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兵指台湾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三月二十七日,海风顺向台湾,郑成功下令大军开驾,向台湾进发,这是个历史性的时刻。
郑成功的这一举动,虽是为了保存实力企图发展之举,但却也因此成为留芳史册的民族英雄。历史会选择一位英雄去建立伟大的事业,而历史又为实现它提供了条件。
郑军的战舰在海面上排开,旌旗蔽日,战鼓喧腾。
400余艘战船满载着25000余名将士向东进发。
但东征的开始并不顺利,大师刚走到柑桔屿,海上便变了风向,郑成功不得不下令收兵回到澎湖(山时)内屿。
此次东征,郑军并没有多带粮食,因为何斌送来情报时说用不了几天就会到达台湾,到了以后粮米就会供应不竭。
何斌原来是郑芝龙的部下,在名义上是一名通事(即翻译),实际上暗中替郑成功管理在台湾的税务,受郑军户官郑泰委派,成为郑成功在台湾的代理人。
他暗中给郑成功绘了一张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军事部署图,并探知了一条经鹿耳门到台湾的秘密航道,为郑军攻克台湾做了很大的贡献。后来他替郑成功在台湾收税的事被荷兰殖民者发现,并罚了重金,何斌设计逃出台湾,乘船到厦门到了郑成功军营中。
郑成功为粮食吃紧非常着急,他下令户都事同游击等就澎湖36屿内向百姓派取行粮,以解决急需。
各澳长都被调来追取搜寻。但两天过去了,各澳长回禀说,各屿并无田园可种禾粟,只有蕃薯、大麦、黍稷等可供食用,一升一升地从各家凑集,一共才凑了百余石。这还不够大军一顿饭用的。郑成功对粮食吃紧大为紧张,他担心北风无期,长久等待会出问题,便在三十晚传令开船。
这时北风不停,又下起了雨,茫茫海上大雾弥漫。
东征台湾本未得到所有将士的同意,此时更多的人对此更加怀疑。郑成功派人抓拿逃跑的军士,送到中军处分。有人劝说郑成功说候风雨后再开驾东征,郑成功以他的果敢帅才坚持东渡。
大军行到三更后,只见云收雾散,天气明朗起来,船队已成为顺风行驶了。
从厦门赴台湾,中间一定要经过柑桔屿,它由东、西二屿组成,中间隔一水,是往来航行的标志。四月初一日黎明,郑成功的坐船已到达台湾的外沙线。这是横亘于台湾外的一道沙线,是在大海上浮起的一道长沙,成为进入台湾难以通过的一道天然防线。郑成功的船只鱼贯进入水域。辰明(早7—9点),郑军已来到鹿耳门线外。
经过探察,船舰大队于午后一齐进入鹿耳门港。
这是南北二汕之间的一个港道,水底皆沙,船不易通过。好在何斌已探过这一带的航道,又赶上涨潮时分,郑军才得以顺利地通过。
这天晚上,郑军船队到齐,停泊于禾寮港,并就在此登陆。这样,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几千名士兵已经完成了登陆。
自古以来,进入台湾大员湾入口处,有南北两条航道。南航道俗称大港,大船可以自由出入,但完全处于荷兰热兰遮城堡密集炮火的控制之下。北航道俗称鹿耳门,素有天险之称,它是郑成功选择进入台湾核心地区惟一的进出通道,进此通道,便可以直逼荷兰人守备薄弱的普罗文舍堡。鹿耳门是大员湾北端出口处的两个山头,两山对峙,状如鹿耳,故称鹿耳门。
鹿耳门港门狭窄,沙石淤沉,船航迂回,一向只能通小舟。再加上荷兰人事先在这里沉入破船,所以这里没有设防。可荷兰人却万万没想到经溪流和潮汐长时间的冲刷,港内已逐渐形成了一条可以航行大船的港道,这就是何斌向郑军报告的大港道。
当时持有“天险”的荷兰侵犯者头子揆一,站在赤嵌城的城楼上,用望远镜发现郑军居然渡过了“天险”,非常惊讶。他没有想到中国军队会通过“淤浅”的鹿耳门而登陆。
郑成功大军兵临普罗文舍堡的城下,而且切断了它与热兰遮堡(赤嵌城)的联系,使荷兰人连连惊呼:“中国兵真是从天而降,从天而降!”
自此,郑军开始了与荷兰侵略者面对面的战争。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