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朱德主题阅读

 回目录 下一页

 

伟大的人格 真诚的爱

   ——记朱德元帅和他生命中的六位真情伴侣

  朱德戎马一生,金戈铁马,驰骋沙场,最终成为人民军队总司令、花式和国元帅,家喻富晓。鲜为人知提,他的感情生活同样曲折丰富。在漫长的革命生崖中,他不要钱,不要官,不要家,一心一意为革命。伟大的人格,真诚的爱,使无数女性为之折服。他一生六次结婚,这其中的磨难沧桑,他很少与人提起。

   夫唱妇随——第一次婚姻

   1905年,朱德十九岁。年秋,他赴仪陇参加清王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后,他的父母认为他年近极冠,该娶妻成家了,就命他和表姐刘氏成婚。

   刘氏生于1884年8月14日,朱德大舅子刘泽沛之女,母赵氏,住仪陇县新寺穆家坝,长朱德两岁,从小聪明能干,勤劳善良。尽管如此,素有报国救民之志的朱德不愿意封建世俗的包办的婚姻束缚自己,无论怎样就是不喜欢。第二年春,就不顾生父朱世林的强列反对,在席聘三老师的帮助下,毅然外出求学。三年后又离家远赴昆明,再也没有回来过。为这事,生父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原谅他。刘氏很清楚他心中的苦,更为他执着的追求、忧国忧民的浩然之志,深深的感动。婚后虽然她一直独守空房,但在父母面前从不显露,任劳任怨,精心侍奉老人,深得朱德父母喜爱。绩麻纺线,挣取零用,从不写信向朱德要钱。三十年代中期,国民党反动派三次挖掘朱家祖坟。善良的刘夫人,从此有生之年吃斋念佛,祈求朱德一生平安。朱德对刘代虽无妻之爱,但姐弟之情犹存。他驻军泸州时,就曾接家母和刘夫人到旅部长住。解放后,又叫她去北京生活。但刘氏感到乡村生活舒服自在,不愿意去。1958年2月因病去世,享年74岁。

  纯情初恋——第二次婚姻

  1912年朱德随云南缓军第一军团离川返抵昆明,在缓川流不川军的庆功大会上,朱德荣升少校,接着任云南讲武堂学生纵队区队长,兼军事教官,就与昆明师范学生萧菊芳结为连理。

  1909年,朱德赴滇初期,举目生疏,客居昆明景星待一个四川同乡萧氏开设的临时客栈里。或病或忧,萧家母女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朱德,关照备至。特别是萧菊芳的天真、善良、纯情深深打动了朱德孤独寂寞的心。朱德还发现萧菊芳的一个秘密:她没有缠足。这一大胆而又进步的行为又使朱德对萧菊芳增加了不少好感。

  婚后的一段时间里,朱德依旧住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整日带兵操练,萧菊芳继续在师范学校读书,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里。朱德和萧菊芳只有在星期天才能团聚。凭朱德当时的地位,完全可以在昆明找一套别墅住,可是朱德和萧菊芳没有这样做。多年以后,朱德曾经自豪地说:这婚事并不是资产阶级的。1916年初,朱德随讨袁护国军第1军北征,开往家乡四川。这时萧菊芳已经怀孕了,也许是想念丈夫,也许是想念丈夫的家乡,朱德出征后,萧菊芳毅然坐轿子来到泸州,在泸州租了一所小小的住宅,同朱德住在一起。

  他们相亲相爱,于1916年9月底,生有聪明、活泼的儿子朱宝书(朱琦)。不幸的是,没几年萧菊芳就染病在身。朱德忧心如焚,遍请名医,精心侍药,但萧菊芳的病总不见起色。

   患难夫妻——第三次婚姻

  1917年6月,朱德携眷在四川泸州一带驻军,与南溪县的孙炳文相识。孙炳文,字睿明,四川南溪人。只比朱德大一岁。辛亥革命前夕加入京津同盟会,曾与密谋刺杀摄政王载沣的活动。民国元年毕业于京师大堂预科,担任过《民国日报》的主笔。朱德和他一见如故,结为挚友。

  1918年应朱德之聘赴泸州担任旅部咨谋。他的到来,对改变朱德的人生道路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二十多年后,朱德对这位挚友仍恋恋不忘地说:“凡接近他的人均受其模范激励而有所振作。”

  孙炳文有一外孙女,名陈玉珍,南溪简易师范毕业。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而且又是新女性。她得知萧菊芳病重,这解决朱德的后顾之忧,主动照顾。应病危的萧菊芳再三请求和挚友孙炳文竭力撮合,朱德也觉得病重的萧菊芳和幼小的儿子朱琦,确实需要知心的人服侍护理,于是就和陈玉珍结为秦晋。

  陈玉珍婚后就和萧菊芳同住一处,关系亲密融洽,情同姊妹。萧菊芳病重时,陈玉珍端茶递水,请医拿药,尽心尽力,直到她1919年6月在南溪病逝。同时扶养朱琦,如同亲生。朱德和隐没玉珍婚后感情笃厚,彼此萦怀。朱德曾在南溪买田置地,接父母亲属到此来安置。诸多事务都是陈玉珍一手打理,从不让朱德分心。1918年前后这段时间,朱德陷入了一种怀疑和苦闷的状态,在黑暗中摸索,而又找不到真正的出路。陈玉珍又以一个妻子的温柔给予诸多抚慰。1920年,朱德秘密参与在滇军的倒唐义举,担心失败,连累妻子、孩子、亲戚、朋友,于举事前,将他们统统遣散。当朱德决定和陈玉珍分手时,她顿时心如刀绞,泪如泉涌,但她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女子,深知丈夫的举动是救国救民的壮举,所以就默默忍受了骨肉分离的痛苦。虽然他们从此已不再是夫妻,但仍彼此萦怀挂念。1922年朱德被唐继尧通缉,出国前夕,他仍昌着生命危险,绕道南溪失望陈玉珍母子两。陈玉珍忽然见到朱德,焚牵梦萦的朱德,激动得热泪长流,说不出话来。朱德出国留学和老家出现天灾人祸时,陈玉珍又竭尽所能,筹措经费,提供帮助。1935年红军撤离仪陇后,国民党反动派四处搜捕残害红军家属,朱德亲属四处躲避。其生母钟太夫人和幺弟朱太隐阶躲到泸州,后转移至南溪,陈玉珍安排到亲戚家随时照料,直到1937年国共合作,陈玉珍才把他们送回仪陇老家。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在四川的一切家务事都托付给陈玉珍办理。她总是千方百计,料理得妥妥贴贴。1960年,朱德还偕康克清一道,取首成都至南溪登门看望。1967年11月在南溪病逝。

  出国伴侣——第四次婚姻

  1920年,朱德在川、滇军战事后,率领部队移驻云南昭通。为出国作准备,在盐津县遇到粗通英语、德语的贺稚番(后名贺稚华)。贺稚蕃对这朱德这位赫赫有名的护国名将仰慕已久,十分乐意追随出国,贺家二老也认为朱德厚道,非要把女儿终身托付于她。再三推辞不过,只好秉承二老的意思和她结为夫妇。1922年,贺陪伴不德出国,照料其生活起居,无微不至。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朱敏。1926年下年,朱德受党的派遣回车参加北伐,贺稚蕃因病在莫斯科医治,后去世。

  生死与共——第五次婚姻

  1928年春,朱德领导和发动了汀南起义。2月16日率部解放耒阳,随后成立县、区各级苏维埃政权,在此与衡阳省第三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生伍若兰结为伉俪。

  伍若兰,耒阳县人,1924年师范毕业回耒阳,积极从事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曾任耒阳县共青团地方执行委员会宣传部长,参加汀南起义,任耒阳妇女界联合会会长。后随朱德上井岗山。1929年2月1日,朱德,毛泽东率部进入江西邬县境内。次日,在项山下的圳下村遭遇尾追之敌刘士毅四个团的突然袭击,红四军后卫营被打散。朱德手提冲锋枪,率警卫班战士作后卫掩护毛泽东转移,且战且退,最后只剩下三名战士,奔上一条鲜为人知的侧径,才得已和大部队会合。伍若兰在这次战斗中,这掩护朱德不幸被俘,受尽残苦折磨。1929年2月12日,在赣州英勇就义。建国后,被江西人民政府追为烈士。

  伍若兰遇害后,无论行军打仗,还是宿营休息,朱德把她给他做得一双鞋一直带到身边。红军战士都很感动。解放后,直到他逝世,一有空闲,就和善兰花,以寄托对伍若兰尽的哀思与怀念。1961年3月3日,朱德在广州游览越秀公园时,写过这样一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兰花的钟爱和怀念伍若兰之情: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挚情笃爱——第六次婚姻

   和伍若兰一样,朱德和康克清的爱情孕育烽火连天的岁月。

   1929年3月,红军一次战斗后,在福建长汀休整。一天,朱德到女班看到大家,见18岁的康克清活泼直爽,性格开朗,就问他怕不怕死。康克清爽朗一笑,响亮的回答:“报告军长,怕死就不当红军!”这句话拨动了当时四十三岁的朱德心中的情弦。而这一切,又被后来作了铸夫人的机关干部曾志看在眼里。经她提议,毛泽东、贺子珍一同撮合,朱德才终于从失去爱妻的悲痛中解脱出来,和康克清结成终身伴侣。新婚之夜,他们互相勉励,康克清说,她不做军长夫人、不做官太太,只做一名普通的女战士。朱德妇唱夫随,跟着盟晢,说他也只做革命队伍中普通的一兵。毛泽东知道后大嘉赞赏:“秧好一半谷,妻好一半福。”康克清从小生长在贫苦农民的家庭里,由于生活窘迫和繁重的劳动,她从来没有上过学。上井冈山时,康克清还不识字。1911年8月7日,康克清出生在江西省万安县罗塘乡一贫苦农家。她生于八月取名桂秀。出生才十六天,父亲康年苟就受诬陷被关押进乡联保处,不久出狱。公四十在,她就由肖庆仲介绍至罗奇圭家作童养媳。几岁时,罗奇圭就收她做养女,视同已出。参加红军以后,康克清担任了宣传工作。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康克清经常大胆地到朱德那里登门求教,朱德总是热情地鼓励和辅导康克清。在朱德的热情辅导和影响下,康克清的文化水平提高很快。朝夕相处的革命斗争生活,使将军与战士之间萌发了爱慕之情。有一天,康克清坦率地公开了自己的婚恋观。她对自己的战友们说:“我可以奉告大家,我的婚恋观就是无产阶级的婚恋观,只要革命坚决,品德高尚,对党的贡献大,真的志同道合,我就不计年龄,不媚权势。”朱德听到康克清的这番话以后,心中增添了几分敬意。他紧握住康克清的手说:“克清,我现在需要有一个像你这样纯洁、真诚、坚强的姑娘真心地爱我,我们结成终身伴侣,好吗?”康克清甜甜地一笑,低下了头。忽然,她想到朱德马上就要率领部队出发了,猛地抬起头,说:“打了胜仗来结婚。”

   罗奇圭,1925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积极工作。受其影响,桂秀1926年加入中国共青团,在妇协会工作。1927年参加万安暴动。1928年参加红军,改名康克清,上了井岗山。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任红军总司令部直辖女子义务队队长,政治指挥员。1934年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革命政府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同年二月至36年十年参加长征,三过草地,历尽艰辛。长征途中,她与朱德一道,同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36年任红四方面军学校总支部书记。1937年后,任八路军总司令直属队组织队长、政治处主任、党总支书记,晋东南妇女救国会名誉主任、中共中央妇女委员会委员。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局协商会议第一会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康克清历任全国妇联第一至第五届常委、第一届副主席、第四、第五届主席第六届名誉主席,中国人民保护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中国福利会主席、宋庆龄基金会主席、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会长等职。

   康克清是全国政协第五、第六、第七届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八、九、十、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至第六届代表,第四第五届常务委员。

   康克清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卓越领导人,而且也是传统型的相夫教子贤妻良母.

   康克清一生忙于革命,无暇顾及生育,但她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对朱德前妻留下的子女朱奇、朱敏的关怀无微不至。儿媳赵力萍在天津工作,生下孩子和平后要回去上班,康克清担负八个月婴儿的养育任务。白天工作忙,下班回来便给小孩洗洗涮涮,织毛衣、毛裤,忙个不停。晚上还带小孩睡觉,孩子醒了几次她也醒了几次,一直把他们带到参加工作。

  解放后,朱德报答家中的兄弟姐妹,节衣缩食供他求学、他闹革命、赡养父母的恩情,决定自己掏钱为每家抚养一个孩子,直到他们成家立业。这十多个孩子,要吃、要喝、要穿、要住,相互之间有时还吵嘴打架,把家里弄得乱哄哄的。一天两天好过,天长日久难熬。康克清没为此发过一次脾气,没有说过一句报怨的话。农村的孩子,刚到北京浑身上下都是虱子,便将男孩子统统剃成光头。又拿开水烫衣服,烫来烫去总虱子消灭干净了。从小到大,康克清不知为这些孩子操了多少心。现在在空军某雷达部队工作的朱和平谈起此事,十分动情的说?“爷爷一句话,奶奶半天累”。

   康克清对朱德总是体贴入微,一往情深。结婚47年来,其中仅仅只有一年没有在朱德身边。井岗山时期、长征途中、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解放后,无论何时何地,她都细心如发,关怀爱护。朱德晚年患糖尿病,饮食要求十分严格,她总是按时按质按量保证。1976年7月6日,朱德不幸离开人世,康克清悲痛欲绝。从那以后,每逢朱德的诞辰晶,祭日、清明节、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寒天酷署,即使患病住院,只要勉强能起来,她都带领全家到革命公墓凭吊、怀念朱德。就是在外地,她也要赶回来。每次她都要在朱德的灵前恭恭敬敬献上五束鲜花,久久凝视着朱德的遗像,两眼禽满热泪。

   1991年,中央军委决定朱德元帅的铜像,送往朱德故乡仪陇安放。康克清立即召集家人说:“现在国家还不富裕,家乡人民也较贫困,我们要尽力减轻国家和人民的负担。于是掏出自己的积蓄及儿孙们的2万元捐助塑像工程,并饱含心情深亲自撰写碑文:

  共和国永远忘记——你以坚强的意志,无私地为他奉献了一切,你的名字将永垂青史。

  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为人民操劳,建立震古烁今的功勋。

  战友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以你博大的胸怀,坚决地维护党的团结,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人民子弟兵永远不会忘记——你以无畏的气慨英雄同敌人作斗争,既是总司令,又是普通一兵。

  我和子孙后代永远不会忘记——在我们风雨同舟的岁月里,我与你同甘若休与你“革命到底”的苍劲题词,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一腔真情,流诸笔端。不仅如此,康克清不顾家人的劝阻,执意拖着衰老的身躯“拼上老命(康克清原话),再次回仪陇参加朱德铜像揭幕典礼。揭幕典礼上,当徐沛秘书郭小敏、朱新华等年轻人,正要把轮椅中80高龄的康克清搀扶到朱德铜像前献花时,奇迹出现了,已经一年没有行动没有离开轮椅的她“霍”地一下站起来,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跨上十几步台阶,肃立的她的亲密战友、丈夫、开国元勋朱德的铜像前。然后,她弯下腰深深地向朱德铜像三鞠躬,献上一篮鲜艳的鲜花。

  接着,康克清给家乡人们讲话.面对养育朱德的这块热土,面对深情善良的父老乡亲,她百感交集,十分激动的讲:"感谢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所有今天到会的同志,家乡的父老乡亲,这塑造朱德铜像所做的贡献......,话犹未了,便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了。

  谁也没有见到她这样哭过,足足持续了好几分钟。她对朱德的怀念之情,地这呜咽的哭声中喷涌而出,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秘书和亲属们流泪了,拍电视的记者落泪了,故乡的亲人们落泪了,在的每一个人落泪了。

   朱德和康克清永结同心四十七春秋,长相知,共患难,风雨同舟。挚着的爱,比天高!比海深!用康克清自己的话说,是朱德伟大的人格,无比真诚的感动了她。1976年朱德在北京阖然长逝。16年后,1992年4月,她也带着对朱德刻骨铭心的思念和爱戴,在北京离开了人世。终年81岁。

   作为一名普通的男性,朱德很难说是一位尽职尽责的丈夫。可是他舍小家,为大家,化小爱,为大爱,为共和国叱咤风云,而成为革命领袖的时候,他伟大的人格,真诚的爱也使这六位为他做出过巨大牺牲的普通女性,个个光彩夺目,随他的英名永垂不朽。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