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藏要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一]菩提行經卷第一

  聖龍樹菩薩集頌

  [二]宋西天中印度惹爛馱囉國三藏明教大師天息災奉詔譯

  [三]讚菩提心品第一

  [四]如佛妙法體無邊 佛子正心歸命禮. [五]佛甘露戒垂覆護 我今讚說悉依法.

  此說無有未曾有 亦非自我而獨專 我無自他如是時 乃自思惟觀察作.

  如是發心觀察時 能令我此善增長 時見如是娑婆界 此乃是彼佛世尊.

  [六]此界刹那難得生 得生爲人宜自慶 思惟若離菩提心 復次此來何以得.

  如雲覆蔽夜黑暗 閃電光明刹那現 佛威德利亦復然 刹那發意人獲福。

  [七]是故善少力雖劣 能破大惡之業力 如是若發菩提心 此善勇進能超彼.

  思惟無量無邊劫 見佛咸說此真實 若不快樂得快樂 增長救度無邊衆.

  爲諸有情處衆苦 令離百千諸苦怖 受多快樂百千種 爲恆不離菩提心.

  注:

  [一] 梵藏二本題曰入菩提行.寂天造.

  [二] 原刻譯號首無宋字.國下有密林寺三字.師下有賜紫沙門四字.今皆改正.次後各卷同.

  [三] 二本釋菩提心功德品第一.

  [四] 本論大文三分.今甲初明入因.作論緣起.

  [五] 二本此半頌意云.如教略說入.佛子律儀事.佛子律儀卽菩薩行.

  [六] 大文甲次明所入.本論正宗.又三.今乙初明根器所依.種姓具足.

  [七] 乙次明加行所依.發菩提心.又二.丙初讚菩提心功德.又二.丁初總讚.又四.今戊初讚爲安樂因.

  ********************

  [一]彼善逝子處纏蓋 行在輪迴無所愛 若刹那說菩提心 人天歡喜悉歸命.

  若有受持不淨像 喻佛寶像而無價 如藥變化徧堅牢 等修持妙菩提心.

  菩提心寶驗無邊 價直世閒無可喻 [二]調御行人伴侶等 悉使受持而堅牢.

  [三]芭蕉不實而生實 生實芭蕉而身謝 菩提心樹而清淨 恆生勝果而不盡.

  已作暴惡衆罪業 依菩提心刹那脫 勇猛依託無大怖 彼癡有情何不依.

  譬如劫盡時大火 刹那焚燒罪業薪 [四]若讚慈尊無量言 是曰善哉之智者。

  [五]彼種種覺心 正智而平等 菩提誓願心 而行菩提行.

  喻去者欲行 彼之分别說 智分别說已 所行如智用.

  [六]菩提之願心 大果如輪迴 福故不閒斷 亦如彼行意.

  [七]若彼等無邊 有情界解脫 與彼心平等 菩提願不退.

  彼等好睡眠 亦復多迷醉 閒斷於福流 喻空無所有.

  [八]妙臂而問此 劣意之有情 於解脫得生 爲自爲如來.

  注:

  [一] 戊次讚爲成佛因.

  [二] 二本此半頌結云.欲離諸趣依處者.當善憶持菩提心.

  [三] 戊三讚增善滅苦.二本此頌初句云自餘諸善如芭蕉.

  [四] 戊四依教成立功德無量二本此半頌云.卽彼功德無有量.慈氏嘗爲善財說.

  [五] 丁次别釋.又四.今戊初標分二類.二本此頌意云.彼菩提心.要有二類.一願菩提.二入菩提.

  [六] 戊次别釋願心功德.二本此頌意云.願雖流轉中.能生於大果.然不如入心.福德無間斷.

  [七] 戊三别釋入心功德.

  [八] 勘二本此下引教.如妙臂問經中.如來爲勝解下劣有情說法.但有療治有情疾苦之心.亦得無邊福德.

  ********************

  乃思惟療除 苦惱之有情 使苦惱盡已 獲得無邊福.

  有情無邊苦 云何而療治 使一一安樂 獲無邊功德.

  何以利父母 如是及眷屬 得天及仙人 淨行婆羅門.

  如是彼有情 乃過去睡夢 不願於自利 唯願生利他.

  有情最勝寶 希有[一]何得生 種種意利他 不獨於自利.

  [二]歡喜世閒種 精進世閒藥 心寶與有福 而彼云何[三]說.

  云何諸有情 得一切快樂 爲發菩提心 供養於如來.

  迷愛樂快樂 乃喻於寃嫌 遠離與隨行 悉從於自意.

  若心求快樂 苦惱種無邊 積諸善快樂 諸苦惱消除.

  破壞迷惑因 善哉云何得 親彼善知識 彼福如是得.

  作利若迴向 彼必返讚歎 作善不求利 說彼是菩薩.

  若有布施於少食 修善供養於世閒 所施大小如蚊蚋 亦獲快樂得半日.

  注:

  [一] 據二本當作忽.

  [二] 戊四别釋入心展轉生福.

  [三] 據二本當作量.

  ********************

  [一]云何獲得於能仁 要度無邊有情盡 有情無盡若虚空 一切智求自圓滿.

  佛子靜念而思惟 若煩惱生自心作 數生煩惱復生疑 佛說此人墮地獄.

  佛子若發菩提心 滅大罪力得勝果.

  我今歸命摩尼心 救度有情得快樂。

  [二]菩提心施供養品第二

  [三]端彼摩尼恭敬心 用奉供養於如來 及彼清淨妙法寶 [四]佛功德海量無邊.

  世閒所有諸妙華 乃至妙果及湯藥 所有珍寶澄清水 悉皆奉供而適意.

  山中之寶及衆寶 適悅樹林寂靜處 蔓華莊嚴樹光明 結果低垂枝[橠-多+可]橠.

  人閒天上香塗香 乃至劫樹及寶樹 [五]池水清淨復莊嚴 鵝鴻好聲極適意.

  穀自然生非所種 别别莊嚴而供養 等虚空界量廣大 此一切有悉受用.

  我今所獻幷子等 供養最上佛牟尼 爲我不捨於大悲 受彼最上之供養.

  我以無福大貧窮 更無纖毫别供養 我今思惟爲自他 願佛受斯隨力施.

  注:

  [一] 據二本當作何况.

  [二] 二本懺罪品第二.

  [三] 丙後明發心儀軌.又二.丁初淨心七緣.又七.今初明供養.

  [四] 二本作佛子.意謂僧寶.

  [五] 二本此半頌與次半頌互倒. 

  ********************

  [一]我自身施一切佛 以自身等徧一切 加被我作上有情 有情恆常佛教化.

  我得如來加被已 化利有情無怖畏 過去罪樂悉遠離 未來衆罪不復作.

  寶光明處甚適悅 天蓋莊嚴奉真如 水精清淨復光明 種種妙堂香浴作.

  大寶瓶滿盛香水 復著適意諸妙華 洗浴如來無垢身 我當讚詠獻歌樂.

  清淨香熏上妙衣 用蓋覆彼最上色 我今獻此上衣服 願佛慈悲哀納受.

  種種柔輭妙天衣 彼莊嚴中而最上 供養如來幷普賢 及彼文殊觀自[二]在。

  [三]護戒品第三

  [四]持戒爲護心 護之使堅牢 此心不能護 云何能護戒.

  [五]喻醉象不降 不患於疼痛 放心如醉象 當招阿鼻等.

  念索常執持 繫縛於心象 得離放逸怖 獲一切安樂.

  [六]若能繫一心 一切皆能繫 若自降一心 一切自降伏.

  師子熊虎狼 夜叉羅刹等 一切地獄卒 皆悉是其寃.

  注:

  [一] 藏本缺此一頌.

  [二] 二本此下有五十三頌.(藏本缺一頌)歷明淨心七支.次有持菩提心品第三.三十二頌.詳說前科文中丁第二段.發心儀軌.又次有顯示不放逸品第四.四十九頌.詳說隨行學處中最初戒品之半.(科文乙後明成道所依.隨行學處.又五.丙初明修戒度.又二.丁初明勤護學處修不放逸.)今均缺文.

  [三] 二本用意護持品第五.

  [四] 科段.丁後明清淨方便修用意護持.又三. 戊初明爲護戒故護心.又四.今己初略標.

  [五] 己次明不護有失守護有得故應護心.二本此頌云.意象能招.阿鼻等果. 野象狂放.不如其惡.

  [六] 二本此下二頌互倒.

  ********************

  若怖一切寃 無邊苦惱集 皆因心所得 佛世尊正說.

  地獄衆苦器 及熱鐵丸等 誰作復何生 [一]貪瞋癡所有.

  由彼諸罪心 佛生諸世閒 三界心滅故 是故無怖畏.

  若昔行檀施 今世而不貧 今貧勿煩惱 過去云何悔.

  [二]若人心少分 行檀波羅蜜 是故說果報 同一切布施.

  [三]若人心持戒 嫌誰而牽殺.

  [四]嗔心之寃家 殺盡等虚空.

  大地量無邊 何皮而能蓋 屨用皮少分 隨行處處覆.

  外我性亦然 所有誰能勸 但勸於自心 外我而自伏.

  身貧而無福 彼果同所行 若心施一衣 感果而增福.

  諸行若修持 心念恆不捨 一切無利心 虚假宜遠離.

  [五]一切心法財 宜祕密觀察 離苦獲安樂 彼得超世閒.

  注:

  [一] 二本缺此句.

  [二] 二本此頌意云.以財物及果.施一切衆生.說心爲施度.故此義唯心.

  [三] 二本此頌意云.不爲誰何.而殺魚等.此離害心.乃爲戒度.

  [四] 二本此頌意云.瞋怨量如空.不能悉降伏.但除一念瞋.卽巳伏一切.

  [五] 二本此頌意云.若不知法中.最勝心祕密.(卽自性空)願得樂離苦.悉皆成無義.

  ********************

  我云何修行 修行唯護心 是故我觀心 恆時而作護。

  [一]喻獼猻身瘡 一心而將護 人中惡如是 恆常而護心.

  [二]怖苦惱之瘡 我一心常護 破壞於衆合 心瘡乃無怖。

  常作如是行 不行人中惡 人中罪不犯 自然而不怖.

  我欲盡身命 利行而供養 别别身命盡 善心而不退。

  [三]我欲守護心 合掌今專作 心念念之中 一切方便護。

  [四]喻於重病人 諸事不寧忍 散亂心亦然 不堪諸事業.

  心散亂不定 聞思惟觀察 如器之滲漏 於水不能盛.

  由多聞之人 於信方便等 過失心不定 獲不寂靜罪.

  心不決定故 迷惑賊所得 所有之福善 偷墮於無處.

  煩惱衆盜賊 魔著故得便 由魔羅發起 破壞善生命。

  [五]守彼意根門 惡不能牽去 念彼罪苦惱 次復獲安住.

  注:

  [一] 己三明護心之相.

  [二] 己四明護所獲益.

  [三] 戊次明爲護心故當用意憶持.又四.今己初教誡用意.

  [四] 己次明不用意過失.

  [五] 己三明護念.

  ********************

  善哉隨師教 獲得善念生 奉於教誨師 當一心供給.

  於諸佛菩薩 刹那心決定 當怖畏憶念 慈哀現面前.

  [一]塵心而不定 去去不復還.

  若能守意門 護之住不散.

  我今護此心 恆常如是住 喻木之無根 不生惡枝葉.

  眼觀於色相 知虚假不實 物物恆諦觀 是故而不著.

  因見而觀察 觀之令不惑 所來觀見已 安[二]畏以善來.

  欲行不知道 望四方生怖 決定知方已 觀心行亦然.

  智者之所行 思惟於前後 是善是惡等 如是事不失。

  [三]不住於此身 離此復何作 云何住此身 當復觀中閒.

  觀內心亦然 而用諸方便 以法爲大柱 縛之令不脫.

  當以如是意 觀我之所在 諸識皆如是 攝令刹那住.

  注:

  [一] 二本此頌意云.如是思惟.而有慚愧.喜歡畏敬.時時念佛.

  [二] 據二本當作慰.

  [三] 己四明憶持.又五今庚初略標身心分位觀察憶持.

  ********************

  若怖因業力 能趣求快樂 修彼檀戒度 乃至大捨等.

  若修菩提因 彼别不思惟 一向修自心 當起如是見.

  如是修諸善 不起於怖畏 而令諸煩惱 決定不增長.

  種種正言說 見在而甚多 觀覽悉決了 破疑網得果.

  如草被割截 念佛戒能忍 刹那行此行 獲得殊勝果。

  [一]欲於諸正說 皆悉得通達 當觀照自心 常修於精進.

  喻木之無情 無言無所作 見自心亦然 決定令如是.

  心起於輕慢 如彼迷醉人 惟求自讚譽 非彼修行者.

  若他人於我 而生於毁謗 謂是瞋癡等 住心恆似木.

  如木不分别 利養尊卑稱 亦不爲眷屬 乃至承事等.

  利他不自利 但欲爲一切 是故說我心 堅住恆如木.

  一心住如木 於尊親朋友 乃至於三業 不生憎愛怖.

  注:

  [一]庚次别釋染淨心分位各各憶持.

  ********************

  觀察於煩惱 如空而不著 當勇猛堅牢 受持爲恆常.

  無善慚可怖 當一心求他 清淨住三昧 爲他所尊重.

  雖居童稚位 不使他瞋惱 自亦不瞋他 慈悲恆若此.

  我受持禪那 使意恆寂靜 爲一切有情 恆居無罪處.

  念念須臾閒 多時爲最勝 如是受持心 不動如須彌。

  [一]鷲貪肉不厭 人貪善亦然 身心不修行 云何能出離.

  云何護身意 一切時自勤 汝等何所行 各各專一心.

  愚迷不自制 妄貪如木身 此身不淨作 云何返愛戀.

  骨鎖肉連持 外皮而莊飾 自覺令不貪 解脫於慧刃.

  割截諸身分 令見中精髓 審觀察思惟 云何見有人.

  一心如是觀 審諦不見人 云何不淨身 貪愛而守護.

  處胎食不淨 出胎飲血乳 不如是食飲 云何作此身.

  注:

  [一]庚三别釋身分位觀察憶持.

  ********************

  豺鷲等貪食 不分善與惡. [一]要同人愛身 受用成業累.

  但如是護身 至死無慈忍 與豺鷲無别 汝何恆此作.

  身死識不住 衣食寧可留 身謝識必往 受用云何貪.

  是故今作意 不貪如是事 如是不遠離 得彼諸不善.

  如似人生身 肢體求成就 受身智不增 輪還徒自困.

  於世親非親 悅顏先慰喻 如是常自制 心念恆不捨。

  [二]笑不得高聲 不戲擲坐具 輕手擊他門 諦信恆自執.

  如盜如猫鷺 求事行無聲 修心亦如此 當離於麤獷.

  他人之所嫌 無義利不說 恆得諸弟子 言上而尊愛.

  一切所言說 聞之使稱善 觀彼作福事 稱讚令歡喜.

  衷私說彼德 彼聞心必喜 欲讚說彼時 先觀彼德行.

  修諸歡喜事 難得彼誠心 勤修利他德 當受快樂報.

  注:

  [一] 二本此半頌意云.要以人身.供他使役.自下别爲一段.

  [二] 庚四釋廣修憶持行.又三.今辛初明斷非理及無益所作故修.

  ********************

  憎愛苦宜捨 來生大苦故 此苦我不住 來生大快樂。

  [一]善言聲柔輭 悲根聞生喜 顯彼適意事 當信真實語.

  恆悲念有情 愛護如愛眼 爲彼住真實 必當得成佛.

  彼真實得成 各此利朋友 刹那修功德 離苦大安樂.

  功德殷勤修 恆作而自得 不衒不覆藏 誰云諸事等。

  [二]檀波羅蜜等 殊妙而最上 别行非最上 利[三]下無遠離.

  佛如是利他 恆常之所切 如來之教中 見彼慈悲事.

  三界師入滅 分别出家人 食有可不可 不離三衣等.

  將求妙法身 不苦惱衆生 於衆生如是 隨意獲圓滿.

  捨非須盡命 彼捨要平等 悲心當清淨 果報自圓滿.

  [四]淨心而重法 不執器杖等 不持傘蓋頭 無諸輕慢事.

  [五]爲男子女人 說法深廣大 不分人勝劣 令彼重平等.

  注:

  [一] 辛次明尊敬有情及入善行故修.

  [二] 辛三明爲諸度行故修.

  [三] 據二本當作他.

  [四] 二本此頌意謂不爲覆頭持傘等人說法.自下十一頌皆屬戒本學處.

  [五] 二本此半頌意云劣根不爲說廣法.獨居女子不爲說.

  ********************

  [一]法之不廣大 乃及非法行 遠離不敬禮 樂說於大乘.

  齒木及洟唾 不棄於淨地 淨水及淨舍 勿得棄便痢.

  喫食勿滿口 食勿令有聲 食時不語言 亦勿大開口.

  坐不得垂足 行亦不挑臂 不與女同乘 亦不同坐臥

  諸所不律事 人見心不喜 一切人旣覩 遠離而不敬.

  人問於道路 不得一[二]手指 [三]雙手而指之 示其道所至.

  凡所諸行步 不弄臂作聲 亦勿妄彈指 威儀如是守.

  [四]師雖已化滅 四儀應當學 奉戒行不輕 決定獲聖果.

  菩薩行無量 所說無有邊 [五]當以清淨心 決定而奉行.

  於一晝一夜 分之各三時 [六]行道普懺悔 住佛菩提心.

  菩提心自住 亦令他獲得 佛子住學戒 一心如是持.

  佛戒體清淨 不見有纖毫 恆作如是行 彼福無有量.

  注:

  [一] 二本此頌意云.於廣大法器.不應說小乘.不可全捨戒.不可雜顯密.

  [二] 據二本當作指.

  [三] 二本作一.

  [四] 二本此半頌意云.應如佛滅儀.面北向而臥.

  [五] 二本此半頌云.當依決定說.行淨心諸行.

  [六] 二本此半頌意云.行懺悔隨喜.及迴向三蕴.

  ********************

  無始爲有情 行行而不别 如是爲有情 化令一切覺.

  當知善知識 如命不可捨 菩薩戒最上 大乘法亦爾.

  [一]解脫依師學 而能生吉祥 佛佛說智經 讀之見戒法.

  [二]若人心護戒 所行悉已見.

  若身若心位 當微細觀察.

  口誦身不行 當得何所喻 譬如重病人 空談於藥力.

  [三]虚空藏經中 說謨羅波底.

  如見集戒定 廣如經所說.

  聖龍樹菩薩 一心之所集 隨所住之處 勸恆伸供養.

  菩提行經卷第一

  注:

  [一] 二本此半頌意云.當學吉祥生.所說事師法.其詳見樹莊嚴經.

  [二] 二本此下三頌在後出.初頌意云.此中未制.而應行者.護世人心.視同學處.次頌科文中庚五總結護持.末頌戊三兼教護心憶持兩事.

  [三] 二本此下三頌在前出.初頌意云.學處因經現.故應讀諸經.虚空藏經者.此則應先讀.次頌意云.集菩薩學處.(論名)依經而顯示.爲菩提常行.亦應時時觀.末頌意云先應觀略本.一切經要集.(論名)此龍樹二書.皆應勤守持.按此頌文以學處集論爲龍樹之作.但其現行本題寂天自著.是龍樹寂天二家著書名實久淆.宋人譯此寂天入菩提行而改題爲龍樹造.或亦源於此歟.

  ********************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