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中国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五、蚕业重心的南移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转折点。在这次战乱中,北方又遭受极严重的破坏,“荆棘丛生,豺狼嗥叫”,“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黄河中下游地区遭受的破坏如此惨烈,不用说必然严重地摧残了那里的丝蚕业。

  安史之乱对长江流域没有什么破坏。这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继续发展着。唐朝后期,太湖流域已是江南最富庶的地方。唐末诗人陆龟蒙在诗中描写太湖边上农村景物有“高下兼良田,……桑柘〔zhè浙〕含疏烟,处处倚蚕箔,家家下渔筌〔quán全,捕鱼用的竹器〕”等诗句。处处堆着养蚕用的蚕箔,家家用渔筌捕鱼,这是太湖边上的鱼米之乡家家户户都经营捕鱼和蚕桑副业的写照。

  唐亡以后,太湖地区是吴越国的疆域。吴越建都杭州,杭州有一座奉祀吴越国王钱镠〔liú留〕的“钱武肃王庙”,庙中有一块石碑,碑文中有“世方喋〔dié迭〕血以事干戈,我且闭关而修蚕织”两句话。这是说:唐亡后中原地区正在大动干戈,互相残杀;钱镠却闭关自守,注意发展丝蚕生产。钱镠所以特别重视蚕桑,还不是因为蚕桑缫织是太湖流域十分重要的生产事业,密切关系着吴越小朝廷的财政收入吗!

  长江以南,尤其是太湖流域,长期以来,社会比较安定,自然条件又比较优越,那里的蚕桑业在唐朝中叶以后,已经赶上并超过黄河流域,成为全国蚕桑业最发达的地方。到宋朝就更为突出了。

  北宋时期,北方的蚕桑业虽然也有所恢复和发展,但已落后于江南。长江以北,包括整个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区,面积比长江以南地区大得多,可是它向北宋朝廷所缴纳的丝织品却反比长江以南地区少。而以现在的浙江全省和苏南大部分地方为范围的“两浙路”,只是全国二十几路中的一路,可是它所缴纳的丝织品,却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这就清楚地反映当时江南的蚕桑业在全国所处的地位。

  南宋建都杭州,太湖流域更成了统治阶级以及富商巨贾集中的地方。他们奢靡的消费,增加了市场上丝织品的销路,大大刺激了这一地区的蚕桑生产。从北方南逃过来的人口中,也有许多是劳动人民,他们更是江南地区发展蚕桑不可缺少的劳动力。

  南宋时江浙太湖地区农村中丝蚕业十分繁荣。南宋诗人范成大住在吴县的石湖镇上,在他的《田园杂兴》诗中,有好几首是以蚕桑缫织为题材的。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

  养蚕季节,农村中家家闭户,专心养蚕。邻里们没有闲暇往来探望,只有在朝暾〔tùn吞,初升的太阳〕初上,晨风拂面,晓露未干,奔向桑园采桑的路上,偶一相逢。蚕忙季节,蚕农们多么辛劳忙碌啊!

  “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qí其〕催税急于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养蚕才完毕,农妇们又立即采收蚕茧,连夜缫丝,上机织绢。绢还在机上,官府的胥吏已如狼似虎,迫不及待地来催租索赋了。遇上收成好的年头,农妇们还可在缴纳租税之余,留一点儿黄丝织绢,给自己裁制一件夏衣;如果年成不好,缴纳租税还不够,千辛万苦几个月,最后落得一场空。

  浙江吴兴县一本南宋时纂修的《吴兴志》上说:“湖丝遍天下,而湖民身无一缕。”种田人没有饭吃,养蚕织绸人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在剥削社会里,世道是多么不公平啊!

  宋元时代,太湖地区不仅生丝和丝织品的产量超过了北方,而且蚕桑技术也比北方先进。

  蚕儿吃的是桑叶。桑叶是否肥美,密切影响丝茧的产量和质量。现在太湖地区所产的丝茧质地特别优良,看来是同这地区叶质肥美的湖桑有一定关系。“湖桑”,顾名思义,谅是太湖地区农民育成的桑种。宋代太湖地区的农民是否已经育成湖桑,我们不能肯定,但是北宋时桑树嫁接在浙江湖州已经十分流行。

  桑树是异花授粉植物,用种子繁殖,容易改变它的优良性

  状;嫁接则是保存桑树优良性状的好办法。浙江农民采用嫁接繁殖桑树,所以桑树的优良性状,虽经一代代繁殖而历久不变。北方蚕农当时还没有运用这种先进的技术。

  宋元时代北方养的都是三眠蚕,南方养的一般是四眠蚕。三眠蚕抗病能力比四眠蚕强,而且比四眠蚕容易饲养。但四眠蚕的丝茧比三眠蚕优良。长江流域的蚕农能够饲养丝茧质地较优但比较难养的四眠蚕,这也说明长江流域的养蚕技术比北方进步。

  {ewr MVIMAGE,MVIMAGE, !50000460_0055_1.bmp}

  另外,生产技术进步的程度,往往从生产工具上表现出来。宋元时代,北方的蚕座构造基本上还同汉朝农书上记述的差不多。快要养蚕了,蚕农就在屋子里架起蚕座。蚕座的架法是这样的:先在屋里竖起四根柱子,柱子上架上一些叫做“蚕椽”的横木条,再在蚕椽上铺上一层用芦苇编织的蚕箔,蚕儿就养在蚕箔上。北方这种蚕座是固定在室内的,不能任意移动,蚕事结束后再把它拆除。长江流域的蚕座同北方不同,它是由竹制的蚕匾和竹木制的蚕架构成的,蚕匾放在蚕架上。蚕架和蚕匾可以随时移动,自然比北方那种固定的蚕座方便些。这种蚕座的构造同现在太湖地区蚕农沿用的差不多。

  宋元时代,北方一般农家还沿用着古代的老办法:在蚕儿老熟以后,把蚕簇放在室外,让蚕儿在室外的簇上结茧,这种方法叫做“外簇”。这固然是因为北方春雨较少,可以外簇。但北方也并不是一点春雨都没有,如果蚕儿上簇后万一遇上春雨,就将影响蚕茧的质量。而且室外温度日夜变化较大,这对蚕儿结茧也是不利的。所以外簇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办法。南方蚕簇放在室内,蚕儿在室内的蚕簇上结茧,有利于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其他蚕桑工具,长江流域一般也比北方的齐全便巧,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安史之乱:公元755至763年,唐朝大军阀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争夺封建政权而发动的一次叛乱。

   “路”是宋朝的行政区域名称,相当于明、清的省。

   蚕儿从卵孵化到结茧,中间经过三次脱皮的称为三眠蚕,四次脱皮的称为四眠蚕。

   蚕簇是蚕儿在上面结茧的一种蚕具,通常用稻秆或麦秆等制成。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