一切武装力量。而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只有通过最高级领导人直接商谈,才能找到办法。因此中国政府重申,愿意公开接待美国总统特使如基辛格博士,或美国国务卿,甚至美国总统本人来北京直接商谈。

  尼克松获悉这一信息极为高兴,除在四月二十九日口头表示同意外,并于五月十七日请巴基斯坦驻美大使转正式答复说:

  为了解决两国之间的那些分歧问题,并由于对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重视,他准备在北京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诸位领导人进行认真交流,双方可以自由提出各种主要关心的问题。

  尼克松还建议:“由基辛格博士同周恩来总理或另一位适当的中国高级官员举行一次秘密的预备会谈。基辛格在六月十五日以后来中国。”

  五月二十五日,周恩来召集外交部核心小组领导成员开会,研究尼克松最近转来的一系列口信。二十六日,他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商讨中美关系问题。会后,周恩来起草了《中央政治局关于中美会谈的报告》,报告回顾了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美关系演变的过程,估计了同基辛格的预备会谈和尼克松的访问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拟出相应的对策,提出中美会谈的八点方针,主要是:美国一切武装力量和专用军事设施,应规定限期从中国台湾和台湾海峡撤走,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外人不容干预;中国人民力争和平解放台湾;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进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活动;美国如欲同中国建交,必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报告》还有针对性地回答了一些对中美会谈存有疑虑的问题。毛泽东对该报告表示同意。〔8〕这是中美关系将发生实质性转变的根本性标志。

  五月二十九日,中国请叶海亚·汗转告尼克松:周总理认真研究了尼克松总统于一九七一年四月二十九日、五月十七日和五月二十二日的口信,并向毛泽东主席报告尼克松总统准备接受他的建议访问北京,同中国领导人直接会谈。毛主席表示,他欢迎尼克松总统来访。周总理欢迎基辛格博士来华作一次秘密的预备会谈。为尼克松访华作准备工作,并进行必要的安排。时间可定在六月十五日到二十日。

  六月二日,美方接到该信息后非常激动,称:“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总统所收到的最重要的信件。”尼克松破例在晚饭后与基辛格干杯庆贺。在六月四日,尼克松向中国回信表示,感谢欢迎他访华,并说由于时间短促,以及须为基辛格的旅行找个借口,建议基辛格于七月九日到北京,十一日离开。基辛格将乘波音七百零七飞机由伊斯兰堡直飞北京。周恩来同意了该安排。作为积极回应,六月十日,美国政府还公布了对华非战略性贸易货单,从而结束了长达二十一年之久的对华贸易禁运。〔9〕

  基辛格此次出行被取名为“波罗”行动。借用几百年前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到中国探险的故事,意喻基辛格这次中国之行充满着神秘、惊险和重大意义。出发前,为转移人们的视线,白宫新闻秘书在例会上宣布:“尼克松总统即将派基辛格博士于七月二日至五日,到越南南方去执行调查事实的任务,随即到巴黎同戴维·布罗斯磋商。在基辛格赴巴黎途中,他将同泰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官员们会谈。”在此期间,七月四日,周恩来将《中美预备性会谈中几个关键问题》批送中央政治局讨论,注明:“以上为我方预拟的初步方案。在会谈中,将坚持原则,相机行事。”为准备基辛格的来访,他还多次约外交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开会,讨论会谈方案,研究分析美方情况,并对礼宾、民航、安全、保密等问题作出部署。〔10〕

  七月十一日,基辛格到达巴基斯坦,在叶海亚·汗总统的热情帮助下,以腹痛需要休息为借口摆脱了客人和记者,并于次日凌晨在章文晋、唐闻生、王海容等人护送下飞往北京,中午十二时十五分在北京郊外的军用机场降落,叶剑英、黄华、韩叙、冀朝铸等人前往迎接。

  周恩来在下午四时半来到钓鱼台会见美国客人。基辛格后来写道:“他脸容瘦削,颇带憔悴,但神采奕奕。双目炯炯,他的目光既坚毅又安详、既谨慎又满怀信心。他身穿一套剪裁精致的灰色毛呢服装,显得简单朴素,却甚为优美。他举止娴雅庄重,他使举座注目的不是魁伟的身躯(像毛泽东或戴高乐那样),而是他那外弛内张的神情、钢铁般的自制力,就像是一根绞紧了的弹簧一样。他似乎令人觉得轻松自如,但如小心观察就知并不尽然。他听英语时,不必等到翻译,脸上神情就显得已明白语意,或立即露出微笑,这很清楚地表示他是听得懂英语的。他警觉性极高,令人一见就感觉得到。显然,半个世纪来烈火般激烈斗争的锻炼,已将那极度重要的沉着品格烙印在他身上。”基辛格在宾馆门口迎接他,特意把手伸出去,周恩来立即微笑,和基辛格握手。这是抛弃前嫌的第一步。

  双方一致同意,这第一次会谈的最重要的议题,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根本目的。如果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促使他们会晤的那些必要因素,将决定他们未来关系的方向―如果双方都不要求对方去作那些违背其价值观念或利益的事情的话。就这样,周恩来与基辛格之间的会谈,那种谈笑风生的气氛,简直像两位教授之间一场政治哲学对话一样。在基辛格这次访问中,他与周恩来会谈了十七个小时,较之基辛格和其他任何领袖会谈的时间都更长,更为深入(或许和埃及总统萨达特的会谈是唯一例外)。两个人在思想意识上是敌人,但他们各自陈述对世界事务的观点时态度之坦率,即使在盟友之间也是很少能做到的;而内容之深刻,只有在一位伟人的面前才会经历得到。

  在会谈中,周恩来对基辛格坦率地说:中美双方对一系列国际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这并不妨碍两国寻求平等友好相处的途径。他强调中美关系首先要平等。换句话说是对等,一切问题从对等出发。他还表示相信中美两国人民是愿意友好的,过去是友好的,将来也是友好的。

  双方着重讨论了台湾问题和尼克松总统访华时间等问题。在台湾问题上,周恩来坚持:台湾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容外人干预,美国必须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必须限期撤走驻台美军,必须废除美蒋《共同防御条约》。〔11〕基辛格表示:一、承认台湾属于中国,不再说“台湾地位未定”,不支持“台湾独立运动”,也不支持台湾当局“反攻”大陆,希望台湾问题和平解决。二、美国不再与中国为敌。不再孤立中国,在联合国内将支持恢复中国的席位,但不支持驱逐蒋介石集团的代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的问题,留到尼克松总统第二届任期去解决。三、美国准备在印度支那战争结束后一个规定的短时期内撤走其驻台美军的三分之二,还准备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进一步减少其余的驻台美军;至于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美国认为历史可以解决这个问题。〔12〕基辛格在此用了外交手腕。

  在谈及世界形势时,基辛格向周恩来保证,美国将随时向中国通报美苏会谈中涉及中国利益的内容;周恩来则强调中美共同对抗苏联扩张的重要性。

  谈到印度支那问题时,基辛格说美国准备从越南撤走军队,但希望能够体面地结束越南战争,并透露他已同黎德寿、春水、阮氏萍进行商谈。周恩来则指出,美国朋友总是喜欢强调美国的体面和尊严。你们只有把你们的所有军事力量统统撤走,一个不剩,这就是最大的体面与光荣。〔13〕

  周恩来与基辛格还讨论了建立今后联系地点的问题。结果选定了巴黎,决定由沃尔斯特将军与中国驻巴黎的大使黄镇接头。双方并初步决定尼克松在一九七二年春天来华。这些事情办完了之后,周恩来花了点时间告诉基辛格,在他断绝与外界联系的这两天内北京新收到的国际消息。这也如同七月十日早,周恩来派人将他作了记号的尼克松堪萨斯城演说〔14〕英文讲稿给基辛格看一样,都反映了周恩来特有的姿态。

  美方表示的立场与态度尽管有严重的缺陷和保留,但反映了尼克松真有改善中美关系的诚意。因此,双方迅速就尼克松总统访华一事达成了协议,并决定发表一份公告。七月十一日,基辛格循原路秘密返回美国。他对这次密访非常满意,说他是“带着希望而来,带着友谊而去”访问成果“超过了他原来的期望,圆满地完成了他们的秘密使命”。通过这次秘密访华,基辛格认为周恩来对哲学的泛论、历史的分析、策略的运用均有过人之处。他说,周恩来总理对事实的掌握,特别是对美国情况的了解,十分惊人。

  一九七一年七月十六日,中美同时发表了《公告》。尼克松就此对全国电视广播网发表重要演说,他说:

  晚上好!我今晚要求这个电视时间是为了宣布我们争取建立世界持久和平的工作所取得的一项重大进展。正如过去三年中我曾多次指出的,如果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它的七亿五千万人民参加,就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因此,我在几个方面采取了主动,以求打开建立我们两国间更正常关系的大门。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派遣我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在他最近的环球旅行期间去北京,与周恩来总理会谈。我现在谈的这个公告,在北京和美国同时发表:

  “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一九七一年七月九日至十一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一九七二年五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预料公告发表之后将不可避免地引起推测,我想尽可能讲明我们的政策背景。

  我们谋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关系这一行动,决不会损害我们的老朋友的利益。这一行动不是针对其他任何国家的。我们谋求与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任何国家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而不同时成为任何其他国家的敌人。

  我之所以采取这一行动是因为我深信,缓和紧张局势以及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将对所有的国家有利。

  正是本着这种精神,我将去中国一行―我深切希望这将成为争取和平的一次旅行,不仅是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和平,而且也为了我们共有的这个地球上的子孙后代的和平。谢谢大家,祝你们晚安。〔15〕

  公告念完,全美国都愣了,整个世界也是如此。美国公众将这一公告视为“有望尽快结束美中敌对,有望尽快结束那似乎无尽头的越南战争的宣告”,对此表示兴奋和赞同。

  尼克松准备访华的这一消息在苏联、台湾、日本和越南的南、北方都产生了反响。作为一次精心准备好的外交上的出人意料的行动,它对国际体系的结构和国家关系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立即见效的。当然,从长远来看,它在以后的岁月中变得更为重要。

  中美的这一接近在某些方面加快了全球体系从两极体系改变成三角关系的进程。为中国和美国都带来了机动性。在此之前,苏联同美国打交道时处于有利地位,而在事实上又威胁着中国的安全,它成为该时期国际体系中起中枢作用的国家。而中美的接近,则改变了这种态势。美国成了更加复杂体系结构的中枢。中国有了同美国合作来对付苏联的选择余地。美中合作对于苏联大大不利。

  面对这一事实,莫斯科对基辛格访华的消息报以极度冷漠的沉默。他们始终认为,中国与美国之间意识形态上的显著差别、美中长期敌对、越南战争、美国对台湾的支持、尼克松的反共历史及其他因素等会阻碍中美关系改变。莫斯科对此感到大惑不解,由于没有预见到中美之间的这种务实行动,苏联方面也就没有制订一个合适的对策,而且也不能临时应付,所以他们暂缓表态,然后发出一则没有推测这一事件潜在意义的干巴巴的报道。

  虽然华盛顿保证支持台湾,但尼克松的对华外交显然预示美台特殊关系即将结束。台湾感到被抛弃了。对于台湾来说,中美的接近必不可免地要导致中国进入联合国,而自己将被驱逐。台湾的沈剑虹“大使”当场对美国发表的公告作出了反应,谴责美国总统的决定,斥之为“不光彩的交易”。还说,“不应该未经磋商,不打招呼就背着朋友和盟国干出这种事来”。

  美国对华新政策对于日本人则更是严重打击。日本报纸报道说,这是晴天霹雳,使佐藤政府遭受了强烈冲击和巨大压力。〔16〕他们担心美中关系的发展在美国人的心目中会降低日本对于美国的价值,并且削弱美国对日本安全的保证。尼克松主义的出台,美国从越南撤军、美中秘密和解使得日本人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对美国的信任。但由于它对美国强烈的依赖心理,只能屈辱地接受这种既成事实并依据美国政策的转变调整其政策。

  公报也在亚洲引起了震惊的反应。印度、南朝鲜和几个亲西方国家的半官方人士对尼克松这一行动表示恐惧和沮丧。驻东京的印度外交官们气冲冲地抱怨说:“我们被当作容易受骗的乡下佬而加以利用了。”他们还说,基辛格公开宣布的亚洲之行只不过是去人民中国执行真正使命的一个幌子。印度所忧虑的是,巴基斯坦是否在安排中国总理周恩来和基辛格的会见中起了关键作用。外交部人士说,如果巴基斯坦起了这种作用,那么美中巴之间可能达成了一项需要密切注视的三方谅解。〔17〕

  美联社还报道说,亚洲国家普遍欢迎尼克松访华决定,并预料,尼克松的决定会在中国大陆的邻国中引起新的希望和新的积极性。这些邻国甚至在北京今年四月开始乒乓外交以前就一直设法改善同中国人的关系。许多亚洲的外交官对改善关系的可能表示乐观。〔18〕

  【注释】

  〔1〕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1970.P.217.

  〔2〕《尼克松回忆录》(中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30页。

  〔3〕《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42页。

  〔4〕《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43—444页。

  〔5〕北京泛亚太经济研究所编:《大洋季风.两个世界大国的博奕原则》(上),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392—397页。

  〔6〕Washington Post April 11.1971.转引郝雨凡著:《美国对华政策内幕》,台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7〕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P.71.

  〔8〕《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58页。

  〔9〕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1971,P.346.

  〔10〕《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67页。

  〔11〕《周恩来年谱(l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67—468页。

  〔12〕《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21—222页。

  〔13〕张光:《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历史背景与经过》,载《外交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14〕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发表讲话,并说“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结束大陆中国与世界隔绝的状态”。他承认,世界上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出现了美国、西欧、日本、苏联和中国“五大力量中心”,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决定世界的前途,美国遇到了“我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它已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基辛格此间出行,不知内情,周于会谈中谈及此,基辛格很意外。

  〔15〕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1971,P.348—349.

  〔16〕1971年7月19日《参考消息》。

  〔17〕合众国际社新德里七月十六日电。

  〔18〕美联社东京七月十六日电。

  2007/09/10

  三、“乒乓外交”与基辛格秘密访华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