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不战胜黄河决不收兵〔1〕(一九五八年八月五日)

  【正文】

  你们“不战胜黄河决不收兵”的口号很对。

  你们面对着两个敌人:当前摆在你们面前的是自然敌人,要征服它;还有阶级敌人,也要随时准备着。一旦有事,你们首当其冲,这次是个考验,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上次我来这里研究修复铁桥时,听铁道兵的一个同志讲,工程兵去年在黄河洛口架过桥。这就引起我一个念头,想调舟桥兵来架桥,这是个好机会,请陈士榘〔2〕同志告诉军委和中央,把你们调来试一试。当然能不能架成也不清楚。在和廖副参谋长〔3〕谈话时,我只估计到流速、流量和泥沙问题,没有估计到流向不定的变化。这里流速大、流量也大,还有泥沙,河面很宽,水落了还有三、四华里,器材有两千米,我叫来试一试。这次实验证明工程兵在架桥方面还有差距,需加强。一旦有事,南北交通最主要的有黄河、长江,其次是珠江、淮河,还有辽河、湘江、富春江等。很清楚,这几条大河流,你们还没有掌握。中国的黄河、长江上不能架桥,那还架什么桥呢?

  你们学习的教材,一般是在流速两米左右架桥,那是外国的,不是我们的。装备也是外国进口的。其实,解放战争时我们就渡了长江,黄河上也架了浮桥,而且是两座(当然那是在枯水期),坦克也过去了;长江未架桥,可是过去了;乌江、金沙江我们也架过桥。解放军有过架桥的经验。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同志对我说,在历史上,唐朝就在黄河上架过桥,那时用的是土办法,使用的时间较长(可能在洪期拆掉,也可能没有拆,仍然使用)。据说晋朝也在黄河上架过桥,我正在查这个材料,如果查出来,一定送给工程兵司令部,请你们看看。我们祖先的架桥经验可以吸取。历史上能架,为什么解放军架不起来呢?为什么过去能架,现代化了反而架不起来了呢?这证明我们的训练和装备还没和中国实际情况结合。当然器材和水性有关,但要研究如何结合起来。长江三峡以下,还有不少河流,一旦有事,交通中断,过江怎么办?重武器如何通过?还是要架桥的。工兵架桥和建设不同,军队应设想最困难的条件,最困难的条件克服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现在是最好的练兵时机。把你们摆在最困难的地方来架桥,四米流速克服了,一米、两米就不在话下了。今后,虽然全国都在搞水利,各个河流上都要修水库,但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渡河的。

  这次架桥,同志们很辛苦,在作业中都是积极克服困难,夜以继日地干,没有架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从装备到训练就不适合中国情形。中国河流很多,都很宽,你们的装备器材也不够,装备和训练都要和各条不同河流的性质——流速、测量、泥沙等相结合。今后在装备上还要考虑如何适应黄河、长江、珠江和辽河四大水系的情况。

  目前你们有两个任务。

  第一,以现有器材装备和土办法结合,加上改革的办法,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条件下试一试。如流量在七千秒立方以下、流速三米上下就可试验,一万秒立方的流量、五米的流速就不要去做。这么多人动员来了,在适当条件下架通一次,证明工程兵可以在黄河洪水期架起浮桥。当然有困难,如果努力就可以征服洪水,这就要大家开动脑筋。你们这次演习和洛口不同,现在汛期还没有过。你们在这里一是练兵,二是保护交通,万一大桥再冲断,你们就用上了,也可显一下身手。你们要借这个地方练兵、试验、考试。

  第二,在这里开现场会议,全面研究各种问题。邓小平总书记谈过这个意见。就是要工程兵在紧急情况下保证交通,一旦发生突然事变,桥梁是个大问题,前线后方的几条河流都要控制。朝鲜战争已经证明,所有桥梁都要随炸随架。那时在铁路方面主要靠铁道兵,但中国的河流大、河流多,工程兵的任务也就更重了。通过这次演习,舟桥兵的编制装备如何结合中国情况是完全可以想出办法的。我们想办法搞,苏联的作参考,自己想办法,大家动脑筋,想出一套办法来。现场会议后把大家的意见集中起来,如牵引、舟型等问题,经过现场练兵,提出初步蓝图。我想,有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架起一个样子来的。至于水文方面的一些问题,如流速、流量、泥沙以及有哪些适当的渡河点等,将来可以调查,这是属于战略计划的一些问题,工程兵司令部要解决。

  【出处】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保存的记录稿刊印。

  【注释】

  〔1〕这是周恩来在工程兵部队架设黄河浮桥现场的讲话节录。一九五八年七月,黄河出现特大洪水,河南郑州北郊黄河铁路桥的一个桥墩被冲毁,京广铁路交通中断。为了恢复铁路交通,保证国家的经济建设,根据周恩来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抽调了四个舟桥团、一个工程团,携带舟桥器材,并派出快艇,赶赴郑州架设浮桥。八月五日,周恩来亲临架桥现场视察,并讲了话。工程兵各部队与民工一道,经过二十六天的艰苦努力,架设了一千零五十米的黄河浮桥,并克服了通过岸滩的困难,为恢复当地黄河两岸交通、促进铁路桥墩的修复和京广铁路的通车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次架桥成功,考验了工程兵的装备,锻炼了部队,取得了汛期在大河上架设巨型浮桥的经验,成为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渡河器材的一个转折点。

  〔2〕陈士榘,当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兼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3〕廖副参谋长,指廖述云,当时任军委工程兵副参谋长。

  2007/09/10

  不战胜黄河决不收兵〔1〕(一九五八年八月五日)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