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中国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六、棉花栽培面积的扩大和蚕业的消长

  元朝的时候,我国农业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它使我国蚕桑生产趋于萎缩,这就是棉花栽培面积的扩大。

  在棉花传入以前,我国广大人民的衣被原料主要是蚕丝和麻葛。棉花传来以后,蚕丝和麻葛逐渐被棉花所替代,衣被原料起了划时代的变化。棉花之所以能够替代蚕丝,因为棉花的生产过程比蚕丝简单,单位面积产量也较高。另外,棉布比丝织品易于织制,质地也较坚牢,是远比丝织品大众化的衣被原料。

  大概南宋后期,长江流域已开始种植棉花,起初只是少量的,以后栽培区域和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到元朝中叶,长江流域的棉花已比较普遍,并已扩展到黄河流域。于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丝织品被棉布所取代,丝绵被棉花所取代,植棉对蚕桑业的排挤作用已明显起来。明代中叶前后,种植棉花的区域越来越广,被棉布、棉花所取代的丝织品和丝绵也越来越多,社会上对丝茧的需求大大减少,蚕桑生产也就逐渐趋于衰落。这时候,一般地区的农村中不再家家户户养蚕了。

  可是话又说回来,蚕丝毕竟有它特有的优点。丝绵比棉花轻暖,丝织品比棉布纤柔美观。明代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海外贸易又逐渐扩大,社会上对蚕丝,尤其是品质较高的蚕丝仍有一定的需求。再加上浙西嘉、湖地区的蚕桑业,原来已有深厚的基础,能够生产优质的蚕丝和丝织品。因此当明朝中叶蚕桑生产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萎缩的时候,浙西嘉、湖一带的蚕桑丝织业仍能保持独特的繁荣局面,并且继续发展。

  现在位于江浙两省交界处的盛泽镇,在明朝初年叫作“青草滩”,只是一个五、六十户人家的小村子。明朝中叶,这里的丝蚕业随着嘉、湖地区丝蚕业的繁荣而迅速发展起来,到明朝后期,它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丝绸集散市场,远近的丝绸商都到这里来采购丝绸。明末一个名叫周灿的人曾以“盛泽”为题写了一首诗:

  “吴越分歧处,青林接远村。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就是当时盛泽丝蚕业欣欣向荣的写照。嘉、湖地区的新塍〔chéng程〕、双林、南浔、菱湖等,现在都是很热闹的市镇。这些地方,原来也只是一些小村庄,明朝才发展成为市集而日益繁荣起来。它们的兴起,都同蚕桑丝织业有关。

  同周灿差不多时代的郭子章,在他写的一篇《蚕论》中说:“现在各地蚕桑都很衰落了,……我看到浙江湖州和四川阆〔làng浪〕州一片片高高低低的桑林,觉得各地的妇女都不及那儿妇女勤快。”难道各地妇女真的不及湖、阆两地的妇女勤快吗?不,这是因为明朝后期,只有浙西嘉、湖等少数地方蚕桑业继续繁荣,而全国其他各地的蚕桑生产都已衰落了。

  到了清朝前期,嘉、湖地区的蚕桑生产更加兴盛了,大片农田都栽了桑树。农民重视栽桑养蚕不亚于栽培粮食作物。清朝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先后多次坐船来江南游玩巡视,途中经过嘉兴、湖州等地时,看到运河两岸绿油油的桑林,一望无垠,都曾赋诗盛赞浙西蚕桑之盛。康熙帝甚至说:“天下丝缕之供,皆在东南,而湖丝之盛,惟此一区。”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