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朱德主题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十五、危急关头亲临前线

  (1)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葬送了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大好形势,红军被迫离开根据地,开始举世闻名的战略大转移——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遵义。

  15日至17日,在遵义红军司令部驻地,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这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和突围西征中的经验教训。

  会上,毛泽东针对博古的总结报告作了长篇发言,批评博古(秦邦宪)把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敌强我弱的客观原因,着重分析了“左”倾军事路线实行消极防御战略方针的错误及其表现,如进攻时的冒险主义,防御时的保守主义,转移时的逃跑主义。

  他还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由此而产生的战略战术问题。

  朱德在王稼祥、张闻天之后发言,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

  他拍案而起,声色俱厉地说:“排斥了毛泽东同志对红军的领导,依靠一个不了解中国情况的外国人来瞎指挥,丢掉了全部根据地,牺牲了多少好同志,给革命造成了多大的困难,真叫人痛心!如果继续这样错误的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

  与会者对朱德的慷慨陈词,都肃然起敬。

  万万没有想到这位平时从不发火训人的谦和长者,此时,在大是大非面前,如此态度坚决,毫不含糊,字字千钧,震撼人心。

  正是由于朱德等同志坚持了原则,维护了毛泽东等的正确主张,遵义会议决定撤销李德等人的军事指挥权,取消“三人团”,仍由红军的最高军事首长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

  会议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常委分工中,他为周恩来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

  以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领导小组。

  这样,就实际上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正确领导集体。

  这是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的危急时刻,作出的关键性的抉择。

  从此,红军采取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走出了险境。

  红军进占遵义城后,蒋介石发现了中央红军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的企图,命令薛岳等部以重兵逼近黔北。

  敌变我变,红军改变了黎平会议原拟订在川黔边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计划,决定北渡长江,在成都的西北或西南地区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于是,红军分三路向赤水、土城地区开进,准备北渡长江。

  左路纵队由彭德怀、杨尚昆率领三军团,从懒板凳、遵义出发。

  中路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直接率领中央军委纵队,从遵义城出发。

  右路纵队由聂荣臻、罗炳辉率领一、九军团,从松坎出发;由董振堂、李卓然率领五军团,从娄山关地区出发。

  三路大军分头向西北方向开拔。

  1月24日,右纵队红一军团进占土城后,继续向赤水县推进。

  土城,是赤水河畔的一个大镇子。

  几十户人家沿河而居,清一色的木板房错落有致地依山临水建造,一条石板路直通到河边,整个小镇宛如一条游龙从山顶蜿蜒而下,一头扎入赤水河,年年月月无休无止地吮吸着河水中的玉液琼浆。

  这里是川黔边境商贾的集散之地,川盐用木船从四川自贡一带运到这里上岸,然后再从陆路转销在黔北山区。

  土城算得上是赤水河上的一个小码头。

  27日,朱德和毛泽东、周恩来率领中央军委进入土城。

  后面有一股敌人也跟踪而至。

  当时,并未引起红军的足够的重视,认为不过是几团黔军而已。

  于是决定利用土城以东西山夹峙的峡谷地形,歼灭这股尾追而来的敌人,估计敌人有两个团,约两三千人。

  这一任务就交给了正在附近的彭德怀,要他统一指挥三、五军团去歼灭这股敌人。

  (2)

  第二天凌晨5点,战斗打响,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敌人不仅没有溃逃的迹象,反而越战越强。

  直到中午时分,得到情况说,同红军交手的敌人,根本不是黔军,而是川军刘湘的“模范师”。

  敌人的兵力,也不是两个团,而是6个团,总人数万余人,而且川军的增援部队还不断涌来,武器装备和战斗力比黔军强得多,对红军也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盘踞在土城对面青岗坡高地上的川军,在战斗打响后不久,就分三路抢占了韩棚坳、猫猫岩、凤凰嘴、银盆顶等高地,与靠土城一线的红军形成对峙状态。

  当红军浴血奋战,一鼓作气拿下银盆顶,乘胜追击,把川军压到韩棚坳时,川军的增援部队赶到,立刻使红军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

  三、五军团与川军鏖战半日,伤亡越来越大。

  川军倚仗优势兵力,突破五军团阵地,一步步向土城镇压来。

  如果顶不住,土城后面是赤水河,红军将背水作战,后果不堪设想。

  这是红军在长征中,继湘江战役之后的又一次大战。

  红军的命运危在旦夕。

  这一仗打好了,就能打乱蒋介石的整个部署,保证红军安全渡过赤水河,一盘棋就走活了。

  如若不然,红军就可能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朱德提出亲自上前线去指挥战斗。

  朱总司令要上前线,震动了大家。

  毛泽东不仅知道这副担子的分量,更懂得让红军总司令亲临第一线指挥,万一有个好歹如何向全军交待?迟迟下不了决心,他一支烟接着一支烟地吸着,来回踱步,一声不吭。

  他考虑的是朱德的安危。

  朱德有点等不及了,把帽子一甩,豪爽地说:“敌人的子弹不会打中我朱德的。

  敌人怕我,子弹也怕我。

  你没听说吗?子弹会拐弯,碰见我就躲着走了!”

  他这么一说,逗得大家一阵欢笑。

  的确,朱德一生身经百战,是从血与火中冲杀出来的。

  他的衣服、帽子弹痕累累,而身上却无片伤,真是个奇迹。

  所以,在红军战士中流传着“子弹见了总司令会拐弯”的神话。

  朱德自己却说,我只是熟悉敌情、地形,会利用地形地物,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罢了。

  毛泽东看朱德像战士请战一样地坦率、真诚和坚决,被深深感动了。

  他只好同意了,并决定大家一起为朱德送行。

  久雨初晴,蓝天白云,空气清新。

  军委纵队的同志,每人手上都拿着一面用小竹竿做旗杆的三角小彩旗,兴高采烈地站在街道两旁。

  不一会儿,朱德在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林伯渠、徐特立等陪同下,精神抖擞地走过来。

  他身上穿着那身旧棉衣,头戴红军的八角帽,腰里束着一条宽宽的皮带,腿上打着绑腿,脚蹬一双草鞋,肩上依旧挎着那支从南昌起义以来随身携带的驳壳枪。

  同他并肩走来的是毛泽东。

  他手里也拿着一面小彩旗,边走边领着大家高呼着:“欢迎总司令上前线!”

  “消灭川军,北上抗日!”

  “多打胜仗,创建新苏区!”

  “打倒蒋介石!”

  ……欢送的同志们也齐声高呼:“祝总司令旗开得胜!”

  他们走到队伍的尽头。

  朱德站下来,回转身同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一一亲切握手,非常感激地说:“有劳各位了,我朱德深感不安。

  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最后,他来到毛泽东身边,两位亲如手足的战友长时间地握着手,用力摇晃着,无限的深情都融合在这握手之中。

  “请放心吧!有红军战士在,就有朱德在!”

  说完,朱德猛然抽回手,后退了两步,向送行的战友们庄重地行了一个军礼,转身朝前走了。

  (3)

  走出去了十几步,他又收住脚步,转回头来向毛泽东以及前来送行战友挥了挥手,以示告别。

  在危难时刻,当机立断,挺身而出,敢于打头阵,敢于拼杀出一条生路,是朱德一生中最高贵的品德和作风。

  为保证起义军南下潮汕,留守三河坝,激战三昼夜的是朱德;起义军失败后,在“赣南三整”中,登高一呼:要革命的跟我走!是朱德;发动湘南起义时,决策不费一枪一弹,智取宜章的也是朱德;湘南起义后,提出“去找毛泽东”,实现井冈山会师的还是朱德。

  这正是朱德大智大勇的虎将雄风,敌人闻风丧胆,同志无限敬佩。

  朱德大步流星地朝着炮火连天的前线走去。

  毛泽东和送行的战友们望着他那高大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莽莽密林中。

  朱德赶到前线青岗坡时,三军团和五军团的战士们正在浴血奋战。

  当朱德出现在三军团四师的阵地上,对红军官兵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在他的直接指挥下,四师一鼓作气,连续夺得川军控制下的几个山头。

  但是,战斗仍处于拉锯状态,无大进展。

  在这紧急关头,毛泽东命令正在奔袭赤水县的红一军团急速返回增援,并命令陈赓、宋任穷率军委纵队的干部团奔赴前线,发起反冲锋。

  这个干部团是长征出发时,由公略、彭扬两个步兵学校合并组成,成员都是富有战斗经验的连排干部。

  朱德指挥干部团抢占有利地形,打退了川军的进攻,巩固了阵地。

  午后,右翼川军的兵力剧增,同红军反复争夺着每一个山头,战斗异常激烈,红军的阵地几度易手又几度夺回。

  不仅战士伤亡很多,就是团以下的干部也有不少牺牲。

  就在这种处境极为危险的时刻,朱德仍坚持在前沿阵地指挥着战斗,毫无惧色。

  当晚,毛泽东和政治局的几位领导人开会。

  根据敌军云集川南、黔北一带,围堵红军的新情况,决定改变原拟沿赤水北上,从泸州、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计划,迅速撤出土城战斗,渡赤水河西进。

  这样,就可以打乱敌人尾追的计划,变被动为主动。

  为此,朱德、刘伯承仍留在前线指挥,周恩来负责在第二天天亮前架好抢渡赤水河的浮桥,陈云负责安置伤病员和处理好军委纵队的笨重物资。

  作战部队和军委纵队都立即轻装,准备从土城渡过赤水河。

  赤水河,是长江上的一条支流,发源于云贵高原的乌蒙山区,沿云南、贵州、四川蜿蜒北上,在四川合江汇入长江,全长400多公里,河水奔腾湍急,河面最宽处三四百米,最窄处也有100多米。

  是一条极难渡涉的河流。

  29日3时,朱德下达了红军西渡赤水的命令。

  不久,他就来到一军团二师四团的阵地。

  天下着雨,川军仗着人多枪多,气焰十分嚣张,增援的部队不断增加,战斗一直在胶着状态,双方的伤亡仍在不断增多。

  朱德来到前沿阵地,仔细观察敌我战斗情况后,当机立断,下令后撤。

  四团从前沿撤下来后,突然发现朱德还未撤出战斗。

  为了掩护朱德后撤,团长王开湘和政委杨成武又带了20多个战士冲上山坡堵住敌人。

  他们顺着枪声搜寻了好久,才远远看见朱德背靠着赤水河,手举着望远镜在观察什么。

  阵地上的红军越集越多,六团团长朱水秋也来了,大家都听说朱总司令没有撤下来,为他的安全担心,个个急得手掌都沁出了汗。

  而朱德还是镇静若定,稳稳地站在那里指挥着担负掩护任务、最后撤出战斗的一营。

  约莫过了1个小时,他才收拾起望远镜、地图,不慌不忙地走下阵地,同几位将领谈笑风生。

  在四渡赤水之前的土城战斗中,善于化险为夷的朱德在他的戎马生涯的征途上,又重重地写下了一笔,创造了总司令上前线的辉煌。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