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屈原

一三

  还是要坚持自己以前的政治理想,这种态度决不改变。命运使我处在这幽暗、僻远之地而使我身心交瘁。我愿趁自己还年轻的时候有所作为。

  屈原流浪、徘徊汉北期间最重要的作品是《天问》。

  《天问》是屈原的作品,汉代学者确信无疑,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汉代其他学者如刘向、扬雄、王逸等也无异词。但因《天问》形式奇特、文字深奥,加上流传过程中有错简和异文,因而也有人认为不是屈原的作品。自宋代罗泌提疑问之后,清人王邦采以及近世学者纷纷追随,从不同角度证实《天问》非屈原所作。如胡适《读楚辞》说:“《天问》文理不通,见解卑陋,全无文学价值,我们可以断定为后人杂凑起来的”。此外,著名学者郑振铎、谭戒甫等也认为《天问》的作者不是屈原。但因为这些否定论者持论根据不足,且多臆测之词,所以不被学术界所接受。学者们绝大多数认为《天问》系屈原所作。

  关于《天问》的写作年代也有不同的说法,汉代王逸认为是放逐于江南时所作,即为顷襄王时的作品;唐代柳宗元《天对》认为作于楚怀王朝。近现代的学者们也有不同意见,游国思《楚辞概论》认为是屈原遭谗被疏时所作;陈子展《天问题解》认为作于放逐汉北之时,约怀王二十五年左右;郭沫若《屈原研究》认为作于顷襄王七年;陆侃如《屈原评传》则说《天问》是屈原流放江南时,用六年时间写成的,写定之时已到沉江前夕,“《天问》可能是绝笔,不久便自沉了”。

  由于本篇并没有具体写到屈原的经历,更没有有关的时间线索,确定它的写作时间较为困难,但也并非完全无线索可寻。王逸《楚辞章句》的题解说:“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旻,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

  我们不同意王逸放逐江南时作《天问》的说法,也不能相信其墙壁能盛下1553字、383行的一篇长诗。但是屈原受壁画启发然后多方联想撰成此诗是极有可能的。屈原放浪汉北时到过汉水上的宜都,宜都就是楚昭王的鄀都。宜都还保存着宏伟的楚先王庙和公卿祠堂,里面的墙壁上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图画。这种壁画到西汉初期还是相当发达的。如汉西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曾做过详细的描绘:“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

  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壁画的内容则从天地开辟到忠臣孝子、烈士贞女无所不包。

  这些壁画肯定有许多是汉代以前就存在的。另外,从本篇抒发的情感来看,虽然充满愤懑和愁思,但没有绝望,篇末有“悟过改更,我又何言”,是盼望楚怀王能够痛改前非、重新振作起来。因此我们断定《天问》是流浪汉北时的作品。

  本篇的题旨,自王逸以来就有不同的说法。王逸《楚辞章句》说:“《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就是说“天问”就是“问天”的意思。唐柳宗元《天对》认为是借天而问。清王夫之《楚辞通释》认为是屈原替天发问,问的对象是那些平庸君王、谗佞之臣。清李陈玉《楚辞笺注》认为是在天的面前的疑问,天即上帝。

  清戴震《屈原赋注》认为:“问,难也。天地之大,有非恒情所可测者,设难以问之。”意思是说天地之间凡是常情不能理解的问题都在所问之列。“天”字在这里差不多等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客观世界,包括一切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

  屈原一生遭遇不幸,他一心为国,反而被谗受谤,王道直行,竭忠尽智,反而被排挤打击,他怀疑“天道”是否公平。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概括了屈原创作《天问》的动机。由此看来,戴震的说法更切题意。

  《天问》虽涉及神话传说、怪物行事和历史人事等极为广博的内容,但其主旨仍可以归结为探求国家废兴存亡的根本道路。有道则兴,无道而亡,穷兵黩武,拒不纳谏,沉溺淫乐,斥逐贤臣,任用奸佞,是国家败亡的根本。这种思想与司马迁“反天道、重人事”的观点正相一致,因为在这一点上的共鸣,司马迁才“悲其志”。

  《天问》大体上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到“羿焉彃日,乌焉解羽”,问天地的形成,是关于大自然的传说;第二部分从“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到“易之以百两,卒无禄”,问人事兴衰,是关于社会历史的传说;第三部分自“薄暮雷电,归何忧”到“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就楚国历史和时事发问。痛悼楚王弃贤、信谗、多忌,希望楚王改过自新。全篇条理清楚,先问天地形成,次问人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顺理成章。

  《天问》共172问,开头用一个“曰”字领起,对事用“何”、“胡”,对地用“安”、“焉”,对人用“谁”进行诘问和责难。诗人首先抨击了迷信的宇宙观: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闇闇,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所何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诗人对宇宙混沌开辟、天体、地形构造、日月星辰的运行等传统见解,表示怀疑:远古开始的情况,是谁把它传说下来的,天地还没有形成,根据什么来考察?白天黑夜未分、一片朦胧晦暗,谁能把它弄清楚?宇宙间充满混沌之气,这种无形之像,凭什么来辨认它?阴阳参合、化育万物,可是阴阳的本源是什么,它们为什么会变化。天有九重,是谁营造、又是谁计算的?这工程多么巨大,最初设计它的又是何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