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朱德主题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南泥湾和爷爷的名字连在一起

1941年春,爷爷勘查南泥湾,同当地的农民亲切交谈。

  我十几岁的时候,挺喜欢唱《南泥湾》这首歌。有时不自觉地就哼哼几句:“如呀今的南泥湾,与呀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有一次,我哼哼这首歌的时候,奶奶问我,“你知道爷爷和南泥湾的故事吗?”

  “不知道。”我想,爷爷是总司令,管打仗的,能和南泥湾挂上边吗?就说:“南泥湾不是大生产的事吗,和爷爷有什么关系?”

  奶奶说:“南泥湾可是你爷爷发现的,也是你爷爷领导开发的。”

  于是,奶奶给我讲了爷爷和开发南泥湾的故事。

  那是1940年5月,爷爷从华北前线回到延安,这次回来,中央就不再让他回华北前线了,而是让他留在延安,协助毛泽东指挥各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当时,由于日本侵略军加紧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而国民党顽固派又对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使各根据地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如何克服经济困难,成了当时最严峻最尖锐的问题,它关系到能不能坚持持久抗战,能不能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此,毛主席发出了“自力更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爷爷为了把这个号召落实好,主动挑起解决边区经济困难的重担。

  爷爷通过调查了解到,陕甘宁边区只有一百多万人口,土地瘠薄,要负担几万干部、战士的吃穿,确实是件难事。有的部队机关得不到供给,吃不饱,穿不暖,非常非常困难。爷爷先后奔赴各地考察边区资源,与各地协商发展生产问题,并在《新华日报》、《团结》等报刊上发表文章,指出:“解决吃饭、穿衣、日用品和军需的事。这件事不办好,抗日战争就难于支持,抗战的胜利就没有保障”。他号召军民行动起来,把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搞成全国的模范。

  1941年初,春节刚过,大地还是银装素裹,爷爷就带上秘书、参谋和八路军留守处的几个人,一起到延安东南八九十里的南泥湾去踏勘,那时南泥湾是延安县金盆区的一个乡,方圆数百里渺无人烟,一片荒芜,荆棘遍野,杂草丛生。

  爷爷拨开荒草,一锹挖下去,发现下面是黑油油的土地。这一发现使爷爷兴奋异常,他大叫:“南泥湾是个好地方!”

  回到延安城,爷爷找来三五九旅旅长王震,提出军垦屯田的想法。王震很赞同,但说:“这么多部队到哪找开垦的土地呢?”

  爷爷说:“土地倒是有,而且是块大肥肉,你王胡子敢不敢去啃?”

  王震长着一副连腮胡子,大家都叫他王胡子,爷爷也这么叫他。他一听把大腿一拍,说:

  “有什么不敢的?只要是你老总说的地方,再硬的骨头我也把他啃下来!”

  不久,三五九旅三个团先后开进了南泥湾。随后中央军委各直属单位和军委炮兵团也相继开到南泥湾或附近地区,掀起了开荒生产的热潮。

  在大生产运动中,爷爷还带头参加开荒劳动,光着膀子和大家一起干。

  大家怕他过度疲劳,关心地说:“我们每人多抡一镐,就把您的活带出来了。”

  他笑着对大家说:“大生产是为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我们多开一分地,战胜敌人就多一份力量。你们替不得,替不得!”

  尽管他日理万机,还是与其他同志一样完成了中央机关每人开三亩地的任务,为边区的军民树立了榜样。

  1942年,爷爷邀请徐特立、谢觉哉、吴心章、续范亭同游南泥湾,当他看到那片片稻田在阳光下熠熠闪光,田野泛起层层麦浪,山上散布着肥壮的牛羊,以及那些纺织厂、鞋厂、造纸厂时,即兴写下了一首诗,《游南泥湾》,诗中写道:

  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

  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

  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

  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

  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温饱。

  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

  小憩陶宝峪,青流在怀抱。

  诸老各尽欢,养生亦养脑。

  熏风拂面来,有似江南好。

  爷爷提出的“南泥湾政策”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它不但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经济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改善了部队和边区人民的生活。

  1942年12月12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的社论。社论中写道:

  “朱总司令从前方回延后,竭力提倡边区军队进行工业、农业、运输各方面的生产工作,以丰富的劳动,投入有用的活动,以减轻人民的负担,改善部队生活,密切军民关系,帮助边区建设。朱总司令这种克服物质困难、支持长期抗战的远大打算,在三年以前,有些人曾是不了解的。为了实行这一正确主张,朱总司令不但苦口婆心,作了许多解释,并且亲自踏勘南泥湾,亲自组织南泥湾的开辟工作。当时,南泥湾是空无人烟的地方,那里鸟兽纵横,蒿蓬塞路。当朱总司令踏勘的时候,晚上只能找到一个茅棚住宿。但是经过披荆斩棘,耕耘种植,今天的南泥湾,已成了‘陕北江南’。于是,‘南泥湾政策’成了屯田政策的嘉名,而这个嘉名永远与朱总司令的名字联在一起。”

  李维汉后来回忆说:“军队实行屯田是朱德倡导的。他从前线回延安后,非常关心部队的生产,主张以强壮众多的劳动力,投入到生产中去,以减轻人民的负担,密切军民关系,同时帮助边区的建设,也改善部队本身的生活。”

  胡乔木也在他的回忆文章里说:“朱总司令提出部队屯田的主张,并亲自到南泥湾踏勘,把它确定为部队的屯垦之地。”

  以开发南泥湾为代表的大生产运动,落实了毛泽东关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迅速改变了抗日根据地的困难局面,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培养出光耀后世的延安精神。

  陕甘宁边区在1942年渡过了难关,到1943年情况就更好了。是年11月26日,延安召开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爷爷在大会的开幕式上,号召大家努力生产,厉行节约,把发展生产和保卫边区结合起来。他把自己种的一个大冬瓜送到边区生产展览会上,受到了人们的交口称赞。有人为此还写了一首诗:

  工余种菜又种花,

  统帅勤劳天下夸。

  愿把此风扬四海,

  逢人先说大冬瓜。

  当时,参加英雄大会的延安县劳动模范杨步浩听说爷爷工作那么繁忙,每年还要生产三石粮食上交,就主动提出要替代耕一石。等到收获的时候,杨步浩果然送来了一石新麦,爷爷热情地留他吃饭,带他去参观自己经营的菜园,临走时,又送给他一袋自己种的西红柿。

  二十多年后的1971年年底,杨步浩风尘仆仆地来到北京,在中直招待所住下后,便提出要求,想见见爷爷。当陈水泉秘书将这件事告诉了爷爷后,爷爷说:“杨步浩来了?陕北的杨步浩!”

  爷爷已是多年没有这样激动过了,他告诉陈水泉说:

  “见!一定要见!他现在在哪?我去看看!”

  陈水泉说:“首长,你就在家等着吧,我这就去请他来!”

  爷爷说:“好,好!马上请他来!老朋友了。”

  当杨步浩来到我家时,爷爷已经候在了门口。

  两人一见面,两双大手便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爷爷把杨步浩迎进我们家的客厅,招呼他在自己身旁坐下,亲切交谈。

  交谈中,杨步浩从提包里取出一袋黄澄澄的小米递到爷爷面前,说:“朱老总,这是乡亲们托我带给你的。自打你们离开延安以后,大伙儿很多年都没有见到你了,都很挂念你,要我代他们向你问好!”

  爷爷手捧着小米,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他问杨步浩:“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老乡们的生活有没有改善?”

  “我跟老总得说实话,延安这几年的工作没搞好啊……”杨步浩叹了一口气,说到。

  爷爷语气沉重地说:“延安人民过去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没有延安人民的小米,就没有革命的胜利,也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可是,如今延安解放已经二十多年了,乡亲们的生活还是很苦,我心里很难过,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啊!”

  片刻,爷爷又深情地说:“我很想念延安的父老乡亲们,明年你再来,来看看我。”

  杨步浩说:“等冬天没活儿了,我一定再来看老总。”

  临别时,爷爷紧握着杨步浩的手,叮嘱他回去一定代向延安的父老乡亲们问好。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