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中日战争之政略与战略问题报告大纲〔1〕(一九三九年四月十八——十九日)

  【正文】

  绪言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此,战略是服从政略的,两国政策敌对地发展到最高阶段,便要发生战争,于是政略与战略的关系更为密切,战略的成败必然影响政略。

  一敌人方面

  (一)敌人侵华政策的历史阶段

  吞并中国、独霸东亚是敌人侵华之一贯的国策——尤其是日本军阀所奉为的唯一的国策,这是从日本明治大帝〔2〕遗策一直发展到现在的。

  1、甲午〔3〕后为第一个阶段,实施以华制华〔4〕的分裂政策;

  2、“九一八”〔5〕起为第二个阶段,实施不战而胜中国的蚕食政策;

  3、七七事变起为第三个阶段,实施一战而胜中国的鲸吞政策。

  上述政策虽有各个阶段之不同,但基本的政策即国策是一贯的,所以配合这些政策在各方面也有各阶段之不同:

  (1)对华方面

  第一阶段,是以经济侵略为主——在中国便发生以抵货为主的运动;

  第二阶段,是以政治侵略为主——在中国便发生不承认伪满〔6〕及冀东察北伪政权的以抗日的政治斗争为主的救亡运动;

  第三阶段,是以军事侵略为主——在中国便发生抗战。

  (2)对内方面

  第一阶段,奖励资本外流——于是经济发展,财阀形成,引起军人嫉视;

  第二阶段,特务机关活跃——军人暴戾,残杀大臣,引起财阀反抗;

  第三阶段,海陆空军联合行动——军阀专政,财阀附庸,引起人民不满。

  (3)对外政策

  第一阶段,与各国竞争——引起九国公约限制日本发展;

  第二阶段,排斥各国在华利益——造成与各国渐趋对立;

  第三阶段,企图独霸东亚——引起各国反对。

  (二)敌人侵华的军事政策

  第一阶段为发展国力时期——目的在与列强齐驱;

  第二阶段为加强国力时期——目的在超过东方任何一国;

  第三阶段为使用国力时期——目的在迅速征服中国。利用中国国力,称霸东亚,准备太平洋大战,但结果变为消耗国力。

  (三)敌人侵华战争之战略方针

  依据其国策及一般的政策,日寇侵华的战略方针无疑的是速战速决,实现此战略的条件有三:

  1、歼灭主力——主要的依靠正面火力杀伤,以削弱我之主力,而后依靠迂回包围我之主力,以图歼灭;

  2、占领土地——夺取大城市,经济封锁;

  3、丧失我方战斗意志——制造伪政权,孤立我国,挑拨我国内讧,散布和平空气。

  但一期作战证明这一方针是失败了,何以故?因为:

  1、基本上敌人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对我估计错误。

  2、敌人虽强,但小,本钱不足,又多舍不得用,志在保存主力,继续战斗;我虽弱而大,人口多,故敌人丧失我战斗力的企图未能达到。

  3、我土地大,敌人占不了多少,只为点与线;且我又为农业国,虽失城多,仍能自给,外路仍通,经济虽封锁,而敌人自己亦急于通商。

  4、敌人太野蛮、退化、残暴、上下交征利,故所造成之傀儡汉奸的作用减少;我统一团结愈坚,民族日益觉悟,和平空气难成功,国际并未孤立,外援虽少但日增。

  敌人速战速决之方针既告失败,他是否有长期作战的决心呢?即使他口中在讲,纸上在写,但决心仍然不够,而且他也不会如此,因为:

  1、不愿在中国消耗太多;

  2、急于要消化在华所得;

  3、赶紧要准备世界大战,企图在此次大战前或开始后能结束对华战争。

  故继续的是速和速结的方针,这个方针是速战速决方针之继续;不过也遭到我们最高领袖之严词驳斥而无法实现,于是影响敌人不得不考虑其政策之改变。

  (四)敌人侵华的新政策——全面侵略之展开

  这个政策是其第三阶段之一战而胜中国的政策之补充与发展,并非已经推翻了第三阶段之政策而成为长期战争的政策,这在敌人还不敢采取——全面侵略,在过去四五个月,正在这里试行:

  1、军事方面,扫荡重于进攻;

  2、经济方面,开发重于封锁;

  3、政治方面,利用挑拨兼施;

  4、精神方面,怀柔重于残暴。

  总之,以经营敌后为主,想利用中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打中国。

  (五)敌人的国际政策——分化重于对立

  1、对英软硬兼施;

  2、对美拉拢;

  3、对苏缓和;

  4、对法威胁;

  5、对德、意利用策应。

  一句话,想以国际形势孤立我们,东方事情都经过他。

  (六)敌人的新进攻——他的政策的变动性、投机性与矛盾性

  敌人实施上述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因其:

  1、目的仍在一战而胜中国;

  2、中心在全面侵略;

  3、国际形势在急变中,刺激他投机与配合行动;

  4、国内的意见分歧,有三种政策:(1)停止进攻,经营敌后;(2)继续进攻,直到西北、西南;(3)重视敌后经营,同时还不放弃进攻(或相机进攻)的相互争斗。结果目前采取了调和政策,于是有南昌的试攻,这其中包含了军事占领、政治打击、经济紧缩、交通切断诸意义。

  估计今后敌人进攻的方向:

  1、长江流域之四个方面;2、西北方面;3、西南方面。

  估计敌人进攻动态之根据:

  1、在有利条件下——我有弱点暴露,敌之损伤不大;

  2、在必要条件下——敌认为与其全面侵略有必要;

  3、与德、意行动配合策应;

  4、最主要的还是敌之兵力变动与增加。

  总之,敌人是走一步看一步,这就暴露了敌人之基本弱点——兵力不够,以形成其政策的投机性与矛盾性。但其政策虽在试行的变动中,然其基本政策——吞并中国、独霸东亚及侵华阶段中之一战而胜中国的政策,仍为一贯之脉络,并未改变,且更加深,不过这是全面侵略之展开,政治重于军事。因此,这其中有否向侵华的新阶段转变的可能,请论前途问题。

  (七)敌人侵华政策之前途

  论前途必须先论敌人之企图及其实现的可能性如何。敌人之企图:

  1、军事上速战速决——失败了;

  2、发展为速和速结——我们拒绝了,不上当;

  3、于是展开全面侵略——想争取上着,争取优势,压迫我们,战胜我们(这包含大战发生前后的猛烈进攻)——这总的政策,仍是一战而胜中国,即是说这一阶段,仍是军事为主。

  虽然已进入政治重于军事时期,但仍企图以战争结束战局。然而我们如果不让他,而争取有利于我们的时期到来,即相持阶段,以准备反攻,则敌人的企图便无法实现。今天正在这一斗争的开始时期,一般地说,敌人目前这一企图完全实现是没有可能的,条件是战不完,和不下,故战局不会结束。但是,因为这是复杂的情况、复杂的斗争,有可能两个目的、两种可能都未完全达到,而进入第三种可能,即是不战不和局面。

  敌人实现这个局面的条件可能有:

  1、前线扼住了我们交通要道,敌后有相当可统治的区域;

  2、傀儡政权合流,甚至变一变形,亦用国民政府的名义与我对立,伪军有相当发展;

  3、经济上控制我们全部海口及对外贸易,各国都须经他并引诱我们一部分经济汉奸与他合作;

  4、国际上利用各国无暇多问东亚战争之时机;

  5、精神上复古并污辱中国民族文化甚至三民主义来欺骗。

  如果实现这个局面,将成为日本侵华之政略的第四阶段,而其政策为不战不和,正面停止进攻,专营敌占地区,以企图迫我偏安,困我内地,等待世界大战发生,可以再战降我,这样便不是完全有利于我的相持局面,而是敌人所造的局面。当然,这一局面实现的可能性极小,但主要的还决定于敌我之战斗。因此,目前敌人是在展开全面侵略,如不能达到预期目的,他便将会转入不战不和之侵华政策的新阶段,而我们则不仅不能容许不战不和局面之到来,并且连全面战略之展开,亦不容其有任何成功,争取有利于我之相持局面到来,以准备反攻,而埋葬日本侵华之第三阶段。

  因此,目前正处在过渡阶段上,而敌人新政策是包含着两种前途的,或者被我们击败,或者转入新的局面。

  总结敌人的政略战略,在总的路线上,敌人的吞并中国、独霸东亚之基本国策,是冒险的,这犹之德、意一样。且因他国小、人少、物产不丰、历史不长、树敌太多、失道寡助等等,成为更加冒险的国策。但敌人利用时机,利用我之弱点,利用国际形势,利用他的军事优势,常常变动其政策与战略,故不会一下失败,也不甘于失败,且更在争取有利于他的改变。

  不过不论怎样,他之政策及战略,均常有变动性,即不定性、矛盾性、投机性。这与其冒险的国策同具有失败的因素。只要我们坚持抗战到底之国策,一定能使敌人的任何企图、任何改变归于失败。

  二我们方面

  (一)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三个阶段

  1、“九一八”以前民族运动与民权运动——推翻满清、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的帮手,对外是向多方面进行斗争的。

  2、“九一八”以后——反日的政治运动——统一与抗日运动走向合流——对外已是专一的,但是,曲折与错杂的结果造成和平统一、团结御侮。

  3、七七事变〔7〕后——统一抗战坚持到底,这个国策的限度:

  (1)日本侵略战争失败;

  (2)中华民族复兴。

  达到抗战建国的目标,建立三民主义的新中国,这个口号的具体内容正如委员长〔8〕所指出:

  我们要认识抗战胜利以后所建立起来的三民主义的中华民国,一定是一个后来居上的新国家,是真正的民有、民治、民享,而且用以贡献于世界人类福祉的最彻底的进步国家。

  (二)我们抗战的政略与战略

  在抗战到底的国策下,我们的政策是:

  1、持久抗战——时间;

  2、全面战争(全民战争)——空间与人民;

  3、争取主动——自力更生,主动外交。

  在此政策下的战略方针:

  1、持久战——击破敌人的速战速决、速和速结;

  2、消耗战——击破敌人的争取优势、争取上着。

  但持久战不是拖下去,而是打下去!消耗战不是自己乱拼,而是消耗敌人!

  (三)我们三期抗战的政略与战略重心

  1、展开全面战争——动员全体人民,动员前后方,动员全线,使用全力,统一意志,统一力量。

  2、重视敌后——政治重于军事,精神重于物质,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宣传重于作战,民众重于士兵,节约重于生产。

  这是一个斗争、一个长期的斗争、艰难的斗争。针对着敌人的新政策,委员长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广播说:现在是抗战剧烈千金一刻的时期,不容我们再作任何的空论空想,不容我们荒废一分的光阴和精力。委员长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他认为:越到接近胜利时,我们的环境必然更艰难、更困苦、更危险。因此,我们必须以具体的斗争与敌人进行剧烈的抗战,不容他的企图实现。

  (四)展开各方面斗争——展开全面战争与重视敌后

  1、精神方面的动员——这是基本的。委员长说:我们这一次抗战,要击退敌人,要建国成功,一大半要发挥我们民族每个分子的精神力量。怎样进行精神动员?委员长又说:我们应该针对着当前的强敌,正视国家的艰危,严重反省我们的责任,切实检讨我们一切缺点和弱点,一方面迅速确实地来改造自身,以身作则,同时,提挈着我们全国的同胞,帮助我们还没有省悟的同胞,唤起我们一般知识水准较低的同胞一致奋起,改正醉生梦死自暴自弃的生活,养成奋发蓬勃积极进取的朝气,革除苟且偷生、阳奉阴违的习性,打破自私自利、投降屈服的企图,纠正纷歧错杂误国自误的思想,紧张我们的情绪,统一我们的行动,使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充实起来,集中起来,真正做到举国一致的精神总动员,发挥这个“至大至刚”的精神力量,来完成我们这一辈继往开来千载一时的使命。

  据此,精神总动员的具体工作应该是:

  (1)反对妥协投降的企图;

  (2)反对苟安和平的习性与生活;

  (3)反对违反抗战建国利益的错误思想;

  (4)反对只说不做的空谈与脱离抗战实际的空想;

  (5)实行精神总动员与国民公约之宣誓;

  (6)发扬民族文化与优美传统;

  (7)唤起民众——面向而且着重于广大的还没有省悟与知识水准较低的民众;

  (8)加紧团结——对准强敌,正视国难,反省责任,检讨错误。

  2、军事方面。

  (1)正面战斗——以运动战为主,避开正面决战,给敌步步杀伤,与敌对战对攻。

  (2)后方准备——以造成阵地战能力,建立国防军,使之机械化、近代化。

  (3)敌后深入——以游击战为主:

  ①建立战略外线之游击根据地;

  ②部队的组训——以政治工作为主,造成人人是战斗者也是政治工作者;

  ③战术的活用——纠缠作战,决不退出,积小胜为大胜;

  ④技术的准备——如射击、爬山、泅水、跳跃、爬行、水战、骑兵战、夜战、爆破、火攻、拆卸机器、开汽车汽船、划船、伪装等。

  3、经济方面。

  (1)积极生产——自给自足:

  ①建立重工业基础——军事工业、铁矿生产、化学工业等——在各战区应特别注意收集材料,保护机器,开发原料。

  ②发展后方交通——各战区亦应有后方,前线亦应开辟小道。

  ③发展小手工业——各省各地都应做,广泛做,按地方条件做。

  ④增加农业生产——要依各地情况自做,并由部队协助。

  ⑤提倡合作事业,要做成官督民办。

  (2)节约运动:

  ①抵货要成运动,要普遍彻底,一切可疑外货均不用;②大量用代用品;③难买者节用;④可省者又买不到者不用。

  (3)破坏敌人经济:

  ①封锁要有条件、有配合,重检查与群众的发动;

  ②破坏交通,要经常彻底;

  ③破坏矿山工厂,要成为必要工作;

  ④不用伪券,不缴捐税,不卖给敌人粮食原料,要成为家庭运动。

  4、政治方面。

  (1)巩固自己:

  ①统一领导——避免重复,减少层次,减少手续,贯彻主张;

  ②健全地方——健全县政,改善保甲〔9〕,加强乡政,训练四权;

  ③恢复与保护战区地方政权;

  ④肃清汉奸与争取两面派。

  (2)破坏敌人:

  ①推翻敌伪政权——分化之,各个击破;

  ②瓦解伪军——不使成军,不使扩大,不使起作用;

  ③动摇敌军——由愿战而反战;

  ④争取朝鲜、台湾人民。

  (3)扩大阵线:

  ①加强国际活动;

  ②促进集体制裁。

  国际的结合要从原则上来认识:

  ①原则相同、利害相同,才易结合;

  ②不能舍己从人,投井救人,故国际同情援助是有限度的,但也是能增长的,主要的要看我们自己努力。

  5、争取胜利的前途。

  (1)斗争的重心在敌后,在不让敌人利用我们人力、物力、财力来打我们;

  (2)斗争的方面在全面,也不让敌人转入不战不和的阶段;

  (3)要争取我们胜利的相持阶段,准备反攻,转弱为强,反守为攻,转败为胜,达到我们政略战略的要求;

  (4)但这是持久的长期的——我们要坚持;必须是全面的全民的——我们要发动;必须是主动的自主的——我们要争取,并且要经过困苦艰难险阻,我们不仅要忍受困苦(仁),而且要克服困难(智),不怕险阻(勇),才能达到最后胜利。

  【出处】

  根据一九三九年《国民公论》第一卷第十二号刊印。

  【注释】

  〔1〕一九三九年四月中旬,周恩来在湖南衡山视察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于十八、十九日为训练班学员讲中日战争的政略与战略问题。这是讲话大纲,曾发表在《国民公论》第一卷第十二号,题目是“中日战争之政略与战略问题——一个报告大纲”。

  〔2〕明治大帝,指日本明治天皇。一八六七年即位,次年改元明治。在位期间对内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维新改革,对外发动甲午战争(一八九四——一八九五)和日俄战争(一九○四——一九○五),侵占中国领土台湾,吞并朝鲜,使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3〕甲午战,指一八九四年(农历甲午年)发生的中日战争,也称甲午战争,这次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者蓄意挑起的。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以及缺乏坚决反对侵略的准备,中国方面遭到了失败。一八九五年,清朝政府和日本订立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后来在俄、德、法三国干涉下,日本同意由清政府偿付白银三千万两“赎还”该半岛),赔偿军费银二万万两,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开辟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

  〔4〕“以华制华”见本卷第183页注〔4〕。

  〔5〕“九一八”,指九一八事变。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驻在中国东北的所谓关东军进攻沈阳。中国人民习惯上称日军这次侵略行动为九一八事变。事变发生后,驻沈阳及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不准抵抗的命令,使得日军得以迅速地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6〕伪满,指满洲国,是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后制造的傀儡政权,一九三二年三月在长春成立,扶溥仪为“执政”。一九三四年三月称“满洲帝国”,“执政”改称“皇帝”。一九四五年八月,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而摧毁。

  〔7〕七七事变,见本卷第163页注〔21〕。

  〔8〕委员长,指蒋介石。

  〔9〕保甲,指保甲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管制和压迫人民群众的基层政治制度。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国民党政府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颁布了《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七日起,在国民党统治的地区,一律推行这种制度。保甲的编组,以户为单位,若干户为甲,甲设甲长;若干甲为保,保设保长;若干保为联保,联保设联保长。

  2007/09/10

  中日战争之政略与战略问题报告大纲〔1〕(一九三九年四月十八——十九日)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