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陆游

  陆游满腔热忱被浇了一盆凉水,大受打击,心情沉郁,无可奈何地回到故居,后来他有诗忆及此事:“我年甫三十,出身事名主。狂遇斥不用,晚辟征西府。”书生意气,不谙世事,不识时务,以为只要愿望良好,就能大展宏图。一遭挫折,便觉得报国无门,建功无望,而放浪山水,结交名士,时发忧叹:“匆匆过三十,梦境日已蹙。”科举之路行不通,陆游便幻想以武建功。岳飞就是由一名小小将官而在抗金斗争中成长为一位叱咤风云、威名赫赫的大元帅的,韩世忠、韩琦、张浚等都是凭金戈铁马博得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陆游希望通过杀敌报国来实现雄心壮志是很自然的事,因为国家也确实需要这样的人才。辛弃疾不是也吐露过“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胸怀吗?在宋金对峙的年代,许多有志青年都会有这个既为个人也为民族、国家的良好心愿。只是,一则当朝并不给这些人以报效君王、实现自我的机会,岳飞的结局就是最让人寒心的恶例。二则以陆游的特长,做个摇旗呐喊的歌手还可以,驰骋疆场、运筹帷幄不过是文人的幻想。

  可贵的是他不仅有此幻想,也在努力为自己的幻想添加现实基础。他闲居在家,“好结中原豪杰以灭虏自誓。商贾、仙释、诗人、剑客,无不偏交”。还研读兵书,与人讨论兵法。他这种积极进取的态度,虽然没给他带来预期的结果,但使他活得更加有声有色,使他不断走向新的生活,产生新的诗句。

  秦桧为相一十八年,像一座大山,将一切有志之士都压得喘不过气来。绍兴三十五年十月,秦桧死去,高宗的屈服苛安思想失去了有力的支撑,不由不向抗战派这边摇摆过来。朝野人士纷纷议论边事,主张抗金,沦陷区人民也盼望王师北上,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这年十二月,高宗下诏斥退一班奸人,贬谪到偏远地区,而重新起用被秦党压制、诬陷的抗战派。如曾几便被用为提点两浙东路刑狱。整个朝廷开始有了一些清明气象,正派人物开始抬头。陆游兴奋地吟唱道:

  “棠梨花开社酒浓,南村北村鼓冬冬。
  且祈麦熟得饱饭,敢说谷贱复伤农!
  崖州万里窜酷吏,湖南几时起卧龙?
  但愿诸贤集廊庙,书生穷死胜侯封。”

  湖南卧龙指张浚,这位抗战派的中坚人物尚未被起用,说明高宗还在摇摆之中。陆游希望张浚如卧龙腾起,喊出时人强烈要求抗金的心声。“书生穷死胜封侯”并非说陆游不想用世,甘守穷庐,而是以此更加强烈地表现“但愿诸贤集廊庙”的良好愿望。正如杜甫“愿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并非真的不计较个人生死只为天下寒士虑,而是因为自己是天下寒士之一,推己及人,天下寒士俱欢,自己不也可免受冻的惨境吗?陆游心中是把自己当作诸贤之一的,诸贤被起用,自己就有进入国家廊庙的希望了。

  这时期,陆游的母亲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去世,绍兴二十六年,四子子坦出生。他的小女儿阿绘是在他三十七岁那年出生的。

  陆游成了一家之主,建功立业,是为自己,也为家庭,当然也为国家。

  绍兴二十六年,曾几改知台州,四月先赴行在,陆游作诗《送曾学士赴行在》送行,流露出不得用世的苦恼、焦虑,也表白了他不甘平庸、沉寂的决心:

  “二月侍燕觞,红杏寒未拆。四月送入都,杏子已可摘。
  流年不贷人,俯仰遂成昔。事贤要及时,感此我心恻。
  欲书加餐字,寄之西飞翮。念公为民起,我得怨乖隔。
  摇摇跋前旌,去去望车轭。亭鄣郁将暮,落日淡陂泽。
  敢忘国士风,涕泣效臧获。敬输千一虑,或取二三策。
  公归对延英,请问方侧席。民瘼公所知,愿言写肝膈。
  向来酷吏横,至今有遗螫。织罗士破胆,白着民碎魄。
  诏书已屡下,宿蠹或未革。期公作医和,汤剂穷络脉。
  士生恨不用,得位忍辞责。并乞谢诸贤,努力光竹帛。”

  恩师被起用,自己空有许多谋策不得进献,朝政有了起色,但积弊未除,自己也只能袖手旁观。在对恩师的期望里,诗人既表示了关心国事的拳拳之心,也表达了参预国事的殷殷之意,暗含对自己前途的无限期盼。绍兴二十七年,辛次膺为给事中,他是一个正直的人,被秦桧压制了许多年。陆游既谦逊也满怀自信地给他写了一封《上辛给事书》以自荐。

  “某闻前辈以文知文,非必巨篇大笔,苦心致力之词也。残章断稿,愤讥戏笔,所以娱忧而舒悲者,皆足知之。甚至于邮传之题咏,亲戚之书牍,军旅官府仓卒之间,符檄书判,类皆可以洞见其人之心术才能,与夫平生穷达寿夭。”

  陆游的信心源自他的诗文,他锋芒未试,唯一的资本也就是多年来的作品。他的文可洞见人心术才能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而为了说明这一道理,列举种种事例,条分缕析,深入浅出,极有说服力。

  由这篇自荐文足可看出他的文才和分析、判断能力。

  他引唐人的话“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树为靶子,驳道:“是不得为知文者。天下岂有器识卑陋,而文词超然者哉?”陆游数番落第,都与他长于诗文而短于器识有关。但官方考试所设立的器识标准是有所偏颇的,陆游的器识卑陋文词不会超然的见地很有独到之处。那么能否反过来说是否文词超然者必然器识高卓呢?虽然从逻辑上说这并不成立,只能说擅长诗文者在某些方面有过人才华,但当辛给事在读这篇旁征博引、辩才无碍、气势夺人的文章时,恐怕会同意这一推论。次年陆游的出仕,大概就是这封不卑不亢、入情入理的自荐书起了作用。

  “贤者之所养,动天地,开金石,其胸中之妙,充实洋溢,而后发见于外,气全力余,中正闳博,是岂可容一毫之伪于其间哉!”这是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及吕本中“涵养吾光”观点的发挥,也表达了文如其人,以文观人的文艺思想,无论从知人识才还是品诗论文来说都是寓有启迪意义的。辛给事完全可由此文而对陆游的心志、性情、才华一目了然。

  不管怎么说,从朝政变化的大势讲,从陆游思想的成熟和才能的具备讲,他都要开始用世,融入时代洪流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