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论保卫武汉与中国抗战的发展前途〔1〕(一九三八年七月六日)

  【正文】

  中国抗战已一周年。目前正当着日寇沿着大江南北,向武汉方面进行水陆空联合进攻的时候,我想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士都正关心着两个问题:第一,保卫武汉的可能如何?第二,抗战的发展前途如何?

  我现在联系起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首先,我要回答敌情如何?一年来敌人速战速决的方针,经过一战再战,虽已占领了我们沿海城市和交通要道,但其聚歼我军,逼我屈服的企图,终未达到。最近敌阁改组〔2〕,其中心方针,仍在速战速决,但又惧战事不易速了,消耗不易持久,故对内乃以准备长期战争动员,对外故造调停和解谣言,企图动摇我国内外抗日阵线,从政治上压我屈服。因此,敌人的三期作战,乃是在矛盾的发展中继续作冒险的进攻。其战略方针,必然是集主力以包围武汉,切断粤汉、平汉、陇海〔3〕,逼我退出一切铁路交通,以便最后的威胁广州、兰州。其作战计划,估计可能为由东向南、由北向西地迂回武汉,切断粤汉、平汉,企图聚歼我军主力于湖沼地区,阻断我军一部于东北山地,并压退我军一部于武汉以西及其以南的地区,以造成武汉大混乱的局面。目前黄河汉水泛滥,江淮间山地起伏,敌人大兵又出现于马当、湖口之间,其主攻方向,显已着重江南,但我们亦不应忽视敌人在其他方面的乘虚而入。同时,敌人对扫荡黄河南北两岸,夺取潼关、西安以及沿南浔、浙赣〔4〕两路,夺取南昌、长沙的计划,亦有可能相机而行。

  敌人的企图既如上述,但敌人的困难并未减轻,相反的还在发展,最重要的为:(一)敌人兵力因愈深入而愈分散愈单薄,新的部队未见大增,原有部队且因我挺进军深入热〔5〕、冀边境而有调出关外的。(二)敌人的配合动作较前更差,同一进攻武汉,江南紧急,豫东、皖西沉寂;同一增援同蒲〔6〕,道清〔7〕敌进,晋北、晋东受阻,这都证明敌人兵力不够,指挥不灵。(三)敌人战斗力在野战中脱离其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不论进攻、退却与被我攻击,都较在阵地战中为弱,都易为我军所败。(四)敌人军纪败坏,影响其士气至大,思家自杀、反战逃亡等等现象已渐发生。(五)敌人一年来追加之军事预算七十三万万,已渐用光,新年度的军事预算,将更加重日本人民的担负。板垣〔8〕之准备作战十年的大言,将不知吓退几多日本人民。(六)敌人的交通运输,将愈因深入而愈感困难;保护接济,将因我游击战争沿江、沿铁路的破坏扰乱而愈感苦恼。(七)敌人后方愈大,将愈感空虚,我挺进游击部队将利用之以恢复失地,恢复政权。敌人如调兵回击,则又利于我阻敌深入。(八)敌人的政治矛盾,不论是陆军与海军、关东军与派遣军、华北敌军与华中敌军、军阀与财阀、军火商与轻工业家、政党与政党间、统治者与广大人民、帝国政府与属地人民,无不反映其冲突的增长。综合这各种困难的发展,将给敌人作战企图的实现可能性以极大的阻碍。因此,结论是:敌人的三期作战,不仅在矛盾的发展中,而且在困难的增长中,继续作冒险的进攻。

  次之,我要回答我们抗战力量如何?一年来我们坚持了长期抗战的方针,击破了敌人速战速决的计划,拒绝了敌人和解诱降的活动,这是我们基本的成功。成功的原因在于抗战以来,我们有了下述的基本的进步:(一)我们全民族有了空前的觉醒,空前的团结;(二)我们有了统一的国民政府;(三)我们有了统一的国民革命军及英勇牺牲的前线将士;(四)我们有了国民党、共产党以及其他党派的精诚团结,共赴国难;(五)我们更有了全国最高统帅,领导全国军民抗战建国。这些成功和进步,我们要拥护它,坚持它,才能使成功和进步继续发展。

  但既有了基本的成功和进步,为什么还不能阻敌深入?这主要原因由于我抗战力量还不够坚强,还不够广大,还不够持久,还不能改变敌我的强弱对比,还不能使敌我强弱的差异大大减低。第一,从军事上看来,抗战初期我们的弱点很多。二期抗战,战略上、作战上均有极大的进步,给敌人有相当大的损伤,但部队的编制、作战的区域和指挥、兵员的补充、军火给养的接济、干部的训练、伤兵的治疗、政治工作的建立、游击战争的发动、民众武装的领导,尚有许多可商榷和应改善的地方。第二,从政治方面说,抗战建国纲领〔9〕的产生、国民参政会〔10〕的召集、各党派的公开与合作、救济工作的重视,这都是一年来最大的成就,但行政机构之欠调整,地方自治急需实行,保甲制度急需改革,抗战自由急需保障,民众团体急需领导,青年教育急需改善,财政金融急需整顿,经济生产急需发展,交通运输急需统一,均为目前应兴应革之事。有了军事上政治上这些弱点,自然抗战力量便不足以阻敌深入。所以一年来我们在上海、华北虽相当大地消耗敌人,台儿庄〔11〕虽获得重大胜利,在华北虽破坏了敌人的扫荡计划,在全国虽调动了敌人百万以上,消耗敌人达三分之一,但所有这些,还只是局部的胜利,还不能粉碎敌人的每期进攻,还未能产生出足以决定最后胜负的力量。我们指出这些弱点,决不能说我们是在灭自己志气,长他人威风,更不能说是在攻击政府。因为拥护政府,是抗战以来全民族基本的立场,大家决无二致。而这些弱点,正因为我们是弱国,在抗战初期,不能尽免,只有尽情指出,不断改善,才能化弱为强,转败为胜。因此,结论是:中国抗战已有了基本的成功和进步,但抗战力量因有种种弱点,还不够坚强、广大和持久,这需要我们在坚持长期抗战中,改正这些弱点,克服这些困难,争取胜利的前进。

  再次,我要回答保卫武汉的条件到底如何?

  第一,有人问:保卫武汉的有利条件,已经有了些什么?我的回答是:最高统帅坚守武汉的公开声明、卫戍武汉及其以外地区的主力部队、全国战场的战斗配合、武汉三镇及其附近地区的广大民众以及全中国民众的后援、全世界人士的关心,最后还加上武汉以外的有利地形、敌人的困难和弱点,都给了我们保卫武汉以坚强的信心、动员的力量与争取胜利的兴奋和鼓励。

  第二,有人问:条件虽然有利但还不足,且目前战况已日见紧张,弱点还仍然存在,以新的努力、新的胜利,是否还来得及保卫武汉?我的回答是:诚然,条件有利而不足,时机已极紧迫,但只要不再延误一刻,依据我们基本的成功和进步,努力改正弱点,争取胜利,保卫武汉的条件,一定可以在战斗的发展中更加生长起来的。试看,首都陷落以后,谁能保证津浦会战〔12〕支持五六月之久,这正因为战略的改进、战斗的努力,使得敌人遭受意外的损伤和阻碍,同时又因为许多弱点还未改正,所以敌人终于切断陇海打通津浦。现在我们要为保卫武汉而动员一切力量,改正一切足以妨碍保卫武汉战斗的弱点,战斗就一定能够持久,由持久的胜利中,又可产生出长期保卫武汉的新的条件。这是由战斗的发展中求得解决,而不是以机械的宿命论来预测的。

  因此,结论是:保卫武汉的有利条件是有的,但还不足,且时机紧迫,急切需要政府与人民一致地改正弱点,争取胜利,才能够生长出保卫武汉的胜利的条件。

  复次,我要回答保卫武汉的具体方案如何?我在这里只打算说最主要且最紧急的问题。

  第一,在战略上,我以为必须确定两个战线,亦即内外线夹击敌人的方针。在武汉卫戍地区,是处于内线作战地位的,而沿黄河、平汉线以东及长江下游,已全处于敌人外翼侧,成为外线作战的形势。敌人愈进攻愈深入,我们在敌人外线的活动地区将愈大;敌人如退守后方,向我游击地区围攻,则我内线作战部队的活动范围及出击机会将愈多。因此,内外线作战部队的机断专行与协同动作,关系非常重大。凡在敌人进攻正面,及已在和将在敌人翼侧后方的战区,应重新划分。前者应有其固定的和预定的后方;后者应规定为若干游击战区,坚持留在敌后作战,其后方只能依靠不经常与不固定的运输线与补给基地。在前一种战区中作战,尤其是保卫武汉战役中,运动战、阵地战应成为密切配合,游击战要准备发动。因此,这里要有足够数量的坚强的野战军、装备完整的守备队。责任要分明,指挥要统一,然后才能在敌人每一个方面、每一次的进攻中,给敌人以严重的打击或消灭之。最好是能击败和阻止敌人于进攻武汉的山地之外,次之也要能侧击和消灭敌人于进攻武汉的山地之中,最后还要能截击和歼灭敌人于湖沼地带,这样才能达到直接保卫武汉的目的。在后一种游击战区,运动战与游击战应广泛地配合使用。因此,这里要有确定任务。坚留敌后政治强的得力的挺进部队,应赋给该战区高级将领以广泛地组织游击队与发动游击战争之权,一切党政军及民众领导均应统一,然后才能在敌人进攻正面的近后方,以运动战配合被进攻的部队,夹击敌人;在敌人的远后方,以广大的游击战,切实截断铁路及沿江交通,疲惫敌人,调动敌人,以便将敌人后方变为前线,在那里恢复失地,恢复政权,创造出新的游击根据地,以便与敌人持久作战,准备将来战略的反攻。这是间接地保卫武汉的胜利条件,同时也正是直接地破坏了敌人“扫荡”黄河南北,深入江西、湖南的计划。

  第二,在建军上,我们要不失任何时机地培养新的力量,以便能继续战斗,并培养出将来足以担当决定胜负的战斗的力量。这就必须:(一)在兵役法上,要能改善征兵制为征募两用的兵役制,使及龄壮丁能自觉地入伍,以提高部队的质量。(二)部队编制,要能根据抗战经验及上述战略方针加以修正。(三)部队及干部教育,要能依据抗战经验,补订教令、教程,加强政治及技术教育。对新兵训练,尤须注意于野外战斗教练,务使其能完成一定时间的教育计划,不因战况紧张,轻易调动,因其于战事无补而有害,于建军本身将更困难完成。(四)部队装备补给,要能依照任务而规定其统一办法,如野战军应多配备山炮、迫击炮、轻机关枪,挺进游击部队应多配备轻兵器、工兵器材及打战车炮,守备部队应配备足够数量的重兵器,机械化部队应集中使用等等。(五)政治工作要能从基本上加强,政治部要普遍设立,连队政治工作要开始。干部要重新训练审查,薪俸要减低。巡视检查制度要建立。政治工作更要求做到保障命令执行、提高官长威信、巩固战斗情绪、加强士兵教育、注意伤兵工作、提倡自觉纪律、改善军民关系、进行对敌工作,以代替过去政训工作的不良传统。

  第三,在动员上,我们要求用最大的决心发动民众,组织民众,训练民众,武装民众。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13〕宣言所说:抗战之胜负,不仅取决于兵力,尤取决于民力。这在今日保卫武汉的动员中,尤为至理。有人说:“战况吃紧,兵力尚且不行,民力有何用处?”不知战况愈紧,兵民相关的作用、相需的情形,更重要于平时。兵员扩充、工役、运输、担架、向导、慰劳、办粮、侦察等等,是兵需于民;组训、武装、保卫、疏散、救济、领导,是民需于兵。因此,凡属战区,动员工作比任何其他行政工作为急要,同时动员工作能做得好,一切政治问题中的困难和弱点已解决大半。动员工作的方针,应该是统一领导、统一计划、联合组织、分工合作。各级动员委员会的组织,不应只是建议的机关,而应是执行的机关。他们的成分,一方面应包括党政军各机关的代表,另方面应有民众团体的代表参加,后者代表总数超过前者。动员组织的领导,在战区的属之于政治部;在省则属之于省政府;在县区两级,应由战区和省动员委员会派人主持,或由县区长兼为动员委员会主席。动员委员会应实行民主集中制,并吸引广大民众团体及人民参加工作,以扩大动员基础。动员工作的内容,应分兵役动员、参战动员、物资动员、自卫动员、人物疏散及组训工作等。只有用一切力量动员全武汉及其附近的民众,参加保卫武汉的战斗,不必要的人员和物资迅速地向外疏散,才能使人力、物力为兵力所用,不致为兵力之累,甚至转为敌用。

  因此,结论是:保卫武汉具体的方案,最中心的是:动员一切兵力、人力、物力,争取保卫武汉的直接胜利,争取变敌人后方为前线的外线胜利,同时争取一切时机建立新军,以便继续战斗和准备最后决定胜负的战斗。

  最后,我要回答抗战发展的前途究竟如何?

  第一,有人说:武汉的重要,政治上不如南京,经济上不如上海,军事上不如徐州,文化上不如北平,即使不守,也不会影响大局。我的回答是:(一)诚然,分开来看,武汉或者不如南京和上海、北平的重要,但在南京、上海、徐州、北平失陷以后,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乃至文化上,都集中于一地——武汉,其重要性就胜过过去任何一个城市的陷落。(二)如果武汉不经许多严重战斗,不给敌人以极大损伤,便即发生问题,即使敌人聚歼我军企图不能完全达到,但将武汉造成大混乱的局面的企图不能说无实现的可能。因此,坚守武汉的决心和布置,是消灭敌人战略主要企图的实际步骤。

  第二,有人问:保卫武汉的具体方案即使如前项所述,均在实施,而仍不能阻敌深入,则前途又将如何?我的回答是:只要全国军民在坚守武汉的方针下,对于上项方案作最善之努力,则我消耗敌人必多,在敌后的发展必大,敌人的困难必增,我们的抗战力量必日益坚强扩大,民众的动员必日益深入。即使敌我力量的对比尚未达到质的变化,不得不在万一不利的情况下,转移作战地区,但敌人所能取偿于武汉的,将是焦土荒墟,那我们增长的力量,不仅能继续抗战,而且能在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运动战与游击战的配合中,日益接近于力量对比之质的变化,最后能转弱为强,反败为胜,进行决战。这中间需要经过多长过程,主要地要看我们持久抗战的努力,更千百倍地加强我们国内的团结,政治上军事上的进步,乃至国际条件的变化。一切妥协投降,悲观失望的动摇,在现在、在将来、在整个长期抗战中,都应该遭到我们的反对。

  因此,结论是:只有坚守武汉,才能保卫武汉。只有以保卫武汉的口号和决心,来动员一切,来坚强和扩大抗战力量,才能争取不断的胜利,才能使抗战持久,使抗战前途争取到最后的胜利。

  【出处】

  根据一九三八年七月七日《新华日报》刊印。

  【注释】

  〔1〕一九三八年六月至十月,中国军队在以武汉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大规模会战。日军先后投入三十五万人的兵力,分两路由长江沿岸和大别山麓夹击武汉。中国军队先后调动一百万人的兵力在武汉外围对日军的进攻作了比较顽强的抵抗,但未能阻止日军前进。十月中旬,日军从东、北、东南三面逼近武汉。十月二十五日,中国军队全线撤退,二十七日,武汉失陷。武汉失守后,日军停止了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武汉会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新华日报》上不断宣传保卫武汉的方针,以鼓舞国民党军队及各界群众的抗日热情。本篇是周恩来在抗战一周年前夕撰写的文章。

  〔2〕敌阁改组,指日本近卫内阁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的内阁改组,外相广田辞职,由宇垣一成接任。

  〔3〕粤汉,指广州至武昌的铁路,即今京广线一段。平汉,指北平(今北京)至汉口的铁路,即今京广线一段。陇海,指当时甘肃天水至江苏海州(今属连云港市一个区)的铁路。

  〔4〕南浔,指江西南昌至九江(简称浔)的铁路。浙赣,指浙江杭州经江西上饶、鹰潭、萍乡到湖南株洲的铁路。

  〔5〕热,即热河省,当时辖区为今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区,一九五五年撤销。

  〔6〕同蒲,指山西大同经太原至蒲州镇以南风陵渡的铁路。

  〔7〕道清,指河南滑县道口镇至博爱县清化镇的铁路。

  〔8〕板垣,指板垣征四郎,当时任日本陆军大臣。

  〔9〕抗战建国纲领,见本卷第124页注〔9〕。

  〔10〕国民参政会,是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于一九三八年三月三十一日决议设置的最高咨询机关。参政员由国民党政府指定,其中国民党人占大多数。第一届第一次国民参政会于一九三八年七月在武汉召开。国民参政会成立初期,对于团结全国人民,发扬抗日民主,推动全面抗战起了一定作用。随着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发展,国民参政会越来越成为国民政府的御用工具。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国民参政会于一九四七年五月举行第四届第三次大会后撤销。

  〔11〕台儿庄,见本卷第124页注〔2〕。

  〔12〕津浦会战,指南京失陷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下旬开始至一九三八年五月十九日徐州陷落期间,津浦铁路南北两段中国军队抵抗日本侵略军的一系列战役,其中最著名的是台儿庄战役。

  〔13〕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指中国国民党于一九三八年三月二十九日至四月一日在武汉举行的临时全国代表大会。

  2007/09/10

  论保卫武汉与中国抗战的发展前途〔1〕(一九三八年七月六日)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