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周恩来生长在一个大家庭,家中侄子、侄女这样的晚辈很多,这些晚辈在成长道路大必然面临着升学或就业的选择。周恩来和邓颖超都鼓励他们到基层去,做一个普通劳动者。总理曾语重心长地教育侄儿“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这句话蕴含着总理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揭示了读书意义的真谛所在——为祖国的昌盛,人民的幸福诚实地劳动,发奋地读书才能渡过有滋有味的人生。
周恩来的一个侄女周秉德,聪颖好学,初中毕业学业成绩优秀,完全有条件继续上高中然后出国留学,这是当时绝大部分干部子女所走的路。但是她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影响下,报考了中等师范专科学校,选择了做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
秉德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当时老师、同学都劝我好好考虑。我回到西花厅向七妈说了,她立即表示支持:‘好呀,和我一样呀!我原来也是做老师的。’在饭桌上她滔滔不绝地鼓励我:‘我十六岁就当老师了,做老师非常有意义,现在国家又这么需要。’伯伯埋头吃饭没有吭气,七妈说:‘我都说了老半天同意了,你怎么不说话呀?’伯伯说:‘有你一个人说就够了,她得有点独立思考。你也说,我也说,不是压力太大了吗?将来她要后悔起来都没办法。’伯伯就是这样,要求我们从小就要独立地决定,自己选择。”
“那时候我偶尔到中南海去,找小时的伙伴娇娇,有一次在海边看到了毛主席。他坐在一个石头凳子上:‘秉德,你来啦?’我说:‘我来找娇娇玩。’‘你现在上的什么学校啊?’‘北京师范学校。’毛主席的反应和七妈一样:‘那好啊,我也是学师范出身的,女孩子干吗非得学工业呢,学师范、学医挺好么!以后我让李敏、李讷也去学师范。’李敏后来和我说,主席对她讲过,‘你怎么不向秉德学呀,你也应该去学师范。’几年以后,李敏果真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
周秉德刚满十八周岁就加入了共产党。毕业后她被分配到离城二十里外的东郊区(现朝阳区)第三中心小学,当上了“孩子王”。
一九六八年夏秋之交,在中南海的林荫路上,连蹦带跳地跑过来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她就是周总理的另一个侄女,小名“小六子”的周秉建。今天秉建是来向伯伯和伯母辞行的,明天她就要到内蒙古大草原去了。
秉建一进屋,伯伯那温暖的手一把握住了她的手,用力握了握。周恩来高兴地说:“秉建,我支持你到内蒙古草原去,你要沿着你选择的道路走下去,和蒙古族人民一起建设好边疆。”秉建连声说,“伯伯,您放心。”周恩来关切地问:“你到牧区去,做好思想准备了吗?要多想些困难,想得太简单了遇到困难,就容易动摇。”
周恩来和秉建一起吃了晚饭,算是给孩子送行。他笑着说:“没有什么好的东西招待你,请你吃苦瓜。最好的支持是精神上的,对吗?”接着,周恩来又询问了秉建要去的盟、旗的名称,走到墙上挂地图前,找出它的位置,指点着向秉建详细介绍了那里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情况。然后,他边吃边说:“你去的是少数民族地区,要尊重那里的风俗习惯。你在家不吃牛羊肉,到牧区要锻炼吃。首先要过好生活关,这很重要。”
在一旁的邓颖超把话接过来,给秉建讲了红军长征时过少数民族地区的故事。红军长征的故事,秉建从小不知听过多少遍了,这次却感到分外亲切、新鲜。邓颖超还送给秉建两句话,对她说,这是你伯伯最喜欢的两句话,“不但要有革命热忱,而且要有实际精神。”秉建把伯伯、伯母的话都记到心里。一顿饭时间很快过去了。周恩来要去办公了,临走,又再次握住秉建的手,用慈祥的目光注视着她说:“你到内蒙古牧区去,一定要和蒙古族同志搞好团结,虚心向他们学习,做贫下中牧的好女儿。”看着秉建频频点头,周恩来满意地笑了。
秉建插队以后,表现很好。一九七○年冬,在当地参军了,她急忙给伯伯、伯母写信,报告喜讯。一九七一年元旦那天,秉建穿着新军装,兴致勃勃地去见伯伯和伯母。不料,总理询问了情况以后,耐心地对她说:“你能不能脱下军装,回到草原上去?你不是说内蒙古草原天地广阔吗?”原来,周恩来知道秉建参军的事情以后,曾派秘书到部队去了解秉建是怎样参的军,是否有正常的手续?他见孩子有些思想不通,就亲切而严肃地对她说:“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内蒙古这么多人里面挑上了你,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我们不能搞这个特殊,一点也不能搞,应该让贫下中牧、工人的子女到部队去,你在边疆是一样的嘛!”秉建刚刚到部队,现在却要回去,心里又难过,又有点不好意思,可是觉得伯伯说得对,没有不服从的理由,就答应了。
回到部队后,秉建又接到伯伯、伯母寄来的《人民日报》,报上登载着知识青年张勇烈士的事迹,伯母还代伯伯给秉建写了封语重心长的信,希望她向张勇烈士学习,为建设边疆贡献自己的力量。秉建完全想通了,给部队领导写了封信,申请回到草原去。部队领导还是想把秉建留下来,以为拖几个月,周恩来也就不会再过问了。没想到,周恩未知道这一情况后,很生气,他对有关部队领导同志说:“你们再不把孩子退回去,我就下命令了。”这样,部队领导同意让秉建回到草原。
参军四个月的秉建,脱下军装,第二次来到草原。她被分配到西乌珠穆沁旗吉林郭勒公社阿拉坦图生产队……时间一久,大家知道了这位纯朴、热情的汉族姑娘,是周总理的侄女。牧民们交口称赞周总理的决定,深情地说:秉建是总理的侄女,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好女儿。
为了和蒙族同胞打成一片,秉建决心学好蒙语。她被贫下中牧推荐,考入内蒙古大学蒙语系学习蒙语,得到总理的支持。总理说:你学好蒙语,就能更好地为内蒙人民服务了。
有一次周秉建回京探亲,周总理和她一起吃饭时。询问了她的年龄和今后的打算后,慈祥和蔼地说:“要在当地找一个蒙古族青年,在内蒙古安家。”“就找那里的蒙古族青年,和牧民青年谈恋爱好不好?”还说:“王昭君就是匈奴民族的儿媳妇嘛!你可以向她学习,做个蒙古族的儿媳妇嘛!这也是加强民族团结的一种体现,你在这方面要增进蒙汉民族的友谊和团结,做个好样子,起个模范作用。”
周秉建完全实践了周总理对她的嘱咐和教育。二十多年来,她在牧民乡亲们的帮助下,适应了牧区的生活,学会了放羊、骑马、说蒙语,习惯了睡蒙古包,真正成了草原女儿。后来她考上大学,参加了工作,又与蒙古族的一位青年结婚。现在,她作为蒙古族人的妻子和蒙古族孩子的妈妈,正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振兴内蒙古的伟大事业中、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边疆贡献自己的力量。
周恩来的另一个侄子,一九六九年在延安枣园插队。后来当地群众送他参军。周恩来知道后,又叫他回生产队。邓颖超还特意找到延安来京开会的同志,对他们说:“孩子还年轻,可能有点思想情绪。托你们回去做做思想工作,要他好好向延安群众学习,扎根延安,建设延安。”后来,经过锻炼,群众推荐他上了大学。一九七三年,周恩来到延安,知道此事后,就问枣园大队党支部书记雷富治:“你为什么要把他送去上大学,当农民不是很好吗?”雷富治说:“他表现很好,是群众推荐的。”周恩来问:“他大学毕业后再回来,你们要不要?”雷富治说:“要”。周恩来这才爽朗地笑着说:“好,一言为定。”
2007/09/10
第四章 家教·家规·家风(之二)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