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中国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三、黄河流域蚕业的盛衰演变

  秦汉时代,山东仍是全国蚕桑业最发达的地方。秦朝宫廷中所用的丝织品,便是山东东阿一带所产的“阿缟”;汉朝也在山东临淄设有“服官”,管理织造供宫廷中消费的丝织品。

  西汉时期的缫织技术已相当进步。前几年长沙马王堆出土大批西汉前期的丝织品,这些丝织品织制得已相当精美。当时丝织品的产量也很大。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东巡海上,封禅泰山,在华北作了一次长途旅行,一路上用于赏赐臣僚的绢帛便有百万匹。当时政府用赋税的方式从民间征收的绢帛达五百万匹。据估计,那时候要织五百万匹绢,至少须用鲜茧四十万担。西汉时代丝织品的精美和产量的丰富,固然反映当时缫织手工业的水平,但也间接反映了当时蚕桑生产的发展情况。

  东汉的蚕桑业又比西汉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从简书和帛书的消长上可以看出。简书就是写在竹、木简上的字书;帛书就是写在绢帛上的字书。商殷时代,全是简书;春秋战国时代绢帛生产较多,才有帛书。汉朝简书和帛书并行,不过西汉简书多于帛书,到东汉后期,帛书大大超过了简书。可见东汉的绢帛生产比西汉多得多,说明东汉的蚕桑生产比西汉更发达了。

  总之,秦汉两朝四、五百年间,我国蚕桑生产有很大发展,而最发达的是在黄河下游的山东一带地方。

  东汉末黄巾大起义,从这时起一直到晋朝统一全国,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我国北方长期处于战乱之中。黄、淮流域各地在战乱中遭到严重的破坏。曹操在《蒿〔hāo〕里行》中描写黄河流域战乱后荒凉景象时写道: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情况下,怎么谈得上蚕桑生产呢!

  晋朝统一全国后不久,我国又再度陷于分裂战乱的局面。晋朝皇室逃到长江以南建立偏安政权。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历史上称为“南北朝”。

  从汉末开始,每当战乱,北方经常有大批人口逃到江南避难。南北朝初期,逃来的人数更多,估计当在百万以上。北方人口锐减,北方的蚕业生产衰落下去了。

  可是这时期北方的桑林还是很茂密的。每当战乱的年

  头,田园荒芜,北方老百姓都积贮大量桑椹〔shèn甚,桑树结的果实〕备荒。兴平年间(194—195年),曹操有一次带着一千多人马,行军路过新郑,缺乏军粮。新郑的地方官杨沛知道后,立即命令百姓进献积贮的乾桑椹,解决了曹操的困难。三国时代,袁绍、刘备等的军队,也都曾吃过桑椹。南北朝时,几次大饥荒,黄河流域很多地方的百姓都是依靠桑椹活命的。

  要收贮大量桑椹,就必须有大片桑林。黄河流域在大饥荒时,百姓和军队赖桑椹活命,说明当时黄河流域的桑林一定很普遍,而且茂密。固然当时北方的桑树并不都是用来养蚕的,但是既有大片桑树,在战乱过去以后,只要逃亡的人回来了,劳动力增加了,恢复养蚕就不很困难。所以北方每遇战乱,蚕业衰落下去;战乱结束,蚕业又渐渐恢复过来。

  618年,南北朝分裂割据局面结束,唐朝统一全国。

  唐朝前期十分强盛,唐玄宗开元年间(714—741年),唐朝经济的繁荣达到了顶点。我们根据唐朝的《元和郡县志》上注明开元年间贡赋丝绵和丝织品的州府,画了一幅“唐代贡赋丝绵和丝织品州府分布图”,从这幅图上可以看出,黄河流域贡赋丝绵和丝织品的州府比长江流域普遍。大诗人杜甫在回忆开元年间的丰饶景象时也曾写道:“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可见南北朝时黄河流域衰落下去的丝蚕业,在唐朝统一全国后又得到了恢复。不仅如此,而且当时黄河流域的蚕桑生产技术也还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下面我们介绍两个故事。

  东晋时,有个著名的书法家,名叫王羲之。他写过一篇《兰亭集序》,字迹遒〔qiú求〕劲秀逸,是王羲之作品中最好的一幅,他自己也十分喜爱。羲之死后,这幅《兰亭集序》便成为王家的传家宝。一直到他的做和尚的七世孙智永,二百几十年间,世代相传。智永无后,临死时便把这幅真迹传给弟子辩才和尚。辩才也擅长书法,因而对这幅真迹更是特别珍爱,把它装在匣子里,挂在卧室的梁间,不肯轻易示人。

  唐太宗李世民喜欢搜求历代名家书帖,听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在辩才和尚处,就几次以进宫作道场为名,宣召辩才到长安,追问这一宝贵文物的下落。但辩才总是推托说:真迹辗转流传,又经丧乱,不知所在。最后唐太宗命监察御史肖翼设法侦访。

  辩才是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欣永寺的和尚。肖翼奉命后就到越州,装扮成一个潦倒的山东书生模样,走进寺里,遇到辩才。辩才问:“施主从那里来?”肖翼回答说:“弟子是北方人,带着些蚕种来卖,便道到寺里来玩。”两人交谈一阵以后,便渐渐熟识起来。肖翼又利用各种机会同辩才和尚接近,终于侦知了《兰亭集序》真迹珍藏的地方。有一天,趁辩才外出,肖翼偷偷地进入辩才卧室,把真迹窃取到手。

  这个故事本身同蚕桑并无关系。但肖翼到越州时,乔装成山东潦倒的书生,又说“带着些蚕种来卖”,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因为它说明:唐初一定常有山东人带着蚕种到浙江一带出售,当时山东的蚕种一定比浙江本地的蚕种优良。我们知道,蚕种的优劣同养蚕技术有关。近代江浙的蚕种常常运销其他各省,也正是因为江浙的育蚕技术比其他各省进步。

  另外还有一个故事:唐初有个叫薛兼训的人,任江东节度使。因为越州人不善缫织,薛兼训就从军队中召募了一些单身汉,发给很多钱,密令他们回北方去选择善于缫织的妇女结婚,一年中娶得数百人,回到越州。据说越州的缫织技术从此迅速提高,所产的绫纱妙称江左。这个故事采自《国史补》一书。《国史补》的作者李肇〔zhào赵〕,在唐大中年间曾任浙江台州刺史,距薛兼训在江东,还不到百年。因此这个故事不会完全没有根据,至少“越州人不善缫织”,当时浙江的缫织技术不及北方,应该是事实。

   封禅是封建统治者祭祀天地的一种仪式。

   唐朝前期,把全国分为十道,各道又分为若干州府。《元和郡县志》这部书,现在已不很完整,缺淮南道全部和剑南道两卷材抖。唐政府规定,除正式的租税外,各州府还须向中央进贡一定的物品。这些物品,基本上是各地的土特产。

   班班:众多貌。失:耽误。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