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医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切脉,此切脉法是我国传统中医学中的望、闻、问、切中之一,已有数千年历史,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不少脉学专著。但脉学中存在不少颇有争论的问题。李时珍批判地继承历代医家的脉学思想,结合自己的临床实际经验,充实发展脉学理论体系,撰写脉学指南——《濒湖脉学》。
脉学发端于《黄帝内经》。扁鹊被称为脉学之祖。
从《脉经》问世到李时珍时代,经历千年发展曲折的道路。在理论体系上,没有大的突破。六朝时高阳生编写了《脉诀》,托名王叔和撰,因该书采用歌诀形式,易诵易记,书中虽错误很多,仍流行不衰。一直延续到李时珍的父亲在其所著《四诊发明》中,对《脉诀》的错误曾予以纠正,并对宋代崔紫虚(嘉彦)用四言诗写的《脉诀》(《崔氏歌诀》)加以修改。李时珍继承并发展他父亲的思想,写成二十七脉的《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和《分部诗》。
因《脉诀》书中错误很多,理论不清,初涉医学的人也不易了解,因此李时珍于公元1564年,在其父亲所著的《四诊发明》和前人所著的《脉经》基础上,编著了《濒湖脉学》,使长期以来医家的临床经验得以发展并加以总结。用新的科学内容去充实《脉经》,建立新的脉学体系,王叔和撰《脉经的旨趣》,主要是从难到简,把脉象归纳为24脉。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把脉象发展为27种,李时珍并按对立统一原则,将相反相成的脉象,如浮与沉、迟与数、滑与涩、虚与实、长与短、洪与微、紧与缓,排列连起,便于人们前后比较,仔细琢磨其间的区别与联系,继承前人脉学思想,突出浮、沉、迟、数四脉,更具有深刻用意。李时珍将原来24脉发展为27脉,其旨在于由简单而充实,发展已有的经验;进而从27脉中突出浮、沉、迟、数四脉,则是以简单的言语说明道理,便于掌握纲领。这样就恰当地处理了博与约、繁与简的辩证关系。在脉象的分类上,李时珍也作了新的发展。《濒湖脉学》仍以阴阳类脉,又首创四分法,提高了脉学的实用价值和科学性。既有批判继承,又着重于新的创造。
为便于初学与记忆,《濒湖脉学》仍以诗歌韵体,易诵易记,科学内容,辅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受后人欢迎。全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其中脉理阐述精辟,言简意赅,为历代医家所喜欢。此书于1927年流传在国外,并被译成德文,1929年又刊行于莱比锡,风靡世界医苑。
公元1572年,李时珍研究奇经,写出《奇经八脉考》。他对于经络学的研究,也表现出超群卓越的才能。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全靠经络系统来交通脏腑、营卫、血气。经络之中,有正经,还有奇经。且详于“正”,而略于“奇”,当时人们都十分遵循精典古籍,不敢越雷池一步,对此,李时珍感到憾事。李时珍在研究脉学过程中,对奇经尤为留意,这是他的又一项开拓性科学研究。李时珍将散见于《内》、《难》等医典中关于奇经的论述作了深入研究,系统整理,对历代医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进行精心考辨,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作出详细论述,从而使人们对奇经有了完整系统的认识,发现奇经八脉在人体之生理、病理,以及辨症论治各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奇经八脉的名称是:任、督、冲、带、阳践、阳维。《奇经八脉考》,是李时珍总结整理出来的关于奇经的特殊切诊方法。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之后,绘有《气口九道脉图》,他认为奇经八脉,世上都无人知道,今绘此图的目的就是为世人揭开这千古之秘。
《濒湖脉学》根据临床经验,奇经八脉为主的病症,在此一一作了论述。《奇经八脉考》的撰写,是李时珍对祖国医学发展又一创造性贡献。
李时珍本来留下许多记录一生亲身实践经验成功的医案,并曾将此编撰为《濒湖医案》一书,只可惜早已失传。只有十多条医案保留在《本草纲目》一书中,每条医案都是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非常宝贵。每个医案,都有一个李时珍为他人治病的小故事。
一则医案记载:有一个患者十分喜欢喝酒,常常狂饮。在一个非常寒冷的季节,有一天因去墓地哭祭母亲而受了些凉,生了病而且十分怕冷。每餐饭必须吃姜蒜,否则就不能下咽。发病的时候,从腰到胸口都胀痛,频繁地小便,想吃酸东西,出现吐水、腹泻、阳萎、昏厥等症状。服用了许多医生开的温脾、胜湿、滋补、消导等各种药,可都是时好时坏。于是找到李时珍。李时珍在古方的基础上加了些改变,终于治愈了此病。后来他在医案中记载:这是由于不注意调节饥饱劳逸,伤了体内元气,抑制了体内清阳之气的流通散发。他开出了“用升麻葛根汤合君子汤,加柴胡、苍术、黄芪煎服”的药方并让患者服了药后,喝一二杯酒。那人照此方服后,效果非常好。喝了药后,觉得清气上行,胸膈十分畅爽,手脚都暖和过来了,头脑清晰,眼睛明亮,精神焕发,各种病症都没了。每次一复发只要照此方服一剂药就好了,真是神了。要是减去升麻、葛根,或者不喝酒,药效就会差一些。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