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局:
在来于〔2〕途中,得到你们关于行动及组织的复电。因我已先一日赶到于都,明即转往兴国,复电当俟军委到兴国后再讨论答复。兹将我个人意见答复你们。
为使答复你们的意见明了起见,须先将这次前方关于池江、水口两役战斗的初步总结,报告你们。
一、水口之役,系粤敌因三军团〔3〕南下并有东渡企图,并因李振球〔4〕在塘江与三军团七军接触的时候受了重伤,故留叶肇〔5〕两团守赣州,李振球一师四团及叶师二团共六团人向大余退。这时,三军团正由杨眉寺逼近新城、池江,发现敌军撤退,下令给五军截击敌军,这表示又是截尾巴的办法,故未调七军增加。敌军发现三军团在其侧背截击,立即回转去打,故成一场恶战。结果敌败退节节掩护,我五军衔尾猛追,直逼近大余(此事过去军委并未电告中局),竟一弹未获。这一役的最大错误,在未以全力对付粤敌,仍想用过去在苏区内的办法截尾巴,这仍是对敌人进攻估量不足,没有下最大决心消灭敌人。
二、南雄、水口之役,当主力军开入南雄境后,闻三军团已在池江打响即伸入中站,并占领大小梅关,以断绝余、雄交通,这是对的。但初因估量大余退南雄可能,故以为在梅关、中站可求得仗打。嗣至大余,侦察地形,知不可硬打。当晚(四号)又得三军团及围余之十五军不确实报告,余敌已退,三军团已西进,于是四号晚乃始改围南雄,五号执行。五号佯攻一天。六号知道张枚新〔6〕已由信丰开动,晚间从南雄撤围。七号布置一天。八号又未以全部出击张枚新。只以五军团〔7〕由水口北岸逼乌径,途中发现张枚新由水口南岸退南雄,五军团转身追张敌,下午始在水口圩南北岸开始战斗。战场布置:五军团三军及十二军〔8〕分开使用。十三军当正军,三军实行迂回(从我军左侧进攻敌之右翼),但两军火力又隔断数里,接触至晚,五军团竟报告张师已退,同电中又说如今晚不能解决战斗即撤至北岸。当时前线最高指挥机关竟相信敌人真个撤退,未决定增援。至第二日(九号),敌人陆续增援,因十三军支持正面难攻,改以全力冲十三军,三军退下。另一方面,调一、三军团〔9〕。第三日,一军团本应从右翼向敌之左侧背施行包抄,断南雄的路,但一军团抵战场又变计划,决从我左翼增援(因闻三军退下)。追十五军移至我左翼后,四军后至,在我右翼已打响。四军一冲,敌人大部(是时敌军已有十三团,计张枚新四团、陈章〔10〕两团、李汉魂〔11〕三团、张达〔12〕三团、香翰屏〔13〕一团,又一说张达有两团及香翰屏一团守城内)即退,三军团亦未令其由南雄至水口大道插入南下增援,亦是开到正面增加,及由中站、梅关开到,只七军赶上追击。追击时,十二军追了几里而回,四军追二十里,未缴到械。敌人节节掩护退却。反是独三师还缴到一部分械。总计缴械不满五百,敌死伤据说近三千。我伤兵有一千三四百,死亡四五百,以三军为多。三军团池江一役,坚守新城〔14〕,但并未计划立即进行第二仗。因当时已顾虑到三军不整顿不能使用,粤敌顽强,不便远离苏区到始兴去作战,赣敌五十二师又已到沙江坝,余、雄交通已通,以及伤兵甚多等等条件,于是便有撤回信丰意。当时泽东主张在水口留几天,引退粤敌,再回信丰,这当然更不妥。结果,总部回信城,一、三、五军团布置在南康、大余、南雄边境,信南及龙南、龙源坝一带,一军团并有一部占领龙南城,独三师在固陂一带工作。我到信〔15〕之日,前方正下令十二军及独三师开往王富一带,向赣州、石埠一带行动,以引动南康敌人,企图由新城上下渡河。这一战役主要的错误是行动迟缓犹疑,分兵应敌,未用大力先解决张枚新,想用过去在苏区作战方法讨巧,反倒引起敌人分进合击,以致不能乘胜直追,不能继续开展当时胜利局面。这仍是对敌人进攻估量不足(如几次轻信敌退,而不重视与估量敌之增援),与过去游击战略及苏区内部作战战略未能转变缘故。其他在战略战术上亦对敌情估量不正确,报告不确实,各部队联系不好,机动未能配合,尤其是最高指挥机关在组织上、在布置上均有许多缺点与错误。至粤敌顽强难缴枪,主要还是由于我们在白军中工作尤其是在粤军中工作完全没有的缘故。
因此,遂造成目前在南康、南雄、大余、新城、池江、上犹、塘江、赣州一线敌人集结兵力围我的形势。现在蒋介石已将十四师(在上犹、南康)、五十二师(在新城、池江)、二十八师及王东原〔16〕师归余汉谋〔17〕指挥,陈济棠〔18〕委余汉谋为第一纵队总指挥,计划以赣州为中心向于都进攻。香翰屏为第二路总指挥,计划向信丰进攻,桂军五师因已到韶关,这一计划是针对我主力军在信丰定的。处此情势下,在赣州上游渡河成为不可能,如准备与敌人作战后再渡河,则敌又有凭河而守以稽延我军行动的可能,并且在信丰停顿待敌人进攻尤其要不得。同时敌人更计划从北路进攻,以吉安陈诚〔19〕为总指挥,指挥十一师、四十三师、五十二师、五十九师(张英)〔20〕、九十师(吴奇伟)〔21〕各部向兴国进攻。现在二十八师有两团驻万安,四十三师驻遂川、泰和,十一师一旅在吉安,一旅在水东、泰和,河东亦有一两团,五十二师驻永丰、乐安,张英在吉水、樟树一带,九十师在樟州、峡江一带。我们必须估量敌人是向我们进攻的,只要我们向外积极行动,必然遇到敌人打。你们说河东决战可能极微,是不尽然的。只要行动迅速,必能给敌人各个击破。如硬要等敌人力量加多始打,这次水口战役已证明其错误。当着敌人固守据点,在赣州撤回以前,犹可说非到河西不能找到敌人打;当着敌人大举“围剿”的时候,只要我们出到白区行动,敌人没有不来围攻的,三军团在河西的遭遇及这次敌人四攻于都计划便可证明,不过,向苏区进攻是迟缓的。红军到白区行动向白军进攻是迅速的。因此,渡河是第一目的,如不能渡河,决不能说去河东便无敌人可打。万安之后,泰和、河东小团州公〔22〕也有敌人,水东有十一师一旅,吉水、樟树均有敌人。为着夺取吉安、南昌,必须以主力过河西,但不说先攻下万安、吉水,这对于吉安的夺取有帮助。不过,最紧要的还是能渡河,必须以最大决心迅速渡河,地点决限于万安。现已在万安上下游击,集中与掩藏船只。
关于组织问题,军委会原指主席团,但仔细想仍不好。我原意是在提高军委信用,故出此。现在我想是否可改为最高军事会议,由政府明令发表以周、毛、朱、王〔23〕四人组织。周为主席,负责解决一切行动方针与作战总计划。如依你们提议,仍以周为总政委,这不仅对于政府主席、总政治部主任的关系弄得多头指挥,而且使政府主席将无事可做。泽东的经验与长处还须尽量使他发展,而督促他改正错误。他做总政委其权限于指挥作战战术方面为多。依上两次战役看,红军战术差得很,虽高级指挥员都须帮助。玉阶不细心,有泽东负责,可能指挥适宜。遇关重要或犹疑不定时,我便可以最高军事会议主席或中局代表名义来纠正或解决。以政府主席名义在前方,实在不便之至,且只能主持大计,这又与中局代表或军事会议主席权限相同。故此,银宝塔式的指挥权,必须改变。我觉得前方决定于实际、于原则均无不合。请你们再考虑一下,如同意,可先电兴国告我。
我后早(三十一日)可抵兴国,军委会要二日才到。匆匆,致以布礼。
周恩来
七月二十九日
两次战役总结前方仍要讨论,批评上次战役做总结
【出处】
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抄件刊印。
【注释】
〔1〕一九三二年七月上旬,红一方面军在赣南、粤北发起池江、水口(即南雄、水口)战役。经过池江、梅岭关、大余、水口等多次战斗,共击溃敌十五个团,毙伤敌近三千人,沉重地打击了南进的粤军,基本稳定了中央苏区南翼。但此次战役由于兵力不集中,造成了击溃战、消耗战,红军不仅未获重要缴获,而且自身损伤两千人以上。战后,周恩来以中共苏区中央局代表的身份赶赴前方总结这次战役。本篇是周恩来在前方写给中共苏区中央局的信,对于中央局仍坚持他兼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一事,再次陈说了他的意见。
〔2〕于,指于都。
〔3〕三军团,即红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政治委员滕代远),当时下辖红五军(军长邓萍,政治委员贺昌)和红七军(军长张锡龙,政治委员张纯清)。
〔4〕李振球,当时任国民党军赣粤闽边区“剿共”总司令部第一军第一师师长。
〔5〕叶肇,当时任国民党军赣粤闽边区“剿共”总司令部第一军第二师师长。
〔6〕张枚新,当时任国民党军赣粤闽边区“剿共”总司令部第一军第四师师长。
〔7〕五军团,即红五军团(总指挥董振堂,政治委员萧劲光),当时下辖红三军(军长徐彦刚,政治委员葛耀山)和红十三军(军长赵博山,政治委员王如痴)。
〔8〕十二军,即红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谭震林)。
〔9〕一、三军团,即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当时红一军团(总指挥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下辖红四军(军长周昆,政治委员罗瑞卿)和红十五军(军长左权、政治委员高自立)。
〔10〕陈章,当时任国民党军赣粤闽边区“剿共”总司令部第一军独立第二旅旅长。
〔11〕李汉魂,当时任国民党军赣粤闽边区“剿共”总司令部第一军独立第三师师长。
〔12〕张达,当时任国民党军赣粤闽边区“剿共”总司令部第一军第五师师长。
〔13〕香翰屏,当时任国民党军赣粤闽边区“剿共”总司令部第二军军长。
〔14〕以下脱漏三至四个字。
〔15〕信,指信丰。
〔16〕王东原,当时任国民党军赣粤闽边区“剿共’总司令部第三十八军第十五师师长。
〔17〕余汉谋,当时任国民党军赣粤闽边区“剿共”总司令部第一军军长。
〔18〕陈济棠,当时任国民党军赣粤闽边区“剿共”总司令部副总司令。
〔19〕陈诚,当时任国民党军赣粤闽边区“剿共”总司令部第十八军军长。
〔20〕张英,当时任国民党军第五十九师师长。
〔21〕吴奇伟,当时任国民党军第九十师师长。
〔22〕原文如此,疑有误。
〔23〕周、毛、朱、王,指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
2007/09/10
南雄水口战役的初步总结及组织问题〔1〕(一九三二年七月二十九日)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