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李清照

一五

  她又写了这样一首诗:

  《偶成》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同样的明月挂在空中,一样的鲜花笼着银辉,花依然好,月依然圆,但是人却恍如隔世,情怀迥然两样。

  《清平乐·年年雪里》也有相似的情感: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当年雪里,与夫君“共赏金尊沉绿蚁”(《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温馨又甜蜜;建康城里,循城远览,赏雪寻诗,邀夫赓和,何等洒脱!何等豪气!当年的“更挼残蕊,更捻余香”(《诉衷情》)是因为梅香熏破了自己的相思美梦,嗔怨中含着甜蜜。

  而今日的“挼尽梅花”,却含着无尽的悲凉。当初赏梅思夫归时,担心“未必明朝风不起”(《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翠》),今日的“晚来风势”,果真是应验当初的预言么?

  明诚尸骨未寒,打击接踵而来:先是皇帝赵构的亲信王继先携黄金三百两来明诚家压价购买那些价值连城的收藏品,趁火打劫。清照怎么舍得出卖这些凝聚了她和丈夫那么多心血又历尽磨难劫后余生的珍贵藏品呢?

  孤独无助的清照又气又急,竭力卫护自己的藏品,倚仗权势的王继先哪肯轻易罢休,后来幸亏赵明诚的表兄谢克家出面周旋,才使清照免遭这一劫难。接着,又有小人向朝廷密告,说清照夫妇曾“颁金通敌”。

  《金石录后序》中载:“先侯疾亟时,有张飞卿学士,携玉壶过,视侯,便携去,其实珉也。不知何人传道,遂妄言有颁金之语。或传亦有密论列者。”密乃秘密之意;论列,是上书检举、弹劾。张飞卿只是拿了一只玉壶来让病中的明诚鉴定,鉴定结果并非真玉,只是像玉的石头(珉)。但对清照早存嫉恨的小人却借此大做文章,欲置清照于死地而后快。清照心中的忧愤不难想见。此时,金兵南下,高宗自建康南逃浙西,清照只得舍悲忍痛拖着病躯整理好明诚的遗物,然后遣人送到洪州明诚妹婿处。清照本打算投往洪州,但大病未愈,延误了下来。后来洪州又告急,清照只得匆匆忙忙携部分古物南下,追随高宗踪迹。追随高宗,一方面是因为匆忙间难以选定更好的逃难路线,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李清照想为自己辩诬。

  《金石录后序》中以下几句话可为一证:“余大惶怖,不敢言,遂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走外庭投进。”

  就在这个秋天,清照写下了被后人极口称赞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丈夫新亡,家国两破,祸不单行,孤独飘零于异乡。“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此时的清照,想来不只是“人比黄花瘦”了。那时的悲愁,只是“生离之愁”,虽黯然伤神,但那只是暂时的离愁,欢聚的日子就在不久之后。而现在,人间黄泉,绝难相通,死别之愁,永无尽头。何况家灾又兼国难,又值小人横行,此时之愁,是无论如何也排解不开了。

  从这个秋天开始,清照追随行在(皇帝的行宫,此处指皇帝逃难驻跸处),先后经越州、明州、奉化、嵊县、台州,自黄岩雇舟入海。沿途颠沛转徙,不胜劳苦。

  十二月,金兵又攻陷了洪州,清照送往洪州的赵明诚遗物竟被敌蹄践踏,尽皆委弃。这无异又在清照流血的心口插上了一刀。国家的灾难、民族的不幸、家庭的变故,已使清照心情忧愁不堪;一连串的打击,更是雪上加霜。

  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清照来到章安镇。

  后随御舟至温州。三月,高宗返浙西,经定海、明州、余姚,于四月十二日到越州。清照随之到越。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