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王阳明

前言

  话说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天下大旱,颗粒无收,百姓生活贫困,叫苦连天,有的人家竟没米揭不开锅,只盼皇帝能想民所想,急民所急,提出措施救助百姓。谁知皇帝懦弱无能,整天只知在后宫嬉戏享乐,不仅没有减轻农民负担,反而加重地租、赋税。老百姓一见天天登门逼债的官吏,只有东躲西藏。终于,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忍无可忍,组织起来反抗朝廷,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潮起潮落。一年之内,就爆发了贵州普安苗族妇女米鲁起义,河北霸县刘宠、刘泉起义。偏偏国家的军队又是好久没有操练,士兵懒散,毫无斗志,刀枪上竟然都起了锈。

  面对天下大乱,江西有一个藩王开始动起了坏脑筋。这个藩王就是宁王朱宸濠,他原本是皇帝的表亲,被派往江西管一方水土。“天高皇帝远”,野心极大,又被人奉承惯了的宁王慢慢做起了他向往已久的“皇帝梦”。宁王暗暗思忖:“俗话说得好‘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明武宗昏庸无能,也在皇帝的宝座上坐了六七年。现在你大势已去,我是宁王,咱们也该比划比划,谁胜了江山就该归谁,这才是天意啊!”

  宁王朱宸濠打定主意后,便开始招兵买马,储蓄粮草。每天鸡刚打鸣,就整顿军队,开始操练。军队中纪律严明,奖罚制度分明,士兵们练习得也非常认真,丝毫不敢马虎,只等来日冲进皇宫,一举生擒了明武宗。宁王朱宸濠欲谋反的准备工作更是在秘密地进行着,不敢走露半点儿风声,否则就得满门抄斩,株连九族。

  斗转星移,时光飞逝,转眼之间八年已经过去。

  遇事考虑周到的宁王朱宸濠望着练兵场上训练有素、斗志昂扬的士兵,粮仓里屯积的数以万计的谷物,平日紧绷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宁王的心里甭提多高兴了,仿佛已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正对着脚下成千上万,毕恭毕敬的臣民威严地发号施令呢!宁王美梦做得都快要飘飘欲仙了!

  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六月,宗藩宁王朱宸濠准备就绪,在南昌公开叛乱,率领十万大军自丘西东下南京,浩浩荡荡地向京师开进了。一路上,宁王压根儿没把皇帝的军队放在眼里,每到一城池,宁王就派四千精兵勇将以快速、勇猛的阵势去会城中的游兵散将,每仗必胜,宁王军队士气大振。与此恰恰相反,守城的军队早已闻风丧胆,打又打不过,“三十六计,走为上策。”逃跑,投降的人却不少。只苦了城中的老百姓,还没来得及离开家园,就被宁王的士兵杀了个大半,他们烧房子,抢粮食,无恶不做。

  就这样,宁王一路厮杀,日日进逼,眼看着就要杀到天子的脚下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单说皇帝这边儿可差点儿被吓破了胆,接连不断的农民起义已弄得皇帝焦头烂额,现又突然冒出个实力强大的宁王,这可怎么办?“谁为孤去讨伐叛贼?”此言一出,满朝大臣皆面面相觑,唯唯诺诺,大臣们早已被宁王的阵势吓怕了,跑还来不及呢,谁又敢再去送死?明武宗眼看着众人在关键时刻像缩头乌龟,而江山又危在旦夕,急得饭不能下,夜不能寐,成天哀声叹气。就在这时,老臣杨廷和举荐一人,说此人谋略过人,胆识卓越,有辅佐周武王的姜子牙、三国武侯诸葛亮的雄才韬略,只有他才能平定宁王之乱,解皇上心头之患。满朝文武大臣皆点头称是,都提议让他领兵出征。皇帝心里怀疑了:这位能让满朝文武刮目相看的人是谁呢?他真有众人说的这般“出神入化”吗?他——就是本书要讲的明朝著名大哲学家,当时任左佥都御史,右副都御史的王守仁(曾因在会稽山阳明洞边盖过一茅屋勤学苦读,自称阳明子,后来学术界普遍称王守仁为王阳明)。

  王阳明接了圣旨后,只率领了三万人马就立即起兵讨伐宁王。在强弱悬殊很大的情况下,他仔细分析敌我战况,制定了一套非常缜密的以少胜多的方案,在与宁王军队首次交战中,他利用宁王军队舟车劳顿,不能马上作战的劣势,率领精兵强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夜袭宁王军队,宁王的士兵因白天忙于赶路,早已人困马乏,支起帐篷便呼呼大睡了。一向所向无敌,不可一世的宁王哪里料到皇帝也有这样神速的军队。

  有的士兵还在睡梦中,有的士兵还没来得及穿衣服,就被这些“天兵天将”杀了个落花流水,逃命都顾不上,还哪有时间反攻呀!开战第一仗,王阳明就大获全胜,使宁王的士兵一听王阳明三个字就闻风丧胆。

  接下来的几天,双方都戒备森严,不敢有一丝怠慢。一日,王阳明夜观天象,断定明日必天色昏暗,雾气笼罩,但中午时分,天气会放晴一阵儿,这正是设下陷井,生擒敌人的最佳时刻。于是王阳明审时度势,寻找有利地形,设下埋伏。第二天大早,王阳明使人高挂讨战旗,左右两边各派十名击鼓手,击鼓助威。在鼓声震天之中,士兵个个精神抖擞,势气大振。

  王阳明亲自在阵前声讨宁王,斥责宁王反叛实为不忠不孝,上愧对列祖列宗,下愧对黎民百姓,让宁王顺应天理,早些投降,以免自取灭亡。宁王被骂得满脸通红,无奈天色昏暗,不敢出兵,只气得咬牙切齿,恨不得一个箭步冲上去,取了王阳明的首级。好容易熬到中午,天色放晴,宁王料定不会中王阳明的圈套,急率一队人马杀了出来。王阳明假装失利,边打边向军中退,宁王早已杀红了眼,又不用顾忌中圈套,怎肯让王阳明这么轻易地回去,不加思索地驱马来追。

  眼看着王阳明的首级就要成为宁王的囊中之物,忽然天色大变,刚刚还升得老高的太阳被乌云遮住了面孔,眼看就要有倾盆大雨。南方夏日多变的天气,宁王怎么晓得,只觉得眼前一阵儿模糊便不知王阳明去向何方。宁王又不熟悉周围的地形,顿时乱了手脚,只听周围鼓声大震,士兵的呐喊声此起彼伏,只见尘土飞扬,乱箭飞射,好像有千军万马在眼前晃动。宁王一阵紧张,也顾不上周围是自家还是敌家人马,乱杀开来。

  待筋疲力尽时,才发现自己在原地打了个转转,周围全是刚才自相残杀的自家士兵的尸体,而王阳明的军队在高高的山谷之上,其中有一员大将,身披战甲,正对着他乐呢!定睛一看,正是左佥都御史王阳明。“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宁王恨不得一下飞出深谷,再与王阳明决斗,这样神使鬼差地中了王阳明的圈套,他心里才不服呢!只听王阳明不无风趣地说:“让你投降你不降,现在成了井底之蛙,我可帮不了你呀!”宁王见无路可逃,仰天长叹:“我宁王素以用兵神速,变化多端著称,想不到今天却栽在这里,此命休矣。”说完刀就往脖子上抹。王阳明早已料到他会出此招,一箭射去,正中宁王右手,只听“哐啷”一声,宁王宝刀落地。可怜野心勃勃的宁王还未到京师,就被王阳明制服,欲生不得,欲死不能,只有坐以待毙。

  就这样,“擒贼先擒王”,王阳明一举生擒了宁王。宁王的士兵死的死,伤的伤,活着的又“群龙无首”,再英勇也无人调遣,只好乖乖地投降。好厉害的王阳明,从开战到宁王中计,整整二十二天,王阳明就运用聪明才智将这场蓄谋八年之久,震动朝野上下的大叛乱彻底平定。这充分显示了王阳明的足智多谋,用兵如神。

  然而,像这样大的“事功”在王阳明一生中决不止一次。据专人统计,王阳一生共建有八大“事功”:

  出奇制胜,以少胜多地平定“漳州寇”;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内外夹击地平定“大庾寇”;以理服人,劝首领归降而平定“横水、左溪寇”。除此之外,还顺利地平定“冈寇”、“田寇”、“大利寇”、“八寨寇”。

  王阳明为明王朝屡立奇功,“事功”卓越,地位显赫,官职也升任南京兵部尚书,被皇帝封为新建伯,在朝廷上下极有声望。

  如果王阳明仅以“事功”闻名天下,那么中国历史上的将才也有千千万。而后人更关注的是王阳明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殊不知,他是我国历史上极有成就的哲学家之一,他开创的心学体系成为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封建社会后期异端思想的产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不拘泥于官方的意志,不是因为皇帝怎么说就不加思索地全盘接受,而是富有创造精神,在生活中不断体验,用生命的智慧去驳斥当时被称为“圣典”的程朱理学的弊端。王阳明提出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宇宙观,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让贫苦老百姓在深受皇帝压迫的间隙也能喘口气,不是总为皇帝做牛做马,而自己一无所获;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总结前人的精华,为后人指出一条认识问题的最佳途径,那就是既要从书本上去学知识,更要在行动中不断实践;王阳明晚年总结而成的“致良知”的修身论,更是集多年思想于一体,吸收久负盛名的佛教、道教、儒家的充足思想养料,提倡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这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有它非常宝贵的利用价值。

  除此之外,王阳明还勤勤恳恳,不知疲倦地教授弟子。上到宰相徐阶,下到普通的农夫、盐丁都是他忠实的学生,真可谓“桃李满天下。”授的知识内容也是非常丰富,包罗万象。大的方面有为君的治国之道,抵御敌人的战术战策,百姓丰衣足食的一套方法;小的方面不仅有几千年来争论不休的个人道德修养的问题,还有个人如何立志,勤学苦读,事半功倍学业有成的方法,甚至针对大家都头疼的考试,王阳明也用“四秘诀”的形式详细地论述考场上怎样沉着应试(具体内容将在第四章具体介绍)。这些知识,在王阳明那里都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浅显易懂。学习它们的人都会有相见恨晚之感,也顿有感悟:原来学习并非死学苦学,它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门道呢!

  可又有谁知道,王阳明“事功”、学术、教育方面成就的取得,并不是一帆风顺,曾经历尽沧桑,吃尽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年青时曾遭当时丞相刘谨的迫害,被重打四十大棍而发配到地远偏僻的贵州龙场。龙场缺衣少食,渺无人烟,连住的房屋都没有,王阳明也差点挺不过去,客死他乡。好容易挨过三年,直到刘谨死后,冤屈才得以昭反,无奈只当了江西庐陵县的一个小小知县。后来因为在战场上异常勇猛,谋略过人,才得以步步升迁,本想苦尽甘来,过两年平静的常人生活,享受人间天伦之乐,哪知又招来了许多人的嫉妒,屡屡遭人诬蔑。打了胜仗凯旋而归,部下不但得不到任何奖赏,还有人为此倾家荡产,冤死狱中,王阳明本人也曾经为此,两年不得重用。

  晚年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在平定农民叛乱的路上。

  这些苦难,对常人来说,能顺利应付过去就已经很不简单了,而王阳明不仅应付自如,还著书立说,建立“事功”,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和灵活多样的处世技巧啊!

  王阳明深受世人的爱戴。在嘉靖七年十一月,王阳明因肺病加重而亡时,全国上下都痛哭流涕,哀歌声震撼山谷,甚至有人要当场自刎,永远陪伴这位让人敬佩不已的大哲学家。在后世,王阳明的思想、学说更是渊远流长,深受后人的瞩目,研究他的学术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在我国,维新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为探索救国之路的孙中山都曾潜心研究过王阳明的著作,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徐特立也大加赞赏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少年时就曾读过王阳明的《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并逐句逐字做了批注,后来对王阳明的思想更是有所批判与创新,结合中国的实际,领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王阳明的学说更是漂洋过海,从古老的中国走向世界。日本一位八十三岁的高僧拄着拐杖颤悠悠地把阳明学说带回日本,没想到竟风靡一时,学者云集,还分成了不同的学派,阳明学说更是间接地为日本明治维新起了思想上的铺垫作用。高鼻子、蓝眼睛,不屑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欧美人在本世纪,也出奇地对阳明学说着了迷,竟还要远渡重洋,来拜访王阳明的故居,颇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势头。

  就在世人都对王阳明异常关注的同时,我们也不禁陷入思考:王阳明真有这么“神”吗?他为什么能够建立显赫的功勋,创立独具特色的学说,面临不测的灾难而有条不紊,安全渡过呢?是他天生就比别人聪明吗?是真的一直有神灵的保佑吗?还是他勤奋好学,不断积累知识,培养出较强的应事接物能力?要想找出正确答案,我们还得对他的一生做具体地分析。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