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知道点系列丛书》

第一章 圣哲智慧

万世师表孔子

  孔子尽了一生的努力,强调美德与道德价值,以恢复社会的安宁与和谐。他的思想和学说与现实之间如此紧密结合,令人确信他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立和传播者,由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影响深远,两千多年来,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沉淀在中国人的头脑里。这种儒家文化既是中国学术思想的主流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共信,又通过各种渠道渗入民族文化的各个阶层,就连喧哗民间的说唱文学、戏曲、格言也都深受其影响。别的不说,仅一个“孝”字,就像一把天尺,衡量着每一个中国人。正如马克思所说:“死人紧紧地抓住活人”。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人能像孔子一样紧紧地抓住后人的思想,哪怕是小小的一部分。

  儒家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它的影响也早已超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圆周。因此,孔子的学说及其思想不但是中国的,也是朝鲜的、日本的和越南的。如果把海外华人的价值取向也列入考虑,那么广义地说,它也是新加坡的、东南亚的、澳洲的、欧美的,并且在中国民族文化范围内呈现出发展的态势,对一些国家的现代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也就是今日山东的曲阜。他出身于贵族之家。他的家族把学问看得比金银财宝还来得重要。因此,孔子从小在家里就有许多阅读诗书的机会。孔子两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由于家庭还享有贵族地位,孔子和他的母亲生活还过得去。孔子在20岁那年,出任鲁国小官,负责管理粮仓的事物,后来又转任管理牧场。由于孔子努力读书,他的学问越来越渊博,他对于改进社会秩序与和谐的志趣,也越来越浓厚。但鲁国君王对他的劝告却置之不理,孔子因此决定通过教学,传播他的思想。

  孔子在30岁那年,收了三位门徒。到了72岁他去世时,他的学生已增加到三千名,其中七十二位后来成为有名的学者。

  50多岁时,他由鲁国教宰升任司寇,参与国政,因为政见不合,愤而离开鲁国。晚年返回鲁国,致力于教育。他的生平言行散见于先秦古籍中,现存《论语》20篇,记载孔门师徒问答实况,成为后人研究早期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的基本思想是严等差之辩,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轻视劳动,提出“学而优则仕”,同时主张“爱人”,具体办法是“仁政”,反对过重剥削,主张“施惠于民”,在上要“贤能政治”,在下要“富而后教”。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曾游说各国,到齐、卫、宋、蔡、楚等国去游说自己的思想,但无人欣赏。孔子一生注重于教育,同他传播自己的思想有着极大的关系。从30岁后,孔子广收门徒,开私人讲学之风,并整理《诗》《书》《礼》《乐》等文献作教材,学生多达3000人。

  孔子的影响大增,是与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神化解释密切相关的。汉武帝独尊儒术,孔子就成了半人半神的人物,同时,汉以后历代统治者均以孔子创立的儒家典籍作为国家法定教材,培养下一代,这就更加扩大了孔子的影响。到了南宋,朱熹对孔子的儒家学说进行了第二次大改造,将佛教和道教的宗教修养方法渗透到儒家学说中去。从此,儒学变成了儒教,孔子也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2000年来,中国人为这位“至圣先师”所磕头的力量加起来,恐怕能使喜马拉雅山震颤不已。在中国各地,均盖有文庙,供奉孔子。在古代,文庙是每县必有建筑物。

  几千年来,孔子其人及其思想几经浮沉,或奉为圣人,或贬为秕糠,被诋毁为“累累如丧家之狗”。但是有一个客观的事实存在,孔子的思想和学说,由他创立的“仁”学模式,在中国社会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中,已经渗透到人们的心中,并使人们的观念、习俗、行为、信仰和情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孔子的学说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某些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