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知道点系列丛书》

第五部分

闲情偶寄——李渔

  即使三万六千日,尽是追欢取乐时,亦非无限光阴,终有报罢之日……

  ——《闲情偶寄·颐养部·行乐第一》

  幻设一事,即有一事之偶同;乔设一名,即有一名之巧合。

  ——《闲情偶寄·戏曲部·审虚实》

  不知有多少人看过林兆华导演的话剧《风月无边》,这部优秀的现代话剧就是讲述明清之际的戏曲大师——李渔的生平故事。

  李渔(公元1610年—1680年),号笠翁,浙江兰溪人,别号湖上笠翁。他的前半生,正遇明清易代,战乱频仍。原来家境优裕,亭台楼阁,因屡遭烽火,荡然无存。年轻时期的享乐生活,成为昨日幻梦:“尊前有酒年方好,眉上无愁昼始长,最喜此堂人照旧,簪花老鬓未成霜。”其乐可知。这种生活养成他豪放舒展的性格。但生活的巨变,使他备尝忧患穷愁。为了生活,必须改变“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在南京别业芥子园,开“芥子园”书铺卖书,卖诗文。组织家庭戏班,几十口人流动演戏,走了大半个中国,李渔当班主,自编自导,流动于达官贵人中,觅钱口。这使他在一定范围内跳出了文人的圈子,戏剧成了谋生的手段,专心一意地搞编导。生活的不幸却成就了他,让他为戏剧理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用他自己的话说:“作文之事,贵在专一,专则生巧,散乃入愚。”一切生路全绝,便专在戏剧上了,全部精力集中于此。“专”是李渔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晚年64岁(公元1678年)时,全家定居杭州西子湖畔,5年后贫困而死。

  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他编辑了杂著集子《一家言》,死后50年(公元1730年),雍正八年,有人编其诗文、杂著全集名《笠翁一家言全集》,其中包括《闲情偶寄》。《偶寄》又包括词曲、演习、居室、器物、饮馔、种植、颐养等部分。他还著有《窥词管见》,是论词的,22则,见解精彩。还写过传奇18种或曰16或15种,流行的是《笠翁十种曲》。其中只有《蜃中楼》、《比目鱼》较好;其中的《风筝误》即京剧《凤还巢》的底本。写过平话小说《十二楼》、《无声戏》,另名《连城璧》或曰《肉蒲团》。《闲情偶寄》内容博杂, 其中的“词曲部”是中国戏曲理论批评史中的里程碑。《词曲部》分为“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章,最精采的是前面两章。《闲情偶寄》提供了中国古代较早较有系统的戏剧理论格局,标志着中国古代对戏剧特性的新的、甚至是归结性的认识。

  在这位一身并兼剧作家、演员、导演、戏班主人的全能戏剧活动家的心目中,戏剧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整体。李渔的戏剧理论首先强调“天地之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而“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所以谈戏曲,首先要从舞台演出的特点来考虑。他把“结构”(这里指全剧的构思布局,与现在所指情节关系的“结构”意思有所不同)放在首位,这和从前的文人评论案头戏文,首重音律(歌唱的美)或首重辞采(文字的美)就有明显的不同。在戏剧构造方面,李渔提出的重要原则有:首先,“立主脑”,即突出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并以此体现“作者立言之本意”;其次,“脱窠臼”,即题材内容应摆脱陈套,追求新奇,重视创意;再次,“密针线”,即紧密情节结构,前后照应,使全剧成为浑然一体;再者,“减头绪”,即删削“旁见侧出之情”,使戏中主线清楚明白。这些论点,都能切合戏剧艺术的特性,且简明实用。

  在戏剧语言方面,李渔反对用书面文学的标准来衡量,认为必须首先从适合舞台演出来考虑,所以剧作家应“既以口代优人,复以耳当听者”,使之顺口而动听。具体的要求有“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等,大体是既要明言直说,不故作姿态,炫耀博雅,又要生动有趣,见出机锋和性灵,并切合剧中人物各各不同的心理和口吻。他对以前剧作普遍存在的弊病所提出的批评,是很切中要害的。包括《牡丹亭·惊梦》中一些著名的曲辞,也确实如李渔所说,虽是“妙语”,却经营太过,过分偏向于书面文学。另外,戏剧中的宾白一向不大为作家所重视,而李渔从演出的效果考虑,提出宾白“当与曲文等视”,使之互相映发,这也是中肯的意见。

  李渔的戏剧虽有情趣较为低俗、缺乏理想光彩的缺陷,却也善于描绘常人的生活欲望,在离奇的情节中表现出真实的生活气氛,剧本的写作,更富于才情和机智。以前对此评价过低,是包含偏见的。由于这些剧作有良好演出效果,过去流传甚广,并在各种地方戏曲中被改编演出。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中说:“《十种曲》之书,遍行坊间,即流入日本者亦多,德川时代之人,苟言及中国戏曲,无有不立举湖上笠翁者。”在西方,也较早就有翻译和介绍,可见其影响之广泛。

  在《笠翁十种曲》中,《比目鱼》写得最为感人。剧中写贫寒书生谭楚玉因爱上一个戏班中的女旦刘藐姑,遂入班学戏,二人暗中通情。后藐姑被贪财的母亲逼嫁钱万贯,她誓死不从,借演《荆钗记》之机,自撰新词以剧中人物钱玉莲的口吻谴责母亲贪恋豪富,并痛骂在场观戏的钱万贯,然后从戏台上投入江水,谭亦随之投江。二人死后化为一对比目鱼,被人网起,又转还人形,得以结为夫妇。一种生死不渝的儿女痴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戏中套戏的情节,也十分新奇。另外,据元人杂剧《柳毅传书》、《张生煮海》改编、合二龙女事的《蜃中楼》,写男女痴情,也较符合一般欣赏习惯。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