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二、知识威力
战争年代,读书有用么?在学联大会上,有些青年在底下嘀咕,一个女同学希望周恩来对此表态,他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问:“你是学什么专业的?”“外国语。”“英语还是日语?”“英语!”“那好,我说两句,你翻译吧!”周恩来说了一大串英语,那个女学生翻译着:“学会英语,对抗日救国大有好处。”周恩来又说了更长的一串英语,比刚才更流利也更快了。女学生翻译道:“用英语……做战斗的武器!”她结结巴巴,译不下去。周恩来接着翻译说:“团结全世界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他转向大家说:“同学们,学本领,这是永远有用的。要知道,知识就是力量。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它却有无比的威力!……为了国家的复兴,为了民族的振奋,我希望同学们时刻不要忘了学习。”
(田俊翘)
八九三、重庆讲党史
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在重庆主持南方局的工作。他非常注意抓紧同志们的学习,每两周举行一次座谈会。会前指定从事各项工作的同志,结合自己的业务,如时事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军事等,在会上做专题发言,既检查各人的学习成绩,又教育同志。每半年举行一次考试,答卷好的,在壁报上贴出来。他常请专家来做专题报告。郭沫若、翦伯赞等人都来做过报告。反共高潮期间,同志们外出活动减少了,周恩来就给大家讲“联共党史”的结束语部分。他联系中国的实际,既讲了联共党史,又讲了中共党史。他的理论水平高,又非常熟悉中共党史,同志们听起来,津津有味。最后他声明,这些仅是他个人的看法,未经中央审查,不能引以为据。
(高生)
八九四、五台鉴古
一九四八年四月,毛泽东、周恩来率领中央机关去河北平山县途中路过五台山,在北岳区地委同志的陪同下,参观了五台山寺庙文物。当周恩来一行来到一座寺庙时,那别具风格的建筑艺术和人兽合璧的奇特塑像,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面对着塑像,大家纷纷猜测,但都说不出个究竟,就连陪同导游的同志也说不清楚是什么意思。周恩来便笑着给大家解释说,这是蒙古喇嘛供奉的尊神,是象征蒙族起源的图腾。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但几百年都成为王公、贵族欺骗和愚弄人民的工具,成为他们制造民族纠纷的口实。周恩来又热情洋溢地从蒙古族的过去讲到现在,从蒙古族的风俗习惯谈到宗教信仰。他那广博的学识和引人入胜的讲解,使在场的众人大为钦佩,赞叹不已。
(高生)
八九五、钢厂论曹
一九五六年,是新中国的国民经济特别活跃的一年。五月二十日是个晴朗的星期天,下午三点钟,周恩来笑容满面地走进了石景山钢铁厂接待室,和蔼亲切地和前来迎接的人们一一握手,询问他们的姓名,职务。当他握住老曹的手时,厂党委书记介绍说:“这是我们厂的工会副主席,老工人……。”这个十二岁就当童工,已经有二十多年工龄的老曹,双手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兴奋得象个孩子。周恩来和蔼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我的姓不好,是曹操的曹……”他脱口说道。人们听到他这样回答,都笑出声来了,气氛十分活跃。周恩来亲切地看看大家,微笑着说,不要以为姓曹的都不好嘛!就是曹操,也并不象京戏里的大白脸那么坏。有一次,曹操率领八十三万人马出征,经过老百姓的麦子地,他就下马绕行,不踩老百姓的麦子。他的行为影响了八十三万人马。讲完了这个故事,周恩来接着说:“姓曹的有好人喔!就是曹操也有可取之处,他关心人民生活。”周恩来那亲切洪亮的声音,象一股暖流注入老曹的全身。使他激动。他特别记住了一句话:“关心人民生活”,觉得象是对他这个工会副主席的叮咛和教导。
(李华民)
八九六、三到工地
一九五八年夏天,周恩来为了在实践中检验和锻炼部队,命令工程兵开赴黄河,架设浮桥。他冒着酷暑,水踩泥,带领干部查看地形,交待任务。第一次架设浮桥没有成功,大家心里都很难过,正在这时,周恩来第二次赶到现场,深夜十二点在河边主持召开了现场会,同大家一起分析架桥失败的原因,研究改进的方法。他意味深长地说:“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就过了长江。黄河上也架过浮桥,为什么过去能架,现代化了反而架不起来了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从训练到装备都不适合中国的情况。你们学习的教材一般是在流速两公尺左右时架桥,那是外国的,我们不适用。教条主义害死人。”大家为周恩来渊博的知识和对问题的深入了解钦佩不已。周恩来又勉励大家不要泄气,要找老艄公研究,把黄河水性摸熟。部队群策群力,终于用土办法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架起了一座木桥。周恩来第三次来到工地,兴奋地带领着大家从桥上走过。
(李华民)
八九七、勤学内行
一九五七年二月,周恩来视察重钢,他在平炉炉台上拿起一些不同的铁合金,向车间主任逐一询问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和冶炼过程中的作用。那位主任一时答不上来,有些紧张。陪同视察的贺龙副总理在一旁笑着说:“你问得那么细,谁答得上来?看你把人家考倒了。”周恩来亲切而严肃地说:“不懂就学嘛,要变成内行啊!”周恩来的话对这位车间主任教育很大。从此,他狠钻技术,很快成了行家。
(李华民)
八九八、总设计师
一九五八年夏末秋初的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人大会堂的几名筹建者,携带一叠彩色画稿和设计图纸,驱车前往中南海,去见周恩来。这已是第七次审查方案了。周恩来亲切地招呼大家入座,然后接过图纸,伏在案头,一张一张地翻阅,全神贯注地推敲。周恩来奔走世界各地,在建筑学方面有着渊博的知识。他详尽地指出哪一张图纸的设计和国外的哪一种建筑有些类似,需要进一步修改,哪一张图纸有独到的长处,可以进一步发挥。他纵横比较,兼收并蓄,归纳出一幅“山”字形的平面图案。这个图案,吸收了各类设计方案的优点,容纳了全部预定的建筑设施,使大家都感到满意,成为现在的人民大会堂的平面图雏形。周恩来那深刻的见解和周密的思考,使大家打心眼里佩服。
周恩来最后指示说:设计方案的下一稿要分送全国各省市广泛征求意见,包括征求港澳同胞建筑界的意见。最后报请毛泽东主席和朱德委员长批准。
一九五八年的一个金色的秋天,毛泽东和朱德亲自审查了人大会堂的模型。周恩来站在模型旁,亲自担任解说。他对全部设计了如指掌,不用做具体工作的同志提醒,把各种数据介绍得又详细又准确。毛泽东听了欣然赞许。朱老总连说:“很好,很好。”他们走后,周恩来转向工程的筹建者,兴奋地挥动双手说:“批准了!批准了!”
(李华民)
八九九、总导演
在《东方红》的排练过程中,大至作品主题的确立,小至某些服装、道具、颜色的选择,周恩来都是亲预其事的。一次,他陪着一位外宾参观后台,外宾提出的问题,周恩来都一一做了详尽的回答。后来,这位外宾提出了一个灯光设置上的技术问题。周恩来做了使她非常满意的说明。这位外宾惊奇地问道:“总理,你怎么会这样清楚地知道这些事情?”在场的工作人员回答说:“总理是我们的总导演呀!”这位外宾泪光闪闪地说:“你们是幸福的,只有你们中国才有这样的总理呀!”
(胡幼梅)
2007/09/10
第三十三章博学篇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