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也有许多具体的方法可以遵循。王阳明先后总结出点化法、启发式谈话法、实践法。其中的点化法更是王阳明多次使用,它并不直接讲解具体思想,而在关键时刻“一语道破天机”,使受教育者恍然大悟,这样传授的知识,形象深刻,易于被人所接受。
正德十年,永康有一个人叫周莹,他曾跟随王阳明的弟子应元忠学习,对王阳明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不远千里去向王阳明请教。一路上舟车劳顿,跋山涉水,冒着酷暑,异常艰辛,还没到目的地,他和仆人又相继病倒,混身的酸痛自不必说,所带的盘缠也所剩无几,仆人劝周莹回去,与其这样艰难行进,不如回去修养,待明年准备充分了再出发。周莹执拗地不肯听,求学的事情怎么能半途而废,就是累死也要赶到。于是,周莹一边卖字画谋生,一边加紧赶路。一年之后,总算历尽千辛万苦,赶来拜见王阳明。谁知王阳明第一句话就是:“你已学有所成,可以回去了。”周莹听了这话,丈二摸不着头脑,茫然地说:“弟子千里迢迢赶来拜见师傅,怎么师傅反而叫弟子回去,是不是嫌弟子天生愚笨?”这时,王阳明才笑着说,既然你千辛万苦而来学圣贤的道理,这早已知行合一了呀!周莹这才领悟过来,倒头便拜:“原来恩师已告诉弟子,学问的奥妙之处。”王阳明的这一点化,似乎什么道理都未讲,实际上却利用周莹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地告诉他“立志为先”
的求学途径和“知行合一”认识论的精神实质。这一点化,要比空口说教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顺应人各个年龄段的不同特点,再采用不同的方法针对个人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这样学习就不再是件苦差事,说不定因此会有许许多多的学生喜爱看书,喜欢上学呢!
三、怎样用教育兴国?
王阳明不仅不知疲倦地教导弟子怎样做人,怎样做学问,而且他把视线投向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希望能通过教育,找到一条励精图治的救国之路。
政治上,王阳明认为政治腐败的根源在于朝廷的腐败。他尖锐地指出:“今之大患,在于为大臣者外托慎重老成之名,而内为固禄希宠之计。忧世者谓之迂狂,进言者目以浮躁,沮抑正大刚正之气,而养成怯懦因循之风。”皇帝用人不当,在身边养了一些阿谀奉承的小人,他们狐假虎威,为虎作伥,收取不义之财,拉帮结派,扩大自己的势力,诬陷、坑害忠义之臣。大权被这些人所垄断,国家怎么能繁荣昌盛呢?
那么,可以采用什么样的办法来根治腐败呢?王阳明认为,首先要从皇帝自己做起,不要每天“移志于骑射之能,纵观于游心之乐”,而不理朝政,大权被宦官窃取,把国家弄得乌烟瘴气。他在奏疏中就曾指责过明武宗:“陛下在位一十四年,屡经变难,民心骚动,尚尔巡游不已,致宗室谋动干戈。今天下窃皇位者一宁王?天下奸雄岂特在宗室。”是啊,如果皇帝只知游山玩水,不为天下着想,那么想篡权,做皇帝的人决不止宁王一个,如果群臣都有反心,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于是,王阳明劝皇上以社稷江山为重,先从自己做起,不再到处游玩,然后立国立本,励精图治,重振国威。这样身边的奸臣便不敢轻举妄动,腐败现象也会越来越少。天下也将太平,黎民百姓必将烧香磕头,感谢皇帝的大恩大德。
无奈明献宗早已鬼迷心窍,不仅不听王阳明的忠告,还反认为夺他天下者,只有王阳明一人。这正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方面照样过他花天酒地的生活,一方面不顾百姓死活,到处兴修佛教寺庙,动不动就支取银两数万两。面对早已空空如洗的国库,王阳明十分痛心地指出,由于皇帝提倡佛教,就要使天下“灾害日兴,盗贼日炽。”
为了一个人的爱好得到满足,劳民伤财,其中最受苦的是贫苦老百姓,没有吃穿,必然激起老百姓的反抗,人们不去偷不去抢,又怎么去生活呢?盗贼的增多,也怎能只怪他们自己呢?
王阳明早已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千百次地奉劝皇帝。虽然未能奏效,但留给我们后世的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领导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才能管制别人;贪污历来是万人唾弃之事,只有严厉惩治才能销声匿迹。
除此之外,王阳明还提出了一套整顿边务,精兵简政的国防教育思想。每次外出打仗,王阳明总发现边防军队的人不少,但擅长打仗,有雄才韬略的人却寥寥无几。于是,他向明孝宗上书《陈言边务疏》,提出了关于边防的建议。
要想让将士具有韬略统驭之才,王阳明认为就必须改革武举和用人制度,建立新的军事教育制度。善于骑射搏击,富有雄才韬略,这都不是一生下来就具备的,应着重加强后天的学习。可以不完全依照武举来选拔良将,那样会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把王公诸侯的子弟和有武学特长的人聚集在一个地方,让全国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人教授他们,白天学习书史骑射,晚上传授用兵谋略。然后每三年比试一次,优胜者才能被委任官职。王阳明的思想的确有“超前”
之处,还在盛行选举武状元的明朝,王阳明就要建立军校,只可惜意见未被皇帝采纳,否则我们中国人拥有自己的“西典军校”、“黄埔军校”要比外国人早一千多年呢!
要想让边防的士兵都具有很强的战斗力,王阳明提出了一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他指出“兵贵精不贵多”。边防废弛的真正原因不是边防军的人数不足,相反是老弱病残的士兵太多了,这些人战时没有战斗力,平时却消耗大量的军用物资。他主张精兵简政,在军中仅选留“精健足用者三分之一”留守边防,其余三分之二撤回内地,从事农业生产,为边防军提供充足的军用物资。这样,边关将士有了竞争心理,刻苦训练,战斗力加强,后方又有充足的军用保证,大大节省了国家的军费开支。真没想到,以理论著世的王阳明还有一个灵活的经济头脑,算起账来,毫不逊色于今天的专业人员。
要想让士兵一直英勇杀敌,还要有严明的军纪,鲜明的奖惩。王阳明曾指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为什么纪律不能自上而下一一贯彻,就是因为纪律不严明,将领带头不遵守。只有严于律己,将领带头遵守,才能给士兵一个好的榜样,让士兵从心底里佩服你,在战场上心甘情愿听你调遣,即使为国捐躯也毫无怨言。如果一个将领战前临阵脱逃,还指望着士兵英雄无比,这又怎么可能呢?这不由让人想起我们战无不胜,视死如归的人民解放军,爬雪山过草地,朱德、聂荣臻等元帅不说苦,不怕累,还把坐骑让给了病情严重的伤病员;我们的士兵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冲锋陷阵,英勇刚强。正是有了严明的纪律,视死如归的将领与士兵,才有了一次次的胜利与凯旋,这不也说明了王阳明军事教育思想的正确性吗?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