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三节 西晋诗文

  公元二六五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取代魏室,建立了晋王朝,史称西晋。此前蜀汉已灭。晋立国不久,又攻灭东吴,结束三国分裂,重新统一中国。但以司马炎为首的统治集团,未能建立起良好的政治秩序,就沉湎于享乐,而司马炎以曹魏宗室孤弱、不能救助王室为戒,分遣同姓诸侯统率精兵镇守要地,又从另一面种下了祸根。他死后不久,就由一场宫廷内的权力之争演变出宗室间的大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趁此机会,汉、魏以来大量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纷纷自立,摧毁了晋朝在北方的统治。西晋从立国到覆灭,总共只有大约五十年。

  晋朝建立统一全国后,造就了盛大的事业和短暂的繁荣,原来就屡遭打击的反对派更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一般文学之士为了家族和个人的利益,纷纷向统治集团归拢,成为其中一分子,或权贵门下的宾客。于是士风发生了改变。正始士人的纵诞任情,多少包含着对现实不满及拒绝与权势者合作的意味。而现今的士人既然立身于统治集团之中,就不能不有所检束。纵或小有越规,也仅只是文人的风流。其个体意识,在新王朝令人慑服的威势下必然地发生了减退。

  文学同样发生着变化。此前,无论是刚健明朗的建安文学,还是隐晦曲折的正始文学,都充溢着内在的热情,作品大多富有生气和力度。因为建安文人和正始文人是在冲突与对抗中生活的,无论是追求建功立业,还是在被压迫中痛苦挣扎,都可以说是自我意志与外部力量的抗衡。而西晋时期社会表面上是稳定的,文人自身的利益又与统治集团的利益一致,因而他们的生活就缺乏冲突与对抗,文学因而普遍显得松弛而平缓,少有激动人心的力量。换言之,文学的“风骨”在这时明显地减弱了。当然也有例外,左思、刘琨的诗歌是表现了冲突与对抗的,并且向来被誉为有风骨。不过,他们不是西晋文学的主流派。

  但是,西晋文坛并不冷落。无论作家还是作品的数量,都远远超出前代。尤其是诗歌,在士人生活中的价值进一步得到肯定,上层文士几乎没有不写诗的,而在正始时期,诗歌创作在社会上层还没有如此普遍。

  西晋文学也不是没有继承前人的地方。其实,导致西晋文学不同于建安、正始文学的原因,主要是前面所说的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是作家创作观念的变化。表现人生的伤感仍然是文学的中心主题,文学的抒情性,在主观意识上甚至比前代更为受到重视。陆机的《文赋》比前人更明白地说明了文学是感情活动的结果。只是,由于社会的压抑,作家缺乏对抗的意识,文学中感情往往只是表现为无奈甚至是空泛的低沉,很少有激烈、紧张、丰满的内涵。而文学作为修辞艺术的一面,受到更多的重视,因此,建安文学追求华丽的倾向被发展到极端。语言明显地趋向书面化,雕琢刻画的功夫更深了。建安诗歌中出现的对偶现象,这时也高度发展起来。使用偶句的普遍性,一首诗中偶句所占的比率,以及对仗的工整程度,都远远超过建安诗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写景的成分在西晋诗中也有明显的增加,并且写得更为细致工巧。《文心雕龙·才略》称陆机“思能入巧”《诗品》称张协“巧构形似之言”,又称张华“巧用文字,务为研冶”,主要都是表现在写景方面,可见这是一种普遍的风气。他们的作品缺乏壮阔的情怀,于细微处感觉却很敏锐,能准确地捕捉景物的特点并加以精细的表现,这是前人未曾达到的,对于提高古诗的语言表现能力和审美价值是重要贡献。并且,从建安到西晋,诗歌中写景成分的增加和表现力的提高,也为山水诗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准备。西晋的年代不长,主要作家几乎都一起相处过。不过,从他们重要作品的写作时间来讲,也可以勉强地加以区分。大致傅玄、张华文学活动开始最早。武帝太康、惠帝元康时期文学兴盛,除张华仍在世外,又有所谓“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之目。刘琨、郭璞的主要作品都是在西晋末年写出的。其中,陆机、潘岳并称“潘陆”,在当时评价最高,代表了西晋文学的主流;左思、刘琨则表现了与潘陆不同的风貌。

  傅玄(217—278)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铜川市东南)人。仕魏、晋两代。他精通音乐,今存诗篇大多是乐府。内容多模仿汉乐府民歌,主要写男女爱情及妇女的不幸,语言也比较朴素,与西晋盛行的风格有所不同。其诗少有新意,感情也很平弱。不过《昔思君》、《车遥遥》等篇仍有取喻巧妙、辞意宛转之长;《豫章行苦相篇》反映重男轻女的习俗给女子带来的痛苦,有一定社会意义。张华(232—300)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人。晋时历任要职。他学问广博而好为奇谈怪说,著有《博物志》,属于志怪小说一类。

  其诗亦多写男女之情,以《情诗》五首、《杂诗》三首为代表,语言华艳,稍入排偶,格调柔弱。所以《诗品》谓之“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房栊自来风,户庭无行迹”(《杂诗》),“密云荫朝日,零雨洒微尘”(《上巳篇》)之类诗句,可以看出他写景的细巧。由于张华身居高位,成名又早,他的诗歌风格对同时人必然有所影响。

  作品多、影响大,能够代表西晋一代文学风气的是陆机。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

  祖父陆逊、父陆抗,均为东吴名将,地位显赫。东吴被灭后,陆机与弟陆云以文才被召入洛阳,很受北方士大夫的器重。惠帝时宗室相争,他为成都王司马颖率大军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兵败,为司马颖所杀。有《陆士衡集》。

  陆机才冠当世,诗、文、辞赋都有成就。赋体的文艺批评著作《文赋》,是论文的名作,其形式也是前所未有的。此外他还写过历史著作《晋纪》、地理著作《洛阳记》等,均已不存。

  《诗品》谓陆机诗“其源出于陈思”。可以说,陆机是曹植之后又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他以“缘情绮靡”(《文赋》)的准则,将诗歌进一步推向文人化、贵族化,引导了华丽雅致的诗风,流播久远。

  总体说来,陆机诗有如下四个特点:一是内容多模拟。陆机写了不少乐府诗,大多是严格按照乐府古题的题义、仿照早期歌辞写作的,除少数几篇,难以看出其个人生活的内容。另外又有《拟古诗》十二首,按照各篇原来的内容用不同的语言重写了一遍。这一类作品,用力全在于修辞。二是文辞繁缛。前人于此早有所论。《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张华对陆机的批评说:“人之作文,患于不才;至子为文,乃患太多也。”

  由于陆机的创作本有表现文学才能、标榜学问的意识,所以不避辞赘。三是语言华美典雅。即选择词汇注重色彩和声调,又多用书面语及古书中的成句,而加以精心雕琢,使诗歌带上更明显的贵族文化的特征,同时也更依赖于阅读而脱离歌唱(陆机的乐府诗同曹植的一样,也是不配乐的)。四是多用排偶。建安诗中偶句通常只占很小的比例,而陆机诗中往往占一半以上,像《苦寒行》、《招隐诗》等已接近通篇对仗。这四点在西晋其他诗人的作品中也多少有所表现,并且对南朝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由于陆机的诗歌过分注重于修辞,雕琢太重,难免造成繁冗乏力的毛病。前人对此多有讥评,如沈德潜说,到了陆机,“西京以来空灵矫健之气不复存矣”(《古诗源》)。但也应该看到,诗歌的发展并不是一条直线,要把朴素简单的民歌式语言提高到精美而富于表现力的程度,像陆机那样的过程(包括其弊端),恐怕是难免的。因此,我们更需要注意到陆机在语言艺术上的创造力。譬如陆机很强调物候对感情的引发作用,他的诗写景成分也特别多,而且意象描绘得工巧细致。如“轻条象云构,密叶成翠幄”(《招隐诗》),“崇云临岸骇,鸣条随风吟”(《猛虎行》),“和风飞清响,鲜云垂薄阴”(《悲哉行》)等等,感受的敏锐和刻炼之功,明显超过了曹植、王粲,增加了诗的美感。

  前人对陆机的另一个严厉批评,是抒情效果差,在这方面也应加以分析。就主观意识而言,陆机其实很重视抒情的表现,不仅《文赋》中有明确的论述,其诗歌主题的选择,也相当注意这一点。就陆机的生活经历来说,他作为东吴勋臣、高级士族的后代,在国破之后到权力斗争激烈的中央朝廷去做官,心情也很复杂。但由于特殊的处境,矛盾的心理,他的诗中通常缺乏鲜明的自我形象,因而诗歌的情感难以表现得警醒深切。语言过于深奥典雅,也造成一层疏隔。

  但陆机毕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有些作品仍然写得很出色。如太康末年他应召北上,在途中所作《赴洛道中作》二首就是。下面是第二首: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街思往。顿辔倚高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诗中描写行途景象和客游的哀伤,突出表现了孤独与寂寞的心情。他并非单身远行,而诗中的自我形象却好像是孤零零的一人,这主要是为了抒写内在的孤独感。“夕息抱影寐”,不但造语新奇,表现力也很强。“清露”二句,一方面以景衬情,同时也写出了凝视着露珠下滴的寂寞的人。清绮的语言与深沉的情感在这里得到很好的结合。

  陆机的乐府诗也不全是模拟,有时在传统的主题中,隐约掺杂了个人的忧患。如《猛虎行》赞美志士不苟得的精神,抒发了自己入洛后功业无成、进退维谷的苦闷。《门有车马客行》写久居在外者与家乡来客的对话,虽是虚构的写法,诗中“市朝互迁易,城阙或丘荒。坟垅日月多,松柏郁芒芒”等句,却显然流露着对破灭的故国的怀思。

  前人对陆机诗歌的看法很不一致,而对他的文章,则普遍评价较高。代表作有《吊魏武帝文》、《辩亡论》、《豪士赋序》等。《吊魏武帝文》感慨曹操雄视一世,临终却絮絮嘱托身后琐事,见出无论何等伟大的功业,总不能慰解人对生命的留恋,立意新而富于哲理,在吊祭文中也是少见的。《辩亡论》分上、下篇,论述东吴之所以兴亡。其体制、风格略仿贾谊《过秦论》,以铺排笔法写孙策、孙权时代东吴之盛,与孙皓时代的衰败相对照,总结兴国之道在于任贤才、安百姓,亡国之道在于人心叛散。所说的道理并不新颖,但文章中蕴含悼念故国的深情,颇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句式以骈散相参,行文很有气势。此外,陆机所作文体短小、取譬喻以见义的《演连珠》,也以精巧流贯著名。

  潘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县东)人。他少有才名,热切于仕进,媚事权贵,人品颇遭到非议。但仕途并不得意,所以常常感到苦恼;可是虽有高蹈避世的想法,又不能真正实行。最终被赵王司马伦杀害。

  潘岳与陆机齐名。他的文风在追求绮丽、喜欢铺写等方面与陆机一致。南朝人论潘、陆之别,多认为潘较和畅,陆则深芜。这是因为潘岳的作品用语较浅,不像陆机那样深奥,文句的连接也比较紧密。但是,他也很少写出陆机那样精美工致、深于刻炼的句子,在语言的创造方面显得比较平庸。其诗文均以善叙悲哀之情著称,不但为自己写,还常常代别人写。诗歌的代表作有《悼亡诗》三首,是追悼亡妻之作。下录第一首: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帷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周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击犹可击。

  意思重复的地方太多,是明显的毛病。而感情真切动人,是其所长。第二首中“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二句更为细致传神。

  潘岳的哀、诔文在《文选》中收录了五篇,王隐《晋书》也称他“哀诔之妙,古今莫比,一时所推”。其中《哀永逝文》、《马汧督诔》都是名作。他也是一个重要的赋家,代表作有《西征赋》、《秋兴赋》、《怀旧赋》等。无论是哀吊的文字,还是一般的抒情之作,都流露着低沉、伤感的情绪。这不仅是潘岳个人的特点,也反映了时代的特点。悲哀不仅被当作心理事实来描述,而且,作家在这种描述中也追求着富有美学效果的感动。

  “三张”之中张协的成就最高。张协(?—307)字景阳,安平(今属河北)人。做过几任官,见天下纷乱,便归隐了。他的现存作品主要是收录于《文选》的《杂诗》十首。其四如下:

  朝霞迎白日,丹气临汤谷。翳翳结繁云,森森散雨足。

  轻风摧劲草,凝霜竦高木。密叶日夜疏,丛林森如束。

  畴昔叹时迟,晚节悲年促。岁暮怀百忧,将从季主卜。

  从本篇可以看出张协诗的一般特点。大致词采华美,景语多并精于锻炼,状物工巧,与陆机相近。但从整篇来看,张诗比较简净,不像潘、陆那样繁冗。

  左思在西晋作家中别具一格。其实左思也不是完全与时代风气相背的,他的《招隐诗》中“白云停阴岗,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等句,华艳工巧,与陆机等人并无二致。但他的《咏史诗》却是以刚健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强烈不满,在这种对抗与冲突之中,呈现出激情与力度来。这也可以说是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传统,所以《诗品》有“左思风力”之誉。

  左思(约250—约305)字太冲,临淄(今属山东)人。出身于寒素家庭。妹左芬以文才被召入武帝内宫,左思随之移家洛阳。曾为权臣贾谧门下“二十四友”之一。入京之初,他自然也有求取仕进的企图,却为门阀制度所阻遏,官止于秘书郎。他最后终于退出了官场,而将满腔不平,写在八篇一组的《咏史诗》中。

  咏史的题材创自班固,建安以后作者更多。写法大抵是实咏史事,略抒感慨。左思之作,则是借古讽今,抒发个人的怀抱,是咏史诗的创变。诗中也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如第一首“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云云。但中心在于揭露、批判世族垄断政治,而使寒门士人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社会现象。如第二首: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涧底之松,纵然高大挺拔,可是生于卑下之所,竟被山顶的小苗所遮盖。社会也是如此,寒士无所凭依,纵然“英俊”,也只能沉沦下僚。以才德取人而不以势位取人,这至少是统治阶级所承认的原则之一,作者正是基于这一原则,对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提出了抗议。

  不过,《咏史诗》之所以形成雄迈的艺术风格,根本因素并不在于它的政治批判性质,而在于作者始终自居于很高的精神地位来展开他的政治批判。有这种自傲的精神,才足以与社会的压迫相抗,从而使诗中的感情表现得激荡有力。这在第五首尤为明显: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这诗的意思,其实不过说自己要离开京都,归隐不仕。但没有嗟叹感伤,而是傲视权贵,俯笑王侯,所以意境自然高远。开头两句景象就很阔大,下面“飞宇若云浮”、“蔼蔼皆王侯”,完全是俯视的写法,结末又以千仞高岗、万里长流衬托和象征自己的情怀,始终贯注了豪迈的气概。

  《咏史诗》的语言简劲,不重辞采,更无累赘的铺写,虽亦多用对偶,但出语自然而不求工巧,这都是和诗歌的抒情要求相一致的。因为繁缛和过于雕琢的语言,必然造成表达上的阻隔,难以呈露强烈的情绪。前人评左思的诗,喜欢说他“祖述汉、魏”,恐怕这并不是左思的本意。

  左思的《娇女诗》也很值得注意。这诗描摹他的两个女儿的娇憨天真之态,写得细致而生动,孩子的好吃贪玩爱打扮,一一呈现于诗人饱含喜爱的笔下,饶有情趣。专写儿童的诗过去未曾有过,《娇女诗》的出现,足以说明魏晋诗歌脱离教化观念而深入日常生活的现象。除了诗,左思还作过一篇《三都赋》,属于传统的京都赋一类,有“洛阳纸贵”之誉。

  但在魏晋辞赋已经完全转向抒情短篇的情况下,它终究无力重振传统大赋的声威。

  西晋覆灭、东晋初建之际的重要作家,有刘琨和郭璞。他们的主要创作也是诗歌,但内容风格却很不同。刘琨的诗仅存《扶风歌》、《答卢谌》、《重赠卢谌》三首,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的热情与悲痛;郭璞的诗,则以《游仙》为题,歌颂高蹈遗世的精神。这反映了当日的士人在动乱危难的环境中不同的人生态度。

  刘琨(271—318)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出身士族。早年好老庄,喜清谈,也是贾谧“二十四友”之一。后来天下大变,他经历国破家亡,意识到个人对于社会、政权的责任感,于是指斥“聃、周之为虚诞,嗣宗之为妄作”(《答卢谌书》),这是时代造成的思想改变。怀帝、愍帝时,他任刺史、大将军等职,在北方辗转抗敌,屡败而无悔。最终被同他结盟的幽州刺史段匹碑杀害。刘琨仅凭一腔热血出生入死,面对中原瓦解之势,自知只手擎天,绝无此理。家国之痛,英雄末路之悲,发之于诗,既慷慨激昂,又沉痛无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扶风诗》写道:

  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

  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

  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头。烈烈悲风起,泠泠涧水流。

  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浮云为我结,归鸟为我旋。

  去家日已远,安知存与亡?慷慨穷林中,抱膝独摧藏。

  麋鹿游我前,猿猴戏我侧。资粮既乏尽,薇薇安可食?

  揽辔命徒侣,吟啸绝岩中。君子道微矣,夫子固有穷。

  惟昔李骞期,寄在匈奴庭。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弃置匆重陈,重陈令心伤。

  此诗作于刘琨出任并州刺史时。行程中路途艰险,四处是敌,刘琨以少击众,冒险而进,备尝艰辛。他对前途并无把握,对于朝廷的态度,也没有多少信心,只是置生死于度外而已。因此,诗中充满了忠愤忧患之情。在写作上,结构、修辞均无讲究,只是随笔倾吐。但沉痛悲凉之气,足以感人。《答卢谌)、《重赠卢谌》的风格大体相同。对刘琨的诗,《诗品》评为“善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文心雕龙》说是“壮而多风”,都是指诗中激荡而深沉的感情而言。这种激情恰是西晋一般诗人所缺少的。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博学多识,为时人所重。又喜阴阳卜筮之术,因此关于他有很多怪诞的传说。西晋末北方乱起,郭璞南下避祸。东晋元帝时任著作郎。后因劝阻王敦谋反,被杀。其代表作为《游仙诗》,现存完整者十篇,其余都是些残片。游仙诗不一定是追求神仙境界,有时只是为了在文学中增添神奇色彩,或借以表现对现实不满的思想情绪。阮籍《咏怀诗》就多次写到游仙,郭璞也正是承继了阮籍,其诗中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歌咏高蹈遗世的精神,寄寓着惧祸避乱的情绪。所以《诗品》称它:“乃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只是其思想远没有阮籍那样深刻,感情也远没有阮籍那样强烈。下面是第一首: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临源挹清波,陵岗掇丹荑。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

  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蕃羝。

  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

  这首诗以游仙的高超来否定世俗的荣华富贵,但又把隐逸生活和游仙混同一体,可见其主旨确在于咏怀。

  西晋末,在诗坛上已开始流行一种宣扬道家思想的、枯淡寡味的作品,世称“玄言诗”。关于郭璞与玄言诗的关系,有两种恰恰相反的说法。檀道鸾《续晋阳秋》说:“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这等于说郭璞是玄言诗的倡导者。然而钟嵘《诗品》却说郭“始变永嘉平淡之体”。这一矛盾现象,与郭璞诗的特点有关。严格地说,玄言诗滥觞于正始。无论何晏、阮籍、嵇康的诗如何各有不同,大量融入老庄哲理,却是一致的。正始以后,哲理性的诗未有明显地延伸发展,诗坛风气以陆机等为代表转向崇尚华美、注重修辞。至晋室南渡之际,玄言诗开始兴起。这时活跃于诗坛的郭璞,较多继承了阮籍的特点。如果从缘情寄兴的一面看,颇与所谓“永嘉平淡之体”相背,显得卓拔时俗;如果从好言老庄哲理和假游仙以倡虚寂的一面来看,却又像是玄言诗的前导了。所以檀道鸾和钟嵘各从一面着眼,就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但无论如何,不应将郭璞的《游仙诗》等同于玄言诗。

  郭璞的辞赋也著称当代。他的《江赋》描绘长江,以博物见长,包容了大量地理和物产方面的知识,显示了作者的博学,行文亦有气势。但由于过分炫耀学问而导致生涩的地方也不少。

  这里应当顺带提及木华的《海赋》。木华字玄虚,生平不详,只知他做过太傅杨骏的主簿。作品仅存此篇。《海赋》气魄宏大,想象奇特,为一般状物赋所不及。如写大海狂涛汹涌之景象,“似地轴挺拔而争回,岑岭飞腾而反覆,五岳鼓舞而相磓”,可谓惊人之笔。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