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朱德主题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9 罗荣桓元帅和夫人林月琴

  【罗荣桓 青年时代离开家乡投身革命时,为了不连累妻孥,曾写过一纸离婚书,劝前妻颜月娥改嫁。但颜氏依旧生活在罗家。不肯再婚,靠一手好针线活,含辛茹苦,将女儿罗玉英抚育成人1937年春,红军女战士林月琴在延安与罗荣恒相识、相爱、结为伉俪。】

  元帅——罗荣桓(1902-1963)湖南衡山县人。罗荣桓,众所周知他是政工元帅,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意味着中国军队所特有的中国特色。在十大元帅中他的资历最浅,二七年入党,从未担任过战略方面的最高职。同时他又是十人中学历最高的,上过大学。

  林月琴是罗荣桓元帅的夫人。

  有道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就连地位显赫的将门帅府也不例外。谁家若是有位善理家事的女主人,实乃全家之大幸。在中国的将帅夫人中,罗荣桓元帅的夫人林月琴,不愧是善理家事、善念“家经”的佼佼者

  这里,不讲林月琴早年如何参加红军的经历,也不讲她在长征路上、抗日前线、东北战场如何出生入死的传奇,单讲她作为一位母亲——二男四女的生母、一个罗帅前妻女儿的继母,如何处理家务和教育子女的故事。

  1937年春,林月琴在延安与罗荣恒相识、相爱、结为伉俪。战争年月,她先后生过四个孩子,因为环境艰苦,孩子出生后即寄养在老乡家里,由于生活条件太差,营养十分不良,大儿罗北屯、二女罗林都还不足两岁便夭折了。二儿罗东进、大女罗南下,在妈妈的怀抱里,在小毛驴驮着的箩筐里,跟随部队南征北战,“福”大“命”大,迎来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

  1949年10月,第三个女儿出世了,取名罗北捷,小名巧巧。两年后,又有了小女儿腊腊学名罗宁。

  罗荣桓元帅青年时代离开家乡投身革命时,为了不连累妻孥,曾写过一纸离婚书,劝前妻颜月娥改嫁。但颜氏依旧生活在罗家。不肯再婚,靠一手好针线活,含辛茹苦,将女儿罗玉英抚育成人。1949年初,23岁的玉英嫁给了小学教员陈卓。

  湖南解放后,罗荣桓写信给玉英,让她到北京来读书。同时,林月琴托部队捎去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有给颜月娥母女的几套四季服装,有她亲手编织的毛衣,还特意给颜氏准备了一件新皮袄,还给即将分娩的玉英准备了全套的婴儿服装及尿布等等。

  1950年元月,罗玉英带着刚满月的儿子猛猛来到北京。刚下火车,就见到了慈祥而亲切的林妈妈。她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哽咽着喊了声“妈妈!”流下了幸福的热泪。旁边的东进亲热地喊了声“大姐!”急忙帮着提行李出站。一路上,林月琴抱着猛猛,问长问短,关怀备至。阔别了二十多年的父女一见面,玉英本有一肚子话要向爸爸倾诉,此时却只喊了声“爸爸!”便泣不成声了。罗荣桓抚摩着女儿的头,深情地说:“这么多年,你和妈妈在家受苦了!现在革命胜利了,全家在北京团聚了,这里的林妈妈是很好的,应该高兴才对呀!”玉英收起泣容,望着正在忙着晚餐的妈妈,开心地笑了起来。

  在此前后,玉英的丈夫陈卓、罗帅的侄子侄女侄孙也都来到北京。家,顿时成了一个有十几个孩子的大家庭!作为大家庭的女主人,林月琴不仅疼爱自己的亲生儿女,对其他孩子也同样关怀体贴,悉心地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为他们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罗帅伉俪将陈卓和两个侄子介绍进了华北军政大学,那些年纪小的则送到军队办的子弟学校去上学。比较难办的是玉英,她文化水平低,年龄又大,还有小孩拖累,林月琴给予她更多的关怀体贴。先是动员她把孩子送进托儿所,尔后又请人帮她补习文化,准备考速成中学。半年后,玉英考进了速成中学预备班……

  在速成中学的几年,当她感到冷时,妈妈及时送来了新棉衣;生病住院时,妈妈时刻陪在她身边;思念儿子时,妈妈又送来猛猛最近的照片……

  “妈妈怎么这样好哇,什么事都为我想得这么周到!我真是太幸福了,有这样一位比亲娘还要亲的好妈妈!”

  1954年,罗玉英被分配到北京南郊农场做人事工作。玉英来自农村,到农场工作她十分满意,可却为“怎么做人事工作?”而发愁。

  “你妈妈过去搞过组织、人事工作,她可是行家啊!”罗帅对即将参加工作的女儿提出了一些希望和要求,而把“传经”、“辅导”的责任赋予了妻子

  林月琴一边为玉英准备行装,一边给女儿“传经送宝”:“做人事工作的,首先要自己大公无私,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再就是要善于团结同志,走群众路线,同群众打成一片,无论谈话、做事都得注意影响……”

  玉英牢记着爸爸妈妈的嘱咐,并且落实到行动上,在工作实践中很快成熟起来。玉英常说:“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对我影响很大,为我树立了榜样,成为我奋斗的目标。”离开南郊农场后,玉英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农科院工作,直到60岁退休。

  罗玉英的丈夫陈卓从军政大学毕业后,留在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宫等单位任职。他们有一双儿女,是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他们常去看望年迈的妈妈,孩子们同姥姥特别亲。陈卓从“女婿”的角度亲切地评价“丈母娘”,他说:“这样一个大家庭,血缘关系有亲有疏,几十年来,却能够这样的团结和睦,这样的亲密无间,从来没有闹过什么矛盾。妈妈不仅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在治家方面也堪称老一辈的典范。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真是太幸福了!”

  1955年初夏,一向充满欢乐、和谐气氛的罗帅家里,突然笼罩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刚满15岁的女儿南下,腿部得了恶性骨瘤,住进了医院。南下长得漂亮,一双大眼睛水灵灵的,又聪明,又活泼,功课在班里又特“拔尖”,全家人都非常疼爱她。悉知女儿得了不治之症,林月琴十分悲伤,但又怕罗帅难过,不敢告诉丈夫。不久,癌细胞扩散到全身,尽管医生千方百计进行抢救,病魔还是夺去了南下年青的生命……林月琴第三次失去孩子,陷入极大的悲痛之中,但如何将这不幸的消息告诉“元帅父亲”呢?罗帅不久前也病过一场,他如何能再遭受如此强烈的刺激呢?林月琴决定自己留在医院料理孩子的后事,想稍微把悲痛抑制一下再回家。她跟参与抢救南下的卫生部保健局局长黄树则商量,希望他今天能去陪陪罗帅。黄树则说:“大姐,您也不要太难过,我先去罗帅那里看看。”

  “你是从医院来的吧?是不是南下这孩子不行了?”罗帅问。黄树则只好将实情相告。罗帅沉思了一会,说:“在战争年月,不少干部把孩子丢了。南下是战争年月生的,她能活到解放后,已经是不容易了。她妈妈为带东进、南下吃了很多苦啊!”下午,林月琴回家来,她努力让自己显得若无其事似的。“都料理好了吗?”罗帅的声音很平静。林月琴无言地点头,见丈夫情绪平静,也就安下心来……

  其他三个孩子,东进、北捷、罗宁的身体和学习与工作都很好

  罗东进从北京二十六中学毕业后,于1959年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分配在七机部,从事国防科技研究工作。后又调到军委炮兵科研处、第二炮兵科技部,任二炮后勤部政委,少将军衔。熟悉罗氏父子的同志如是说:“罗东进在性格,思想作风诸方面,继承了罗帅的许多好东西,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当年罗帅的影子。”曾经有不少热心人给罗东进介绍对象,但他并不看重“门当户对”,因为“同工农子弟打成一片”的教导已在他心灵深处扎下了根。他最注重的是女方自身的内在气质,同一位来自河南农村的同学潘仲文确立了恋爱关系。他将潘仲文的情况告诉妈妈后,妈妈对儿子的选择表示完全理解与支持。

  如今,罗东进将军和被授予大校军衔的潘仲文,称得上是一对美满的事业型伉俪。他俩都肩负着重任,牢记着并实践着当年刚入大学时父母的期望:“将来为我们的国防建设作一点贡献,为人民做一点有益的事,而绝不是当什么官。”

  与共和国同龄的罗北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四医院的心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人常说,女儿是妈妈的“心头肉”,即使将门帅府也多不例外。儿女大了,都各自另立门户。罗氏子女中,北捷受兄妹的托付,继续和年迈九旬的妈妈生活在一起。她说:“我是医生,多照顾妈妈责无旁贷。”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