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陆游

一一

  事情的起因与经过是这样的:孝宗立为太子前的门人龙大渊、曾觌很得信任,孝宗有意提拔他们,给事中和中书舍人认为龙、曾二人招权纳贿不能进用,孝宗非常不悦,下诏痛斥。陆游一贯主张尊人主、抑权臣,上次论罢杨存中,这次又想进言去龙、曾,结果撞在风头上。一天,史浩与曾觌应邀参加宫中内宴,有一宫女拿手帕来请曾觌题词。这本是平常事,可是因为最近德寿宫内一位专管果品的内臣和宫娥来往,出了问题,因此曾觌说:“不敢,独不闻德寿宫有公事乎?”

  史浩将这件事告知陆游,陆游和参知政事张焘来往甚密,又把这件事转告张焘,并叮咛说:“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第二天张焘进见,反映了情况,劝孝宗说:“陛下初即大位,不宜和臣下燕狎,一至如此。”孝宗心中羞恼,问张焘从何处得知。张焘答说他从陆游那里听到,陆从史浩那里听到。孝宗大怒说:“陆游反复小人,早已犯有错误,应该离开临安了。”孝宗不能轻动史浩,陆游官小职微,所以拿他开刀,有杀鸡吓猴的意思。于是这年五月,陆游被出为镇江通判。陆游满腔热情被浇了一盆凉水,不尽余慨,后作《感兴》诗说:“贼亮负函贷,江北烟尘昏。奏记本兵府,大事得具论。请治故臣罪,深绝衰乱根。言疏卒见弃,袂有血泪痕。”他觉得委屈,却不知作了替罪羊。求治心切,进言过急,空有良好愿望,而不通官场中许多曲折微妙的道理,这就是诗人、文人的特性。

  陆游没有立即上任,先回山阴。范成大、韩无咎、周必大等送他离临安。范成大是名诗人,与陆游同在圣政所从事。他们都深为陆游抱不平。

  这年五月,张浚督师北伐,初期打了一些小胜仗,收复了几座城池,但由于准备不够,两路主帅李显忠与郡宏渊不和,影响到其他将帅的斗志,所以在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与金军主力一触即溃。孝宗信心顿失。主和派借机攻击主战派,张浚降职为江淮宣抚使。

  七月,孝宗起用汤思退与金谋和。金要求割让海、泗、邓、唐,孝宗不予,十二月又起用张浚为尚书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仍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准备再度用兵。隆兴二年(1164年)

  三月,张浚督师过京口,与陆游会面。陆游支持张浚继续用兵。张浚也勉励陆游学习军事,多和镇江的老将来往。

  陆游以“素不知兵,又多病,未尝识诸将”为由婉拒。

  张浚想邀陆游到军中工作,陆游答说:“方以愚戆,不敢安于朝,岂敢复累公。”张浚表示还朝后要力荐陆游入军中。张浚的幕府中人如陈俊卿、张孝祥、王质等这一段与陆游过从甚密。陆游有诗追忆与他们的交游:“往者江淮未彻兵,丹阳邂逅识耆英。叩门偶辍诸公后,倒屣曾蒙一笑迎。”陆游和他们一起筹划大计,“当年买酒醉新丰,豪士相期意气中。插羽军书立谈办,如山铁骑一麾空。”陆游的热情又高涨起来。但就在张浚积极准备战事时,汤思退指使龙大渊、王之望奏“兵少粮乏,楼橹器械未备;人言委四万众守泗州非计”,尹穑又弹劾张浚“跋扈”,因而四月张浚被罢,孝宗决意弃地求和。八月,张浚病逝。陆游作诗痛悼:“张公遂如此,海内共悲辛;遗虏犹遗种,皇天夺老臣!”

  张浚罢后,汤思退全撤两淮边备,并密令孙造勾结金朝谕以重兵胁和。

  十一月,楚州、濠州(今安徽凤阳)、滁州(今安徽滁县)尽都失陷。

  太学士张观等七十二人伏阙上书,论汤思退等人误国之罪,请斩汤并逐其同党,而用陈康伯、胡铨、虞允文。陆游对上书事极为欣赏,后有诗相赞:“往岁淮边虏未归,诸生合疏论危机。人材衰靡方当虑,士气峥嵘未可非。”在舆论压力下,汤思退罢相,以陈康伯为宰相兼枢密使。

  但和议形势已成定局。这时,陆游上书二府请求移都建康,意在为今后恢复大计打下基础。但显而易见,陆游的进言是不合时宜的,犹如石沉大海。

  十二月,南宋与金订立“隆兴和议”,北伐以无功而终。

  陆游在镇江做通判,通判是知州事的副职,没有什么实权。张浚的幕府中人都星散了,陆游整天无事可做,非常无聊。其《逍遥》诗说:“台省诸公日造朝,放慵别驾愧消遥。州如斗大真无事,日抵年长未易消。午坐焚香常寂寂,晨兴署字亦寥寥。时平更喜戈船静,闲看城边带雨潮。”“州如斗大”流露出诗人对职位的不满,“日抵年长”极写无所事事的日子的难熬,两句夸张,更兼“寂寂”、“寥寥”的形容,让人感到诗人的心压抑得要爆炸。但诗人笔锋一带,以“时平”转一己之落寞情绪,而“更喜戈船静”,只要不再起烽烟,自己不得其用也罢,可以“闲看城边带雨潮”。这一转折,既是身事上的无奈,又说明陆游还是通达的,不全以一己为念。

  官闲无事,陆游把高祖陆轸的《修心鑑》刻出来,并写了一篇跋:“右高祖太傅公《修心鑑》一篇。初,公生七年,家贫未就学,忽自作诗,有神仙语,观者惊焉。晚自号朝隐子,尝退朝,见异人行空中,足去地三尺许。邀与俱归,则古仙人嵩山栖真施先生真吾也。因受炼丹辟谷之术,尸解而去。然其术秘不传,今惟此书尚存。某既刻版传世,并以七岁吟及自赞附卷末,庶几笃志方外之士读之,有所发焉,亦公之遗意也。隆兴二年七月二日,元孙某谨书。”慕道修仙是文人士大夫的一种习气,也是他们在功名事业之外的一种寄托。陆游闲生逸志,浮思联翩,从高祖那里找到修仙可成的实例,其实跋中包含许多有意无意的玄想成分,但不妨将它当一篇微型笔记小说来欣赏。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