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朱德主题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朱德在云南陆军讲武堂二三事

  位于昆明市翠湖西侧的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云南革命党人培植革命力量的重要场所,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学习军事、追求革命的起始站。

  这里记述的是朱德九十三年前的几件事,是我陪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刘学民老先生在昆明搜集朱德早期事迹时了解到的。

  改名考学

  朱德的名字与云南陆军讲武堂有着一段因缘。在朱家,朱德这一辈是“代” 字辈,因此父亲给他取的名字叫朱代珍,读私塾时先生给他取的字为玉阶,参加县里的科举考试时用的名字是朱建德。

  1909年春节刚过,朱德便从四川仪陇马鞍场琳琅寨李家湾的家中出发,在成都与一位同学结伴,历时70多天,行程3000多里,到昆明投考刚创建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在当年夏天进行的讲武堂首次招生中,朱德没有被录取,而比他的分数还要差一些的那位同学却榜上有名。后来,还是那位同学告诉了其中的奥妙。原来讲武堂录取新生,内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就是要优先录取云南人。他的那位同学就是在报名时悄悄将成都籍贯改为云南昭通籍贯才被录取的。朱德吸取了教训,在当年年底的报考中,将自己的籍贯改为“云南临安府蒙自县”,同时又将自己的名字由朱建德改成朱德,这才被云南陆军讲武堂录取了。

  师生情谊

  当时,讲武堂的总办,也就是校长,叫李根源,只比朱德大8岁。李根源是著名的爱国人士,当校长前6年,便在日本加入了同盟会。平时,李根源以严格的方式训练学生,并给他们灌输一些革命的思想。朱德从中受到了许多革命的启发,认定李根源是自己可以信任的老师,于是便积极寻找机会,与李根源接触。朱德入校不久,也秘密加入了同盟会。当时的同盟会在讲武堂分为两个部分,教官为一个部分,学员为一个部分,七八个会员组成一个小组。平时,小组和小组之间,会员和会员之间,都不能直接联系。李根源也注意到了品学兼优的朱德,给了朱德很多锻炼和展示才华的机会,凡是全校性的会操和接受检阅,李根源总是指定由朱德来指挥和喊口令。在当时,朱德和李根源完全称得上是志同道合的同志。朱德与李根源在讲武堂结下的友谊一直延续了半个多世纪。我在许多地方都看到过这样一张照片,那是新中国成立后李根源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已成为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人的朱德去看望李根源时记者抓拍的。照片上,李根源坐着,朱德躬身问候。1967年7月,李根源86岁寿终时,是朱德为他主持的追悼会。由此可见李根源对朱德的影响。

  巧看禁书

  考入讲武堂,朱德利用一切时间如饥似渴地读书,操练之余和节假日,都不肯懈怠。那时,各种宣传鼓动革命的进步书刊秘密传入讲武堂,在同盟会会员中相互传看。这一切引起了云南当局的注意,总督下令秘密追查。于是一些扮成军人的地痞进入讲武堂捉拿看禁书的进步军人。有一个星期天,同学们都外出玩去了,朱德一人在安静的宿舍里看书,由于他一时入了迷,有一个生人闯进来,朱德都未察觉。来的这位生人恰是查禁书的。他见朱德读得如此着迷,断定读的一定是禁书。当时朱德读的确实是一本进步书籍,只不过这本书已被朱德包装过了。这时的朱德已经有了革命的经验,凡是传到他手上的进步书籍,他都要重新制作封面,以便掩人耳目。来人问朱德看的是什么书,朱德便把书合起来,露出《三国演义》的封面说,看的是《三国》。巧的是,那天来查禁书的人,本身就没文化水平,他从朱德手中拿过书来,装模作样地把书翻了翻,还一连说了好几遍,“是本好书,是本好书”。后来,这件事还在讲武堂衍生成一句歇后语:玉阶兄看《三国》———蒙人。

  朱德1910年2月正式进入讲武堂学习,到第二年的7月提前毕业,只在云南陆军讲武堂生活、学习了一年多时间。然而,这一短暂的经历,却给朱德的一生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唐朝均)

  《解放军报》 2004年05月07日

  朱德故里巡礼:在总司令的家乡——廖毅文

  四川仪陇,是朱德总司令的家乡,又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地域之一,位于川东北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

  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还涌现了以张思德为代表的成千上万名英模人物,李先念、徐向前、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曾在这里浴血奋战,留下了光辉的足迹。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理位置的局限,这里山多地少,人口众多,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革命老区的建设发展和人民的冷暖,牵动着共和国领导人的心。2004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仪陇时,作出了“一定要把朱德故居保护好,一定要把朱德故里建设好”的重要指示。

  近年来,仪陇人民牢记胡总书记的嘱托,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把精心打造以朱德故居纪念园区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品牌,走出一条新颖独到的经济建设发展之路,作为向朱德诞辰120周年的献礼。

  他们根据仪陇群山环抱,松柏滴翠,人杰地灵的自身优势,把薪火传承的红色文化、浓郁的客家地域文化与省级琳琅山风景名胜区、闻名四川的内河四大离堆之一的新政离堆以及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墨宝《鲜于氏离堆记》石刻,“川北客家第一庄”的丁氏庄园等名胜古迹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优补劣,进行以红色文化为龙头的旅游资源开发,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为仪陇发展的首选模式。

  为了打造富有仪陇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县委领导亲自带人赴延安、井冈山,湖南韶山和花明楼等纪念地实地考察取经,扬长避短,立足“生态和文化”的规划理念,按照“加强保护,注重修缮,朴实大方,自然协调”的要求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一项独具魅力的仪陇红色文化旅游系统工程已初步建成。

  沿着仪陇新修的蜿蜒公路,翻过几座山峦,越过几处高坡,我们来到了位于琳琅山下的朱德故居纪念园区。新修的纪念园区近3平方公里,按功能划分为入口区、纪念区、民俗区、背景区。远处,山势雄峻,松柏蓊郁,溪水潺潺,给人一种灵山秀水育伟人的意境;近处,以朱德青少年时代生活的环境来布景,各景点自成体系,又环环相扣,相得益彰,突出展示朱德不平凡的早年经历。

  在纪念园区的三星寨南边,有一座清代嘉庆末年修建的古朴素雅的普通农舍,面积约260平方米,背北朝南,正面的堂屋、卧室、灶房,与左侧的蚕房、作坊、农具房,右边的猪圈牛栏组合在一起,彰显出这个劳动之家的勤劳和俭朴,这就是朱德总司令的故居。

  故居四周绿树成荫,慈竹吐翠,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碧波起伏的松涛中,让人睹物思人,引发出对朱德总司令无限的缅怀之情。特别是与故居相隔不远的两棵枝繁叶茂、苍翠挺拔的大柏树,像两个忠诚的哨兵日夜翘首期盼着朱总司令的归来。

  沿着琳琅山往西走,便来到了朱德的诞生地李家湾——一座丁姓地主家大瓦房东隅的仓房里。这座小屋狭窄矮小,面积只有16平方米,屋内除床铺、箱柜、桌椅外,连人过路的地方都没有,整个仓房只开了一户简陋的栅栏式“牛肋巴”小窗,光线暗淡,空气极不流通,一代伟人朱德就是在这里度过了他婴孩时期的整整九年岁月,这里的一草一木仿佛都记录着他童年时代的身影。

  药铺垭私塾是晚清时代由药铺商人朱世秦兴办的一所简陋民间私塾,位于琳琅山垭口的乡村小路旁,是一座土墙木椽矮屋。屋基呈“丁”字形,整个房屋面阔11米,进深5.5米,私塾教室只是右边的一间房屋,房屋前墙有两扇木栅栏窗户,显得十分拙朴,但又不失川北山乡房舍特色,朱德六岁便到这里读书,接受启蒙教育。

  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是整个纪念园区的一处重要景观,位于琳琅山琳琅村青杠嘴小山岗上,与朱德故居遥相呼应,只有一壑之隔。纪念馆南大门的广场上,矗立着朱德同志的全身汉白玉像。一年四季,这里的鲜花不断,来这里学习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纪念馆是在原馆址扩建的,为中西式砖木结构,占地5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760平方米。中心建筑群由两个庭院型平房相连,白墙青瓦,赤柱赭门,翘角飞檐,庄严静穆,古色古香。

  朱德的亲属非常关心纪念馆的建设,并为纪念馆捐赠了他们珍藏多年的朱德同志的遗物。朱德同志的中共七大代表证,他阅读过的书籍,他多年的积蓄作为党费交给组织的存款清单……这一件件珍贵的遗物,将进一步丰富展览内容,并使观众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

  纪念馆的展厅内用大量的珍贵实物、照片、文献资料、塑像、碑刻和多媒体手段,全面生动地介绍了朱德同志光辉灿烂的一生,让人们从中看到了他“功高不自居、位高不自私、德高不自显”的崇高风范。

  朱德总司令对他的家乡一往情深,无论是在戎马倥偬之时,还是在建国后的繁忙之际,多次写诗表达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特别是在1960年3月他在回故乡时作的一首《七律》中“五二年前别六亲,离时笑语记犹真。松青柏翠故乡景,桃红李白公社春。社会一新人享乐,乾坤两造政权新。连根蔓草芟夷尽,好种喜禾密且深”更是让人动容。

  故乡人民对朱德也怀有深厚的感情,特别是在他诞辰120周年之际,以惊人的速度,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朱德故居纪念园区的改扩建工程。

  ――你以你坚强的意志无私地为她奉献一切,你的名字将永留青史。

  ――你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为人民操劳,建立震烁古今的功勋。

  ――你以博大的胸怀坚决地维护党的团结,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你以无畏的气概英勇地同敌人作斗争,既是总司令,又是普通一兵。

  ――在我们风雨同舟的岁月里,我与你同甘共苦,休戚与共,你革命到底的苍劲题词,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这是朱德的同志、战友和夫人康克清对他一生的概括,也表达了人民的心声。目前,纪念园区内的朱德故居、朱德诞生地、药铺垭私塾遗址、席家碥私塾旧址、朱德故里纪念碑、朱德同志故居以及朱德生父朱世林墓、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等十处景点已修缮完毕,与气势磅礴、奇峰叠翠的琳琅山浑然一体,美不胜收,使这里不仅是感受红色文化,学习朱德精神,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殿堂,也是领略祖国秀美山川,进行红色旅游的最好去处。

  朱德的家乡人民把对朱德的无限怀念用在社会主义新仪陇的建设中,他们以朱德精神为榜样,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与之配套的红色旅游服务项目等工程也初具规模,并以此为龙头拉动其它领域的建设和发展。现全县58个乡镇公路实现了油路化,电信、广播电视传输光缆化、交换程控化、通讯传输数字化,国际互联网联通海内外,手机信号全境覆盖,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90%以上。投资10.6亿元、装机10.8万千瓦,作为国家交通部最大的内河整治工程嘉陵江渠化工程之一的新政航电枢纽工程第一台机组已于今年4月竣工投产,其余两台机组即将竣工,省道唐巴路、仪北路穿境而过,与建成后的南新路以及成南、南渝、高广高速公路对接,构建起畅达、便捷的交通网络。26万人的饮水解困工程建设和思德水库综合建设、新县城建设都已顺利完工,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与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一大批对外贸易企业已经启动,可以看到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崭新的仪陇将屹立在巴山蜀水之中。

  在谈到仪陇的发展变化时,仪陇县委书记任晓春、县长陈科和由中央文献研究室来这里挂职的县委副书记王纪一都说道:“仪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革命老区人民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感情,对建设繁荣富强新仪陇的热望令县委一班人感动,我们有责任把朱老总的家乡建设好。”

  如果朱总司令在地下有知,家乡的巨大变化一定会让他含笑九泉的。

  《人民日报》 2006年11月28日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