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李鸿章

二三

  §5、北洋海军的覆灭与洋务运动的破产

  (一)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日本是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侵略性。继1874年发动侵台战争之后,于1879年又强占了琉球。1889年策动朝鲜“甲申政变”。1885年,日本制定了10年扩军计划。

  这一计划于1892年完成,1893年成立战时大本营,这样日本做好了武力吞并朝鲜并进而同中国作战的一切准备。

  1894年3月,朝鲜南部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统治者极为恐慌,请中国出兵助剿起义军。

  日本政府认为这是发动侵略战争的好机会。为了诱使清政府出兵干涉,以制造侵略借口,便通过日本驻朝使馆翻译官郑永邦向袁世凯表示:“如果清朝出兵干息朝鲜内乱,日本一定不会干涉。”这使得袁世凯坚信日本不会派兵干涉,从而一再致电李鸿章迅速派兵援朝。6月4日,李鸿章又接到朝鲜政府关于“酌派数队,速来代剿”的请求。于是李鸿章决定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统兵1600人进驻朝鲜汉城以南的牙山,会同朝鲜政府镇压“东学党”

  起义,并按照1885年中日协定由驻日公使汪凤藻通知日本关于中国出兵朝鲜的消息。日本的政府见清政府已出兵,便以“保护”日本使馆和侨民为名,命第五师团大举进入朝鲜,并于6月10日占领了汉城。

  袁世凯针对日本同时派兵入朝的异常情况,电告李鸿章拿主意。这时李鸿章也看不出日本侵略的最终目的,寄希望于外交上解决,一厢情愿地避战求和,在军事上防备考虑不充分。朝鲜“东学党”起义被镇压后,李鸿章以“韩乱”已经平息,向日本提出中日同时撤兵。日本非但不允许,反而继续增兵,一月之内派到朝鲜的军队达万余人,企图发动侵略战争的阴谋已昭然若揭。李鸿章知日本居心叵测,只好一面电告中国驻朝军队:“日内外俱备,我备未齐,不宜先露心机。”

  一面紧张地进行外交活动,幻想西方列强尤其是英、俄等国出面调停,促使日本撤兵。日本则以默许英、俄等国的在华利益为条件,换取了列强各国在中日两国冲突中,采取有利于日本的“中立”立场。李鸿章的外交活动宣告失败。

  中日军队在朝鲜对峙,战争一触即发。7月12日,叶志超致电李鸿章请示是进还是退,并提出了上中下三个对策:上策为增加军队,准备同日本作战;中策为自动撤兵,下策为坐守绝地。同时,李鸿章上奏朝廷,建议采取叶志超的中策,撤后,行文各国公使并日廷,申前次同撤之约,如彼不依,秋初再图大举。但“亲政”不久的年轻皇帝光绪力图有所作为,不同意李鸿章的建议,决定采取叶志超的上策,援兵朝鲜同日本作战。并于7月14日下谕令:“现在事机紧迫,著李鸿章速为筹备,先派一军由陆路前往边境驻扎,以待出发。”李鸿章奉旨后,十分犹豫,电请养病在家的刘铭传“督办朝鲜军务”,刘铭传托病不出。

  此时光绪帝对李鸿章的迟疑态度极为恼火,于7月16日又下了一道严谕:“责令李鸿章不可畏缩不出派,否则如果耽误战机,定治罪于他。”李鸿章受到严斥,被迫无奈只好匆忙着手部署,分别由天津、旅顺、奉天等地抽调总兵卫汝贵、左宝贵、记名提督马玉昆、副都统丰升阿等军14000余人,取道辽东过鸭绿江进军朝鲜平壤,另由天津抽调仁军、北塘兵2000余人,取海道进援牙山,并派北洋舰队的济远、广乙、威远3舰护航。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护航的海军船只,并击沉运兵船高升号,不宣而战。28日夜,日本陆军又偷袭牙山清军,在成欢接仗,清军大败。8月1日,光绪皇帝正式颁布宣战上谕,甲午中日战争于是全面爆发。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